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祚璋;许建波;谢琳;袁涛;李琳;李少莹;张晋煜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化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PTC组织、15例甲状腺腺瘤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COX-2和MMP-2的表达,以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67例PTC组织COX-2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82.1%(55/67)和74.6%(50/67),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滤泡组织,P<0.01.COX-2和MMP-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侵袭程度呈正相关,P<0.05.COX-2阳性表达强度与MMP-2的阳性表达强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COX-2和MMP-2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协同作用可促进PTC的恶性发展,二者可作为PTC恶性化的分子标志.
作者:王喜梅;孙雷;刘逢吉;柳洁;张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癌c-erbB-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c-erbB-2蛋白在青、老年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加以定量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62例中共有46例c-erbB-2阳性表达,而老年组32例中有15例阳性表达,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高表达与青年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但与肿瘤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即分级高或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多呈高表达;反之,则几乎均为低表达或无表达.与老年组对比,青年组分化程度低、浸润周围软组织或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的c-erbB-2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c-erbB-2蛋白的表达对于判断青年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病理学意义.
作者:朱武凌;范秉琳;崔静;赵卫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回顾性分析20年放射治疗后诱发的26例恶性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首发肿瘤包括食管癌3例、鼻咽癌13例、鼻腔癌1例、宫颈癌9例.放射源用60Co及深部X射线.取用常规的分割照射,照射剂量为DT40~90 Gy.26例放射治疗后在3~20年在原照射部位出现了继发恶性肿瘤,其中3例食管癌继发了纵膈肿瘤.13例鼻咽癌被继发硬腭鳞癌、扁桃体癌、软腭低分化腺癌.1例鼻腔癌继发恶性坏死性肉芽肿,9例宫颈癌继发了膀胱癌、前列腺癌、直肠癌.
作者:陈志仁;徐晓南;潘素明;毛韶强;丘全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蛋白芯片和ELISA法在普通人群CA125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系统(芯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27例健康查体成人血清中CA125进行测定.结果:在227例中,CA125法有7例升高,ELISA法有4例升高.两种方法存在高度相关,P<0.000 1.在7例CA125升高的人中,2例证实为卵巢癌,4例为结直肠癌.1例为肺癌.结论:芯片法用于普通人群CA125普查可及时发现肿瘤.
作者:郭农建;申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1999年10月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逐渐增大,于2000年4月17日入院治疗.无发热、消瘦、腹胀等不适症状.
作者:史继敏;桂律;叶宣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aspase-3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和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112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caspase-3和PCNA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aspase-3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44.4%),明显低于良性肿瘤(81.8%,P<0.01);在低分化卵巢癌中的表达(61.5%),明显高于高分化卵巢癌(23.5%,P<0.05);在晚期卵巢癌中的表达(57.9%),明显高于早期卵巢癌(24.0%,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56.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33.3%.P<0.05).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467,P<0.01),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7,P<0.01).结论:caspase3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恶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与恶性程度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卵巢癌预后评估的参考.
作者:银铎;刘彤;陆景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增生症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象分析技术对根据Page标准分为3级的44例乳腺增生症(FCD)及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及5例正常乳腺组织(NMB)中的PCNA表达进行定量测定.结果:PCNA含量按NMB、乳腺增生症Ⅰ级(FCD1)、FCD2、FCD3及IDC的顺序递增,除FCD1与NMB组外,其余相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CNA含量增加是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一个重要特征;2)PCNA的定量测定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乳腺上皮的增生程度及良、恶性.
作者:崔明;刘武红;戴植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将62例Ⅳ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化疗合用艾迪注射液,对照组30例单纯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肿瘤疗效、骨髓功能的变化及艾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护化疗后骨髓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肿瘤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是一个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理想药物.
作者:宋国红;邸立军;聂鋆;刘淑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LN)和LN受体(LN-R)的表达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胃癌组织中LN和LN-R的表达.结果:LN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1;LN在其他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R的阳性表达率有随肿瘤分化水平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组中的LN-R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结论:LN的低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有关,LN-R的高表达与肿瘤分化、侵袭和转移的关系十分密切.LN和LN-R可作为胃癌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张丽;田林;曹书芬;杜兴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TX)和干扰素-α-2b(IFN-α-2b)诱导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细胞株(K562)凋亡的作用及凋亡相关基因p73 mRNA在凋亡前后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凋亡,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方法(RT-PCR)检测p73 mRNA的表达.结果:4μg/mL MTX和600IU/mLIFN-α-2b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6、12和24 h,通过Wright's+Giemsa染色可见部分细胞染色质明显固缩.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清晰的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MTX作用细胞6、12和24 h,细胞凋亡率(AR)分别为5.15%、14.70%和35.49%;而IFN-α-2b作用6、12和24 h,AR分别为2.33%、11.90%和35.15%.对照组AR分别为0.93%和1.09%.半定量RT-PCR测定表明,IFN-α-2b作用24 h组p73 mRNA表达较对照组下调(0.43±0.05 vs 0.66±0.11,P<0.05),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结论:MTX、IFN α 2b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在MTX、IFN-α-2b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早期,p73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IFN-α-2b作用24 h,p73 mRNA表达下调.
