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肺转移瘤介入联合爱迪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观察

葛信国;徐定满

关键词:肺肿瘤/继发性, 肿瘤转移, 检塞, 治疗性, 抗肿瘤药(中药)/治疗应用, 注射剂
摘要:为了观察介入加爱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双肺转移瘤的疗效,对18例双肺转移癌患者行双侧支气管动脉联合灌注DDP、5-FU或OPT等,并以超液化碘油将MMC或E-ADM乳化后栓塞.介入前1天开始静脉滴注爱迪注射液50mL,连续10 d.4周为1周期,连用两个周期评定疗效.结果全缓解5.6%,部分缓解50%,稳定44.4%,无恶化病例,毒副反应轻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应用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近几年来肿瘤放、化疗的重要辅助治疗药物.但因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我院2000年9月~2001年2月,对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瑞白(rhG-CSF)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安东建;田垣;袁子杰;邱湘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及辅助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分析449例盆腔林巴结阴性的IB、ⅡA期子宫颈癌的治疗结果,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生存率影响及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结果: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者的5年生存率及ⅠB、ⅡA期患者的生存率的分别为86.1%、90.2%和84.6%,均较无宫颈深间质侵犯者低.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辅助腔内放射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89.8%,ⅠB7/9,ⅡA 92.0%,较单纯手术者高.结论:子宫颈深间质侵犯是子宫颈癌重要的预后因素.这些思者术后应辅助治疗.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操作简便,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的选择.

    作者:俞华;孙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临床观察

    采用静脉滴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每周期20 d,共3个周期.中位生存对间至报告期已达(459±76)d,效果明显.初步研究提示,康莱特治疗手术后肝癌和终末期肝癌患者,可延长其生命,改善其生存质量,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王建文;李海英;李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结肠癌nm23-H1和CD44V6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nm23-H1和CD44V6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152例结肠癌nm23-H1和CD44V6的表达.结果:152例结肠癌nm23-H1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P<0.05)、癌组织分化(P<0.01)关系密切;CD44V6表达与Dukes分期(P<0.01)、肿瘤浸润深度(P<0.01)、癌组织分化(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nm23-H1和CD44V6表达,两者呈负相关(P<0.01),CD44V6阳性nm23-H1阴性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CD44V6阴性nm23-H1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nm23-H1和CD44V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CD44V6和nm23-H1表达在结肠癌转移中起协调作用,可成为临床估计肿瘤转移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仲伟霞;孙兰萍;蔡淑萍;张德贤;孙菊杰;王利;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热疗合并羟基喜树碱对荷Lewis肺癌小鼠的作用

    目的:探讨热疗、羟基喜树碱(HCPT)及热疗合并羟基喜树碱对荷Lewis肺癌C57BL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肿瘤生长延迟(TGD)分析热疗、化疗对荷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的疗效.结果:①41℃、42℃、43℃热疗的TGD分别为1.07 d、1.40 d、2.52 d,只有43℃热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2).②HCPT化疗剂量分别为1 mg/kg、2 mg/kg、4 mg/kg的各组TGD分别为1.87 d、4.00 d、4.57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P<0.001).③41℃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的TGD分别为4.86 d、5.57d、7.14 d,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明显优于单独HCPT(2 mg/kg)化疗组(P<0.05、P<0.002),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明显优于41℃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P<0.02、P<0.05).结论:①HCPT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②热疗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③热疗增加HCPT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热疗与HCPT之间并无温度阈值.

    作者:张洪涛;尤庆山;刘大为;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肠癌中IGF-I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国人大肠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大肠癌和相应的正常大肠黏膜及其14例转移淋巴结中IGF-I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①33.3%(18/54)的大肠癌IGF-IR呈强表达,78.6%(11/14)的转移淋巴结呈强表达,而正常大肠黏膜仅3.7%(2/54)呈强表达,P<0.005.②Ⅲ、Ⅳ期太肠癌IGF-IR强表达率为53%(9/17),而Ⅰ、Ⅱ期大肠癌的强表达率为24%(9/37),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IGF-IR强表达率为56%(9/16),无淋巴结转移者强表达率为24%(9/30),P<0.05.结论:IGF-IR在大肠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检测IGF-IR对大肠癌的诊断有帮助.IGF-IR促进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为大肠癌转移潜能指标之一.

    作者:苏文利;杨国樑;熊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研究胃癌中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进行检测.结果: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2%、71.2%.p16蛋白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恶性程度的增高和浸润深度的加深,其表达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而PCNA的表达则相反.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结论:p16蛋白、PC-NA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齐凤杰;赵树鹏;高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食管癌组织上皮型钙粘附素及β-链接素表达和预后关系——附106例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上皮型钙粘附素(E-cd)及β-链接素(β-cat)表达是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预后有关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6例食管癌组织E-cd及β-cat的表达.结果:E-cd和p-cat表达降低及缺失率分别为66.0%(70/106),69.8%(74/106).E-cd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和静脉侵犯呈负相关,表达正常者1、3、5年生存率均高于低表达者(P=0.053 2),尤其在Ⅰ、ⅡA、ⅡB期(P=0.001 2).β-cat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14),表达缺失者生存时间短于正常表达者(P=0.050 1).E-cd和β-cat表达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P=0.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指出E-cd表达下调是显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结论:E-cd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其表达与总体生存对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有关,可判断食管癌病人的预后,而β-cat表达对预后判断无意义.

