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岱佳;谢德荣;李志花;谢雪霞;陈丽容;梁佩仲
目的:探讨PICC在5-FU持续静脉滴入48 h(De Gramont方案)所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于滴入期间每隔4 h推注肝素盐水稀释液10 mL;PICC组30例,采用PICC进行持续滴入.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分布基本均衡.结果:PICC组静脉炎仅为2例,较对照组26%(9/35)为低,P=0.041,均无Ⅲ、Ⅳ度静脉炎;两组人均治疗总费用相似,1 986.58元 vs 1 820.73元,P=0.060.结论:PICC能有效地预防De Gramont方案所致静脉炎,且不增加治疗的总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岱佳;谢德荣;李志花;谢雪霞;陈丽容;梁佩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选取70例常见肿瘤术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康赛迪胶囊加化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相同方案化疗.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其病灶大小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体重、外周血细胞、免疫学、血流变指标变化,并与单纯化疗作对照.结果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45.00%,对照组有效率为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康赛迪胶囊与化疗联用有明显协同、增效、减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调节T细胞亚群的失衡,改变血液流变性并降低化疗的毒副反应.
作者:李秀荣;焦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将68例高龄(≥70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加化疗(治疗组34例)与单纯化疗(对照组34例)两组.治疗组采用以NVB+DDP/CBP(或Taxol+DDP/CBP,Vp-16+DDP/CBP,VM26+DDP/CBP,MMC+VDS+DDP)方案化疗,同时应用康莱特注射液200 mL/d静脉滴入,连用20 d;对照组单纯应用相同方案化疗.至少完成2个周期,每周期化疗前后进行疗效对比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Karnofsky(KPS)评分改善者分别为40、13例次,两组KPS评分分布上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4,P<0.001;体重增加者分别为28、8例,两组体重变化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5,P <0.001;胸痛、血痰、乏力、食欲不振明显改善比率分别为79.4 %与55.9 %、76.5 %与46.1 %、52.9 %与8.8 %、47.1 %与11.8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殷铁军;刘菁菁;胡长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c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人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将8 192条人类基因PCR产物按微阵列排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即制成cDNA微阵列芯片;抽提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RNA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标记的cDNA做探针,混合后杂交上述cDNA微阵列芯片;经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象,计算机分析后比较2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8 192条基因中,共有327条基因在胃腺癌和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间差异表达,其中179条基因下调,148条基因上调.结论:胃腺癌发生过程中有多基因的参与 ;c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是筛选人胃腺癌相关基因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少波;王孟薇;邵勇;吴本俨;尤纬缔;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B7-1基因对小鼠前胃癌细胞(MFC)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将B7-1基因转染MFC细胞后,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测定转染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并将已转染B7-1的MFC细胞种植到裸鼠皮下,研究其对体内成瘤的影响.结果:转染B7-1基因的MFC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P<0.05.结论:B7-1基因对MFC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
作者:朱林;熊俊;郑启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L-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对白血病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PAL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倒置显微镜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PAL与HL-60细胞共育时,能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02 U/mL;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皱缩,染色质凝集,沿核膜内侧分布,可见新月形;细胞DNA裂解成180~200 bp及其倍数的片段,电泳得到特有的梯形条带,凋亡率与PAL剂量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结论:PAL能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晓华;张东方;郑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6岁,因上腹痛伴纳差半年,加重10 d于2001年1月25日来我院就诊,胃镜活检病理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幽门螺杆菌(Hp)阴性(-),于2001年2月6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不大.胸片及B超等检查示无其他部位扩散.血LDH 935 U/L, Mosshoff分期Ⅰ2 期,CD20(+), CD5(-),CD10(-).
作者:闵捷;林黎明;王志仑;王笑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VEGF在食管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且与食管癌预后明显相关.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肿瘤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张晖;方文涛;陈文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再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国产 60Co,对27例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全颅、全脊髓间歇性放射治疗,并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方案为:全颅1.5 Gy/次+全脊髓0.75 Gy/次,1次/d照射3 d.第1天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8~12 mg/m2 ,阿糖胞苷(Ara-C)25 mg/m2,地塞米松(DXM)2~5 mg/次,以后每8周全颅1.5 Gy+全脊髓0.75 Gy照射1次,当天鞘内注射,用药剂量同前.总疗程为2年2个月.结果:27例患者中,3年内死于骨髓复发4例、CNSL复发2例;3~5年内死于骨髓复发5例、CNSL复发8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1/27)、25.9%(7/27).间歇性放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急性毒副反应.随访期间发现5例记忆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现象.结论:间歇性放射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对于曾接受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安全而有效.
