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滨;吴秋良
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L2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5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3岁.7例恶性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妇女病普查使妇女的两癌(宫颈癌、乳腺癌)、两病(妇科疾病、乳腺疾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亦是妇女保健的主要工作之一.方法:对1998~1999年第十二届武钢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届普查34 302例中,查出各种妇科疾病17种,患病人共5 766例,查出子宫内膜癌1例.其中以宫颈疾病和阴道疾病多见分别占患病构成比的43.94%和29.12%,查出乳腺疾病6 885例,其中5例乳腺癌,患病率为14.58/10万.结论:宫颈糜烂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乳腺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妇女病普查是保障妇女健康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青;朱锡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揭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否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而改变滋养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来源的绒癌细胞的侵袭性.方法:以JEG-3绒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了hCG对JEG-3细胞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影响.结果:分别用0、50、500、5 000、25 000 mIU/mL hCG处理48 h后,JEG-3细胞中IGF-Ⅱ mRNA的含量逐渐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随hCG作用浓度增高而显著;另外,观察受25 000 mIU/mL hCG处理0、6、12、24、30、36、48 h后JEG-3细胞中IGF-Ⅱ表达的变化情况,发现IGF-Ⅱ的表达并非一直受到抑制,而是在经过短暂的诱导后再降低.结论:hCG可能通过调节IGF-Ⅱ在滋养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来源的绒癌细胞中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侵入或浸润转移.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周君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6~2000年收治的6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有临床非特异性症状者4例,2例为查体胸片发现纵隔阴影.4例肿瘤位于前纵隔,中、后纵隔各1例.2例术前明确诊断.5例囊性淋巴管瘤完整切除,1例囊壁少量残留.术后长期随诊无复发.结论:本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术前确诊困难,外科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愈后好.
作者:薛奇;汪良骏;张德超;赵峻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ial cadherin,E-cadherin)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E-cadherin表达水平,并对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1例中E-cadherin高表达者21例,占41.2%;低表达者30例,占58.8%.E-cadherin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腋淋巴结状态、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复发和转移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E-cadherin高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E-cadherin表达水平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E-cadherin表达下调促进肿瘤恶性进展,可作为乳腺癌失分化和强侵袭性行为的指标.E-cadherin表达水平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宋聚民;朱瑞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显示野中心坐标与定位光标结合定位法并与扫描技术、呼吸配合技术相结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穿刺者126例,其中肺部103例,纵隔20例,腹部3例,穿刺确诊率为98.41%(124/126),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显示野中心坐标与光标结合定位法的CT导引细针活检细胞学检查技术,是一种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武;谢海柱;吴玉芬;刘裕;郭守芳;付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气管内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要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髓外浆细胞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气管内髓外浆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气管内浆细胞瘤获得了成功切除,无任何并发症.结论:术前对气管内肿瘤的明确定位、术中麻醉插管维持通气及气管的低张力吻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髓外浆细胞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可发生于多个器官,手术和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单青;于洪泉;刘贞;侯夏宝;张帆;李泽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放射治疗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积极的防治和护理是保证放疗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我院1998年5月~2001年12月共收治直肠癌放疗患者59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芬;吴晓玲;任军华;吴希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乳头溢液的临床发生率约占乳腺疾病的8%左右,是多种乳腺疾病的共有症状.总结近几年有关乳头溢液临床报道和中西病因病理学说,分析了溢液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多种乳腺疾病的关系.
作者:李静蔚;刘晓菲;宋爱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隔疝的临床特点,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对我院自1958以来9 32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后发生的24例隔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发生率为0.26%.在术后4 d内早期发生的9例中,仅1例出现相关症状,而在其余15例中11例有明显症状.本组3例为绞窄性疝,4例为滑动疝.21例通过正侧位胸片或床旁相确诊,2例通过钡餐灌肠确诊,1例则在因其他并发症二次开胸时发现.23例行手术治疗,15例经胸部切口,6例经腹部切口,2例为胸腹联合切口.21例修补成功,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为9.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膈疝是一个相对少见,但有较高死亡率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的膈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及时清晰的床旁相是诊断的关键.膈疝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手术入路以经胸途径为佳.膈疝发生的原因既有手术操作的不当,也有患者自身素质的因素.
作者:赵峻;张德超;汪良骏;张汝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放射治疗在多发性转移性肺癌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多发性转移性肺癌运用镂空式挡块放疗.每野每次Dm 3 Gy,每天1次,每周5次,每野总DT 50~65 Gy.以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评价放疗效果,以肺功能评价副作用.结果:多发性转移性肺癌运用镂空式挡块放疗后,CR 13%(3/23)、PR 65%(15/23)、NR+PD 22%(5/23)、未作放疗组CR 5%(1/21)、PR 21%(24/21)、NR+PD 71%(15/21)、放疗组CR+PR显著优于未作放疗组(P<0.01).远期疗效:放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未放疗组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生存率放疗组67%(16/24),未放疗组38%(8/21).18个月生存率放疗组16%(6/24),未放疗组4%(1/21).放疗后1年生存率放疗组显著优于未放疗组(P<0.01).放射治疗前后,肺功能未发现明显改变.结论:镂空式铅模治疗多发性肺转移有效,副作用轻,在改善生存质量同时,部分提高了生存时间.
