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年人肺癌的诊断与治疗

李留峥;洪志鹏;施云飞;赵宗贵;黄韬

关键词:肺肿瘤/外科学, 肺肿瘤/病理学, 肺肿瘤/诊断, 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青年人肺癌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0年1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的≤40岁青年人肺癌67例.对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手术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按TNM分期:Ⅱ期17例、Ⅲ期41例、Ⅳ期9例.病理类型:腺癌和小细胞癌达67.2%(45/67).术前41例曾误诊误治.全部经手术治疗,34例行根治手术,20例行姑息手术,13例行剖胸探查.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73.1%、46.3%、25.4%.结论:青年人肺癌就诊时多为晚期,生物学行为较差,早期诊治是提高生存的根本措施.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CD44V6和PC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CD44V6和PCNA表达与食管癌分级、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以及CD44V6表达与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微波-SP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癌中CD44V6和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和69.2%.CD44V6和PCNA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CD44V6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45,P<0.005).结论:CD44V6和PCNA是食管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食管癌CD44V6和PCNA表达可能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山东省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山东省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放疗设备增长情况,阐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及当前放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呼吁有关部门加强质控,提高放疗质量.

    作者:郝俊芳;刘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人肿瘤坏死因子alpha(hTNF-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从足月妊高征患者的胎盘组织中,扩增出hTNF-αcDNA,连接至载体pMD18-Tvector中,经酶切鉴定与序列测定证实后,以亚克隆法构建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B,C的相应酶切位点,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其在体外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h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自胎盘中克隆的hTNF-αcDNA经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的序列完全一致;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证实,克隆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DNA3.1-myc-his(-)A,B,C.经脂质体介导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检测到其在转导的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通过DNA重组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可在体外稳定表达hTNF-αcDNA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冯凤芝;张卫光;向阳;刘芝华;杨秀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组织芯片是指固定在玻片上的高密度的组织微点阵.讨论了组织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疾病分子诊断、预后判定以及与基因芯片的结合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军;刘镭;李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70岁以上妇科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70岁以上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70岁以上的妇科肿瘤患者87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情况、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患者按肿瘤的性质(良性组,恶性组)及手术范围(附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麻醉期和手术期,恶性病变组和子宫切除术+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良性病变组和附件切除术+组显著增多;但子宫切除术+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增高.结论:70岁以上的妇科肿瘤患者可以耐受手术,但应加强对合并症的处理及对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吴强;邵衡华;彭素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血行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远处转移率为41.2%(21/51);单部位和多部位远处转移分别占71.4%(15/21)和28.6%(6/21);肺、骨、肝和脑的转移依次占81.0%(17/21)、23.8%(5/21)、14.3%(3/21)和9.5%(2/21).远处转移的平均发生时间在首次治疗后5.36年.远处转移组和未远处转移组的生存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1年和14.31年,53.8%和41.0%.远处转移后平均生存期为2.55年,2年生存率为47.8%.单纯肺转移组与肺外转移组Log-rank检验生存差异有显著性(P=0.032),其平均生存期、2年生存率分别为3.48年和1.49年,72.7%和20.0%.分析结果还表明,远处转移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侵犯解剖部位多少无关,但与首次手术是否规范(P=0.025)、术后综合治疗是否规范(是否术后辅以放疗)(P=0.045)以及是否局部复发(P=0.043)相关.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生存期长,远处转移率高,远处转移出现的时间较晚,出现远处转移后患者仍可长期生存.通过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放疗可能能够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冯平柏;陆进成;吴建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诊治--附4例误诊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北海市人民医院普外科1994-2002年误诊的4例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术前、术中均误诊,从而导致误治.结论:对40岁以上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的患者要警惕该病的存在,内镜活检或术中活检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分期选择术式.化疗和放疗未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作者:李冠华;吴国柱;李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所致血小板增多及其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所致血小板增多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复发和转移各组的血小板数,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治疗前组、复发组和转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增多,血小板数有随结直肠癌病程进展而增多的倾向;有效治疗后,血小板数降低和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复发和转移有关,血小板增多可作为结直肠癌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伍治平;陈明清;王熙才;李云峰;蒋永新;李文亮;金从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IC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4例分析

    应用异环磷酰胺(IFO)、联合卡铂(CBP)、依托泊苷(Vp-16)方案(IC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4例.结果有效率达32.4%,中位生存时间31周,1年生存率为22%,临床疗效满意.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等,可以耐受.

