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培;马力文;张淑兰;王俊杰;贾廷珍
将68例高龄(≥70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加化疗(治疗组34例)与单纯化疗(对照组34例)两组.治疗组采用以NVB+DDP/CBP(或Taxol+DDP/CBP,Vp-16+DDP/CBP,VM26+DDP/CBP,MMC+VDS+DDP)方案化疗,同时应用康莱特注射液200 mL/d静脉滴入,连用20 d;对照组单纯应用相同方案化疗.至少完成2个周期,每周期化疗前后进行疗效对比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Karnofsky(KPS)评分改善者分别为40、13例次,两组KPS评分分布上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4,P<0.001;体重增加者分别为28、8例,两组体重变化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5,P <0.001;胸痛、血痰、乏力、食欲不振明显改善比率分别为79.4 %与55.9 %、76.5 %与46.1 %、52.9 %与8.8 %、47.1 %与11.8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殷铁军;刘菁菁;胡长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食管癌合并胸主动脉瘘大出血是中晚期食管癌直接侵及胸主动脉引起的致死性大出血,是引起中晚期食管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表现为急剧凶险、救治成功率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肿瘤科1993年9月1日~2002年10月1日收治648例食管癌患者,其中并发食管胸主动脉瘘13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发强;冯立东;李本全;张胜;李新菊;詹香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条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的血管形成具有很突出的作用,就VEGF与肿瘤予以综述.
作者:凌扬;陈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1例正常胃黏膜,18例肠上皮化生,7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0例胃癌组织中PCNA、c-erbB-2、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均可见PCNA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 PCNA增殖指数亦逐渐上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组织相比较, PCN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均有c-erbB-2和EGFR蛋白表达,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P<0.05,胃癌组织中的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P<0.05.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高.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阶段的细胞增殖活性与胃癌已较为接近,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具有更大的恶变潜能.c-erbB-2和EGFR表达是胃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朝军;葛海燕;靳文生;向佳梅;陈祖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诱导分化中黏附分子的表达与维甲酸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方法进行细胞表面标记检测,标本来自于1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标本采集时间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前、用药后7 d、14 d及28 d.结果:16例患者在诱导缓解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与CD11b表达时间的相关性为7 d:r=0.884,P=0.000;14 d: r=0.541,P=0.030;28 d: r=0.38, P=0.230.结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过程中早期、同步表达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维甲酸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徐娟;万岁桂;孙雪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和单纯全身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脑转移的疗效和毒性.方法:68 例 SCLC 脑转移患者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 32 例和对照组 36 例,两组患者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结果:治疗组CR 12 例,PR 8 例,NC 6 例,PD 6 例,中位生存期 12.6 个月,1 年生存率 56.3%(18/32).对照组CR 0 例,PR 12 例,NC 16 例,PD 8 例,中位生存期 8.8 个月,1 年生存率 22.2%(8/36).两组治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联合全身化疗,不仅有效缓解了肺部症状,而且颅内转移瘤缓解率高,大大提高了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毛明辉;闫洪法;刘德全;龚惠芸;张元利;张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再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国产 60Co,对27例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全颅、全脊髓间歇性放射治疗,并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方案为:全颅1.5 Gy/次+全脊髓0.75 Gy/次,1次/d照射3 d.第1天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8~12 mg/m2 ,阿糖胞苷(Ara-C)25 mg/m2,地塞米松(DXM)2~5 mg/次,以后每8周全颅1.5 Gy+全脊髓0.75 Gy照射1次,当天鞘内注射,用药剂量同前.总疗程为2年2个月.结果:27例患者中,3年内死于骨髓复发4例、CNSL复发2例;3~5年内死于骨髓复发5例、CNSL复发8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1/27)、25.9%(7/27).间歇性放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急性毒副反应.随访期间发现5例记忆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现象.结论:间歇性放射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对于曾接受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安全而有效.
作者:卢渊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对乳腺癌的MDR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主要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对此予以综述.
作者:章莉;李杰;郭伟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属晚期,因此患者的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胰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已进入基因水平,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异常改变的结果.就 p16 基因,p53 基因,DPC4 基因,Ras 基因及 MMR 基因与胰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郑建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含草酸铂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所引起的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大肠癌患者运用含草酸铂方案治疗6个周期,定期观察患者外周感觉神经毒性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计21例患者(91%)出现Ⅰ~Ⅱ度的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而5例患者(21%)出现迟发型感觉神经障碍,在8~16周内均可恢复,并且肌电图检查mcv及scv未见异常.结论:含草酸铂方案所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较轻,可恢复.
