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久贤;包国良;董强刚
目的:探讨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的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表达,分析p53蛋白、VEGF及MVD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p53蛋白与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32/76)和38.2%(29/76),MVD平均计数为36.6±17.2(±s);p53、VEGF、MVD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5,P<0.01,P<0.05)、淋巴结转移(P<0.01,P<0.05,P<0.01)和远处转移(P<0.01,P<0.01,P<0.01)密切相关;p53蛋白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χ2=35.3916,P<0.01,P<0.01).结论:VEGF与MVD表达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标志,p53表达可能通过上调VEGF而促进胃癌血管生成.
作者:姜海行;刘志明;葛莲英;李佳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包头地区2000年1月-2001年8月891名恶性肿瘤构成比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居住包头地区10年以上,就诊于包头市肿瘤医院等6家综合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891例及与肿瘤发病无明显关系的其他良性疾病300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生活环境、饮食因素等内容进行调查.结果:891名恶性肿瘤患者中,平均年龄52.5岁,女性多于男性,男性以肺癌为主,女性以乳腺癌为主.环境因素、职业因素、饮食因素、心理因素、既往疾病史等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在包头地区常见恶性肿瘤发病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把这些因素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十分重要,因此预防癌症也应关注心理、行为、环境、遗传等诸多方面.
作者:李晓凤;刘永华;何彦苓;毋永娟;丁建丽;杨燕霞;张芝华;杨鹏飞;张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1998年2月-2001年2月对78例恶性腹水患者给予顺铂与白细胞介素-2联合腹腔内灌注化疗,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崔秀凤;张海霞;崔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北海市人民医院普外科1994-2002年误诊的4例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术前、术中均误诊,从而导致误治.结论:对40岁以上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的患者要警惕该病的存在,内镜活检或术中活检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分期选择术式.化疗和放疗未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作者:李冠华;吴国柱;李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远处转移率为41.2%(21/51);单部位和多部位远处转移分别占71.4%(15/21)和28.6%(6/21);肺、骨、肝和脑的转移依次占81.0%(17/21)、23.8%(5/21)、14.3%(3/21)和9.5%(2/21).远处转移的平均发生时间在首次治疗后5.36年.远处转移组和未远处转移组的生存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1年和14.31年,53.8%和41.0%.远处转移后平均生存期为2.55年,2年生存率为47.8%.单纯肺转移组与肺外转移组Log-rank检验生存差异有显著性(P=0.032),其平均生存期、2年生存率分别为3.48年和1.49年,72.7%和20.0%.分析结果还表明,远处转移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侵犯解剖部位多少无关,但与首次手术是否规范(P=0.025)、术后综合治疗是否规范(是否术后辅以放疗)(P=0.045)以及是否局部复发(P=0.043)相关.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生存期长,远处转移率高,远处转移出现的时间较晚,出现远处转移后患者仍可长期生存.通过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放疗可能能够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冯平柏;陆进成;吴建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人肿瘤坏死因子alpha(hTNF-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从足月妊高征患者的胎盘组织中,扩增出hTNF-αcDNA,连接至载体pMD18-Tvector中,经酶切鉴定与序列测定证实后,以亚克隆法构建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B,C的相应酶切位点,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其在体外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h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自胎盘中克隆的hTNF-αcDNA经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的序列完全一致;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证实,克隆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cDNA3.1-myc-his(-)A,B,C.经脂质体介导转导绒癌耐药细胞后,检测到其在转导的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通过DNA重组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可在体外稳定表达hTNF-αcDNA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冯凤芝;张卫光;向阳;刘芝华;杨秀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组织芯片是指固定在玻片上的高密度的组织微点阵.讨论了组织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疾病分子诊断、预后判定以及与基因芯片的结合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军;刘镭;李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肺癌转移抑制基因(KAI1)和多药耐药蛋白(MRP)的表达水平及内在联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肺癌组织中MRP和KAI1.结果:在肺癌组织中MRP阳性表达率为45.8%(22/48),KAI1阳性表达率为22.9%(11/48).在Ⅰ、Ⅱ期患者中,KAI1基因为高表达;在Ⅲ期患者中,MRP基因为高表达.结论:早期肺癌患者KAI1基因呈高表达,而在晚期患者MRP基因高表达,两者之间可能通过p53基因来调控.
作者:冯久贤;包国良;董强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中O6-甲基鸟嘌呤(O6-MeG)水平与肿瘤关系.方法:利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检测了正常人和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结果: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为(2.58±1.23)μmol/L,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为(2.89±1.11)μmol/L,正常者尿中O6-MeG水平为(1.38±0.99)μmol/L.两恶性肿瘤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尿中O6-Me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在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杜卫;张秀珍;梁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应用异环磷酰胺(IFO)、联合卡铂(CBP)、依托泊苷(Vp-16)方案(ICE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4例.结果有效率达32.4%,中位生存时间31周,1年生存率为22%,临床疗效满意.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等,可以耐受.
