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关系分析

王存德;江波;王瑜;刘坤;田青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血液, 淋巴瘤, 非霍奇金氏/血液, 存活率, 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分型、分期、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乳酸酶为底物的酶促反应法测定108例NHL患者血清中LDH值.结果:108例患者中低、中度恶性LD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高度与中度恶性和高度与低度恶性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08例中95例曾行放疗和/或化疗,其中肿瘤负荷明显缩小的63例中,治疗前后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肝脾或骨髓受侵者LDH增高的阳性率较高.生存率可评价56例,Ⅰ+Ⅱ期与Ⅲ+Ⅳ期LDH增高与LDH正常的2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DH值对NHL患者的预后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分型、分期、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乳酸酶为底物的酶促反应法测定108例NHL患者血清中LDH值.结果:108例患者中低、中度恶性LD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高度与中度恶性和高度与低度恶性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08例中95例曾行放疗和/或化疗,其中肿瘤负荷明显缩小的63例中,治疗前后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肝脾或骨髓受侵者LDH增高的阳性率较高.生存率可评价56例,Ⅰ+Ⅱ期与Ⅲ+Ⅳ期LDH增高与LDH正常的2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DH值对NHL患者的预后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存德;江波;王瑜;刘坤;田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MOD方案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MOD方案对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随机将43例难治、复发性MM患者分为两组,MOD组(治疗组)22例,采用MOD方案治疗;VAD组(对照组)21例,采用VAD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总有效率(CR+PR)MOD组为68.2%,VAD组为47.6%,MOD组高于VAD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各种主要疗效指标比较,MOD组明显优于VAD,MOD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VAD组,P<0.05,但加用G-CSF后,均在停药2周左右恢复,未见永久性造血干细胞损伤,髓外副作用轻微.结论:MOD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疗效可靠,副作用可以耐受,是目前治疗MM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崇安;卢香兰;李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组织芯片研究CD44s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CD44s和CD44V6的表达与乳腺导管癌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乳腺导管癌标本和20例正常乳腺标本中CD44s和CD44V6表达情况.结果:CD44s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55/120)和53%(64/120),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均没有表达;CD44V6在低、中分化腺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24/34)和46%(40/86),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68,P<0.05.CD44s和CD44V6表达与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而且与癌细胞浸润有关,P<0.01.结论:CD44s和CD44V6过量表达与乳腺导管癌转移和浸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D44s和CD44V6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导管癌的转移状态.CD44V6表达还与乳腺导管癌的进展程度相关.

    作者:刘永军;晏培松;贾敬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8例临床分析

    乳腺叶状囊肉瘤占所有乳腺肿瘤1%以下,术前诊断率低.本病具有生物学和临床行为特殊性,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无统一意见.1990年7月-1999年7月我院共收治乳腺叶状囊肉瘤8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福绵;崔涛;邹洪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放射治疗同时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放疗同时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68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放疗+化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放疗采用累及野照射,2.0 Gy/次,1次/d,5 d/周.总DT(66~68)Gy/(6.6~7.0)周.化疗方案为鳞癌采用EP方案,腺癌采用MVP方案.结果:总有效率化放组为76.5%,单放组为52.9%: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121,P=0.044.两组1、2、3年生存率分别化放组为70.6%、50.1%、35.3%,单放组为52.9%、26.5%、14.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加放疗同时治疗晚期NSCLC可以增加局控率,减少远处转移率,从而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梁超前;冉飞武;田世禹;李建彬;陈延条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疗效观察

    为观察中药艾迪注射液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选择失去化疗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艾迪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和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比较采用χ2检验.肿瘤病灶好转和稳定(MR+NC)者,艾迪治疗组28例(56%),对照组13例(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者,艾迪治疗组31例(62%),对照组15例(3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对失去化疗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病灶的控制有一定疗效,并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巫云立;郑显明;黄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鞘内注射MTX预防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寻找预防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35例SCLC患者接受常规全身化疗和胸部放疗,预防组20例同时联合鞘内化疗,MTX 10 mg/m2,地塞米松5 mg,椎管内注射,每个化疗周期1次,连用6次.对照组15例不做鞘内化疗.结果:脑转移率及2年生存率预防组为5%(1/20)、40%(8/20), 对照组为40%(6/15)、13.3%(2/15).结论:鞘内化疗可降低SCLC的脑转移率.

