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继敏;桂律;叶宣光;罗金芳;王丽
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是核基质成分之一,是一种调整DNA拓扑结构的核酶,在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成为许多抗肿瘤化疗药物的靶.针对Topo Ⅱ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同样面临着耐药问题.简要综述了近年来Topo Ⅱ与肿瘤耐药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建航;许丽艳;李恩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27Kip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32例乳腺癌和1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27Kipl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乳腺癌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存时间关系的分析.结果:p27Kip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高表达率为100%(16/16);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率为40.15%(53/132),低表达率为59.85%(79/132),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不同类型的乳腺癌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1).乳腺癌组织p27Kipl蛋白表达水平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内坏死、核分裂数、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05),与肿块大小、年龄、ER水平、月经状况无显著关系.生存关系分析显示p27Kip1蛋白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p27Kipl蛋白高表达者(P<0.001).Cox模型则显示p27Kip1蛋白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标志物.结论:①p27Kip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②p27Kip1蛋白是检测乳腺癌预后有价值的独立指标,有助于临床选择高危复发病例;③p27Kip 1蛋白表达水平可做为术后进一步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喜波;傅燕萍;苏晓英;孟春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动脉采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它多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及使用呼吸机的危重病人,通常采用的穿刺部位是股动脉,经我们临床探索,发现动脉采血具有更多的优点,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月华;王玉荣;冷启菊;李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40例卵巢内胚窦瘤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80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卵巢内胚窦瘤40例,Ⅰ期10例,Ⅱ期8例,Ⅲ期19例,Ⅳ期3例,实施以手术为主加联合化疗的综合性治疗.结果:全组2年生存率37.5%,5年生存率19.4%.结论:影响其预后的诸因素中,除临床期别,恰当的手术切除范围外,术后多疗程的联合化疗显得尤为重要.连续测定血清AFP可作为治疗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作者:那彩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53例皮肤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对比,结合皮肤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P<0.0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下降(P<0.05);PTNM Ⅰ、Ⅱ期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TNMⅢ、Ⅳ期(P<0.05).PCNA指数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P<0.05);PTNMⅢ、Ⅳ期皮肤癌组织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T-NM Ⅰ、Ⅱ期(P<0.05).p16阴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p16阳性组(P<0.05).结论:p16及PCNA表达与皮肤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皮肤癌的发生与演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两者的检测对估计皮肤癌的恶性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刚;罗少军;李岩松;曹军;汤少明;梁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报告60例低张动态尿路静脉肾盂造影研究结果,探讨其对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提示,本技术简便易行、经济、安全、诊断符合率高.
作者:赵善生;孙惠英;沙江;胡大卫;金宪华;李焱;李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疗、羟基喜树碱(HCPT)及热疗合并羟基喜树碱对荷Lewis肺癌C57BL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肿瘤生长延迟(TGD)分析热疗、化疗对荷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的疗效.结果:①41℃、42℃、43℃热疗的TGD分别为1.07 d、1.40 d、2.52 d,只有43℃热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2).②HCPT化疗剂量分别为1 mg/kg、2 mg/kg、4 mg/kg的各组TGD分别为1.87 d、4.00 d、4.57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P<0.001).③41℃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的TGD分别为4.86 d、5.57d、7.14 d,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明显优于单独HCPT(2 mg/kg)化疗组(P<0.05、P<0.002),43℃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明显优于41℃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42℃热疗与HCPT(2 mg/kg)化疗组(P<0.02、P<0.05).结论:①HCPT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②热疗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③热疗增加HCPT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热疗与HCPT之间并无温度阈值.
作者:张洪涛;尤庆山;刘大为;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侧结肠癌(R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1977~1996年经病理诊断的111例左侧结肠癌(LSCC)和203例RSCC作临床病理对比研究.结果:RSCC多见于升结肠(5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136例),以低分化腺癌常见(74例).RSCC的特征:①腹痛(67%)、腹部包块(63.1%)和贫血(21.2%)分别明显多于LSCC(44.1%、21.6%和9.9%);②分化差的高度恶性癌(72.4%)和预后差的Duke'sC、D期癌(46.8%)分别明显多于LSCC(36%和30.6%);③肠系膜、大网膜淋巴结转移癌(31.5%)和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癌(21.7%)分别明显高于LSCC(20.7%和12.6%).上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RSCC比LSCC分化更差、侵袭和转移能力更强、恶性度更高.
