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咯血、胸痛、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肺吸虫一例

李平;王雅洁

关键词:并殖吸虫病, 肺疾病, 寄生虫性, 病例报告
摘要:1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因咳嗽、咯血、胸痛1周,于1999年12月在某医院门诊,体检提示:肥胖体型,神清皮肤无黄疸、皮疹及皮下结节,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廓无畸形,两侧对称,呼吸音稍粗,无湿啰音、心率92/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隆起,未见肠型及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腋下微创小切口治疗胸部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腋下微创切口治疗常见的胸部肿瘤,在保证与经典胸部切口治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减小手术创伤,达到微创的目的.方法:34例患者均采用患侧腋下小切口,保留背阔肌,沿肌纤维方向分离前锯肌,不切断肋骨,沿肋骨上缘切开肋间肌进胸完成常见胸部肿瘤的手术治疗.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遗留疤痕较小,基本上不影响肌肉和关节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生活自理,并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经典的胸部切口基本相同.结论:大部分胸部肿瘤手术可以应用腋下微创切口来完成,不仅手术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而且疗效也与经典胸部切口相当,符合微创手术的原则,可以作为治疗胸部肿瘤的常规手术切口.

    作者:张亚宁;夏晓明;刘章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贲门双原发癌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4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于2002年5月28日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腹部B超、腹部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吕长城;卢艳;吕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负性生活事件与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状况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负性生活事件与细胞免疫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98~2000年住本科治疗并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15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15例,按同性别、同职业、文化程度相当、生活习惯相近、年龄相仿的原则分组比较.根据杨德森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cale LES),对家庭生活问题、工作学习问题、社交及其他问题进行对比调查,同时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结果:①乳腺癌组负性生活事件的总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CD3(T细胞总数)明显降低(P<0.001).②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T细胞亚群无变化.③乳腺癌组随着负性生活事件分值的升高腋淋巴结转移数增多.④乳腺癌的不同组织学类型其细胞免疫指标不同(P<0.05).⑤不同年龄的乳腺癌其细胞免疫指标有差异.⑥乳腺癌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与负性生活事件、细胞免疫各组无差异.⑦良性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负性生活事件分值增多,细胞免疫指标下降.结论:乳腺癌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关系密切;负性生活事件与机体的细胞免疫相关,并首次发现负性事件对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影响;提出在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学方面,应重视负性情绪与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以及肿瘤转移的关系,为乳腺癌防治提出新思路.

    作者:赵春英;路向前;谈珂岚;方琦;邵明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异体睑板行眼睑全层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

    12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采用保存异体睑板作为睑板替代物修复全层眼睑缺损,均无肿瘤复发、上睑下垂、眼睑内外翻,仅2例局部发生倒睫,成功率100%.结果提示异体睑板是较理想的睑板替代物,是眼睑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

    作者:王树真;徐则林;耿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多发性骨转移癌止痛方法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骨转移癌缓解骨痛,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5例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用局部放疗,内照射治疗(153Sm-EDTMP),阿可达(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化疗等不同治疗方法,并分组观察治疗后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153Sm加止痛性放疗组疗效好,有效率达95.8%.同化疗加外照射组及化疗加153Sm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01).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0%,高于单一治疗组(P<0.005).在外照射组与外照射加153Sm组毒性反应比较组,后者的血液毒性反应稍大,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意义.结论:根据患者病灶及全身情况,放射性核素153Sm,加局部止痛性放疗等综合治疗,是多发性骨转移癌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文玲;董洪敏;文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原发气管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78年~2001年山东省胸科医院纤支镜检查确诊的原发性气管肿瘤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中,62例同时作活检和刷检,18例单纯作刷检.活检阳性率90.3%(56/62),刷检阳性率83%(15/18).结论:纤支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气管肿瘤的好方法,不仅可直接窥见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和范围,而且可通过活检、刷检取得病理和细胞学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魏威;汤华战;毕耜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

    比较羟基喜树碱(HCPT)吸入和顺铂(DDP)静脉滴入(观察组)与EP方案(对照组)对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观察组31例患者HCPT 10 mg、生理盐水14 mL、地塞米松2.5 mg、庆大霉素4万U雾化吸入,1次/d,连用10 d,DDP 40 mg/m2,静脉滴入,d1~d3;对照组31例采用EP方案化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CR+PR)为58%,高于对照组(CR+PR)32.2%,毒副反应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HCPT和DDP静脉滴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有效且安全.

