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洲;宋福杰;刘相燕;刘凡英;陈景寒
目的:研究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Tyr113His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 257例食管癌患者和252名健康对照组人群mEH Tyr113His基因型分布.结果:Tyr 和His等位基因频率在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44.2%、55.8%和44.0%、56.0%.等位基因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9;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116,P=0.347.相对于Tyr/Tyr基因型,His/His基因型或His/His与Tyr/His基因型相加均未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它们的危险度分别为1.076(95%可信区间=0.850~1.361)和0.756(95%可信区间=0.493~1.157).如按性别、年龄、吸烟状态及是否具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类,His/His基因型或His/His与Tyr/His基因型相加也未对ESCC的发病风险造成明显影响.结论:mEH的Tyr113His多态性不能作为筛查ESCC患病风险的独立因素.
作者:邝钢;金霞;李琰;王瑞;郭炜;王娜;张健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为9.4%(3/32),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94.7%(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2%(9/13),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5%(32/37),癌旁组织为18.9%(7/37),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100%(23/23)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71.4%(10/14),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100%(21/2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75%(12/16),P<0.05.结论: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作者:史宏灿;王晓玲;解松刚;石维平;束余声;陆世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探讨肺癌合并中-重度COPD手术前后肺功能的变化与处理措施.14例患者,经综合治疗肺功能改善后行肺叶切除术6例,肺段切除术5例,肺楔形切除加肺减容术3例.术后9例给予机械辅助通气,15 d后定期复查肺功能,围手术期针对性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吸氧及呼吸物理学治疗.结果:术前肺功能经治疗MVV(L)由36.18±3.74增至40.76±4.67,FEV 1.0 (L)由0.89±0.11增至1.04±0.13,P均< 0.01,FVC(L)由1.44±0.21增至1.65±0.28,P< 0.05.术后1例死亡,手术成活率为92.86%(13/14).术后15 d肺功能复查,MVV下降至35.34±3.98,FEV 1.0 降至0.82±0.10,P均<0.01;FVC降至1.39±0.20,P<0.05.30 d时MVV为37.01±4.24、FEV 1.0 为0.93±0.13、FVC为1.43±0.22,P均<0.05;均低于术前水平.恢复至3个月时3项指标分别为42.08±3.62、1.12±0.13和1.63±0.27,P均> 0.05;均已达术前水平.6个月后MVV和 FEV 1.0 各为5.90±4.12和1.21±0.19,P<0.05;较术前有所改善,而FVC为1.76±0.2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杨鲁民;沈毅;陈岩;王伦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已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00年美国新发病例达16.94万人,近年来通过采用控制吸烟及大气污染等措施,发达国家的肺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占据首位.原发性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临床诊疗技术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就低剂量螺旋CT、荧光支气管镜、CT-PET等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杨瑞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我院2002年8月22日~2003年12月26日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肺癌切除术13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寇仁业;邹志强;袁耒;许世宁;尹立国;麻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出血和肿瘤双重因素影响致使临床处理较为因难.以往多行急诊肝切除治疗,但存在着较高的病死率.
作者:张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96年5月31日~2004年3月31日,我们对累及叶间裂的Ⅲ期以上肺癌21例实施了肺叶肺段切除术,避免了全肺切除术,保留了有效的肺功能,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景涛;程思强;高德军;卢金修;荣林;刘子祯;董经光;秦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对化疗药物敏感或肿瘤负荷重的肿瘤细胞经有效治疗后,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破坏, 快速释放其内容物而导致的一组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症候群.它具有以下几项或全部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ATLS并不常发生,一旦发生,往往致命.ATLS较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患者,实体肿瘤患者中较少见.我们发现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ATLS,经过积极的补液、碱化尿液和口服别嘌呤醇,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田翠环;俞森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53和MUC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65例NSCLC中p53和MUC1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肺癌MUC1表达率为77%(50/65),高表达率为60%( 39/65 ),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患者, P<0.05; p53表达率为80%(52/65),高表达率为60%(39/65),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也小于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肺癌预后的前4种因素依次为MUC1、TNM分期、淋巴结受侵情况及分化程度.结论:p53与NSCLC发生有关,MUC1与NSCLC发生和发展有关,并可独立判断预后.
