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脊液白细胞聚集分数在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胡瑞梅;孙若鹏;郭淑华;李保敏;王纪文

关键词:脑脊液, 白细胞聚集, 分数, 细菌性脑膜炎, 鉴别诊断, 价值, 药物不良反应, 病毒性脑膜炎, 医药资源, 细菌培养, 耐药菌株, 临床表现, 经济负担, 阳性率, 试验性, 抗生素, 治疗, 患儿, 地区
摘要:目前通过临床表现及常规的检验手段很难准确地区分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由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且耗时过长,临床不能完全排除细菌性脑膜炎的患儿往往给予试验性的抗生素治疗,可能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并促成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及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中华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原学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目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新的呼吸道烈性传染病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并于2003年3月12日向全球发出SARS流行警报,3月17日设立专门网页公布每日疫情[1].我国政府已将SARS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并把防治SARS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赵长安;李仲智;杨永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可变流量鼻罩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普及和早产儿管理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呼吸中枢不完善,呼吸问题为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往机械通气(CMV)作为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但在应用CMV时存在人工气道,易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1].我们用可变流量鼻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变流量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涛;童凡;杜立中;施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安定针剂怎样使用才安全?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标准和诊疗方案(试行)(案语)

    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标准(试行)一、诊断条例1.流行病学史:(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来自发病区域者;属于群体发病者之一;有明确的传染他人的证据者.(密切接触者指2周内与SARS患者共同生活、学习、玩耍,或接触过SARS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者).(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SARS流行地区者.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脑脊液白细胞聚集分数在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前通过临床表现及常规的检验手段很难准确地区分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由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且耗时过长,临床不能完全排除细菌性脑膜炎的患儿往往给予试验性的抗生素治疗,可能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并促成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及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胡瑞梅;孙若鹏;郭淑华;李保敏;王纪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SARS专题研讨会纪要

    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我国,尤其是北京发病的增多,给广大的临床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了解SARS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及诊断治疗情况,2003年5月10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儿童SARS研讨会.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一例

    2001年3月,我院收治1例巨大肥厚性胃病(Menetrier病)合并肠淋巴管扩张.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新琳;王颖;陈永红;李万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艾滋病死亡一例

    患儿男,9岁.因发热咳嗽1月余,加重10余日入院.查体:体温38.7℃,脉搏170次/min,呼吸50次/min,体重15 kg,智力正常,营养差,精神萎靡,背部皮肤可见烧伤疤痕,颈部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指端明显青紫,杵状指,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及细小水泡音,心音尚有力,舟状腹,肝右肋下2 cm,质韧,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南晓琴;张镁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报告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40例多关节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21例,对照组(甲氨蝶呤)19例,各自接受相应药物治疗26周.参与疗效综合评估的指标有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整体功能评分、家长及医生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水平.以总改善百分率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估.参与安全性评估的指标有黏膜、皮肤损害、胃肠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象、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用药后12、26周的总平均改善率分别为39.6%、71.9%;对照组的总平均改善率分别为27.5%、49.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用药后12、26周的缓解率分别为4.76%、38.10%;对照组分别为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5%,主要表现为轻度白细胞减少和转氨酶升高;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主要表现为头晕、皮疹,症状轻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甲氨蝶呤.但来氟米特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随症状改善后及时减少用药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作者:高洁生;吴轰;田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chwardz-Jampel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7岁,满族.因肌肉僵硬伴行走困难,身材矮小5年就诊.患儿出生后即发现躯体较僵硬,尤其是下肢肌肉,后逐渐明显,遍及全身肌肉.

    作者:强荣;施惠平;余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提高对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认识

    风湿病在儿童属少见病,由于其临床类别的多样性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该病也属于儿科的疑难病症,所以在临床容易发生误诊及漏诊现象.提高对儿童风湿病的认识,对其进行及时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就常见儿童风湿病及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何晓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神经激肽A在哮喘患儿血浆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

    目的动态研究哮喘患儿血浆神经激肽A(NKA)含量变化规律,探讨NKA与小儿哮喘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动态测定35例不同严重程度哮喘小儿血浆NKA在哮喘发作期及其临床症状缓解期的含量变化.结果(1)小儿哮喘发作期血浆NKA含量[(256±153)ng/L]高于自身症状缓解期[(70±66)ng/L]及正常对照组[(38±6)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q分别为9.497、8.599,尸均<0.01);哮喘症状缓解期血浆NK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q=1.245,P>0.05).(2)哮喘小儿病情加重,血浆NKA含量亦随之增高,重度哮喘发作时血浆NKA含量[(296±170)ng/L]明显高于轻、中度哮喘发作时含量[(190±99)ng/L],差异有显著意义(q=3.77,P<0.05).结论小儿哮喘发作期血中NKA含量明显增高,病情愈重增高越明显,随哮喘症状缓解血中NKA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血中NKA含量的变化与小儿哮喘的发作及缓解关系密切.