作者:黄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水平,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与10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外周血中CD44为45.97±20.53,CD44与肿瘤直径的大小、门脉癌栓的存在与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肿瘤包膜的完整与否、术前AFP水平的高低差异无显著性;外周血CD44的显著差异还表现在肿瘤结节的多少、术后有无复发及生存期的长短上(P<0.05).在相关性研究方面,发现CD44值与术前AFP值无相关,而与肿瘤直径及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检测外周静脉血液中CD44的表达能够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判断预后、监测其复发的辅助手段.
作者:赵阳;曹浩明;郭剑民;周立新;张云利;杜义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 1 000 mL 或循环血容量减少 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死亡率 10%.我院 1997 年 6 月-2001 年 7 月共收治贲门癌患者 107 例,其中以大呕血为主诉的 12 例,占 11.2%,均行手术治疗.除 1 例行断流外,均行瘤体切除,且大部分为早中期.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与膀胱癌发病之间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膀胱癌标本和11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V16/1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cyclinE的表达及相关关系.结果:膀胱癌中HPV16/18阳性率为65.4%,显著高于正常的27.3%;而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相关,但与肿瘤复发无相关.膀胱癌中HPV16/18与bFGF及cyclinD1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但与cyclinE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HPV16/18感染参与膀胱癌发病过程,而且通过多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谢庆祥;林福地;韩聪祥;张闽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综述了中药藤黄(Gamboge)及提取的有效成分在抑制肿瘤细胞、药效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资料,展示藤黄是一种纯天然和独创的抗癌药物,从而孕育着新药开发与综合使用的前景,值得重视.
作者:雷秋模;刘金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和药敏,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调查2000年1月-2001年12月在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医院感染的148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和药敏,作回顾性综合分析,并对医院感染的防治作初步探讨.结果:本组医院感染主要部位在下呼吸道,占73.7%;其次为泌尿道,占11.0%.148例患者中共检出致病菌株18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96株(51.6%),其中前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19株(10.2%),铜绿色假单胞菌19株(10.2%),鲍曼不动杆菌17株(9.1%).真菌60株(32.3%);革兰氏阳性菌30株(16.1%).6例为重复感染,有28例是几种混合细菌感染.检出阳性病原体中占前3位的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与经验治疗的药敏结果相仿.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常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自身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故应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尽早开始经验治疗,一旦检出致病菌,应选用针对性强的高活性、低毒杀菌剂,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
作者:王中吉;李纲;陶莉;江联萍;何胜利;章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DDP+5-FU/CF方案同期应用α-INF、MA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采用DDP+5-FU/CF方案同期应用α-INF、MA;对照组32例患者单纯采用DDP+5-FU/CF方案.所有病例均接受2个疗程的化疗.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CR病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8.6%和46.9%,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5.8个月(3~13个月)和4.6个月(2~11个月),P<0.05;在放疗和/或化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19/26)和41.4%(12/29),P<0.05.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多发生Ⅱ~Ⅳ度白细胞下降(P<0.05)和短暂性寒战、发热症状(P<0.01);2组所发生的胃肠道反应、脱发和黏膜反应相当.结论:DDP+5-FU/CF同期应用α-INF、MA可明显提高晚期鼻咽癌的有效率,延长缓解期及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方伟达;赵斌;梁文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8例乳腺癌标本中CD31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和随访结果,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血管计数较高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计数低者(P=0.0066);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血管增殖与患者无瘤生存率(RR=3.1)和总生存率(RR=2.9)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肿瘤组织内血管增殖水平的高低在乳腺癌患者中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高水平的血管增殖的存在预示着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复发或转移.
作者:王成刚;余之刚;孙靖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泰索帝(Taxotere)每周用药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泰索帝25mg/m2,d1、d8、d15,静脉滴入1h,每次给药前30min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乳腺癌联合吡喃阿霉素40mg/m2,d2,静脉推注;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卡铂300mg/m2,d2,静脉滴入.28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结果:乳腺癌5例,PR2例,NC3例,有效率40.0%;非小细胞肺癌11例,CR1例,PR3例,NC5例,PD2例,有效率36.4%.全组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37.5%.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但无Ⅳ度者.非血液毒性为乏力、恶心及脱发.结论:泰索帝每周给药方案与每3周给药方案相比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骨髓抑制轻微.
作者:关小倩;李丽;王蕾娜;戴朝霞;金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贲门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结果,探讨PCNA及ER、PR与贲门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6例贲门癌进行PCNA和ER、PR检测.结果:高分化腺癌PCNA阳性率高,ER、PR低;低分化腺癌PCNA阳性率低,ER、PR高.说明PCNA、ER、P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ER、PR、PCNA与贲门癌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作者:孙苏安;袁风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2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p27蛋白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p27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率为61.67%(37/60),低表达率为38.33%(23/60).p27低表达与乳腺癌肿瘤直径、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预后差相关.结论:p27蛋白的检测对鉴定无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差的乳腺癌患者,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邹文;胡春宏;郭凯平;何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