    作者:任刚;魏丽;谭国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对173例分化型腺癌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病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分级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83.3%(173/208),其中T0、Ⅰ期占8.1%(14/173),Ⅱ期占41.0%(71/173),Ⅲ期占50.9%(88/173).共行颈淋巴结清除手术77例,其中Ⅱ期11例,均未查见转移淋巴结;Ⅲ期66例,淋巴结转移率100%.随访5年以上者占52.6%(91/173),5年复发率为7.7%(7/91).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加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放疗及化疗效果较差.Ⅰ、Ⅱ期病例可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Ⅲ期病例需加做改良式颈淋巴结清除术.

    作者:顾禾;郭源;付荣湛;张丽丽;于学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癌转移的免疫分子和基因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免疫学的研究发展较快.综述了有关胃癌浸润转移的免疫分子和基因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新的免疫学诊断指标在预测肿瘤转移方面的应用,以及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的可能性.

    作者:袭燕;段瑞生;宋伟;王建文;张瑞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关于乳腺癌手术几个问题的探讨

    乳腺癌手术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曲折过程.目前关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切口的选择、皮瓣分离、腋窝淋巴结清除以及神经的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着重介绍近几年广为接受的针对上述问题的方法.

    作者:田兴松;常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术前化疗对胃癌组织上皮钙黏附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揭示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 cadherin,E-cd)在化疗后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术前化疗的意义.方法:以5-FU 15 mg/(kg@d)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取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E-cd在32例化疗后标本中的表达,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5-FU术前化疗可明显提高E-cd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而且5-FU>3.0组与5-FU<3.0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5),在癌旁组织中5-FU>3.0组与非化疗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5),而E-cd在不同细胞分化及病期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FU术前化疗可以提高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E-cd阳性表达水平,术前化疗可能减弱胃癌的侵袭转移性.

    作者:梁辉;陈国玉;俞学明;郑肇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瘤消胶囊对60Co照射增效减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脑瘤消胶囊与60Co合用时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以荷S180瘤小鼠为模型,分别测定其抑瘤率、血象变化、免疫功能和肝、肾功能.结果:脑瘤消胶囊对60Co照射具有增效作用,其抑瘤率为49.79%,并能减轻60Co引起的WBC、RBC下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恢复肝、肾功能.结论:脑瘤消胶囊与60Co照射合用,可明显增加其抗癌作用并降低其毒性.

    作者:曹舫;廖子君;商子周;袁秉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宫颈癌细胞凋亡和增殖与预后的探讨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凋亡、增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TUNEL法和HE染色检测50例宫颈癌组织(鳞癌、腺癌各25例)的细胞凋亡指数(AI)和核分裂指数(MI).结果:腺癌的AI、MI明显高于鳞癌(P<0.05),但AI/MI指数比值两者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宫颈癌恶性级别增高、肿瘤体积的增大,AI、MI水平增高.AI与MI之间及AI/MI的比值与宫颈癌5年生存率之间有强的正相关性.结论:宫颈癌细胞凋亡和增殖水平的增高与宫颈癌的恶化进展有关,同时检测AI、MI更有助于宫颈癌预后评价.

    作者:王平;路平;郑全庆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69例大肠癌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力求寻找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69例大肠癌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其数据分别用EPI软件及SAS软件处理.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肠道既往病史、鱼肉和蛋类高蛋白食品摄入过多为大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而足量蔬菜摄入则为大肠癌的相关保护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还显示大便情况异常、蔬菜烹调过熟、精神创伤史、消化道用药史可能与大肠癌有关联.肿瘤家族史、吸烟、饮酒、饮茶、水果、奶制品、肥肉以及油炸食品摄入与大肠癌的发病未显示统计学联系或关联强度不大.结论:本研究显示通过降低肠道疾病发生、减少高蛋白食物摄入和多食新鲜蔬菜有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作者:张振亚;赵泽贞;马志强;李春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膀胱癌细胞-基底膜粘附力与肿瘤浸润转移关系初步研究

    目的:分离高浸润转移能力的膀胱癌细胞亚系,探讨肿瘤细胞浸润能力与细胞粘附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分离出具有高浸润转移能力的细胞亚系,并用微管吸吮系统直接测定细胞与人工基底膜间的粘附力.结果:成功从T24细胞系中分离出具有高淋巴结转移能力的细胞亚系Ts3L,发现肿瘤细胞与基底膜间的粘附力随浸润转移能力增高而逐渐降低.结论:高浸润转移能力细胞与基底膜粘附力减小,故更容易脱离基底膜形成转移.

