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建;田垣;袁子杰;邱湘玲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脑膜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之一,多为良性,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1],绝大多数情况下,须通过手术切除才能达到根治目的.模窦脑膜瘤较少见,手术治疗有一定难度,报道甚少.1990年6月~2001年2月我科共收治横窦脑膜瘤12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焕春;王霞;司道继;齐明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采用中医药加免疫治疗晚期肺癌40例,与放化疗加免疫治疗、不用中药治疗的晚期肺癌40例做对照,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稳定率较高,生存时间较长,配合其他疗法是晚期肺癌理想的治疗手段.
作者:美玉华;蓝孝筑;杨广华;王颂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报告60例低张动态尿路静脉肾盂造影研究结果,探讨其对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提示,本技术简便易行、经济、安全、诊断符合率高.
作者:赵善生;孙惠英;沙江;胡大卫;金宪华;李焱;李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及辅助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分析449例盆腔林巴结阴性的IB、ⅡA期子宫颈癌的治疗结果,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生存率影响及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结果: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者的5年生存率及ⅠB、ⅡA期患者的生存率的分别为86.1%、90.2%和84.6%,均较无宫颈深间质侵犯者低.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辅助腔内放射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89.8%,ⅠB7/9,ⅡA 92.0%,较单纯手术者高.结论:子宫颈深间质侵犯是子宫颈癌重要的预后因素.这些思者术后应辅助治疗.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操作简便,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的选择.
作者:俞华;孙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5例骨肉瘤病例为观察对象,以10例骨软骨瘤切除病例肿瘤基底部周围正常骨组织为对照组.SP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HSP70、HSP90α、HSP90β及C-erbB2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各组织学类型的骨肉瘤细胞均有HSP70、HSP90α、HSP90β阳性表达.骨肉瘤组与对照组比较,HSP70、HSP90β、PCNA、C-erbB2表达差异育显著性.分化较差的骨肉瘤HSP70、HSP90α、HSP90β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分化较好者.结论:HSP70、HSP90α和HSP90β在骨肉瘤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新功;徐志秀;常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亚叶酸钙(CF)联合5-氟胞嘧啶(5-FU)对转染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直肠癌细胞的杀等作用方法:构建含C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A.应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瘤细胞的存活率,观察CF 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CD阴性细胞及CF联合5-FU对CD阳性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观察CF对CD/5-FU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结果:CF增强5-FU对8348细胞的杀伤作用.单独CD/5-FU和CD/5-FU联合CF对8348细胞的IC50分别为0.8 mmol/L、0.3 mmol/L,CF明显降低5-FU的IC50(P<0.01).CF对CD/5-FU系统的旁观者效应也有增强作用.结论:CF明显增强CD/5-FU系统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效能,可作为一种增效剂应用于CD自杀基因治疗直肠癌.
作者:陈纲;李世拥;于波;安萍;蔡慧芸;郭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胸大肌肌皮瓣在25例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5例患者中,2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完全坏死(占12%),其他均完全成活.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各个部位.
作者:邹淑娟;陶阳;房居高;王超;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观察顺铂联合多巴胺及速尿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和毒性.将39例恶性腹水患者抽尽腹水后,腹腔注入顺铂、多巴胺、速尿.治疗后CR 18例,PR 9例,NR 12例,有效率RR(PR+CR)69.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顺铂联合多巴胺及速尿腹腔内注射,疗效满意,且方法安全、简单、实用.
作者:赵新华;华力明;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53例皮肤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对比,结合皮肤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P<0.0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下降(P<0.05);PTNM Ⅰ、Ⅱ期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TNMⅢ、Ⅳ期(P<0.05).PCNA指数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P<0.05);PTNMⅢ、Ⅳ期皮肤癌组织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T-NM Ⅰ、Ⅱ期(P<0.05).p16阴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p16阳性组(P<0.05).结论:p16及PCNA表达与皮肤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皮肤癌的发生与演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两者的检测对估计皮肤癌的恶性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刚;罗少军;李岩松;曹军;汤少明;梁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中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进行检测.结果: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2%、71.2%.p16蛋白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恶性程度的增高和浸润深度的加深,其表达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而PCNA的表达则相反.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结论:p16蛋白、PC-NA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齐凤杰;赵树鹏;高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综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如何启动肝细胞癌变,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乙肝病毒基因的整合,乙肝病毒感染对癌/抑癌基因的影响.
作者:岳凤娥;刘峰;杜文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B超、MR、CT联合检查及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的病例156例,病灶340个,采用CT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每人造影剂用量100~120 mL,注射速率(2.5~3.5)mL/s,动脉期延迟20~30 s,门静脉期延迟60~90 s,延迟期(平衡期)延迟240~360 s.结果:动脉期显示265(77.94%)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204(60%)个病灶,延迟期显示239(70.29%)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323(95%)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48%.结论: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作者:李文武;吴玉芬;付政;谢海柱;刘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中晚期NSCLC的有效化疗方案,于1995年6月~1999年6月优选应用MVP与IC方案交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43例,获得总有效率(CR+PR)为56.5%,不失为目前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一个值得重视推荐的交替方案.
作者:韩东;王彩静;张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观察香菇多糖(天地欣)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采用天地欣3~5 mg溶于生理盐水40 mL中,注入胸腔内,每周1次,连续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效6例(15%),有效26例(65%),无效8例(20%),总有效率为80%(32/40).研究结果提示,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好,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平;王雅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近几年来肿瘤放、化疗的重要辅助治疗药物.但因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我院2000年9月~2001年2月,对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瑞白(rhG-CSF)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安东建;田垣;袁子杰;邱湘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肾错构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组织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80年7月~2000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错构瘤.结果:术前B超确切诊断率为70%,CT确切诊断率为90%,静脉肾盂造影确切诊断率为0.结论:B超、CT检查对该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张建军;刘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输血传染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检测及血清稀释法检测血清TTV滴度.结果:肝癌中TTV阳性为山东临沂8例(8/25)、广州6例(6/16)、广西28例(28/65);肝硬化中TTV阳性为6例(6/16).结论:本组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中39.3%的TTV感染,TTV感染可能对肝癌、肝硬化有促进作用.
作者:胡相起;杜绍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旨在探讨上皮型钙粘附素(E-cd)及β-链接素(β-cat)表达是否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预后有关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6例食管癌组织E-cd及β-cat的表达.结果:E-cd和p-cat表达降低及缺失率分别为66.0%(70/106),69.8%(74/106).E-cd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和静脉侵犯呈负相关,表达正常者1、3、5年生存率均高于低表达者(P=0.053 2),尤其在Ⅰ、ⅡA、ⅡB期(P=0.001 2).β-cat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14),表达缺失者生存时间短于正常表达者(P=0.050 1).E-cd和β-cat表达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P=0.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指出E-cd表达下调是显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结论:E-cd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其表达与总体生存对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有关,可判断食管癌病人的预后,而β-cat表达对预后判断无意义.
作者:李辉;赵锡江;陈华;刘岩雪;张立华;刘素香;冯庆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及SP法免疫组化,对53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10例正常肠黏膜进行p53、PCNA的定量检测.结果: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52.38%、97.73%.上述指标各参数值在正常肠黏膜→腺瘤→腺癌的顺序呈递变趋势,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腺癌组中,上述各参数值明显增高.p53与PCNA呈正相关,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定量检测p53、PCNA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晋雯;高美钦;杨代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