    作者:杨渤彦;王志宇;栾天燕;窦征岳;王雅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进展期胃癌术前静脉及腹腔内化疗58例疗效观察

    1993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对5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静脉及腹腔内化疗,并与同期66例先经手术治疗、术后给予静脉化疗的胃癌患者比较,3 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说明术前静脉及腹腔内化疗有助于了解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进一步化疗提供依据,可有效地控制体内及腹膜微小转移灶,防止新转移灶的形成,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得君;任庆进;刘新斌;邢广巨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多西他赛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3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均为复治病例.化疗方案均选用多西他赛加DDP方案,合并脑转移患者再联用司莫司汀.每例化疗持续2个周期以上,共68个周期.结果:30例化疗患者CR 1例,PR 20例,SD 7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70%.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3.3%.结论:多西他赛是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可靠的抗癌药物之一,毒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疗效满意,可以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

    作者:林峰;彭万仁;陈振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鼻肠营养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1997年2月-2001年12月我院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置入鼻肠营养管用以术后的肠内营养,在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面,起到良好作用,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东;支庆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广州地区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98-2001年新诊断的原发性肺癌病例445例按性别、年龄1∶1配对选取445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32个暴露因素与肺癌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肺癌有9个主要危险因素和1个保护因素,他们是:1)吸烟OR及95%CI为3.19(2.18~4.67);2)被动吸烟来源于父亲OR为2.43(1.51~3.90);3)被动吸烟来源于配偶OR为2.33(1.26~4.30);4)肺结核病史OR为2.36(1.13~4.94);5)家庭用煤为燃料OR为3.44(1.38~8.57);6)常食用腌、酸菜OR为3.83(2.34~6.27);7)常食用咸鱼OR为4.49(2.86~7.06);8)经常下厨用猛火炒菜OR为4.45(3.03~6.56);9)职业接触金属类毒物OR为8.76(2.28~33.64).10)经常体育锻炼OR为0.59(0.33~1.06),可能是一个候选的保护因素.结论:肺癌的发生与多种暴露因素有关,从其病因学来看,肺癌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

    作者:吕嘉春;施侣元;吴中亮;王云南;曾婉明;陈永辉;廖永德;曾波航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鼻咽癌活检组织SF2的检测方法初探

    目的:探讨用组织块培养图象分析技术测定鼻咽肿瘤活检组织2 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 at 2 grey,SF2)的可行性.方法:取初发鼻咽肿瘤新鲜活检标本65例,用组织块培养图象分析技术测定SF2和3例肿瘤组织在不同照射剂量下的细胞存活分数,描述剂量-反应关系.结果:65例中60例成功测得SF2值,分布于0.12~0.99,标准差0.053~0.190,变异系数0.096~0.442.3例肿瘤组织的存活分数和照射剂量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用L-Q模型能良好拟合其结果.结论:该方法可以测定出不同患者鼻咽活检肿瘤组织间SF2值的差别,简便快捷、有效可行.

    作者:江浩;夏云飞;钱剑扬;崔念基;梁永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宫颈癌组织TGF-β1、TGF-βR1和p27kipl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p27 Kip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TGF-β1配体和TGF-β1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宫颈标本,包括28例良性宫颈内膜腺体,8例宫颈原位腺癌和27例宫颈腺癌,采用S-P方法检测多克隆抗体TGF-β1、 TGF-β1受体和单克隆抗体p27 Kip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的子宫颈内膜标本中,TGF-β1显示出弱的胞质染色,而p27 Kip显示胞核强阳性,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TGF-β1配体和TGF-β1受体胞质染色随之增强.在腺癌中TGF-β1的表达比原位宫颈癌中表达变弱,但比正常的子宫内膜仍有显著性增强,p27 Kip蛋白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下降,而正常的子宫内膜则显示出强的p27 Kip蛋白的表达.结论:子宫内膜的肿瘤转化可能与TGF-β1和p27 Kip的异常表达有关.

