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一例报告

田翠环;俞森洋

关键词:癌, 小细胞/药物疗法, 肺肿瘤/药物疗法, 急性病, 肿瘤溶解综合征
摘要: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对化疗药物敏感或肿瘤负荷重的肿瘤细胞经有效治疗后,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破坏, 快速释放其内容物而导致的一组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症候群.它具有以下几项或全部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ATLS并不常发生,一旦发生,往往致命.ATLS较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患者,实体肿瘤患者中较少见.我们发现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ATLS,经过积极的补液、碱化尿液和口服别嘌呤醇,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非小细胞肺癌的多维适癌治疗--由多维适形放疗想到的

    放射治疗技术由三维适形放疗发展到多维适形放疗,但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就多维适形放疗过渡到多维适癌治疗的设想予以介绍.

    作者:李宝生;于金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

    1981年7月1日~2002年5月31日,我院共对258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林乐胜;刘玉洪;徐林浩;沈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与处理

    近20年来肺癌发病率大幅度上升,肺内孤立性肺结节(so1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含有早期癌灶可能性,故临床上对于SPN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就SPN的诊断与处理的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德江;李希波;杨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鼻咽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我院1996年4月~2000年4月对153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阮展鸿;陈甲信;卢晓宁;谭祥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切除术

    我院2002年8月22日~2003年12月26日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肺癌切除术13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寇仁业;邹志强;袁耒;许世宁;尹立国;麻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癌组织中桩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桩蛋白(Paxillin)、 E-钙粘蛋白 (E-cadherin)在人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肺癌病理特征、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20例肺癌、80例癌旁无癌浸润肺组织、53例正常肺组织的Paxilli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肺癌、癌旁无癌浸润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Paxill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47/120)、81.3%(65/80)、83.3%(44/5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51/120)、87.5%(70/80)、96.2%(51/53),三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织中Paxillin和 E-cadherin 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axillin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有关系,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Paxillin、E-cadherin表达可能与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密切联系,可作为评价肺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张鑫;彭品贤;吕嘉春;梁建辉;吴建军;曾波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细胞色素P450 2E1和1A1多态性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E1和P450 1A1的多态性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新发肺癌患者91例及非肺部疾患同性别的患者91例的细胞色素 CYP 2E1和CYP 1A1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比较.结果:在2组间平衡吸烟的因素后,CYP 2E1和CYP 1A1基因多态性分别单独分析时,与肺癌关系较弱,其OR值分别为1.46和1.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联合分析时,CYP 2E1 C1C1型和CYP 1A1突变型的OR值为3.00,95%CI为1.0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 P< 0.05.结论:CYP 2E1和CYP 1A1单一基因的多态性不能增加患肺癌的危险,而两者联合作用时则可增强患肺癌的风险.

    作者:汪保国;陈思东;陈阳;周卫平;曾勉;李志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联合肺叶和肺段切除术治疗肺癌21例分析

    1996年5月31日~2004年3月31日,我们对累及叶间裂的Ⅲ期以上肺癌21例实施了肺叶肺段切除术,避免了全肺切除术,保留了有效的肺功能,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景涛;程思强;高德军;卢金修;荣林;刘子祯;董经光;秦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原发性肺癌与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为9.4%(3/32),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94.7%(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2%(9/13),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5%(32/37),癌旁组织为18.9%(7/37),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100%(23/23)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71.4%(10/14),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100%(21/2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75%(12/16),P<0.05.结论: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作者:史宏灿;王晓玲;解松刚;石维平;束余声;陆世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新进展

    近几年来,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靶向治疗新药不断涌现,在临床试验或正式临床应用中取得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其中引人注目的有Iressa (ZD1839,Gefitinib)、OSI774(Tarceva, erlotinib)、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IMC-C225 (cetuximab, Erbitux)和Bevacizumab(Avastin)等.

    作者:罗荣城;尤长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CE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999年5月10日~2003年1月30日,我们用环磷酰胺(CTX)、依托泊苷(Vp-16)、阿糖胞苷(Ara-c)组成CE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37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宏;卞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机械性缝合在支气管-肺外科中的应用

    系统回顾了机械性支气管-肺外科的发展史.就机械性缝合应用于支气管-肺外科的适应证、禁忌证、应用形式、优缺点、临床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予以综述.

