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部伽玛刀是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1999年9月~2000年10月,我们采用体部伽玛刀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27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吕传爱;钟兰俊;陈鸿;房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观察香菇多糖(天地欣)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采用天地欣3~5 mg溶于生理盐水40 mL中,注入胸腔内,每周1次,连续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效6例(15%),有效26例(65%),无效8例(20%),总有效率为80%(32/40).研究结果提示,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好,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平;王雅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脑膜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肿瘤之一,多为良性,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1],绝大多数情况下,须通过手术切除才能达到根治目的.模窦脑膜瘤较少见,手术治疗有一定难度,报道甚少.1990年6月~2001年2月我科共收治横窦脑膜瘤12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焕春;王霞;司道继;齐明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观察化疗加放疗治疗伴纵隔肿块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选择伴纵隔肿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放化组24例,单纯化疗组26例.根据单次放射剂量又分为放化Ⅰ组和放化Ⅱ组.近期疗效单纯化疗组64.5%与放化组91.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化疗Ⅰ组92.3%与放化Ⅱ组90.9%相比差异无显者性(P>0.05).放化组与单纯化疗组1、2、3年生存期分别为84.95%、59.30%、38.68%和61.19%、6.80%、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副反应放化组较单纯化疗组略明显,但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结果提示,放化疗治疗伴纵隔肿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作者:纪春祥;彭宪忠;刘丽华;董新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对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40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转移瘤共累及32个脊椎,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25/32,成骨型占4/32,混合型占3/32.在溶骨型转移中,18个病灶位于椎体后2/3,18个病灶同时累及椎弓及附件.16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为局限性).4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均表现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血管瘤显示为网眼状影像中夹杂低密度脂肪.3例神经纤维瘤均显示骶孔扩大.2例骨髓瘤表现为椎体及附件膨胀性溶骨破坏,骨皮质完整或破坏.脊索瘤、骨软骨瘤、畸胎瘤、软骨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在CT上也各有特点.结论:CT在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定性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齐滋华;马祥兴;李传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观察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选择已确诊的晚期肿瘤患者12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64例,单纯应用化疗.结果治疗组CR11例,PR 31例,CR+PR为65.6%(42/64),对照组CR 5例,PR 17例,CR+PR为34.4%(22/64),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率,消化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爱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可增强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建辉;饶荣生;丁剑午;胡蓉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ICA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比试验,观察ICA在体外及小鼠体内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ICA在体内外对白血病细胞均有较明显的诱导分化和抑制增殖作用,且与ATRA合用可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结论:ICA具有明显的抗白血病细胞作用.
作者:葛林阜;董政军;姜国胜;黄宁;唐天华;王鲁群;马焕文;孔凡盛;周芳;郭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综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如何启动肝细胞癌变,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乙肝病毒基因的整合,乙肝病毒感染对癌/抑癌基因的影响.
作者:岳凤娥;刘峰;杜文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观察介入加爱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双肺转移瘤的疗效,对18例双肺转移癌患者行双侧支气管动脉联合灌注DDP、5-FU或OPT等,并以超液化碘油将MMC或E-ADM乳化后栓塞.介入前1天开始静脉滴注爱迪注射液50mL,连续10 d.4周为1周期,连用两个周期评定疗效.结果全缓解5.6%,部分缓解50%,稳定44.4%,无恶化病例,毒副反应轻微.
作者:葛信国;徐定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侧结肠癌(R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1977~1996年经病理诊断的111例左侧结肠癌(LSCC)和203例RSCC作临床病理对比研究.结果:RSCC多见于升结肠(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136例),以低分化腺癌常见(74例).RSCC的特征:①腹痛(67%)、腹部包块(63.1%)和贫血(21.2%)分别明显多于LSCC(44.1%、21.6%和9.9%);②分化差的高度恶性癌(72.4%)和预后差的Duke'sC、D期癌(46.8%)分别明显多于LSCC(36%和30.6%);③肠系膜、大网膜淋巴结转移癌(31.5%)和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癌(21.7%)分别明显高于LSCC(20.7%和12.6%).上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RSCC比LSCC分化更差、侵袭和转移能力更强、恶性度更高.
作者:张兆祥;胡余昌;石新兰;朱忠尧;黄利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胸大肌肌皮瓣在25例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5例患者中,2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完全坏死(占12%),其他均完全成活.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各个部位.
