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患者血清CYFRA21-1检测的临床价值

张雪鹏;韩炳生;梁永平;韩向群;朱红成;张文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 肿瘤标志物, 血清检测, -1, 转移, 复发
摘要: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 CYFRA21-1 水平,探讨其在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 3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术前、47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和术后 4周及 56例乳腺癌术后随访患者的血清 CYFRA21-1 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乳腺良性疾病无1例阳性;乳腺癌术前阳性率仅21%,但两者血清 CYFRA21-1 水平有明显差异;47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与术后 4周血清 CYFRA21-1 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5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 8例转移复发者中 6例阳性,无转移复发者均阴性,转移复发者血清 CYFRA21-1 水平较无转移复发者明显增高,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血清 CYFRA21-1 检测对乳腺癌特异性高,但对乳腺癌术前诊断价值不大,对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监测有非常重要意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羟基喜树碱联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28 例

    羟基喜树碱(HCPT)是从我国特有的喜树中提取的有效抗癌药物,已成功地用于消化道和泌尿系肿瘤的治疗,但对肺癌的治疗少见报道.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长春天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CPT联合DDP、CTX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2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甘志勇;刘衍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美国 2000年癌症统计预测

    癌症在美国和全球都是个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癌症协会(ACS)流行病学和监测研究部门负责监测研究项目(The Surveillance Research Programs)的流行病学专家Greenlee等对 2000年美国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1],本文主要对其结果作一介绍.

    作者:戴丽琼;汪祥辉;陈鹏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综合治疗中心型肺癌临床观察

    我院1997年3月以来对21例中心型肺癌进行放疗配合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光玉;李囡;张德荣;刘东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首发肺外表现的肺癌56例报告

    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曾于1997年报道12例以远处病变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患者,后又陆续收集44例,共计56例,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作者:刘禄明;魏长虹;王立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腔并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无腹水型胃癌30例临床观察

    1995年6月~1997年6月,我们采用腹腔灌注DDP,同时CF+5-FU全身化疗治疗术后晚期无腹水型胃癌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国;高峰;陈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 36 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 例良性乳腺病变,6 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6 例乳腺癌组织中,有 33 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 例癌旁组织中,有 2 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 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 1 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 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潘立峰;王立华;周宝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 33 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33 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囊肉瘤,根据间质细胞异形程度和核分裂数、是否浸润、是否含有特殊间质成分进行分级.结果:Ⅰ级 8例,Ⅱ级 16例,Ⅲ级 9例.Ⅰ级复发 3例误诊 6例,Ⅱ级复发 2例误诊 9例,Ⅲ级复发 5例误诊 7例.7例含特殊间质成分.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易误诊和复发,应与巨纤维腺瘤和乳腺癌鉴别.

    作者:刘秀美;马金龙;侯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假囊肿破裂误诊为恶性肿瘤病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入院前2个月左上腹受过挤压外伤,当时自感左上腹微疼,在当地医院行 B超检查示:脾损伤.行消炎治疗5 d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腹胀、消瘦.20 d后再次行 B 超检查示:大量腹水.疑为结核性腹膜炎,行抗结核治疗 1周无效,腹胀、消瘦日渐加重,考虑腹腔恶性肿瘤转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差,恶病质状态,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扪及异常包块,肝脾不大,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CT检查:①腹水(大量);②胰尾部、左肾上腺区多发囊肿.入院后行腹腔穿刺,抽出 1 500 ml 淡黄色液体,腹腔内注入干扰素 300万U.腹水化验结果:李凡他试验阳性,白细胞 0.4×109/L,未找到肿瘤细胞.查血清淀粉酶明显增高.腹穿后给以腹腔持续引流40 d,同时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刘杰;杨现松;孙京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 PCNA及c-erbB-2 的研究

    目的:探讨 PCNA、c-erbB-2 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5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 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erbB-2 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PCNA、c-erbB-2 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对指导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作者:施为建;潘勤;李娟;王朝霞;王继荣;王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