作者:双跃荣;樊光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PTEN/PI3K信号转导途径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对68例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组织及11例正常子宫内膜进行PTEN、p-PKB及p-Bad蛋白检测.结果:1)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中高(90.9%),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开始下降,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明显降低(49.1%),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PKB及p-Bad与PTEN的阳性表达呈相反趋势,在非典型增生组织及内膜癌组织中p-PBK及p Bad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子宫内膜癌PTEN表达阴性组织中p-PKB、p-Bad蛋白染色积分均明显高于PTEN阳性组,P<0.05,P<0.01;3)相关分析显示PTEN与p-PKB及p-Bad表达均呈负相关,r=-0.67,P<0.05;r=-0.65,P<0.05;4)PTEN、p-Ba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不同肌层浸润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EN、p-PKB只在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PI3K信号转导途径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伴随PTEN表达缺失,p-PKB、p-Bad阳性表达更加明显,提示PTEN蛋白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指标和基因治疗靶点.
作者:杨清;王玉;张淑兰;张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晚期食管癌伴有重度食管狭窄或/和食管气管瘘或部分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严重影响饮食,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置入被膜支架已成为治疗晚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之一.2001年以来,梁山县人民医院采用国产带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48例,均收良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纯生;张杰;向昭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1997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胆囊癌22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德萍;史大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1996年2月~2002年10月,在肺癌术后化疗中应用恩格菲辅助治疗,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贵祥;龚海峰;郭杰;张海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成功制备CIK细胞、建立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观察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用放射免疫方法(RIA)、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CIK细胞在体内抗肿瘤过程中血清和腹水中CEA以及血清IL-2、TNF-α、IFN-γ、GM-CSF含量的变化.结果:NS对照组裸鼠腹水继续生长,与其相比,CD3AK组体质量、腹围、腹水量均明显减少,P<0.01.CIK组较CD3AK组上述指标有进一步显著减少,腹水均全部消失,其腹水抑制率达100%,P<0.01;NS对照组裸鼠血清、腹水中CEA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与其相比,CD3AK组明显减少,CIK组较CD3AK组血清中CEA含量进一步显著减低,P<0.01;另外,与NS对照组相比,CIK组裸鼠血清中IL-2、TNF-α、INF-γ、GM-CS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腹膜移植裸小鼠模型有更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并可显著减少胃癌细胞CEA的分泌,继续分泌IL2、TNF-α、INF-γ、GM-CSF等细胞因子而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赵群;李勇;杨进强;陈少轩;范立侨;王力利;宋振川;邝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在脑星形胶质瘤中的表达规律,评价它们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5例各级脑胶质瘤组织中EphB4、ephrinB2及CD34等蛋白表达,根据CD31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EphB4及ephrinB2的蛋白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呈异质性分布;两种蛋白在Ⅲ、Ⅳ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Ⅰ、Ⅱ级肿瘤,P<0.05.EphB4(++)和ephrinB2(++)病例的MVD分别为57.32±16.4和65.25±19.4,均显著高于相应的EphB4、ephrinB2弱阳性及阴性病例(分别为35.23±13.7和31.12±11.6),P<0.05.结论:EphB4/ephrinB2在脑胶质瘤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肖华亮;蒋雪峰;赵雯;李增鹏;张沁宏;卞修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亚砷酸-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与毒副反应,探讨其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亚砷酸注射液20 mg与适量碘油混合制成亚砷酸-碘油乳剂,对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如果治疗或随访中病变明显进展(病灶增大或AFP升高),则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观察疗效与毒副反应.结果:单纯应用亚砷酸-碘油乳剂治疗1~3次,29例患者中PR 6例,NC 18例,PD 5例,客观有效率为20.7%,获益率为82.8%;AFP平均由(11 109.36±2 920.82)IU/mL降至(10 001.61±2 880.67)IU/mL,P>0.05.11例患者在治疗中加用蒽环类药物,8例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AFP平均由(13 901.11±4 862.26)IU/mL降至(5 470.63±2 597.79)IU/mL,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血细胞减少及转氨酶升高等,全组未见不可逆毒副反应.结论:亚砷酸-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联合应用渴望提高疗效.
作者:邵海波;徐克;苏洪英;张曦彤;赵钟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临床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内在性和获得性多药耐药(MDR).经典的mdr1、MRP等耐药机制已基本明确,因此,进一步了解非经典的耐药途径对于完善多药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综述了GST-π的生物学特性、GST-π介导的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GST-π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GST-π与其他耐药途径的关系和GST-π耐药的逆转策略.
作者:冯丹;刘云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77年3月1日~2002年11月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38例.其中胸腺肿瘤104例(43.7%),并发重症肌无力19例,发生危象9例;畸胎类肿瘤39例(16.4%);神经源性肿瘤35例(14.7%);胸内甲状腺肿26例(10.9%);纵隔囊肿17例(7.1%);其他肿瘤1 7例(7.1%).结果:238例中彻底切除231例(97.00%),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1例(0.4%),237例痊愈.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作者:吴明拜;张铸;张力为;伊力亚尔·夏合丁;张昌明;安勇;朱辉;李德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human genome sequence project)的完成,产生了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组成及动态变化的一门新兴学科.恶性肿瘤是一种多种基因和蛋白质参与的复杂疾病.综述了在肿瘤防治中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策略和技术,及其在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肿瘤分类、预后、治疗效果的评价及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杨文理;覃扬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