    作者:尚云晓;蔡栩栩;韩晓华;赵淑琴;孔淑卿;魏克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北京地区六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偏肺病毒感染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与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1月~2003年3月,收集的247份经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病毒分离排除了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鼻咽洗液标本进行了HMPV基因的检测.用针对HMPV N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对这247份标本进行RT-PCR扩增,扩增片段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挑选10份阳性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将所测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7份标本中共检测到74份RT-PCR阳性扩增产物,阳性率为30.0%(74/247).74例中临床诊断为肺炎者36例,占48.6%;其次为毛细支气管炎21例,占28.4%;年龄2个月~5岁7个月不等,≤2岁者占83.8%.所挑选的10份N基因扩增产物与GeneBank中同源性高的均为HMPV(87%~99%).10份标本中9份标本的扩增产物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在95.8%~100%和98.6%~100%,1份标本的扩增产物与其他标本同源性较低,仅为87.3%~89.7%和95.8%~97.2%.结论(1)北京地区部分儿科患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与HMPV有关;(2)北京地区的HMPV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型.

    作者:朱汝南;钱渊;邓洁;王芳;胡爱中;卢竞;曹力;袁艺;陈慧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椎管内丝虫病一例

    目的确诊1例以腹痛、双下肢运动障碍为主诉的罕见椎管内丝虫病病例.方法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特殊检查(磁共振、病理检查、血检微丝蚴等)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确诊.结果患儿以腹痛、双下肢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伴排尿、排便困难.胸7~9椎棘突压痛、叩击痛均明显,无畸形.感觉平面自脐以下反应迟钝.双膝腱、跟腱反射均亢进,双巴彬斯基征阳性,双奥本海姆征阳性,踝震挛阳性.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痛温觉正常存在.磁共振检查示:胸7~9椎水平硬脊膜外见一半椭圆形略低信号影,边缘较清晰,以广基底与锥体后缘相近,局部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考虑:胸7~9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全麻下行手术摘除肿物并送检.病理大体标本呈实性、条索状(约2cm×1cm×1cm).光镜下见炎症、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伴较多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有大小不等的线虫,经鉴定为丝虫.进一步于夜间23点行血检,采用离心浓集法,查找微丝蚴,结果为阳性.病理诊断:椎管内丝虫病伴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再次追问病史,患儿生后未离开居住地,当地无丝虫病流行史,但该地卫生条件较差,流动人口较多,近年来安徽、湖南、河南等地打工者多居住于此.结论确诊患儿为椎管内丝虫病,此病罕见,应提高认识.

    作者:敬小青;康庆民;胡建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脑囊虫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一例

    患儿女,4岁.因发热、头痛、呕吐16 d入院.患儿16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持续在37.5℃~38.5℃之间,伴进食后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每天1~2次,呕吐时伴头痛,呕吐后头痛缓解.

    作者:黄亚玲;陈万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一例

    患儿男,3个月,因持续发热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测体温38.3℃,此后家长发现患儿每日体温均高,且以午后较明显,波动于37.8℃~39℃,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

    作者:邬萍;王成材;王璐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第六届全国小儿免疫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小儿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联合学术会议于2002年10月20~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224篇,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特区)的159名儿科工作者出席了研讨会.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选择性头部降温治疗对窒息新生儿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窒息新生儿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维持鼻咽温度在34.0℃±0.5℃,持续72 h;对照组不进行亚低温治疗.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并测定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的含量,以判断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结果(1)亚低温治疗组患儿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03±15)次/min、(126±14)次/min,P<0.05]明显降低,但无心律失常和低血压.(2)亚低温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每分输出量(C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两组左、右室舒张功能不全例数和肺动脉高压例数,差异也无显著意义(尸均>0.05).(3)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cTnT水平分别为(0.47±0.15)ng/ml和(0.35±0.21)ng/ml,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头部降温(鼻咽温度34℃,持续72 h)治疗新生儿窒息,未加重患儿心脏功能的损伤.

    作者:周文浩;邵肖梅;张旭东;陈超;黄国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第110例--运动后呼吸困难七年

    病例摘要患儿男,10岁.因呼吸困难7年,关节痛1年入院,患儿7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伴胸闷,休息后缓解,偶有轻咳,无发绀,未予重视.

    作者: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49例分析

    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是小儿神经系统严重疾病之一.1994~2000年,我院儿科收治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共49例,现就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分析如下.

    作者:蔡嘉琳;鲍克容;吴洁;俞炬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