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军;葛海燕;靳文生;向佳梅;陈祖林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与普通放疗结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4例ⅢA/ⅢB期NSCLC随机分成两组,三维适形放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每次3~6 Gy, 1次/d,照射10~20次,肿瘤灶总生物有效量为80~90 Gy.普通放疗组放疗量在60~66 Gy.两组同时给予长春瑞滨25 mg/m2,放疗开始的d1、d8、d29、d36、d57、d64、d85、d92静脉滴入;卡铂 300 mg/m2,放疗开始的d1、d29、d57、d85静脉滴入.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组有效率96.88%(31/32),其中CR为17例,PR为14例.普通放疗组有效率为81.25%,其中CR为9例,PR为15例.三维适形放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放疗组,P=0.019.三维适形放疗组和普通放疗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38%、40.63%和78.13%、23.56%,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16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9.适形放疗组III度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25%(2/32)、3.13%(1/32),低于普通放疗组的46.9%(15/32)和18.8%(6/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是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赵海燕;陈强华;张中民;牟建国;张传建;刘庆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但化疗必将导致患者骨髓抑制、食欲下降和其他脏器的损害.由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破坏了正常骨髓,针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引起的三系细胞减少较其他肿瘤的化疗更为严重,并相应出现感染、出血和贫血,且常是致命的.所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的同时选用较好的骨髓保护药物是很重要的.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患者化疗时加用艾迪注射液与化疗时加用其他骨髓保护药物作比较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梅;李超民;关健虹;马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心脏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复习我院89例心脏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外相关文献一并分析.结果:心脏良性肿瘤经手术治疗可治愈;心脏恶性肿瘤采用手术加术后放疗患者术后生存期为(21.43±14.24)个月,单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生存期为(4.50±3.32)个月,两组比较t=4.29,P<0.01.结论:心脏良性肿瘤经手术治疗可治愈;手术加术后放疗可显著延长心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期.
作者:王功朝;陈忠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将68例高龄(≥70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加化疗(治疗组34例)与单纯化疗(对照组34例)两组.治疗组采用以NVB+DDP/CBP(或Taxol+DDP/CBP,Vp-16+DDP/CBP,VM26+DDP/CBP,MMC+VDS+DDP)方案化疗,同时应用康莱特注射液200 mL/d静脉滴入,连用20 d;对照组单纯应用相同方案化疗.至少完成2个周期,每周期化疗前后进行疗效对比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Karnofsky(KPS)评分改善者分别为40、13例次,两组KPS评分分布上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4,P<0.001;体重增加者分别为28、8例,两组体重变化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5,P <0.001;胸痛、血痰、乏力、食欲不振明显改善比率分别为79.4 %与55.9 %、76.5 %与46.1 %、52.9 %与8.8 %、47.1 %与11.8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殷铁军;刘菁菁;胡长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恶性肿瘤合成分泌大量胞外蛋白水解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是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基础.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作为主要的蛋白水解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就uPA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作简单介绍.
作者:宋平平;张百江;杨瑞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再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国产 60Co,对27例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全颅、全脊髓间歇性放射治疗,并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方案为:全颅1.5 Gy/次+全脊髓0.75 Gy/次,1次/d照射3 d.第1天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8~12 mg/m2 ,阿糖胞苷(Ara-C)25 mg/m2,地塞米松(DXM)2~5 mg/次,以后每8周全颅1.5 Gy+全脊髓0.75 Gy照射1次,当天鞘内注射,用药剂量同前.总疗程为2年2个月.结果:27例患者中,3年内死于骨髓复发4例、CNSL复发2例;3~5年内死于骨髓复发5例、CNSL复发8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1/27)、25.9%(7/27).间歇性放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急性毒副反应.随访期间发现5例记忆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现象.结论:间歇性放射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对于曾接受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安全而有效.