作者:张兆祥;胡余昌;石新兰;朱忠尧;黄利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标志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综述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和肿瘤易感基因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徐德忠;王安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8年10月~2000年6月,将9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提示,爱迪注射液能有效地提高放疗效果,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
作者:吴一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观察香菇多糖(天地欣)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采用天地欣3~5 mg溶于生理盐水40 mL中,注入胸腔内,每周1次,连续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效6例(15%),有效26例(65%),无效8例(20%),总有效率为80%(32/40).研究结果提示,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好,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平;王雅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胃癌中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进行检测.结果:52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2%、71.2%.p16蛋白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恶性程度的增高和浸润深度的加深,其表达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而PCNA的表达则相反.p16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结论:p16蛋白、PC-NA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齐凤杰;赵树鹏;高志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采用中医药加免疫治疗晚期肺癌40例,与放化疗加免疫治疗、不用中药治疗的晚期肺癌40例做对照,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稳定率较高,生存时间较长,配合其他疗法是晚期肺癌理想的治疗手段.
作者:美玉华;蓝孝筑;杨广华;王颂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对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40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转移瘤共累及32个脊椎,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25/32,成骨型占4/32,混合型占3/32.在溶骨型转移中,18个病灶位于椎体后2/3,18个病灶同时累及椎弓及附件.16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为局限性).4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均表现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血管瘤显示为网眼状影像中夹杂低密度脂肪.3例神经纤维瘤均显示骶孔扩大.2例骨髓瘤表现为椎体及附件膨胀性溶骨破坏,骨皮质完整或破坏.脊索瘤、骨软骨瘤、畸胎瘤、软骨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在CT上也各有特点.结论:CT在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定性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齐滋华;马祥兴;李传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20例晚期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患者予以阿可达90 mg静脉滴入,每4周重复1次.结果20例患者用药后,80%患者疼痛减轻,其中30%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研究提示,阿可达控制骨转移性疼痛作用强,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
作者:肖文;窦玉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7年3月~1999年3月,将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提示,康莱特注射液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小红;华东;沙玲君;吴蕾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应用LFD方案+HCPT治疗46例晚期直肠癌患者,疗效CR 2例,PR 28例,有效率65.2%;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均能逆转且患者能耐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直肠癌术后,常规化疗后复发、转移或初治的晚期直肠癌患者,LFD方案联合HCPT仍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
作者:黄钰东;杨艳;张秀凤;高绍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及辅助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分析449例盆腔林巴结阴性的IB、ⅡA期子宫颈癌的治疗结果,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生存率影响及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结果: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者的5年生存率及ⅠB、ⅡA期患者的生存率的分别为86.1%、90.2%和84.6%,均较无宫颈深间质侵犯者低.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辅助腔内放射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89.8%,ⅠB7/9,ⅡA 92.0%,较单纯手术者高.结论:子宫颈深间质侵犯是子宫颈癌重要的预后因素.这些思者术后应辅助治疗.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操作简便,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的选择.
作者:俞华;孙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对1988~1990年,我院首程治疗随访10年以上的185例鼻咽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讨论10年生存率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T、N期别、照射剂量间的关系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总10年生存率(OS)为34.6%,Ⅰ~Ⅱ期分别为75.0%、58.5%、37.3%、10.5%.10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E)为59.7%,10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DMF)为58.9%.局部区域复发率33.0%(61/185),远地转移率30.3%(56/185),因复发和远地转移死亡占总死亡率为86.8%(105/121).10年生存率与临床分期,T、N期别明显相关(P<0.01),与年龄,放射剂量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类型,性别无关(P>0.05).结论:临床分期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早期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远处转移和局部区域复发是鼻咽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放射剂量以70~80 Gy为好.
作者:吴青莲;戴慧;林权冰;李德和;王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