作者:卢渊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研究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器官运动,以便对治疗部位进行自动监测.方法:放射治疗前先采集1幅治疗野的验证图片,使用互信息技术、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将其与治疗过程中实时采集的射野影像配准.结果:计算得到放射治疗过程中由于肺呼吸而导致的器官运动参数.结论:利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结合图象分析方法对器官运动分析是比较有效的.
作者:杨晓东;李宝生;於文雪;舒华忠;于金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探讨5-FU超声雾化吸入联合放疗及全身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探讨一种新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案. 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研究组采用5-FU超声雾化吸入联合常规放疗及以顺铂为主的全身化疗2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及全身化疗.结果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26/30)和63.33%(19/30),χ2=4.356,P<0.05.1、2、3年生存率研究组为79.89%、56.26%和30.39%;对照组分别为51.57%、34.81%和11.60%,χ2=4.421,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超声雾化吸入联合放疗和以顺铂为主的全身化疗提高了NSCLC的1、2、3年生存率,毒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申源峰;韩振庆;杜京娟;付承丽;范士怀;宋方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及其诱导的反义(anti-sense,AS)cyclin D1对肿瘤细胞的协同抑制增殖与诱导分化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构建的含有视黄酸反应元件(retinoic acid response element,RARE)的反义cyclin D1 RNA表达载体pCI-neo/RARE3-TK/Ascyclin D1,使反义cyclin D1的表达可受RA诱导调控.以脂质体转染HL-60白血病细胞后,运用生长曲线、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增殖功能,NBT还原实验和透射电镜观测细胞分化状况,western-blot检测p16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反义cyclin D1转染和未转染的HL-60细胞经RA处理后,生长减慢,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分化能力明显增强,p16基因蛋白表达增加,其中,以反义cyclin D1转染细胞经RA处理后变化更为明显.结论:RA及其诱导的反义cyclin D1可协同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分化成熟,上调p16基因表达可能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杨剑;糜漫天;杨志祥;韦娜;王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食管癌合并胸主动脉瘘大出血是中晚期食管癌直接侵及胸主动脉引起的致死性大出血,是引起中晚期食管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表现为急剧凶险、救治成功率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肿瘤科1993年9月1日~2002年10月1日收治648例食管癌患者,其中并发食管胸主动脉瘘13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发强;冯立东;李本全;张胜;李新菊;詹香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估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与肺癌(L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向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30例LC患者、30位家族成员(FM)和30位正常健康人(NS)血清IAP水平.结果:发现30例LC患者血清IAP水平(848±214)μg/mL与NS(288±110)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M组(603±208)μg/mL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AP水平的改变可能与LC发生相关,且IAP检测可被用于LC易患个体的筛选.
作者:李明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寻求有效地从恶性胸腔积液和腹水中分离出较多的TIL细胞并保持其高度的增殖能力与抗瘤活性的方法.方法:应用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法对恶性胸腹水中的TIL进行分离,而后进行诱导培养,比较2种方法下TIL细胞的得率、增殖速度、杀瘤活性及培养前后的表型变化.结果:贴壁法能够获得更多的TIL细胞,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培养后2种方法所得TIL细胞的增殖速率、杀瘤活性及表型是一致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贴壁法具有操作简便、细胞得率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征云;刘宝瑞;杜娟;钱晓萍;禹立霞;王立峰;殷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诱导分化中黏附分子的表达与维甲酸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方法进行细胞表面标记检测,标本来自于1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标本采集时间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前、用药后7 d、14 d及28 d.结果:16例患者在诱导缓解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与CD11b表达时间的相关性为7 d:r=0.884,P=0.000;14 d: r=0.541,P=0.030;28 d: r=0.38, P=0.230.结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过程中早期、同步表达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维甲酸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徐娟;万岁桂;孙雪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1例正常胃黏膜,18例肠上皮化生,7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0例胃癌组织中PCNA、c-erbB-2、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均可见PCNA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 PCNA增殖指数亦逐渐上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组织相比较, PCN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均有c-erbB-2和EGFR蛋白表达,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P<0.05,胃癌组织中的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P<0.05.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高.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阶段的细胞增殖活性与胃癌已较为接近,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具有更大的恶变潜能.c-erbB-2和EGFR表达是胃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朝军;葛海燕;靳文生;向佳梅;陈祖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条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的血管形成具有很突出的作用,就VEGF与肿瘤予以综述.
作者:凌扬;陈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1年4月~2003年3月我院以康莱特乳剂、华蟾素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肺癌30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恳;郭志雄;张智敏;赵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的细胞免疫学状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测定35例HCC患者和20位正常献血员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和AFP.结果:1) HCC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CD+8高于正常人,P<0.05;2) 35例中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内转移者10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不伴有门静脉癌栓者25例,P<0.05;3) 机体的细胞免疫学状态与AF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C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且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活性有关.
作者:曹驰;李彩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