    作者:潘进洪;金锡御;宋波;熊恩庆;方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逆转录肿瘤病毒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双向机制

    目的:研究逆转录肿瘤病毒在L615小鼠T细胞白血病增殖和凋亡中的机理.方法:615近交系小鼠20只,随机分为病毒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感染组动物皮下接种携带小鼠逆转录病毒的L615白血病肿瘤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观察肿瘤细胞凋亡形态特征及DNA电泳图谱,并检测肿瘤细胞中c-myc和ras基因的表达.结果:感染组在接种肿瘤细胞株后第8天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急剧增高[(0.219 9±0.109 9)×109/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肿瘤细胞中c-myc和ras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76.00±3.231 8)%和(56±2.0138)%.在肿瘤细胞中还能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小体,凋亡率为(4.60±0.97)%,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电泳也显示典型的梯形电泳带.结论:L615小鼠逆转录肿瘤病毒在引发T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可导致肿瘤细胞c-myc和ras基因异常表达,同时还激活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路径.

    作者:姚苹;赵健;王永康;崔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经胎盘诱发大鼠脑肿瘤不同阶段p53表达的研究

    目的:利用亚硝基乙基脲(ENU)经胎盘诱发大鼠脑肿瘤的模型,对肿瘤发生前、后各个阶段的p53基因的变化进行连续地观察和研究.方法:①取孕17 d大鼠,腹腔注射NEU(80 mg/kg)建立子代鼠脑肿瘤模型;②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子代鼠60 d、90 d、120 d和150 d鼠脑p53蛋白表达进行观察.结果:子代鼠出生后60d、90 d、120 d和150 d,特别是60 d和90 d组,异常p53蛋白的表达增加,肿瘤内与瘤周组织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常p53蛋白的表达存在于肿瘤发生前、发生早期及发生后各阶段,进一步说明p53基因突变及其表达产物功能缺乏是脑胶质瘤起源的重要原因.p53基因的功能失常仅可能是导致基因链活动紊乱的因素之一,而肿瘤的形成还可能需要其他因素点燃.成年期的生命特点值得注意.

    作者:张晓华;张彦芳;尤玉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外科手术在治疗病变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

    近年对外科手术在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有了重新的认识.现有资料认为采用综合治疗力争根治性切除是使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治疗模式.化、放疗仍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应掌握适应证.总的策略是在术前诱导化疗的基础上手术,辅以必须的术后化疗.手术能够完全切除的,术后应进行预防性颅脑照射.对于术中发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建议术后纵隔放疗.

    作者:贾宁;张力;李龙芸;李单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X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分析

    目的:检测立体定向X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物理精度.方法:通过用胶片和电离室测量法,测量出立体定向X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综合定位精度及X-TPS单靶点规划剂量误差.结果:综合定位误差1.91mm,单靶点剂量规划误差小于1%.结论:立体定向X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物理精度符合临床要求.

    作者:尹勇;李建彬;韩廷芒;卢洁;王亚彬;刘同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部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体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80例体部恶性肿瘤,包括原发癌63例,转移癌17例.先给予常规外照射DT40~50 Gy/4~5 W,休息7~10 d后,行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分次治疗方法为DT4~8 Gy/F,隔日1次,4~6次为1个疗程,平均补量为DT30 Gy(24~40 Gy).结果:治疗后3~6个月,CT及MRI复查示:63例原发癌中,55例肿瘤缩小或消失,占87%;17例转移癌中有14例肿块明显缩小,占82%.73例患者KPS评分有提高,占91%.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明显放疗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部恶性肿瘤疗效肯定,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合常规放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是有益的.

    作者:邹颖;彭勇;顾松;陈洪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