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颈癌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曲牟文;盛修贵;魏玲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表达
摘要: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的规律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子宫颈癌患者和10例良性子宫肿瘤患者的血浆和组织中uPA和PAI-1含量,按良恶性、手术前后、临床分期和组织类型等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颈癌患者血浆中uPA和PAI-1含量随临床分期的升高逐渐增加.宫颈癌患者血浆uPA和PAI-1含量术后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组血浆uPA含量高于无转移组.癌组织中的uPA和PAI-1含量高于癌周组织.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组织uPA含量呈上升趋势.腺癌的组织uPA含量高于鳞状细胞癌组,PAI-1含量无差异.结论:检测宫颈癌患者uPA和PAI-1含量可能对其侵犯范围、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预后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多柔比星X射线联合诱导大鼠C6胶质瘤细胞凋亡

    目的:进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探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新策略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潜在用途.方法:通过光镜、电镜、DNA断裂分析,进行多柔比星X射线联合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研究.结果:光镜和电镜可见细胞形态学上出现细胞皱缩,染色质浓集贴边;DNA电泳表现出DNA呈梯状带段裂.结论:多柔比星、X射线成功地诱导大鼠C6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张冠中;李新钢;李刚;张元鹏;宫松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抗肿瘤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O981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并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的调节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及成人周围血,将分离所得的单个核细胞按是否添加处理因素分组进行培养,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对HO9810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静止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O9810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弱,经rhIFNα-2b激活后显著增强,P<0.05,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能被rhIFNα-2b激活为杀伤细胞,激活后对HO981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姜玉棋;郑东星;刘敏;左连华;周鹏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NP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我们应用长春瑞滨(NVB)加顺铂(DDP)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MBC) 26例,近期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宫海涛;陈学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

    为观察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将91例NH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例,化疗同期采用艾迪注射液50 mL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250 mL中静脉滴入,1次/d,连用10~14 d;对照组47例,采用单纯化疗.结果发现两组间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及血液学等毒副作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刁兰萍;刘丽宏;王彬;高玉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子宫颈癌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的规律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子宫颈癌患者和10例良性子宫肿瘤患者的血浆和组织中uPA和PAI-1含量,按良恶性、手术前后、临床分期和组织类型等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颈癌患者血浆中uPA和PAI-1含量随临床分期的升高逐渐增加.宫颈癌患者血浆uPA和PAI-1含量术后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组血浆uPA含量高于无转移组.癌组织中的uPA和PAI-1含量高于癌周组织.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组织uPA含量呈上升趋势.腺癌的组织uPA含量高于鳞状细胞癌组,PAI-1含量无差异.结论:检测宫颈癌患者uPA和PAI-1含量可能对其侵犯范围、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预后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曲牟文;盛修贵;魏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高龄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1985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554例,其中70岁以上46例,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的8.3%.作者对高龄大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及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旭升;黄连孝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进展期胃癌生长方式对转移方式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胃进展期癌在胃壁内生长方式对转移方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Ming氏分型将180例胃癌分为膨胀型癌及浸润型癌;分析不同浸润深度的膨胀型癌及浸润型癌的转移方式(血行、淋巴行及种植),比较其5年生存率及预后.结果:1)浸润至肌层及以内47例:膨胀型癌血行转移率明显比浸润型癌高,P<0.01;5年生存率比浸润型癌低,P<0.05;2)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133例:浸润型癌淋巴结转移率比膨胀型癌高,P<0.05;腹膜种植也明显比膨胀型癌高,P<0.01;5年生存率明显比膨胀型癌低,P<0.01.结论:膨胀型癌易于血行转移;而浸润型癌容易淋巴结转移及腹膜种植;引起预后不良.胃癌5年生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浸润至肌层及以内的浸润型癌,膨胀型癌;浸润至浆膜层及浆膜外的膨胀型癌,浸润型癌.

    作者:汪美华;黄早胜;袁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21例中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7例,确诊率仅为33.3%,手术切除20例,行全胃切除12例,胃大部切除8例,剖腹探查1例,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以胃镜活检为主要手段,但确诊率仍待提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辅助化疗有助于晚期肿瘤的手术切除.

    作者:冯勇;孙现军;吴志先;刘学智;马恒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胃肠癌患者血清EGF、TGF、TEMP1和CD44表达水平

    目的:寻找方便、快捷、有效、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肿瘤标志物.方法:检测一组胃癌和服癌患者血中表皮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和CD44的浓度,并比较这四种因子在肿瘤诊断、预后判断和是否发生转移等方面的意义.结果:表皮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在胃癌和肠癌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是三种因子的诊断价值有一定差异.CD44则差异不明显.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将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胃癌和肠癌诊断标志物,三者同时检查更有意义.