    作者:黄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贲门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及PCNA表达相关性初探

    目的:比较贲门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结果,探讨PCNA及ER、PR与贲门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6例贲门癌进行PCNA和ER、PR检测.结果:高分化腺癌PCNA阳性率高,ER、PR低;低分化腺癌PCNA阳性率低,ER、PR高.说明PCNA、ER、P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ER、PR、PCNA与贲门癌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作者:孙苏安;袁风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癌腹腔穿刺化疗31例体会

    对31例卵巢上皮癌患者采用PAC方案经腹腔伴静脉联合化疗,腹水消退、症状好转、肿瘤缩小等效果明显,费用低、副反应少、并发症少,对卵巢上皮癌患者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成华;玄萌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长春瑞滨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观察

    观察长春瑞滨(VLB)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治疗组27例采用环磷酰胺(CTX)800mg/m2,静脉推注,d1、d8;VLB25mg/m2,静脉推注,d1、d8;表阿霉素(Epi)50mg/m2,静脉推注,d1;泼尼松(Pred)40mg/m2,口服,d1~d14,每21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长春酰胺(VDS)代替VLB,治疗恶性淋巴瘤29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对复发性难治性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疗效更显著.治疗组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主要是骨髓抑制和静脉炎,经适当处理后能缓解.结论:VLB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陈洁;董戴玉;杨镜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癌转移抑制基因和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肺癌转移抑制基因(KAI1)和多药耐药蛋白(MRP)的表达水平及内在联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肺癌组织中MRP和KAI1.结果:在肺癌组织中MRP阳性表达率为45.8%(22/48),KAI1阳性表达率为22.9%(11/48).在Ⅰ、Ⅱ期患者中,KAI1基因为高表达;在Ⅲ期患者中,MRP基因为高表达.结论:早期肺癌患者KAI1基因呈高表达,而在晚期患者MRP基因高表达,两者之间可能通过p53基因来调控.

    作者:冯久贤;包国良;董强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尿中O6-甲基鸟嘌呤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尿中O6-甲基鸟嘌呤(O6-MeG)水平与肿瘤关系.方法:利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检测了正常人和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结果: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为(2.58±1.23)μmol/L,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为(2.89±1.11)μmol/L,正常者尿中O6-MeG水平为(1.38±0.99)μmol/L.两恶性肿瘤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在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杜卫;张秀珍;梁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含替尼泊甙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瘤

    目的:评价含替尼泊甙的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探讨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以期提高恶性脑神经胶质瘤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方法:不能手术、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恶性脑神经胶质瘤25例,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15例,包括星形细胞瘤Ⅲ级11例,Ⅳ级4例;脑干胶质瘤8例;小脑胶质瘤2例.采用含替尼泊甙的联合化疗方案:1)TV方案:紫杉醇135mg/m2,静脉滴入d1;替尼泊甙200mg/m2,分3天静脉滴入,(d1~d3),3周后可重复.2)MV方案:司莫司汀100mg/m2,d1晚顿服,替尼泊甙(用法同前),6周后重复.第1周期化疗后常规局部外放疗,DT50~60Gy.结果:25例患者有效17例,总有效率68.0%,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有效率60.0%(9/15),脑干胶质瘤有效率87.5%(7/8),小脑胶质瘤有效率50.0%(1/2).经χ2检验,两种化疗方案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Ⅲ、Ⅳ度毒性反应5例,占20.0%,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远期疗效正在观察中.结论:替尼泊甙加紫杉醇或司莫司汀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安全、有效,为脑瘤辅助化疗提供了新方案.