    作者:吴波;尚宪荣;李逢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性胸腔积液12例分析

    1990年8月~2000年6月收治肝癌病人312例,出现胸腔积液者12例,发生率 3.8%,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军;颜世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年1月~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100 例临床资料.恶性病变 80 例(80%),良性病变 20 例(20%).来源于间叶组织的 65 例(65%),来源于神经组织的 19 例(19%),来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 11 例(11%),来源不明的 5 例(5%).肿瘤单发 93 例(93%),多发 7 例(7%).肿瘤直径>10 cm的 85 例(85%),肿瘤直径<10 cm的 15 例(15%).手术切除 80 例(80%).结果:1年生存率71%,3年生存率51%,5年生存率35.4%.结论: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中,腹部 CT 是目前准确的诊断方法.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复发病例,应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张金泰;杨书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间期癌

    目的:调查1996~1998年接受乳腺普查妇女的间期癌发病率,探讨乳腺癌普查间隔的合理时间.方法:收集发生间期癌距离普查的时间、间期癌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诊断,并复习普查X线钼靶片.结果:间期癌25例,发病率为0.3‰,平均发病时间(13.8±5.9)个月.肿瘤大径≤1.0 cm 者1例,1.1~3.0 cm 18例,3.1~5.0 cm 4例,>5.0 cm 1例,无肿块者1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7例.7例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结论:本文间期癌发病率低于国外资料报告,说明普查有效.80%的间期癌发生在50岁以下的妇女.对40岁以下妇女,若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普查间期宜改为每年1次,可明显降低间期癌发病率.

    作者:陆昌宜;袁永熙;顾功芳;史明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影响的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由于化疗敏感性低,化疗5年生存率与小细胞肺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本科室于 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康莱特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 Pgp 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毕小利;张炜;余小萍;陈晓宏;江淳娟;王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癌症患者的性格缺陷与音乐支持疗法

    性格缺陷作为易患素质的核心因素,是引发身心疾病的内因和基础.心理因素、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是身心疾病三大基本病理特征.研究表明[1],癌症患者同样具有三大基本身心疾病的病理特征.性格缺陷是肿瘤发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方晋平;高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72例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体会

    我院1998年5月~2000年3月共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72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祝爱峰;闫向远;吴希诗;任军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OANP 方案合用国产 rhG-CSF 治疗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

    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LCL)又称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是恶性淋巴瘤(主要是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病程后期,恶性肿瘤细胞播散至骨髓及血液所致的白血病,国内外对此类白血病尚无疗效肯定的化疗方案.我科于 1996年 4 月起用 COANP 方案配合国产 rhG-CS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治疗 LCL 患者 26 例,均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茵茵;于满贵;许霞;张松鹤;吴长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CAP方案治疗39例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分析

    卵巢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故其手术彻底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卵巢上皮性癌属化疗敏感性肿瘤,1991年6月~1996年6月,我们采用CAP方案治疗晚期卵巢上皮癌 3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董玉亭;孟琦;都振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中药安替可配合放射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中药安替可对食管癌的放疗增敏作用及毒副作用.方法:64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放射治疗+中药安替可)和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根据放疗半量及全量时肿瘤的消退情况,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及全消率,做为增敏的评价指标.两组患者的放疗剂量均为 DT 总量60~65 Gy.治疗组在放疗同时口服安替可胶囊,每天3次,每次0.44,连服5周.结果:放疗半量时,治疗组有效率62.5%,对照组12.5%,P<0.001;放疗全量时,治疗组肿瘤完全缓解率75%,对照组37.5%,P<0.05.在毒性反应方面,治疗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较多.结论:中药安替可对食管癌的放疗有显著增敏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丁兆军;苏岩;尹强;迟玉华;王丰松;陈为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我院1997年2月~1999年2月,采用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0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孙燕臣;修光宏;姜国香;张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