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性胸腔积液12例分析

高洪军;颜世春

关键词:肝肿瘤/治疗, 胸腔积液
摘要:1990年8月~2000年6月收治肝癌病人312例,出现胸腔积液者12例,发生率 3.8%,报告如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癌组织中bF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8例膀胱癌存档标本和4例正常膀胱组织中bFGF的蛋白表达.结果:48例膀胱癌存档蜡块中有23例阳性,浸润性癌显著高于浅表癌(P<0.01),除G1和G2之间外各分级阳性率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阳性着色定位于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正常逼尿肌及肿瘤基质.结论:bFGF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诱导膀胱癌血管生成,或通过胞内分泌作用刺激某些酶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bFGF高表达对预测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拮抗bFGF的作用可能是治疗和预防膀胱癌复发和转移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边家盛;费凤玲;徐忠法;左文述;马恒;章咏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爱迪注射液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辅助作用

    为了观察爱迪注射液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辅助作用,我科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9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加用或不加用爱迪注射液进行分组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潘志荣;刘光贤;周华;徐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儿童纵隔肿瘤误诊五例分析

    收集莱阳中心医院 1990~2000年小儿纵隔肿瘤患者18例,其中5例为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位风芝;程红明;张小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 PRL 及癌细胞 PRL-R与预后因素相关性的比较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血清 PRL 及癌组织 PRL-R 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94例乳腺癌患者细胞 PRL-R 含量(≥20 fmol/mg 蛋白为受体阳性)和75例患者血清 PRL 含量(>25 μg/L 为激素阳性).统计分析两者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结果:PRL-R 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有无腋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否阳性有显著性相关(P<0.05);且 PCNA 弱阳性者较阴性者,淋巴结转移1~3个者较无转移者 PRL-R阳性率均显著增高(均P<0.05)血清 PRL 阳性率仅见与组织学级别及临床期别有显著性相关(P<0.05);且与PRL-R在临床期别组中的阳性率比较,Ⅲ期患者PRL阳性率显著低于PRL-R阳性率,乳腺癌 PRL-R 与血清 PRL 阳性率间未见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PRL-R 或血清 PRL 阳性提示乳腺癌预后不良,PRL-R 估计预后较为灵敏、可靠.

    作者:关晏星;雷秋模;王莉;张芸;段红华;吴根秀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影响的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由于化疗敏感性低,化疗5年生存率与小细胞肺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本科室于 1999年1月~2000年1月对康莱特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基因 Pgp 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毕小利;张炜;余小萍;陈晓宏;江淳娟;王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室管膜瘤误诊为畸胎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阵发性头痛1年,视力下降20 d,于2000年8月22日入院.患者1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阵发性头痛,双颞部较重,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伴有恶心及喷射性呕吐.20 d前时视力下降,语言欠流利.查体:双眼视力下降,粗测视野无异常,眼球活动自如.肌力Ⅴ级,右侧肢体共济运动差,生理反射(++),巴氏征(-).MRI及 CT检查示:左侧颞、顶、枕叶可见一不规则形肿块,大小约为 4.2 cm×7.0 cm×7.2 cm,有占位效应,左侧脑室三角区受压狭窄变形近消失,中线结构右移,周围伴有斑片状的水肿带.

    作者:李万湖;卢占利;陈兆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薏苡仁提取物治疗晚期肝癌26例临床疗效分析

    1997年5月~2000年8月,我们应用抗癌中药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何耿劲;邱少敏;张全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性胸腔积液12例分析

    1990年8月~2000年6月收治肝癌病人312例,出现胸腔积液者12例,发生率 3.8%,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军;颜世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保留乳房治疗早期青年乳腺癌

    目的:探讨早期青年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早期青年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手术,术后常规放疗,腋淋巴结阳性者辅以 CMF 或 CAF 方案化疗,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给予 TAM 治疗.结果:随访11个月~9年,中位41个月.术后局部复发率3.2%,3年生存率94.4%,5年生存率85.7%,美容效果满意率87.0%.结论:对早期青年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治疗是安全的,术式以乳腺区段切除并全腋淋巴结清除更为合理,术后常规放疗可降低复发率,该治疗保留了乳房外形,满足了患者的精神和生理的需要.