    作者:赵锡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癌的扩大切除研究进展

    以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对局部晚期肺癌常需要扩大肺切除,即联合切除相应受累组织或器官才能达到彻底切除,它包括心包内处理肺血管、上腔静脉修补或置换、心房部分切除、支气管成形、肺动脉成形、隆突切除重建、主动脉修补和置换、食管切除重建以及体外循环辅助肺癌切除等.就国内外肺癌扩大切除的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陈景寒;彭忠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和MUC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53和MUC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65例NSCLC中p53和MUC1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肺癌MUC1表达率为77%(50/65),高表达率为60%( 39/65 ),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患者, P<0.05; p53表达率为80%(52/65),高表达率为60%(39/65),高表达NSCLC患者生存期也小于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肺癌预后的前4种因素依次为MUC1、TNM分期、淋巴结受侵情况及分化程度.结论:p53与NSCLC发生有关,MUC1与NSCLC发生和发展有关,并可独立判断预后.

    作者:蔡祖勋;梁庆正;张学宪;王旭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

    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出血和肿瘤双重因素影响致使临床处理较为因难.以往多行急诊肝切除治疗,但存在着较高的病死率.

    作者:张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一例报告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对化疗药物敏感或肿瘤负荷重的肿瘤细胞经有效治疗后,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破坏, 快速释放其内容物而导致的一组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症候群.它具有以下几项或全部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ATLS并不常发生,一旦发生,往往致命.ATLS较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患者,实体肿瘤患者中较少见.我们发现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ATLS,经过积极的补液、碱化尿液和口服别嘌呤醇,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田翠环;俞森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近的研究肯定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价值,但如何实践应用仍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分析近年几个重要的术后辅助化疗研究,形成了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关于肺癌辅助治疗的共识.

    作者:吴一龙;陈刚;杨学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争议与共识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完全性切除是目前治疗肺癌的好方法.但是, 仅有约1/3的肺癌适合于外科治疗, 另2/3的肺癌由于伴有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器官而被视为不可手术.近年来, 随着心血管外科理论和技术在肺癌外科中的应用, 使得肺切除合并受侵的左心房、胸主动脉、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的整块切除成为可能.这些过去被视为外科禁忌证和无治愈希望的局部晚期肺癌,不但获得肿瘤完全切除、无肿瘤复发转移,而且获得长期生存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FasL和B7-1联合基因修饰的肺癌细胞诱导抗肺癌主动免疫

    目的:探讨FasL和B7-1联合基因转移是否具有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FasL和B7-1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A-549,G418阳性克隆筛选,流式细胞分析,RT-PCR显示FasL和B7-1的表达,并且通过Hoechst33342染色和DNA片段分析检测肺癌细胞的凋亡;将携带FasL和B7-1基因的肺癌细胞(命名为A-549/FB-11)接种于C57BL/6小鼠背部皮下,观测其致瘤性能;A-549/FB-11致敏的小鼠对野生型瘤细胞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用A-549和A-549/FB-11细胞分别经腹腔免疫小鼠,得到腹腔浸润淋巴细胞及致敏脾细胞,MTT法检测其体外杀伤实验.结果:FasL和B7-1基因在肺癌细胞中获得高表达并可诱导肺癌细胞的凋亡,双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的致瘤性明显下降; A-549/FB-11 诱导的CTL (cytotoxic T lymphocyte)对A-54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A-549诱导的CTL对相同靶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A-549 /FB- 11诱导的CTL对A-549/FB-11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野生型A-549的杀伤率,P<0.05.结论:FasL促进肺癌细胞凋亡,B7-1促进抗肺癌CTL的增殖、活化,在效应阶段两基因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锋;王志刚;王慧穆;李小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分析27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两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比较,了解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漂移现象.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27例宫颈癌患者PBMC中Th1/Th2两类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27例宫颈癌中IFN-γ、IL-2、IL-4、IL-6和IL-10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2/27、3/27、18/27、14/27和18/27.结论:宫颈癌患者高表达Th2类细胞因子,低表达Th1类细胞因子,出现典型的Th2漂移现象,为宫颈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可能.

    作者:王倩;孙树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