作者:蔡祖勋;梁庆正;张学宪;王旭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99年5月10日~2003年1月30日,我们用环磷酰胺(CTX)、依托泊苷(Vp-16)、阿糖胞苷(Ara-c)组成CE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37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宏;卞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20年来肺癌发病率大幅度上升,肺内孤立性肺结节(so1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含有早期癌灶可能性,故临床上对于SPN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就SPN的诊断与处理的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德江;李希波;杨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FasL和B7-1联合基因转移是否具有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FasL和B7-1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A-549,G418阳性克隆筛选,流式细胞分析,RT-PCR显示FasL和B7-1的表达,并且通过Hoechst33342染色和DNA片段分析检测肺癌细胞的凋亡;将携带FasL和B7-1基因的肺癌细胞(命名为A-549/FB-11)接种于C57BL/6小鼠背部皮下,观测其致瘤性能;A-549/FB-11致敏的小鼠对野生型瘤细胞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用A-549和A-549/FB-11细胞分别经腹腔免疫小鼠,得到腹腔浸润淋巴细胞及致敏脾细胞,MTT法检测其体外杀伤实验.结果:FasL和B7-1基因在肺癌细胞中获得高表达并可诱导肺癌细胞的凋亡,双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的致瘤性明显下降; A-549/FB-11 诱导的CTL (cytotoxic T lymphocyte)对A-54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A-549诱导的CTL对相同靶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A-549 /FB- 11诱导的CTL对A-549/FB-11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野生型A-549的杀伤率,P<0.05.结论:FasL促进肺癌细胞凋亡,B7-1促进抗肺癌CTL的增殖、活化,在效应阶段两基因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锋;王志刚;王慧穆;李小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CRT)在NSCLC外科治疗的地位.方法:回顾性总结1987~1996年外科手术的30例累及胸顶部的NSCLC,单纯手术组10例,手术+放疗组(RT)9例,含铂方案化疗+放疗组(CRT)11例.结果:单纯手术组2、4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20%, RT组为22% 和11%,CRT组为73% 和53%.单因素分析根治性(是与否比较,P=0.027)和诱导性治疗(单纯手术和RT与CRT比较,P=0.0173)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仅诱导性治疗,P=0.023 8,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与诱导性放疗和单纯手术相比,CRT可提高累及胸顶部的NSCLC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以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对局部晚期肺癌常需要扩大肺切除,即联合切除相应受累组织或器官才能达到彻底切除,它包括心包内处理肺血管、上腔静脉修补或置换、心房部分切除、支气管成形、肺动脉成形、隆突切除重建、主动脉修补和置换、食管切除重建以及体外循环辅助肺癌切除等.就国内外肺癌扩大切除的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陈景寒;彭忠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探讨结肠癌术中氟尿嘧啶(5-FU)肝动脉灌注对肝转移的预防作用.术中从胃网膜右动脉置管至肝总动脉注入5-FU 500 mg/m2,观察疗效.结果144例肝灌注后肝转移发生率13.89%(20/144), 92例未行肝灌注肝转移发生率41.30%(3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结肠癌术中5-FU肝灌注可降低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
作者:余新华;李毅刚;曾庆祉;刘丹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放射治疗技术由三维适形放疗发展到多维适形放疗,但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就多维适形放疗过渡到多维适癌治疗的设想予以介绍.
作者:李宝生;于金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81年7月1日~2002年5月31日,我院共对258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林乐胜;刘玉洪;徐林浩;沈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识别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不利因素,探讨N2肺癌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1993年1月1日~2000年1月31日,212例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N2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患者的生存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N2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结果:本研究5年生存率为17%,其中有N2临床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患者的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不足12个月.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RR=9.2,P<0.001)、T4肿瘤(RR=7.15,P<0.001)、淋巴结被膜受侵(RR= 1.728,P=0.008)和多站(≥3站)淋巴结转移(RR=2.294,P= 0.002)是预后的不利因素.结论: 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根治切除的适应证应该加以选择.有明显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肿瘤的N2患者预后极差,不宜将外科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洲;宋福杰;刘相燕;刘凡英;陈景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系统回顾了机械性支气管-肺外科的发展史.就机械性缝合应用于支气管-肺外科的适应证、禁忌证、应用形式、优缺点、临床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予以综述.
作者:赵锡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对72例恶性食管梗阻且不能耐受剖胸手术的患者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男56例,女16例,中位年龄63岁.其中食管癌55例(合并食管气管瘘3例),胃底、贲门癌13例,肺癌并气管食管瘘4例. 结果所有内支架开放良好, 吞咽困难计分提高2分;主要并发症为胸骨后不适与胸痛,占52.8%(38/7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内支架能有效改善恶性食管梗阻及食管气管瘘的呛咳症状.
作者:李世珍;李树静;赵蔚冲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