    作者:林炳煌;王进胜;林江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间期癌

    目的:调查1996~1998年接受乳腺普查妇女的间期癌发病率,探讨乳腺癌普查间隔的合理时间.方法:收集发生间期癌距离普查的时间、间期癌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诊断,并复习普查X线钼靶片.结果:间期癌25例,发病率为0.3‰,平均发病时间(13.8±5.9)个月.肿瘤大径≤1.0 cm 者1例,1.1~3.0 cm 18例,3.1~5.0 cm 4例,>5.0 cm 1例,无肿块者1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7例.7例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结论:本文间期癌发病率低于国外资料报告,说明普查有效.80%的间期癌发生在50岁以下的妇女.对40岁以下妇女,若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普查间期宜改为每年1次,可明显降低间期癌发病率.

    作者:陆昌宜;袁永熙;顾功芳;史明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假囊肿破裂误诊为恶性肿瘤病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入院前2个月左上腹受过挤压外伤,当时自感左上腹微疼,在当地医院行 B超检查示:脾损伤.行消炎治疗5 d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腹胀、消瘦.20 d后再次行 B 超检查示:大量腹水.疑为结核性腹膜炎,行抗结核治疗 1周无效,腹胀、消瘦日渐加重,考虑腹腔恶性肿瘤转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差,恶病质状态,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扪及异常包块,肝脾不大,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CT检查:①腹水(大量);②胰尾部、左肾上腺区多发囊肿.入院后行腹腔穿刺,抽出 1 500 ml 淡黄色液体,腹腔内注入干扰素 300万U.腹水化验结果:李凡他试验阳性,白细胞 0.4×109/L,未找到肿瘤细胞.查血清淀粉酶明显增高.腹穿后给以腹腔持续引流40 d,同时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刘杰;杨现松;孙京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腔并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无腹水型胃癌30例临床观察

    1995年6月~1997年6月,我们采用腹腔灌注DDP,同时CF+5-FU全身化疗治疗术后晚期无腹水型胃癌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国;高峰;陈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套管针在卵巢癌术后腹腔穿刺灌注化疗中的应用

    1998年1~3月我科为1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进行套管针穿刺给药腹腔灌注化疗,共34例次,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董玉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的规范化书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射频透热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附30例报告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许多病人在确诊时已属晚期,目前高热联合放疗和/或化疗的方法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射频透热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病人30例,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朱严冰;孟冀昌;张怡梅;倪海英;苏同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

    作者:吴波;尚宪荣;李逢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兰他隆治疗绝经后晚期和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兰他隆(lentaron)治疗绝经后晚期和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1998年11月~1999年9月对 17 例绝经后晚期和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给予兰他隆 250 mg 肌肉注射,每 2 周 1 次,至少 2 个月.结果:无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率 29.41%(5/17),稳定 64.71%(11/17),进展 5.88%(1/17).治疗中出现轻度副作用 7 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兰他隆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复发性乳腺癌以及不能耐受手术、化疗的原发性乳腺癌的首选药.

    作者:查小明;王水;武正炎;张志德;黄燮民;周士福;丰美芳;尤其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恶性血管外皮瘤九例临床分析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a,MH)也称血管外皮肉瘤(hemamgiopericyte sarcoma),是发生于血管外皮细胞的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血管肿瘤的1%[1].笔者回顾分析了天津肿瘤医院1966年4月~1997年7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9例恶性血管外皮瘤,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荣;蔡学海;张明福;马筑;刘玉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 PCNA及c-erbB-2 的研究

    目的:探讨 PCNA、c-erbB-2 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对 5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 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erbB-2 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PCNA、c-erbB-2 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对指导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作者:施为建;潘勤;李娟;王朝霞;王继荣;王科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大肠癌 p53 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目的:探讨 p53 基因突变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 PCR-SSCP 技术检测 135 例大肠癌患者 p53 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153 例大肠癌患者 p53 基因的突变率为54.07%,p53 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均有关.结论:p53 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有明显的关系.检测 p53 基因突变既可作为大肠癌的诊断方法,也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判定指标.

    作者:马恒;王磊;孙现军;胡德蓉;刘岩松;李永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