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动脉化疗栓塞结合手术治疗晚期肾癌

谢印法;张鑫;于竹成;薛德文;李玲;张慧芳;薛洪范

关键词:骨肿瘤/外科学, 化学检塞, 治疗性/方法, 综合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化疗栓塞(LP-TRAE)、手术综合治疗晚期肾癌的价值.方法:先行肾动脉插管化疗栓塞,4周后行手术治疗.结果:15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9例(60.0%),姑息性切除6例(40.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6.6%、37.5%.结论:LP-TRAE结合手术治疗晚期肾癌较单纯化疗、姑息性手术相比,疗效高,复发率低,生存期延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综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如何启动肝细胞癌变,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乙肝病毒基因的整合,乙肝病毒感染对癌/抑癌基因的影响.

    作者:岳凤娥;刘峰;杜文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阿可达治疗骨转移疼痛疗效分析

    对20例晚期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患者予以阿可达90 mg静脉滴入,每4周重复1次.结果20例患者用药后,80%患者疼痛减轻,其中30%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研究提示,阿可达控制骨转移性疼痛作用强,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

    作者:肖文;窦玉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1997年3月~1999年3月,将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提示,康莱特注射液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小红;华东;沙玲君;吴蕾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分泌一氧化氮在氟尿嘧啶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核基质成分-拓扑异构酶Ⅱ与肿瘤耐药

    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是核基质成分之一,是一种调整DNA拓扑结构的核酶,在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成为许多抗肿瘤化疗药物的靶.针对Topo Ⅱ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同样面临着耐药问题.简要综述了近年来Topo Ⅱ与肿瘤耐药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建航;许丽艳;李恩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5例骨肉瘤病例为观察对象,以10例骨软骨瘤切除病例肿瘤基底部周围正常骨组织为对照组.SP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HSP70、HSP90α、HSP90β及C-erbB2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各组织学类型的骨肉瘤细胞均有HSP70、HSP90α、HSP90β阳性表达.骨肉瘤组与对照组比较,HSP70、HSP90β、PCNA、C-erbB2表达差异育显著性.分化较差的骨肉瘤HSP70、HSP90α、HSP90β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分化较好者.结论:HSP70、HSP90α和HSP90β在骨肉瘤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新功;徐志秀;常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低张动态尿路静脉肾盂造影研究

    报告60例低张动态尿路静脉肾盂造影研究结果,探讨其对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提示,本技术简便易行、经济、安全、诊断符合率高.

    作者:赵善生;孙惠英;沙江;胡大卫;金宪华;李焱;李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TL/胸腺肽过继免疫疗法治疗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观察报告

    应用CTL/胸腺肽复合免疫疗法,对7例恶性黑色素瘤(恶黑)患者(6例为单侧眼球切除术后,1例为宫颈多发恶黑术后)经5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宫颈多发恶黑患者由于出现血性腹水,对其进行2次TIL/胸腺肽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7例患者癌胚抗原全部转为阴性,IL-2分泌活性与治疗前及正常人比较有程度不同的升高.通过追踪观察,7例患者1例死亡(宫颈多发恶黑),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已存活5年,1例已存活4年,3例已存活3年.与临床统计数值比较证明,CTL/胸腺肽和TIL/胸腺肽复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赫甡;谢光麟;许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D/5-FU联合亚叶酸钙对直肠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亚叶酸钙(CF)联合5-氟胞嘧啶(5-FU)对转染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直肠癌细胞的杀等作用方法:构建含C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A.应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瘤细胞的存活率,观察CF 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CD阴性细胞及CF联合5-FU对CD阳性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观察CF对CD/5-FU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结果:CF增强5-FU对8348细胞的杀伤作用.单独CD/5-FU和CD/5-FU联合CF对8348细胞的IC50分别为0.8 mmol/L、0.3 mmol/L,CF明显降低5-FU的IC50(P<0.01).CF对CD/5-FU系统的旁观者效应也有增强作用.结论:CF明显增强CD/5-FU系统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效能,可作为一种增效剂应用于CD自杀基因治疗直肠癌.

    作者:陈纲;李世拥;于波;安萍;蔡慧芸;郭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皮肤癌p16及PCNA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研究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53例皮肤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对比,结合皮肤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P<0.0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下降(P<0.05);PTNM Ⅰ、Ⅱ期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TNMⅢ、Ⅳ期(P<0.05).PCNA指数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P<0.05);PTNMⅢ、Ⅳ期皮肤癌组织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T-NM Ⅰ、Ⅱ期(P<0.05).p16阴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p16阳性组(P<0.05).结论:p16及PCNA表达与皮肤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皮肤癌的发生与演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两者的检测对估计皮肤癌的恶性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刚;罗少军;李岩松;曹军;汤少明;梁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地域分析的集合数据模型在鼻咽癌发病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用于小地域鼻咽癌发病因素分析的较优模型.方法:收集1989~1998年10年、前后5年、1997年和1998年的有关数据,分别在SAS、Splus软件中拟合3种模型:集合数据分析、logistic回归、Poissin回归.结果:鼻咽癌发病因素小地域分析的3种模型比传统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集合数据模型共发现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其中饮水来源与四会市的发病率分布一致;与泊松回归和logistic回归相比,集合数据模型的残差较小,结果较稳健.结论:集合数据模型可用于小地域的各种群体水平数据分析及其他肿瘤等少见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郭颖;骆福添;郭黎红;张力;刘国辉;倪涛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医药与放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观察

    采用中医药加免疫治疗晚期肺癌40例,与放化疗加免疫治疗、不用中药治疗的晚期肺癌40例做对照,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稳定率较高,生存时间较长,配合其他疗法是晚期肺癌理想的治疗手段.

