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春祥;彭宪忠;刘丽华;董新军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作者就近年来常用且疗效明显的13种中西药物和生物免疫制剂总结归纳成文,仅供临床同行参考.
作者:殷宪淼;李梅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观察介入加爱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双肺转移瘤的疗效,对18例双肺转移癌患者行双侧支气管动脉联合灌注DDP、5-FU或OPT等,并以超液化碘油将MMC或E-ADM乳化后栓塞.介入前1天开始静脉滴注爱迪注射液50mL,连续10 d.4周为1周期,连用两个周期评定疗效.结果全缓解5.6%,部分缓解50%,稳定44.4%,无恶化病例,毒副反应轻微.
作者:葛信国;徐定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观察顺铂联合多巴胺及速尿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和毒性.将39例恶性腹水患者抽尽腹水后,腹腔注入顺铂、多巴胺、速尿.治疗后CR 18例,PR 9例,NR 12例,有效率RR(PR+CR)69.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顺铂联合多巴胺及速尿腹腔内注射,疗效满意,且方法安全、简单、实用.
作者:赵新华;华力明;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DAKO EnVision System方法,测定MMP-2在62例不同分期的大肠癌及其癌旁黏膜组织的表达.结果:全部大肠癌标本均有不同程度MMP-2阳性表达,并与癌旁黏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 );MMP-2的表达随着大肠癌的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减弱(P<0.05),与Ducks分期呈现正相关(P<0.01);琳巴结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MMP-2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转移潜能的临床指标.
作者:史继敏;桂律;叶宣光;罗金芳;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中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进行检测.结果: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2%、71.2%.p16蛋白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恶性程度的增高和浸润深度的加深,其表达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而PCNA的表达则相反.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结论:p16蛋白、PC-NA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齐凤杰;赵树鹏;高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光法对正常人、肺癌不伴骨转移、肺癌伴骨转移分别进行尿脱氧吡啶酚的测定.尿DPD/cr在正常人、肺癌不伴骨转移、肺癌伴骨转移中的水平分别为3.85±2.00nmol/mmol;6.30±2.05 nmol/mmol;13.65±3.15 nmo1/mmol;肺癌患者伴骨转移者尿DPD/cr明显高不伴骨转移者和正常对照组.脱氧吡啶酚对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是一个灵敏的骨代谢指标.
作者:卢丽琴;周永列;钦志泉;吕世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观察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选择已确诊的晚期肿瘤患者12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爱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64例,单纯应用化疗.结果治疗组CR11例,PR 31例,CR+PR为65.6%(42/64),对照组CR 5例,PR 17例,CR+PR为34.4%(22/64),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率,消化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爱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可增强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建辉;饶荣生;丁剑午;胡蓉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综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如何启动肝细胞癌变,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乙肝病毒基因的整合,乙肝病毒感染对癌/抑癌基因的影响.
作者:岳凤娥;刘峰;杜文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胸大肌肌皮瓣在25例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5例患者中,2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1例完全坏死(占12%),其他均完全成活.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头颈部各个部位.
作者:邹淑娟;陶阳;房居高;王超;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成人睾丸内胚窦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80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的成人睾丸内胚窦瘤共1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临床Ⅰ、Ⅱ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临床分期、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密切,术后的多药联合规范化疗和/或放疗是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AFP的动态观察可判断肿瘤是否复发和转移.
作者:白续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5例骨肉瘤病例为观察对象,以10例骨软骨瘤切除病例肿瘤基底部周围正常骨组织为对照组.SP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HSP70、HSP90α、HSP90β及C-erbB2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各组织学类型的骨肉瘤细胞均有HSP70、HSP90α、HSP90β阳性表达.骨肉瘤组与对照组比较,HSP70、HSP90β、PCNA、C-erbB2表达差异育显著性.分化较差的骨肉瘤HSP70、HSP90α、HSP90β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分化较好者.结论:HSP70、HSP90α和HSP90β在骨肉瘤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新功;徐志秀;常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脂质体的应用在肿瘤的治疗研究中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脂质体抗癌剂,可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和缓释性,使药物特异地集中作用于肿瘤组织而提高治疗指数和药物疗效,减少药物毒性.另外脂质体还能防止化疗的常见副作用.
作者:张三泉;王劲;曾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用陕西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纯中药制剂乳康片,对1 365例经诊断明确为乳腺增生病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雷秋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对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40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转移瘤共累及32个脊椎,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25/32,成骨型占4/32,混合型占3/32.在溶骨型转移中,18个病灶位于椎体后2/3,18个病灶同时累及椎弓及附件.16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为局限性).4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均表现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血管瘤显示为网眼状影像中夹杂低密度脂肪.3例神经纤维瘤均显示骶孔扩大.2例骨髓瘤表现为椎体及附件膨胀性溶骨破坏,骨皮质完整或破坏.脊索瘤、骨软骨瘤、畸胎瘤、软骨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在CT上也各有特点.结论:CT在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定性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齐滋华;马祥兴;李传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了解CE与DV方案交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对27例晚期NSCLC,第一周期用DV方案:DDP 30 mg/m2,静脉滴入,d1~3;VDS 4 mg静脉滴入,d1、8,3周为1个周期.下个周期用CE方案:CBP 300 mg/m2,静脉滴入,d1;Vp-16 100mg静脉滴入,d1~5,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CR 0例,PR 13例,SD11例,总有效率48.1%;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研究结果提示,CE与DV方案交替化疗治疗晚期NSCLC效果好于单用,有相加和/或协同作用,毒副作用较轻,基层医院能按计划治疗.
作者:司海运;岳晓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乳腺门诊于1996年8月~1997年6月,观察了乳康片治疗乳腺增生病150例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作者:陈希琳;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B超、MR、CT联合检查及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的病例156例,病灶340个,采用CT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每人造影剂用量100~120 mL,注射速率(2.5~3.5)mL/s,动脉期延迟20~30 s,门静脉期延迟60~90 s,延迟期(平衡期)延迟240~360 s.结果:动脉期显示265(77.94%)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204(60%)个病灶,延迟期显示239(70.29%)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323(95%)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48%.结论: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作者:李文武;吴玉芬;付政;谢海柱;刘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应用CTL/胸腺肽复合免疫疗法,对7例恶性黑色素瘤(恶黑)患者(6例为单侧眼球切除术后,1例为宫颈多发恶黑术后)经5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宫颈多发恶黑患者由于出现血性腹水,对其进行2次TIL/胸腺肽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7例患者癌胚抗原全部转为阴性,IL-2分泌活性与治疗前及正常人比较有程度不同的升高.通过追踪观察,7例患者1例死亡(宫颈多发恶黑),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已存活5年,1例已存活4年,3例已存活3年.与临床统计数值比较证明,CTL/胸腺肽和TIL/胸腺肽复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赫甡;谢光麟;许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遗传因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应用Li-Mantel和Falconer方法进行肝癌的分离比及遗传度的估算.结果:泰兴市肝癌的分离比为0.127 1,明显低于0.25,属于多基因遗传方式;遗传度为35.74%,其中男性(30.56%)明显低于女性(54.90%).结论:遗传因素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不是泰兴市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苏平;丁建华;吴建中;高长明;周建农;苏平;周学富;丁保国;王如鸿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