    作者:李海珠;郭亮;贾瑞海;牟莹心;肖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嗜铬细胞瘤

    目的:探讨儿童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1例4~14岁嗜铬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中,单发肿瘤9例,其中异位2例,多发2例.10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其中7例伴有高血压心脏改变,2例伴有高血压眼底改变.3例病史中出现过1次或数次的休克表现,1例因血压骤升出现脑血管意外.全部病例均手术摘除瘤体,术后均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结论:儿童嗜铬细胞瘤高血压症状较重,常伴有心脏及眼底改变,并且血压波动幅度大,发作较频繁.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降低血压并充分扩容,治疗心脏损害,改善心脏功能.同时,术中维持血压平稳和减少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邵晨;秦卫军;秦荣良;康复霞;邵国兴;陈绍洋;李萌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双头输液器在静脉滴注化疗药物中的应用

    联合化疗时,一个方案需多种化疗药物组成,一般用药原则是,先用普通液体滴注,确保液体畅通无外渗后,再推入或滴注化疗药物,滴完后再输入普通液体以冲洗粘附在血管壁上的化疗药物,两种化疗药物之间需用普通液体冲,以防引起不良反应.这样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还增加了不必要的污

    作者:张春梅;孙秀玲;桑俊美;李桂香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评价.方法:将6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uEPO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化疗前血红蛋白≥110 g/L.治疗组34例,化疗联合rHuEPO;对照组33例,单纯化疗:化疗方案均为CAF,均完成6个周期.结果:在全部6个周期的化疗过程中,rHuEPO治疗组始终维持稳定的Hb水平,而对照组却出现了进行性贫血.化疗结束时,对照组Hb下降(32.1±11)g/L,而rHuEPO治疗组仅下降(8.2±1.2)g/L,且无1例出现明显贫血,而对照组有15例出现明显贫血.结论:在化疗的同时使用rHuEPO可以预防贫血的发生,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张秀凤;史建国;杨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192例乳腺肿块活检术后分析

    192例乳腺肿块均经B超检查,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对高度怀疑乳腺癌行快速病理检查以决定术式.乳腺癌23.90%(46/192),叶状囊肉瘤1.1%(2/192),增生性腺病37.5%(72/192),乳腺纤维瘤26.1%(50/192).本组资料分析提示,不同年龄常提示不同的乳腺疾病,放宽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的指征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王光发;杨云玲;李广收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钳取胃黏膜的制片及诊断

    钳取胃黏膜的优质制片及准确诊断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的关键,准确把握钳取胃黏膜的纵行包埋面可大大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文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肝细胞癌p53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研究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测定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53和VEGF的表达,并用抗CD34抗体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MVD.结果:p53、VEGF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27/50)和76.0%(38/50),p53、VEGF的表达和MVD均与HCC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p53和VEGF的阳性表达符合率为74%(37/50),两者的表达呈相关性,P<0.05.p53阳性和VEGF阳性的癌组织 MVD分别为178±62和175±59,而相应的阴性组分别为125±51和131±61,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53、VEGF表达均为阳性者,MVD为176±63;p53、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者,MVD为123±52;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1)p53、VEGF的表达以及MVD的测定可作为判断HCC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2)p53、VEGF的表达对肿瘤血管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53、VEGF的表达对了解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志伟;鲁广恩;胡安国;杨五计;戴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血清CA125测定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理想减瘤术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对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月-1999年12月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72例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含量与肿瘤大小、分期、组织分级、术前化疗的关系,及其对理想减瘤术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血清CA125水平为706 μ/mL.有162例(94%)CA125值高于正常,以阈值CA125 500 μ/mL为标准,预测理想与非理想手术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4%.CA125<500 μ/mL者73%达到理想减瘤术,CA125≥500 μ/mL时达到理想手术者仅为26%,P<0.01.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与肿瘤大小有关,P<0.01.术前化疗能提高理想减瘤术的成功率.结论:术前血清CA125对Ⅲ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有预测价值.术前血清CA125≥500 μ/mL者,宜新辅助化疗1~3个周期后再行减瘤术.

    作者:应晔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1970-1999年山东省乳山市居民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目的:对山东省乳山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变化趋势进行观察.方法:利用不同时期全死因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结果:1970-1999年乳山市总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上升,其中胃癌在20世纪80年代末呈上升趋势,而后又下降到原先的水平,肝癌、肺癌和肠癌明显上升.结论:肿瘤死因及构成比的变化主要与环境和饮食等因素有关.

    作者:宋修强;唐巧红;李大庆;李颢;李在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传统食管胃吻合与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抗返流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预防贲门切除后返流性食管炎的措施.方法:对12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传统食管胃吻合与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结果: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囊状瓣成形术是贲门切除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抗返流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郭卫东;张百江;王志民;张志涛;李树斌;张永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价值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及远期后遗症,以评价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15 岁以下儿童皮肤血管瘤 1 135 例共 1 223 个瘤灶,采用 X 线治疗机体外照射,70~120 kV,15 mA,4 Al 或 0.25 Cu 滤过板,半价层 1.0 mm Cu,源皮距 30~40 cm,每次1~1.50 Gy,每周 3 次,5~7.50 Gy 为 1 个疗程.1 个月后复查,据病变消退情况决定是否再行放疗.结果:总治愈率 60.7%,好转率 29.4%,无效率 10.0%,远期后遗症总发生率 11.0% .结论: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具有较高治愈率,其后遗症主要是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改变.

    作者:王明臣;马瑞忠;桑茂忠;刘杰;姜迎霄;刘洪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芬太尼透皮贴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

    既往未用吗啡的患者,初次用药应在清晨,剂量为25 μg/h,用过吗啡的患者,根据吗啡口服量mg/d×1/2=TDF μg/h,72 h更换1次,爆发通用即释吗啡.37例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9.7%(11/37);明显缓解48.6%(18/37);中度缓解13.5%(5/37);轻度缓解8.1%(3/37),显效率91.9%(34/37),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杜京娟;王全助;柳月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