作者:涂文勇;胡春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探讨单纯放疗或放化疗对肺癌的疗教,对我院1983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980例肺癌进行分析、照射剂量60~70 Gy/6~7周,其中放疗777例,放疗加化疗128例,介入化疗加放疗50例,肺上沟癌25例放疗或放化疗.化疗主要方案为CAP、CAF或加VDS、DDP(CBP)+Vp-16等.结果:777例放疗患者3年生存率为14.28%,5年为7.2%,10年生存率为3.7%;临床分期Ⅱ期5年生存率11.88%,Ⅲ期为7.3%,Ⅳ期为0;病理分型:鳞癌5年生存率8.56%,腺癌3.76%,小细胞肺癌4%.男性5年生存率为6.7%,女性11.94%;放化疗128例3年生存率为14.84%,5年生存率6.25%;介入化疗加放疗5年生存率为6.0%;肺上沟癌单纯手术5年生存率0,单纯放疗为13%,放疗加化疗为30%.初步结果认为,正确的TNM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应综合治疗以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郑晓;陈秀勇;许亚萍;裘国勤;王跃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早期肿块大小及有无腋淋巴结转移对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前3~6 d抽取外周静脉血,FCM检测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56NK细胞、CD南总B淋巴细胞、CD+25白介素-2(IL-2)受体细胞比例.结果:乳腺癌T2N1M0组较T2M0M0组CD+4辅助T细胞显著增高,其他淋巴细胞无显著性变化;T1N0-1M0和T2N0-1M0两组间、T1N0M0和T2N0M0两组间比较,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乳腺癌早期肿块大小及腋淋巴结转移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未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蒋友华;邹德宏;冯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健择、诺维本、顺铂三药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Ⅲ期及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健择、诺维本及顺铂方案化疗后观察其疗效、副作用及生存期.结果:30例患者化疗3~6个周期后,Ⅲ期及Ⅳ期的有效率分别为65%和30%,总有效率为53.3%.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Ⅲ期及Ⅳ期的1年生存率为65%和20%,总的1年生存率为50%.副作用主要为Ⅱ~Ⅳ度的骨髓抑制及Ⅰ~Ⅱ度的消化道反应.结论:健择、诺维本、顺铂联合化疗方案可有效地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茹;于涛;孙彦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抗胃癌生物活性肽对荷胃癌BGC-823裸鼠LDH同工酶谱的影响.方法:裸鼠皮下接种BGC-823细胞建立胃癌模型,3 d后治疗组腹腔注射抗胃癌活性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 d后处死鼠,用高pH不连续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分析脾脏、胃、肝脏、肿瘤组织的LDH同工酶谱及LDH同工酶活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抗癌活性肽治疗组LDH同工酶谱发生改变,LDH5活性显著减弱.结论:抗胃癌活性肽具有调节荷瘤裸鼠LDH同工酶代谢的作用,确切的机制将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闫美荣;苏秀兰;刘庆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2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DDP和IL-2联合用药经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注入.化疗方案为DDP40~60 mg,IL-2 50~60万U,每周1次,2~4周为1疗程,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显示,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2例,总有效率(CR+PR)为90%.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发热.DDP和IL-2联合化疗恶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副作用.
作者:李成芬;李兴菊;陈春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于2000年12月~2001年月日2月对妇癌根治术后行盆腔超声检查,诊断出盆腔淋巴囊肿28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焦方莲;王福德;李嫚;李小芳;孔海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CARBO 300 mg/m2静脉滴入,d1;PDD25mg/m2静脉滴入,d2-5;5-FU 500 mg/m2静脉滴入,d1-4,28 d为1周期,治疗2~3周期后评价疗效.CR为32.8%(19/58),PR为50.0%(29/58),CR+PR为82.8%(48/58);转移淋巴结有效率87.9%(51/58);吞咽困难有效率80%.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生率69.0%(40/58),其中3~4级为41.4%(24/58);血液学毒性为中性粒细胞下降,2~3级者29.3%(17/58),无4级者.结论:CPF方案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中海;仝运科;张成辉;韩东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的相关机理,为寻找其新的药物用途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3H-TdR同位素示踪测定细胞DNA合成.结果:ASA对SGC-7901细胞株的细胞作用具有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ASA对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并可使SGC-7901细胞周期中S期及G2/M期比例升高,G1期比例下降,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未见典型的阶梯状凋亡条带.结论: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株存在着细胞毒作用,其细胞毒作用可能与抑制DNA的合成、阻止细胞周期有关系.
作者:刘兴;高青;王丕龙;李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蛋白及mRNA与肝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ABC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60例肝细胞癌中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肝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结果:VEGF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和81.3%,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并且VEGF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有无包膜、瘤栓、直径大小均有相关性;另外,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越高,细胞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能力越强,VEGF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继辉;俞鸣;焦振山;史玉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