    作者:美玉华;蓝孝筑;杨广华;王颂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乙醇诱导肝癌HCC-9204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醇对肝癌细胞系HCC-9204凋亡的诱导作用,建立乙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模型.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浓度分别为2%~10%的乙醇对HCC-9204的杀伤作用.然后用6%乙醇作用6 h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以透射电子显微镜、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调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断裂情况和不同细胞周期的DNA含量变化.结果:乙醇对HCC-9204细胞的杀伤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6%乙醇可使HCC-9204细胞产生明显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大部分细胞为TUNEL阳性,并且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结论:低浓度乙醇能有效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

    作者:杨连君;司晓辉;王文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及辅助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分析449例盆腔林巴结阴性的IB、ⅡA期子宫颈癌的治疗结果,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生存率影响及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结果: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者的5年生存率及ⅠB、ⅡA期患者的生存率的分别为86.1%、90.2%和84.6%,均较无宫颈深间质侵犯者低.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辅助腔内放射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89.8%,ⅠB7/9,ⅡA 92.0%,较单纯手术者高.结论:子宫颈深间质侵犯是子宫颈癌重要的预后因素.这些思者术后应辅助治疗.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操作简便,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的选择.

    作者:俞华;孙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40例脊柱肿瘤CT表现

    目的:探讨CT对脊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40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转移瘤共累及32个脊椎,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25/32,成骨型占4/32,混合型占3/32.在溶骨型转移中,18个病灶位于椎体后2/3,18个病灶同时累及椎弓及附件.16例伴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为局限性).4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均表现多房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血管瘤显示为网眼状影像中夹杂低密度脂肪.3例神经纤维瘤均显示骶孔扩大.2例骨髓瘤表现为椎体及附件膨胀性溶骨破坏,骨皮质完整或破坏.脊索瘤、骨软骨瘤、畸胎瘤、软骨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在CT上也各有特点.结论:CT在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及定性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作者:齐滋华;马祥兴;李传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MVP与ICE方案交替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观察

    为探讨中晚期NSCLC的有效化疗方案,于1995年6月~1999年6月优选应用MVP与IC方案交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43例,获得总有效率(CR+PR)为56.5%,不失为目前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一个值得重视推荐的交替方案.

    作者:韩东;王彩静;张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三期螺旋CT扫描技术对肝内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B超、MR、CT联合检查及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的病例156例,病灶340个,采用CT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每人造影剂用量100~120 mL,注射速率(2.5~3.5)mL/s,动脉期延迟20~30 s,门静脉期延迟60~90 s,延迟期(平衡期)延迟240~360 s.结果:动脉期显示265(77.94%)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204(60%)个病灶,延迟期显示239(70.29%)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323(95%)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48%.结论: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作者:李文武;吴玉芬;付政;谢海柱;刘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YP1A1与GSTM1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与谷胱苷肽S-转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的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等位特异PCR和多重PCR技术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的CYP1A1和GSTM1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肝癌患者CYP1A1第7外显子462Val的等位变异频率为0.4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的变异频率(0.22),病例组GSTM1的纯合型缺失频率(0.6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41),携带有CYP1A1Val/Val纯合变异和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的人患肝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前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4.13(1.28~13.35),后者的OR值及95%CI为2.72(1.35~5.46),二者联合OR值及95%CI为8.50(1.74~41.50).结论:CYP1A1和GSTM1的多态是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因素,二者的等位变异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

    作者:朱文昌;陈清;罗晨玲;楚心唯;吴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现状及其易感基因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标志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综述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和肿瘤易感基因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徐德忠;王安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85例鼻咽癌放射治疗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对1988~1990年,我院首程治疗随访10年以上的185例鼻咽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讨论10年生存率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T、N期别、照射剂量间的关系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总10年生存率(OS)为34.6%,Ⅰ~Ⅱ期分别为75.0%、58.5%、37.3%、10.5%.10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E)为59.7%,10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DMF)为58.9%.局部区域复发率33.0%(61/185),远地转移率30.3%(56/185),因复发和远地转移死亡占总死亡率为86.8%(105/121).10年生存率与临床分期,T、N期别明显相关(P<0.01),与年龄,放射剂量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类型,性别无关(P>0.05).结论:临床分期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早期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远处转移和局部区域复发是鼻咽癌致死的主要原因,放射剂量以70~80 Gy为好.

    作者:吴青莲;戴慧;林权冰;李德和;王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