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宏;卞咏梅
我院1996年4月~2000年4月对153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阮展鸿;陈甲信;卢晓宁;谭祥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鳃裂囊肿多来自于第二鳃裂 [1] ,位于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而发生于颊部者实属罕见.我科近期遇到1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隋丽萍;牟宝秋;姜慧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CRT)在NSCLC外科治疗的地位.方法:回顾性总结1987~1996年外科手术的30例累及胸顶部的NSCLC,单纯手术组10例,手术+放疗组(RT)9例,含铂方案化疗+放疗组(CRT)11例.结果:单纯手术组2、4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20%, RT组为22% 和11%,CRT组为73% 和53%.单因素分析根治性(是与否比较,P=0.027)和诱导性治疗(单纯手术和RT与CRT比较,P=0.0173)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仅诱导性治疗,P=0.023 8,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与诱导性放疗和单纯手术相比,CRT可提高累及胸顶部的NSCLC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我科共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587例,包括周围型小肺癌49例,其中腺癌29例,鳞癌9例,腺鳞癌3例,大细胞癌2例,未分化小细胞癌6例.pTNM分期,Ⅰ期(T1N0M0)32例,Ⅱ期(T1N1M0)9例,ⅢA期(T1N2M0)8例.共实行52术次,(3例I期腺癌术后复发二次手术).结果鳞癌的5年生存率优于腺癌和其他组织类型肺癌;同组织类型小肺癌比较,N0优于N1,N1优于N2.既便是早期小肺癌,尤其是腺癌,预后也不全令人乐观.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小肺癌并不全是早期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仍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孟凡利;宋晓明;臧琦;王伟;赵强;朱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测定153例胃癌患者血清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CA119、CEA、CA125、C-42、Fer、AFP、CA153、HCG、PSA、NSE和HGH 11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9%(58/153)、24.2%(37/153)、20.2%( 31/153 )、20.2%(31/153)、19.6%(30/153)、15.0%(23/153)、13.1%(20/153)、4.6%(7/153)、4.6%(7/153)、1.3%( 2/153 )和1.3%(2/153);以任意2项标志物同时阳性为判断标准,则阳性检出率为47.1%,高于任何单项检测阳性率,但是特异性为90.9%;采用3项以上组合判断则敏感性明显下降.肿瘤标志物与胃癌分期关系中,CA199、CEA、C-42、Fer、CA153对Ⅲ和Ⅳ期胃癌均比较敏感;CA125和AFP仅对Ⅳ期胃癌敏感性高;而分型结果表明,管状腺癌CA199阳性率高(45.2%),黏液腺癌CA125高(38.7%),低分化腺癌CEA高(39.0%).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胃癌的病情监测提供了一系列较为敏感的指标,并对胃癌病理类型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玉萍;申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对21例胰腺癌先行介入动脉化疗,2周后行适形放射治疗,每次5~6 Gy,7~8次.获有效率(CR+PR)为71.4%(15/21),1、2年生存率为78.6%(11/14)和30%(3/1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介入动脉化疗加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对胰腺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海滨;吴力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53和MUC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65例NSCLC中p53和MUC1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肺癌MUC1表达率为77%(50/65),高表达率为60%( 39/65 ),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患者, P<0.05; p53表达率为80%(52/65),高表达率为60%(39/65),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也小于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肺癌预后的前4种因素依次为MUC1、TNM分期、淋巴结受侵情况及分化程度.结论:p53与NSCLC发生有关,MUC1与NSCLC发生和发展有关,并可独立判断预后.
作者:蔡祖勋;梁庆正;张学宪;王旭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96年5月31日~2004年3月31日,我们对累及叶间裂的Ⅲ期以上肺癌21例实施了肺叶肺段切除术,避免了全肺切除术,保留了有效的肺功能,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景涛;程思强;高德军;卢金修;荣林;刘子祯;董经光;秦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出血和肿瘤双重因素影响致使临床处理较为因难.以往多行急诊肝切除治疗,但存在着较高的病死率.
作者:张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识别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不利因素,探讨N2肺癌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1993年1月1日~2000年1月31日,212例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N2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患者的生存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N2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结果:本研究5年生存率为17%,其中有N2临床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患者的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不足12个月.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RR=9.2,P<0.001)、T4肿瘤(RR=7.15,P<0.001)、淋巴结被膜受侵(RR= 1.728,P=0.008)和多站(≥3站)淋巴结转移(RR=2.294,P= 0.002)是预后的不利因素.结论: 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根治切除的适应证应该加以选择.有明显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肿瘤的N2患者预后极差,不宜将外科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洲;宋福杰;刘相燕;刘凡英;陈景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7月1日~2002年12月31日43例行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0/43),术后30 d死亡率4.7%(2/43),术后总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32/39)、51.7%( 15/29 )及31.3%(5/16).结论: 同时性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不仅能大限度地保留肺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为部分肺功能差的肺癌患者提供了切除病变的机会.