作者:邹淑娟;陶阳;房居高;王超;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与谷胱苷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等位特异PCR和多重PCR技术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的CYP1A1和GSTM1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肝癌患者CYP1A1第7外显子462Val的等位变异频率为0.4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的变异频率(0.22),病例组GSTM1的纯合型缺失频率(0.6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41),携带有CYP1A1Val/Val纯合变异和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的人患肝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前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4.13(1.28~13.35),后者的OR值及95%CI为2.72(1.35~5.46),二者联合OR值及95%CI为8.50(1.74~41.50).结论:CYP1A1和GSTM1的多态是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因素,二者的等位变异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
作者:朱文昌;陈清;罗晨玲;楚心唯;吴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5例骨肉瘤病例为观察对象,以10例骨软骨瘤切除病例肿瘤基底部周围正常骨组织为对照组.SP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HSP70、HSP90α、HSP90β及C-erbB2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各组织学类型的骨肉瘤细胞均有HSP70、HSP90α、HSP90β阳性表达.骨肉瘤组与对照组比较,HSP70、HSP90β、PCNA、C-erbB2表达差异育显著性.分化较差的骨肉瘤HSP70、HSP90α、HSP90β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分化较好者.结论:HSP70、HSP90α和HSP90β在骨肉瘤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新功;徐志秀;常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标志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综述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和肿瘤易感基因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徐德忠;王安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ML)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0月~2000年10月收治的ML患者68例临床资料.结果:男42例,女26例;年龄11~67岁,中位年龄46岁.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林巴瘤(NHL)63例.41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27例采用单纯化疗或放疗.68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12%、19.12%和13.23%,存活患者中以临床Ⅰ、Ⅱ期者占绝大多数,死亡患者中以Ⅲ、Ⅳ期为多.结论:颌面颈部ML发病率有增长趋势;对颈部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应反复活检以明确诊断;综合治疗是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分期对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彭化海;魏奉才;董作青;张文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2~63岁,平均50.4岁)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部分病例行薄层扫描.结果:肿瘤以单发多见,大小不等,大多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肿块,密度不均,CT值为-118~40 hu,实性部分有强化.结论:脂肪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重要的依据之一.
作者:李万湖;李文武;陈兆秋;房俊飞;付政;崔永春;蒋兴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疗、羟基喜树碱(HCPT)及热疗合并羟基喜树碱对荷Lewis肺癌C57BL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肿瘤生长延迟(TGD)分析热疗、化疗对荷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的疗效.结果:①41℃、42℃、43℃热疗的TGD分别为1.07 d、1.40 d、2.52 d,只有43℃热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2).②HCPT化疗剂量分别为1 mg/kg、2 mg/kg、4 mg/kg的各组TGD分别为1.87 d、4.00 d、4.57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P<0.001).③41℃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的TGD分别为4.86 d、5.57d、7.14 d,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明显优于单独HCPT(2 mg/kg)化疗组(P<0.05、P<0.002),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明显优于41℃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P<0.02、P<0.05).结论:①HCPT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②热疗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③热疗增加HCPT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热疗与HCPT之间并无温度阈值.
作者:张洪涛;尤庆山;刘大为;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及SP法免疫组化,对53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10例正常肠黏膜进行p53、PCNA的定量检测.结果: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52.38%、97.73%.上述指标各参数值在正常肠黏膜→腺瘤→腺癌的顺序呈递变趋势,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腺癌组中,上述各参数值明显增高.p53与PCNA呈正相关,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定量检测p53、PCNA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晋雯;高美钦;杨代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应用CTL/胸腺肽复合免疫疗法,对7例恶性黑色素瘤(恶黑)患者(6例为单侧眼球切除术后,1例为宫颈多发恶黑术后)经5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宫颈多发恶黑患者由于出现血性腹水,对其进行2次TIL/胸腺肽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7例患者癌胚抗原全部转为阴性,IL-2分泌活性与治疗前及正常人比较有程度不同的升高.通过追踪观察,7例患者1例死亡(宫颈多发恶黑),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已存活5年,1例已存活4年,3例已存活3年.与临床统计数值比较证明,CTL/胸腺肽和TIL/胸腺肽复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赫甡;谢光麟;许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乳腺门诊于1996年8月~1997年6月,观察了乳康片治疗乳腺增生病150例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作者:陈希琳;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