    作者:杨平;聂青;张丽萍;李方明;康静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包头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的调查

    目的:调查包头地区2000年1月-2001年8月891名恶性肿瘤构成比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居住包头地区10年以上,就诊于包头市肿瘤医院等6家综合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891例及与肿瘤发病无明显关系的其他良性疾病300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生活环境、饮食因素等内容进行调查.结果:891名恶性肿瘤患者中,平均年龄52.5岁,女性多于男性,男性以肺癌为主,女性以乳腺癌为主.环境因素、职业因素、饮食因素、心理因素、既往疾病史等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在包头地区常见恶性肿瘤发病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把这些因素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十分重要,因此预防癌症也应关注心理、行为、环境、遗传等诸多方面.

    作者:李晓凤;刘永华;何彦苓;毋永娟;丁建丽;杨燕霞;张芝华;杨鹏飞;张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大咯血6例分析

    1998年3月-2001年3月,我院共发生6例肺癌患者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后大咯血死亡,而同期常规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只有1例发生大咯血死亡,结果提示,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有可能增加大咯血的发生率.

    作者:李陆;岑笃才;代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34299名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癌二级预防的社会效益.方法:分析1998年4月-1999年12月武钢妇幼保健所对武钢34299名女职工防癌普查资料与本地区1982-1997年普查资料比较.结果:检出乳腺癌6例,发病率为17.49/10万,较1982-1997年乳腺癌发病呈上升趋势.检出乳腺增生症6283例,占发病构成比91.38%.30岁~、40岁~两年龄组发病分别为19.98%、23.74%,为乳腺病高发病人群.结论:坚持定期防癌普查,加强乳腺癌二级预防;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症,减少癌前病变;教会妇女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是乳腺癌防治的有效补救措施.

    作者:朱锡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结合治疗Ⅲ期肺鳞癌疗效分析

    自1996年10月-2000年10月对118例Ⅲ期肺鳞癌常规放射治疗40~50Gy(平均44.6Gy)后的残留病灶再行适形放疗.肿瘤边缘单次处方剂量平均为6.8Gy,间隔1~2d,总照射剂量平均为39.4Gy.肿瘤靶体积(GTV)0.8cm3~148.6cm3,平均36.6cm3,计划靶体积(PTV)3.6cm3~213.5cm3,平均51.4cm3.近期肿瘤退缩率分别为CR30.5%(36/118)、PR53.4%(63/118)、NR11.9%(14/118)和PD4.2%(5/118),总有效率(CR+PR)83.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6%(81/118)、35.6%(31/87)和12.2%(6/49),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4%(109/118)、85.1%(74/87)和79.6%(39/49).急性放射性肺炎Ⅰ~Ⅱ级27.1%(32/118),Ⅲ级3.4%(4/118),Ⅳ级0(0/118).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16.1%(19/118),Ⅲ~Ⅳ级0(0/118).骨髓抑制Ⅰ~Ⅱ级9.3%(11/118),Ⅲ~Ⅳ级0(0/118).晚期放射性食管反应Ⅲ级1例,放射性肺损伤Ⅱ级1例.结果说明,对Ⅲ期肺鳞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局部加量照射,患者可耐受,疗程短,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局部剂量升级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占文;李玉;拱玉华;田启和;阎英;付全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C-erbB-2、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抑癌基因p53在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抗生蛋白链菌素标记法(LSAB)和图象分析系统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组织中(其中61例良性肿瘤、19例交界性肿瘤、44例恶性肿瘤)C-erbB-2、PCNA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C-erbB-2、PCNA、p53三指标在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均呈梯度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其中PCNA与p53在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交界性肿瘤及黏液囊腺癌组织(P<0.05).2)C-erbB-2、PCNA和p53在囊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染色强度)均显著低于交界性瘤和恶性肿瘤,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3)p53蛋白表达与囊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4)p53+PNCA和C-erbB-2+PCNA+p53联合表达率在交界性囊腺瘤与囊腺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erbB-2、PCNA和p53蛋白的高表达与囊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恶性化的分子标志.PCNA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成为卵巢上皮性囊腺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客观辅助指标,并为其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数.

    作者:王晨曦;陈朝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