作者:卢渊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研究中药消增合剂对乳腺癌患者伴发的消化道症状的治疗作用,在28例乳腺癌患者连续服用消增合剂10 d后,观察其伴发的消化道症状的临床变化.结果示,恶心14例中治愈2例,好转7例,有效率为64.28%(9/14);食欲不振20例中治愈4例,好转7例,有效率为55.00%(11/20);呃逆5例中治愈1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4/5;口干或口苦9例中治愈0例,好转5例,有效率为5/9;功能性腹部疼痛11例中治愈1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36.36%(4/11);乏力18例中治愈2例,好转8例,有效率为55.55%(10/18).初步观察结果提示,中药消增合剂对乳腺癌伴发的消化道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军;马廷行;姜立喜;任海华;史培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食管癌合并胸主动脉瘘大出血是中晚期食管癌直接侵及胸主动脉引起的致死性大出血,是引起中晚期食管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表现为急剧凶险、救治成功率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肿瘤科1993年9月1日~2002年10月1日收治648例食管癌患者,其中并发食管胸主动脉瘘13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发强;冯立东;李本全;张胜;李新菊;詹香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1年4月~2003年3月我院以康莱特乳剂、华蟾素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肺癌30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恳;郭志雄;张智敏;赵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bcl-2蛋白在子宫平滑肌肿瘤(USMTs)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在20例良性子宫平滑肌瘤(UL)、1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MS)及70例交界性子宫平滑肌瘤(BLM)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UL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LMS组,P<0.05(18例/10例);BLM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LMS组,P<0.01(62例/10例).结论:bcl-2蛋白过度表达对细胞凋亡旁路的抑制可能在USMT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立奇;石一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7例胃癌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睾酮(T)及雌二醇(E)水平,同时检测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结果:胃癌患者LH、FSH、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E2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男性胃癌患者血清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肿瘤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胃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7.31%(25/67),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男性血清T水平及c-erbB-2基因与胃癌生长、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吉亚君;郑义同;杨成喜;张为民;卞宝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6岁,因咳嗽伴咯血1 h于1994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1 h前因生气哭泣后突发咳嗽、咯痰伴咯血,咯血量约600 mL,入院后胸片及CT检查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边界较清楚的类圆形阴影,大小为2.0 cm×1.8 cm×2.3 cm,CT值45 Hu,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有血性分泌物,咬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恶性细胞.术前诊断为肺结核球.
作者:温珍平;赵昆;刘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对乳腺癌的MDR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主要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对此予以综述.
作者:章莉;李杰;郭伟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6岁,因上腹痛伴纳差半年,加重10 d于2001年1月25日来我院就诊,胃镜活检病理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幽门螺杆菌(Hp)阴性(-),于2001年2月6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不大.胸片及B超等检查示无其他部位扩散.血LDH 935 U/L, Mosshoff分期Ⅰ2 期,CD20(+), CD5(-),CD10(-).
作者:闵捷;林黎明;王志仑;王笑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DNA芯片是指固着在固相载体上的DNA微阵列,可在1个芯片上分析成千上万个肿瘤样本基因表达,现己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研究.在妇科肿瘤研究中,通过DNA芯片分析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别,可识别出肿瘤发展中有生物学关系的基因,有助于研究肿瘤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刁震;崔满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叶绿酸是通过水解叶绿素去除疏水性叶绿植醇侧链而获得的一种水溶性的衍生物.它经大量试验显示具有很强的抗诱变性和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涉及叶绿酸抑制致癌物DNA加合物的形成,调节生物转化系统代谢酶水平及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活性,调控细胞周期等方面.它在肿瘤防治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叶绿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肿瘤防治中的应用,并提出目前开展的研究和将来需探索的方向.
作者:傅娟;蒋义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方法,研究了26例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23例鳞状细胞癌(Squamas cell carcinoma)、18例日光性角化(Actinic Keratosis)以及8例曝光部正常皮肤、8例非曝光部正常皮肤中CuZnSOD和Mn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皮肤曝光部和非曝光部2种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差别;表皮肿瘤中CuZnSOD mRNA表达与正常皮肤一致,MnSOD mRNA表达升高;表皮肿瘤中2种SOD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皮肤低.结论:表皮肿瘤中SOD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低蛋白表达可能与表皮肿瘤发生有关.
作者:钟绮丽;于波;王顺;廖康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5例ⅠA~ⅡB期宫颈癌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0,ⅠB期为9.8%,ⅡA期为18.52%,ⅡB期为57.14%;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2%,宫颈腺癌为42.27%;宫颈癌高分化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0,中分化组为11.16%,低分化组为40.62%;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3%,≥1/2组为21.88%;宫颈癌糜烂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02%,外生型为13.95%,内生型为18.52%,溃疡型为41.67%;宫颈肿瘤≥4 cm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0%,<4 cm者为12.14%;手术前予化疗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7.4%,未行化疗者为19.56%;手术前行放疗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76%,未行放疗者为19.56%.结论: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生长方式及术前化疗或放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而肿瘤大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
作者:安云婷;李汉萍;徐小兰;万建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ICC在5-FU持续静脉滴入48 h(De Gramont方案)所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于滴入期间每隔4 h推注肝素盐水稀释液10 mL;PICC组30例,采用PICC进行持续滴入.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分布基本均衡.结果:PICC组静脉炎仅为2例,较对照组26%(9/35)为低,P=0.041,均无Ⅲ、Ⅳ度静脉炎;两组人均治疗总费用相似,1 986.58元 vs 1 820.73元,P=0.060.结论:PICC能有效地预防De Gramont方案所致静脉炎,且不增加治疗的总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岱佳;谢德荣;李志花;谢雪霞;陈丽容;梁佩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含草酸铂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所引起的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大肠癌患者运用含草酸铂方案治疗6个周期,定期观察患者外周感觉神经毒性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计21例患者(91%)出现Ⅰ~Ⅱ度的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而5例患者(21%)出现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在8~16周内均可恢复,并且肌电图检查mcv及scv未见异常.结论:含草酸铂方案所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较轻,可恢复.
作者:王墨培;马力文;张淑兰;王俊杰;贾廷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