    作者:李辉;赵锡江;陈华;刘岩雪;张立华;刘素香;冯庆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胸大肌肌皮瓣Ⅰ期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附25例临床分析

    对胸大肌肌皮瓣在25例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5例患者中,2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完全坏死(占12%),其他均完全成活.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各个部位.

    作者:邹淑娟;陶阳;房居高;王超;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肾错构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肾错构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组织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80年7月~2000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错构瘤.结果:术前B超确切诊断率为70%,CT确切诊断率为90%,静脉肾盂造影确切诊断率为0.结论:B超、CT检查对该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张建军;刘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40例脊柱肿瘤CT表现

    目的:探讨CT对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40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转移瘤共累及32个脊椎,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25/32,成骨型占4/32,混合型占3/32.在溶骨型转移中,18个病灶位于椎体后2/3,18个病灶同时累及椎弓及附件.16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为局限性).4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均表现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血管瘤显示为网眼状影像中夹杂低密度脂肪.3例神经纤维瘤均显示骶孔扩大.2例骨髓瘤表现为椎体及附件膨胀性溶骨破坏,骨皮质完整或破坏.脊索瘤、骨软骨瘤、畸胎瘤、软骨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在CT上也各有特点.结论:CT在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定性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齐滋华;马祥兴;李传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地域分析的集合数据模型在鼻咽癌发病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用于小地域鼻咽癌发病因素分析的较优模型.方法:收集1989~1998年10年、前后5年、1997年和1998年的有关数据,分别在SAS、Splus软件中拟合3种模型:集合数据分析、logistic回归、Poissin回归.结果:鼻咽癌发病因素小地域分析的3种模型比传统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集合数据模型共发现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其中饮水来源与四会市的发病率分布一致;与泊松回归和logistic回归相比,集合数据模型的残差较小,结果较稳健.结论:集合数据模型可用于小地域的各种群体水平数据分析及其他肿瘤等少见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郭颖;骆福添;郭黎红;张力;刘国辉;倪涛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MVP与ICE方案交替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观察

    为探讨中晚期NSCLC的有效化疗方案,于1995年6月~1999年6月优选应用MVP与IC方案交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43例,获得总有效率(CR+PR)为56.5%,不失为目前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一个值得重视推荐的交替方案.

    作者:韩东;王彩静;张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

    我院胸外科1985~2000年共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540例,术后发生吻合中瘘18例(3.3%),现就其吻合方法及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巴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爱迪注射液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

    1998年10月~2000年6月,将9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提示,爱迪注射液能有效地提高放疗效果,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

    作者:吴一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YP1A1与GSTM1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与谷胱苷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等位特异PCR和多重PCR技术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的CYP1A1和GSTM1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肝癌患者CYP1A1第7外显子462Val的等位变异频率为0.4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的变异频率(0.22),病例组GSTM1的纯合型缺失频率(0.6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41),携带有CYP1A1Val/Val纯合变异和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的人患肝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前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4.13(1.28~13.35),后者的OR值及95%CI为2.72(1.35~5.46),二者联合OR值及95%CI为8.50(1.74~41.50).结论:CYP1A1和GSTM1的多态是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因素,二者的等位变异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

    作者:朱文昌;陈清;罗晨玲;楚心唯;吴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选择已确诊的晚期肿瘤患者12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64例,单纯应用化疗.结果治疗组CR11例,PR 31例,CR+PR为65.6%(42/64),对照组CR 5例,PR 17例,CR+PR为34.4%(22/64),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率,消化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爱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可增强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建辉;饶荣生;丁剑午;胡蓉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乙醇诱导肝癌HCC-9204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醇对肝癌细胞系HCC-9204凋亡的诱导作用,建立乙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模型.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浓度分别为2%~10%的乙醇对HCC-9204的杀伤作用.然后用6%乙醇作用6 h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以透射电子显微镜、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调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断裂情况和不同细胞周期的DNA含量变化.结果:乙醇对HCC-9204细胞的杀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6%乙醇可使HCC-9204细胞产生明显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大部分细胞为TUNEL阳性,并且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结论:低浓度乙醇能有效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

    作者:杨连君;司晓辉;王文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TL/胸腺肽过继免疫疗法治疗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观察报告

    应用CTL/胸腺肽复合免疫疗法,对7例恶性黑色素瘤(恶黑)患者(6例为单侧眼球切除术后,1例为宫颈多发恶黑术后)经5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宫颈多发恶黑患者由于出现血性腹水,对其进行2次TIL/胸腺肽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7例患者癌胚抗原全部转为阴性,IL-2分泌活性与治疗前及正常人比较有程度不同的升高.通过追踪观察,7例患者1例死亡(宫颈多发恶黑),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已存活5年,1例已存活4年,3例已存活3年.与临床统计数值比较证明,CTL/胸腺肽和TIL/胸腺肽复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赫甡;谢光麟;许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现状及其易感基因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标志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综述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和肿瘤易感基因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徐德忠;王安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