学术投稿

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闫述芝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抽搐, 患儿, 发热, 人中穴, 症状, 意识, 体温, 四肢, 强直, 咳嗽, 颈后
摘要:患儿,女,4岁,因发热2d伴抽搐1d入院.2d前无诱因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无咳嗽、吐泻,近1d患儿突然出现抽搐,抽时意识不清,双眼凝视,颈后仰,四肢强直,阵挛持续约1h,经按压人中穴后缓解,半小时前再次出现抽搐,症状同前,故来诊.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纠正性大动脉转位双调转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儿,男,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余,反复腹痛、恶心、烦躁不安4d入院.患儿在17个月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岁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旋心.

    作者:关玉明;肖绪武;孙玉婵;赵晓红;鞠红;荆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心源性晕厥的紧急治疗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患儿因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能够很快恢复正常.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可由许多原因引起.据一项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1]发现,晕厥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作者:杜军保;张清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热性惊厥和昏迷引发预激综合征伴房颤二例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称为极速型房颤[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室率可高达250次/min,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而且易发生心室颤动或转为快速型房颤,其临床意义很重要.现将我院2005年所诊治的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儿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邢春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探讨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而且不同的病原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2004年147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桂香;姜冬春;王海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非癫癎性发作

    癫癎是一种由于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所引起反复发作的短暂大脑机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

    作者:麦坚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肾母细胞瘤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目的了解肾母细胞瘤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方法手术获取9例肾母细胞瘤及瘤旁残留肾组织,提取DNA后用亚硫酸氢钠处理,巢式PCR扩增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DNA片段,测序,检测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发现1例16个CpG岛位点中有10个存在甲基化(10/16),相应瘤旁残留肾组织无甲基化(0/16);在另1例瘤组织中检测到12个CpG岛位点存在甲基化(12/16),但仅有8个CpG岛位点与上例相同,另外4个位点不同.结论肾母细胞瘤中RASSF1A 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与瘤旁残留肾组织甲基化情况有差别.

    作者:张宝欣;王常林;高红;蔡炜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抽搐血红蛋白尿贫血

    1 病历摘要患儿,男,2岁半.因误服农药24h,抽搐1次由我院ICU院前急救网络转运小组急诊转运入院.

    作者:祝益民;胥志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C-反应蛋白检查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C-反应蛋白(CRP)检查的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贝克曼库尔特GENS五分类计数仪进行血五分类检查,SPSS10.0软件进行CRP相关因素分析及曲线拟合.结果CRP与性别、年龄、是否咳嗽、腹泻时间长短、血小板计数无相关关系,但与白细胞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采血时患儿体温、发热时间、血红蛋白含量有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0.37、0.33、0.16、0.12、-0.16.确定系数分别为0.176 7、0.137 8、0.119 4、0.025 3、0.044 3、0.024 3.结论CRP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白细胞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作者:马廷和;王玉屏;吉大章;周彬;董宗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败血症和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在重症监护病例中比较常见,约有20%的内科患儿及35%的外科患儿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新生儿也有22%发生血小板减少[1].其中,败血症是引起血小板减少明确的危险因素,发生率为35%~59%,败血症的严重性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反比关系[2].以下将分别介绍在败血症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理机制,机体反应情况,临床过程及治疗预后.

    作者:翟晓文;吴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1岁,因发热伴咽痛、颈淋巴结肿大7d,以发热待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收住院.

    作者:司家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工作10年体会

    我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工作已有10年时间,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起步较晚,几经努力,得以发展,现报告如下.

    作者:阮珊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中IL-2、IL-15及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作者:柳颐龄;金玉;刘欣琪;秦仲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九例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11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结果成功率为88%,术后随访0.5~1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贺;庞文跃;牛铁生;马树梅;孙兆清;刘兴利;孙英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急救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静脉回流适量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的血量供应脏器组织代谢的需要而产生体、肺静脉淤血的表现,并出现心脏形态、功能的异常和神经体液的调节紊乱.急性心衰是突然发生以上变化,慢性心衰还伴有心肌重塑.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症患儿若不及时抢救,常导致死亡.心衰在紧急发生的情况下,常依靠临床诊断,予以紧急处理.

    作者:钱永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Prader-Willi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9个月,因腹泻2 d于当地诊所服用地芬诺酯2次后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入院.

    作者:郭淑艳;王华;衣亚春;李红霞;陈英远;于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年来收治的6例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年龄为3个月~40个月,平均年龄为13个月,男>女.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发热、颅内压增高和惊厥为主要表现,易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混淆.结论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发生于颅内症状之后,当发现长期高热不退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除了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外,应注意与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相鉴别.

    作者:林忠东;焦颖;李光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不同时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高压氧(HBO)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治疗疗效,分析其机制.方法32只7日龄Wistar大鼠制成HIBD模型,随机分为HIBD组(n=12)、HBO早治组(n=12)、HBO晚治组(n=8),并设假手术组(n=12).HBO早治组与晚治组分别于造模后4 h、14d应用HBO.各组动物(除HBO晚治组)于14日龄治疗结束后各处死6只,余同HBO晚治组喂养至28日龄,避暗法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后于30日龄处死.以脑组织海马CA1区形态学及学习记忆能力来判断干预效果.结果(1)HE染色:HIBD组各时间点左侧大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疏松,层次不清,与假手术组及HBO早治组差异明显;HBO晚治组与HIBD组相似,但神经元数目较之多.(2)微管相关蛋白(MAP-2)灰度值免疫组化定量:HIBD组不同时间点MAP-2阳性表达不同程度下降,与假手术组及HBO早治组差异显著(P<0.01);HBO晚治组也较假手术组及早治组下降(P<0.01),但较HIBD组表达多(P<0.05).(3)学习记忆能力测试:HIB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而HBO早治组与晚治组均高于HIBD组.结论不论早期或晚期应用HBO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HIBD所致的海马CA1区组织学损伤,改善由HIBD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早期治疗明显优于晚期治疗.

    作者:姜明明;张言圣;刘政;卫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

    目的改进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探讨早期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2005年4月,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单纯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患儿35例,早期手术20例,内科保守治疗15例.结果20例早期手术中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1例;术后残余分流者3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并发肺不张5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性心律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5例内科保守治疗者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0例,死于呼吸衰竭8例,放弃治疗2例,等待手术3例,手术2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杨燕文;王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中降钙素原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值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2005年8月~10月诊断为MPP的住院患儿56例,其中急性期33例,恢复期23例.入院24 h内取外周静脉血,同时抽取13名正常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PCT.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PCT平均值分别为(0.270 6±0.135 3)ng/ml和(0.177 0±0.058 2)ng/ml,正常对照组儿童PCT平均值为(0.146 2±0.0310)ng/ml.急性期PCT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恢复期PCT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PP在急性期PCT仅轻度增高,在恢复期降至正常范围.

    作者:胡凤华;甘小庄;孙丽萍;任晓旭;郭琳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PICU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4例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浓度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患儿住院早期以及中晚期血清白蛋白浓度、危重病评分之间均存在着差异,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2,P<0.01).结论入院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是危重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陈琦晗;徐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