    作者:战雪梅;马敬涛;张凤珍;孙崇伟;刘丽丽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牛精子蛋白激酶C抑制剂逆转KB/VCR的作用及其机理

    目的:研究牛精子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理.方法:选用KB细胞及其耐长春新碱的耐药株(KB/VCR)测定其蛋白激酶C活性及PKCI的影响,用MTT法测药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对罗丹明123的蓄积及外排.结果:耐药细胞细胞膜的蛋白激酶C活性是亲本细胞的2.9倍,耐药性是亲本细胞的172倍.经PKCI作用后,罗丹明123的蓄积量增加了6.8倍,外排明显延缓,外排后潴留增加了4.3倍,耐药性被逆转了10倍.PKCI对亲本株的蛋白激酶C活性和耐药性影响不大.结论:PKCI可明显地逆转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比PKC的相对特异性抑制剂H7作用略强.

    作者:王士勇;杨振君;何安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淫羊藿苷对小鼠放射性损伤后造血调控的影响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对辐照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方法:小鼠接受 60 Co照射后给予ICA,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骨髓和脾脏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GM)计数变化.结果:应用ICA可促进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明显促进骨髓和脾脏CFU-GM集落形成.结论:ICA具有明显的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葛林阜;董政军;黄宁;毕可红;马焕文;孔凡盛;姜国胜;唐天华;张玉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羟基喜树碱、顺铂及氟尿嘧啶联合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用HCPT+DDP+CF/5-FU方案治疗22例晚期胃癌患者(不伴腹水),HCPT+CF/5-FU+DDP腹腔灌注治疗10例晚期胃癌患者(伴腹水).结果全组患者近期有效率56.25%,其中CR为93.7%,临床受益反应率为81.25%.本方案对晚期胃癌疗效肯定,临床受益反应好,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萍;路志丽;张恩宁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拓扑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以拓扑替康(Topotecan)为主联合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治和复治患者30例,拓扑替康1.20 mg/(m2*d),静脉滴入30 min,1次/d,连用5 d,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1个周期可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在30例患者中,CR 4例,PR 15例,有效率6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毒性较轻微,一般均可耐受.结论:以拓扑替康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SCLC有效,可作为SCLC一线或二线用药,局限期疗效优于广泛期.

    作者:王静;李立;谭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亚砷酸对人鼻咽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用不同浓度亚砷酸处理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MTT法观察不同浓度亚砷酸作用不同时间后对CNE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条件作用后CNE1细胞周期动力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结果:亚砷酸明显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细胞的增殖,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3.12、0.65、0.12 μg/mL;其作用随亚砷酸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G2/M期逐渐增多;随着亚砷酸浓度增加,PCNA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逐渐下降,P<0.05.结论:亚砷酸可明显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生长,调控DNA合成及细胞增殖的PCNA蛋白合成降低可能是亚砷酸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杜彩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TP与E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TP组给紫杉醇 135 mg/m2,静脉滴入,3 h,d1;DDP 75 mg/m2,静脉滴入,d1 (水化、止吐).EP组给Vp-16 100 mg/m2,静脉滴入, d1~d5;DDP 75 mg/m2,静脉滴入,d1 (水化、止吐).两组均21 d为1个周期,完成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TP组CR 1例,PR 9例,CR+PR 55%,中位生存时间10.6个月,1年生存率39%;EP组PR 5例,CR+PR 33%,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1年生存率18%.两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可减轻骨髓毒性作用.TP方案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化疗方案.

    作者:宋高武;陈丽娜;张冬清;陶本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食管多原发癌与上消化道重复癌--附32例报告

    目的:探讨食管多原发癌与上消化道重复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32例多原发食管癌与上消化道重复癌,采取不同的诊断和手术方法,结合化疗等综合性治疗经验.结果:全组随访时间8个月~6年,其中1年内死亡6例,1~2年死亡12例,2~3年死亡9例,3~6年死亡4例,生存6年以上者1例.结论:经综合性治疗后,较好地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梁宝岐;李志刚;刘月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