作者:王国范;杨瑞森;张百江;李道堂;罗京玉;刘希斌;董玉青;余小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我院2002年8月22日~2003年12月26日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肺癌切除术13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寇仁业;邹志强;袁耒;许世宁;尹立国;麻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胸腔积液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胸膜活检,确诊为恶性病变,喷洒滑石粉和顺铂.结果:120/120例手术成功,随访115例1~24个月无胸腔积液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对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有临床实用价值,滑石粉胸膜固定加顺铂喷洒治疗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
作者:涂远荣;李旭;林敏;赖繁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确诊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研究,并与健康人作对比.结果显示,肺癌患者CD3+(68.88±11.80)和CD4+(38.83±10.30)以及CD4+/ CD8+(1.53±0.74)比例均比正常人(74.21±5.51,43.92±7.02,1.89±0.54)下降,CD8+(29.26±10.58)高于正常人(24.57±6.3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临床分期之间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病理类型中未分化癌与鳞癌之间CD4+和CD4+/ CD8+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与细胞分化类型有关.
作者:王亚娟;王爱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 18 F-FDG-SPECT显像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恶性肿瘤组织高糖酵解的特性,对36例肺癌患者用 18 F标记脱氧葡萄糖,使 18 F浓聚于癌组织中,再用带符合线路的SPECT探测其摄取率达到诊断目的,并与术后病理切片作对照研究.结果:36例患者病灶检出灵敏度100%,正确率91.67%( 33/36 ),其中鳞癌正确率100%(17/17),腺癌84.62%(11/13).结论: 18 F-FDG-SPECT 能有效地显像肺癌病灶,瘤体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检查价格便宜,成像清晰,有良好应用价值.
作者:曹子昂;刘建军;黄日太;镡朝辉;郑家豪;施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对72例恶性食管梗阻且不能耐受剖胸手术的患者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男56例,女16例,中位年龄63岁.其中食管癌55例(合并食管气管瘘3例),胃底、贲门癌13例,肺癌并气管食管瘘4例. 结果所有内支架开放良好, 吞咽困难计分提高2分;主要并发症为胸骨后不适与胸痛,占52.8%(38/7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内支架能有效改善恶性食管梗阻及食管气管瘘的呛咳症状.
作者:李世珍;李树静;赵蔚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探讨颅内肿瘤与癫痫的关系和发生机制,以提高颅内肿瘤早期诊断率.回顾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245例,其中继发性癫痫发作62例临床与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颅内肿瘤继发癫痫发作20岁以上发病率为67.7%;以脑胶质瘤癫痫发病率高54.8%,其次是脑膜瘤25.8%,转移瘤19.4%;部位以额叶癫痫发病率高38.7%,其次为顶叶20.9%等;脑电图异常率87.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成年人癫痫多为继发性癫痫,在排除外伤、脑血管病后,应高度警惕患颅内肿瘤的可能,脑电图对颅内肿瘤早期诊断和判断有无肿瘤复发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孙勇;于志远;郁阿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完全性切除是目前治疗肺癌的好方法.但是, 仅有约1/3的肺癌适合于外科治疗, 另2/3的肺癌由于伴有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器官而被视为不可手术.近年来, 随着心血管外科理论和技术在肺癌外科中的应用, 使得肺切除合并受侵的左心房、胸主动脉、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的整块切除成为可能.这些过去被视为外科禁忌证和无治愈希望的局部晚期肺癌,不但获得肿瘤完全切除、无肿瘤复发转移,而且获得长期生存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以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对局部晚期肺癌常需要扩大肺切除,即联合切除相应受累组织或器官才能达到彻底切除,它包括心包内处理肺血管、上腔静脉修补或置换、心房部分切除、支气管成形、肺动脉成形、隆突切除重建、主动脉修补和置换、食管切除重建以及体外循环辅助肺癌切除等.就国内外肺癌扩大切除的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陈景寒;彭忠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81年7月1日~2002年5月31日,我院共对258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林乐胜;刘玉洪;徐林浩;沈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