作者:王墨培;马力文;张淑兰;王俊杰;贾廷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c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人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将8 192条人类基因PCR产物按微阵列排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即制成cDNA微阵列芯片;抽提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RNA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标记的cDNA做探针,混合后杂交上述cDNA微阵列芯片;经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象,计算机分析后比较2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8 192条基因中,共有327条基因在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间差异表达,其中179条基因下调,148条基因上调.结论:胃腺癌发生过程中有多基因的参与 ;c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是筛选人胃腺癌相关基因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少波;王孟薇;邵勇;吴本俨;尤纬缔;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6岁,因咳嗽伴咯血1 h于1994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1 h前因生气哭泣后突发咳嗽、咯痰伴咯血,咯血量约600 mL,入院后胸片及CT检查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边界较清楚的类圆形阴影,大小为2.0 cm×1.8 cm×2.3 cm,CT值45 Hu,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有血性分泌物,咬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恶性细胞.术前诊断为肺结核球.
作者:温珍平;赵昆;刘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但化疗必将导致患者骨髓抑制、食欲下降和其他脏器的损害.由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破坏了正常骨髓,针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引起的三系细胞减少较其他肿瘤的化疗更为严重,并相应出现感染、出血和贫血,且常是致命的.所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的同时选用较好的骨髓保护药物是很重要的.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患者化疗时加用艾迪注射液与化疗时加用其他骨髓保护药物作比较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梅;李超民;关健虹;马晓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7例胃癌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睾酮(T)及雌二醇(E)水平,同时检测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结果:胃癌患者LH、FSH、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E2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男性胃癌患者血清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肿瘤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胃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7.31%(25/67),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男性血清T水平及c-erbB-2基因与胃癌生长、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吉亚君;郑义同;杨成喜;张为民;卞宝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一般进行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治疗时间一般至少需要3个月,这期间陪人能否积极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并探讨加强陪人有效管理的对策.
作者:谭秀云;崔永春;陈闽;李青;王春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B7-1基因对小鼠前胃癌细胞(MFC)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将B7-1基因转染MFC细胞后,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测定转染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并将已转染B7-1的MFC细胞种植到裸鼠皮下,研究其对体内成瘤的影响.结果:转染B7-1基因的MFC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P<0.05.结论:B7-1基因对MFC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
作者:朱林;熊俊;郑启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健择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6例采用健择1 000 mg/m2,d1、d8;DDP 30 mg/m2,d1~d3.16例采用健择1 000 mg/m2,d1、d8;紫杉醇60 mg/m2,d1、d8.两方案均3个周重复,3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42例中CR 1例,PR 20例,SD 14例,PD 7例,有效(CR+PR)率50%(21/42),初治有效率54.2%(13/24),复治有效率44.4%(8/18).健择+DDP组(其中24例为初治),CR 1 例,PR 12例,有效率50%(13/26).健择+紫杉醇组有效率50%(8/16).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126个周期中Ⅲ~Ⅳ度粒细胞下降19例次(15.0%),Ⅲ~Ⅳ度血小板下降32例次(25.4%),Ⅲ~Ⅳ度消化道反应45例次(35.7%);Ⅱ~Ⅲ度肝功能损害50例次(39.6%).结论:健择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特别是健择+紫杉醇治疗复治非小细胞肺癌有较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梁军;吕红英;徐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氯化锶(89Sr)和(或)帕米膦酸二钠(APD)治疗恶性肿瘤多发性骨转移骨疼痛的疗效.方法:对96例确诊为骨转移癌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 89Sr治疗组、APD治疗组和 89Sr+APD治疗组,观察3组在止痛效果、活动能力改善结果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别.结果:32例 89Sr组、40例APD组和24例 89Sr+APD组的骨痛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1.25%(26/32)、75%(30/40)和95.83%(23/24),89Sr+APD组与单用AP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活动能力改善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1.25%(26/32)、75%(30/40)、91.6%(22/24),89Sr+APD组与单用APD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在恶心、呕吐及发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闪烁现象上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用 89Sr组与 89Sr+AP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方面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单用 89Sr组与 89Sr+A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89Sr+APD联合用药组对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止痛疗效更显著,且能减少闪烁现象等不良反应,而不增加骨髓抑制毒性.
作者:饶创宙;倪惜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1年4月~2003年3月我院以康莱特乳剂、华蟾素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肺癌30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恳;郭志雄;张智敏;赵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与普通放疗结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4例ⅢA/ⅢB期NSCLC随机分成两组,三维适形放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每次3~6 Gy, 1次/d,照射10~20次,肿瘤灶总生物有效量为80~90 Gy.普通放疗组放疗量在60~66 Gy.两组同时给予长春瑞滨25 mg/m2,放疗开始的d1、d8、d29、d36、d57、d64、d85、d92静脉滴入;卡铂 300 mg/m2,放疗开始的d1、d29、d57、d85静脉滴入.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组有效率96.88%(31/32),其中CR为17例,PR为14例.普通放疗组有效率为81.25%,其中CR为9例,PR为15例.三维适形放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放疗组,P=0.019.三维适形放疗组和普通放疗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38%、40.63%和78.13%、23.56%,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16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9.适形放疗组III度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25%(2/32)、3.13%(1/32),低于普通放疗组的46.9%(15/32)和18.8%(6/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是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赵海燕;陈强华;张中民;牟建国;张传建;刘庆战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