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强周;陈于平;杨捷生;陈玉泉;杨卫平;秦允生
随着放、化疗效果的提高及生存率的延长,癌症脑转移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组织中抗癌药物的浓度明显低于脑外组织,使脑成为癌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灭的避难所.卡氮芥为一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周期非特异性的药物,抗瘤谱广,用药后1 min就有相当于血液中药物量的18%进入脑脊液,6 h达60%[1].我们采用联合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与单纯常规放射治疗对照研究,以探讨其临床疗效.
作者:赵桂英;张树平;张崴;胡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囊性肾细胞癌(CRCC)是肾细胞癌的一个亚型,占全部肾肿瘤的1%~2.5%.我院1994~2003年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耀辉;刘乔保;肖民辉;杨晓华;余闫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的诊断、复发原因及早期扩大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969~2001年我院共收治1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行扩大切除54例,扩大切除加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术56例,局部切除术后行放疗10例.首诊误诊率高达52.2%.全组病例复发率为53.1%,8例死于肿瘤转移.首次手术即时或延期(术后3个月内)行扩大切除者60例,8例(13.3%)复发,明显低于总体复发率53.1%(χ2=28.4,P<0.001).局部切除后行放射治疗10例,2年内4例(40%)复发,与总体复发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642,P>0.05).结论认识不足,首次治疗误诊,局部手术切除范围过于保守是局部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早期三维扩大切除可有效降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局部复发率;放射治疗不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宗光全;刘绪舜;王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新辅助化疗在临床的逐步开展,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有了明显改善,在化疗中提高肿瘤局部药物的浓度,同时采用抗肿瘤细胞修复的药物增加化疗效果,是可行的方法之一.我院骨科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治疗恶性骨肿瘤,合并应用咖啡因强化抗肿瘤,增强化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镜林;杨劲松;李鼎锋;崔秋;袁海涛;黄宗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以更好地指导鼻咽癌的防治工作.方法晚期鼻咽癌患者200例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抽样分4组,每组50例,做前瞻性综合治疗研究.A组:采用生物治疗+放射治疗;B组:辅助化疗+放射治疗;C组:辅助化疗+生物治疗+放射治疗;D组:单纯放射治疗.治疗后6个月观察鼻咽肿瘤消退和颈淋巴消散情况,全身及局部副反应;随访1,5,10年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综合治疗组鼻咽肿瘤和颈淋巴转移灶消退率明显高于单纯放射治疗组(P<0.05).生物治疗组全身及局部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综合治疗组5,10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晚期鼻咽癌采用综合治疗能够加快肿瘤消散,减少治疗副作用,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张少华;吕波;蔡悦成;古云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乐沙定(L-OHP)联合甲酰四氢叶酸(FA)及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L-OHP 85 mg/m2, 静脉点滴2~3 h, d1;FA 100 mg/m2,静脉点滴2 h;5-Fu 400 mg/m2,静脉推注,并继以5-Fu 600 mg/m2,持续静脉点滴22 h,d1,d2.每2周为1周期,至少应用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可评价疗效,CR 1例(4.3%),PR 9例(39.1%),总有效率43.5%.主要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和外周神经毒性,但多数患者反应轻微.结论乐沙定联合FA及5-Fu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且毒性反应轻微,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燕;孙雅红;冯斌;范开席;韩明勇;郭其森;宋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对21例胰腺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次剂量为2 Gy,每日照射一次,每周照射5次,总疗程6周左右,总剂量为60 Gy.结果临床获益率28.6%(6/21),疼痛完全缓解率90.5%(19/21).瘤体CR率为9.5%,PR率为52.4%,总有效率(CR+PR)为61.9%(13/21).中位生存期15个月,1年生存率67.0%.治疗后出现血像下降Ⅰ~Ⅱ级者14例,Ⅲ级者1例,Ⅰ~Ⅱ级恶心、呕吐12例.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够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作者:葛红;叶柯;刘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疗和化疗同步与单纯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对84例初治的ⅢA~Ⅳ期局部晚期NSCLC进行随机分组,同步放化疗组43例(A组),单纯化疗组41例(B组).A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期分别给予原发灶和纵隔转移淋巴结区三维适形放疗(TRT),原发灶DT 64~70 Gy,常规分割32~35次(中位剂量66 Gy);B组采用NP方案化疗.结果 A组有效率(CR+PR)为65.9%(27/41),其中有6例(14.6%)手术治疗;B组有效率为48.8%(20/41),手术治疗2例(4.8%).A、B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手术切除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骨髓抑制、肝肾损伤较B组未见明显增加.A组轻、中度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53.7%(22/41).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化疗较单纯化疗有效率(局部控制率)高,手术切除率提高,治疗时间缩短,且耐受性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张恩宁;张淑玲;付爱芹;曲维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肿瘤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靶向治疗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等[1]首先提出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观点,由此开创了肿瘤血管形成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目前发现的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主要有干扰素、白介素12、白介素18、血小板因子4、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反应素、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及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等[2].其中O'Reilly等[3]发现的内皮抑制素为理想,它不仅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使肿瘤细胞凋亡,而且不产生耐药,毒副作用轻,较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
作者:黄纯;李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TP、CVP、ICE三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肺鳞癌的效果.方法应用三种联合化疗方案治疗ⅢA~Ⅳ期肺鳞癌66例,其中TP(紫杉醇、顺铂)方案13例,CV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顺铂)33例,ICE(异环磷酰胺、卡铂、足叶乙甙)20例,比较三种方案的疗效和毒性.结果 TP组近期有效率为53.8%,CVP组为33.3%,ICE组为40.0%,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P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CVP组11个月,ICE组9.5个月.毒性反应均以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为主(P>0.05).结论 TP、CVP和ICE三种方案是治疗ⅢA~Ⅳ期肺鳞癌较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毒性可耐受.
作者:陈建安;何琼华;刘红兵;李星;宋文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诺维本(NVB)与顺铂(DDP)组成的NP方案和足叶乙甙(Vp-16)与异环磷酰胺(IFO)、顺铂(DDP)组成的VI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53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A组(NP方案组,22例)和B组(VIP方案组,31例),分别给予NVB+DDP及Vp-16+IFO+DDP治疗,21 d为一周期.结果 A组有效率为50.0%,B组41.9%(P=1.43).两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均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静脉炎亦常见.A组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8.2%,B组45.2%(P<0.05);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9%,B组3.2%(P<0.05),但均可耐受.结论 NP方案和VIP方案治疗NSCLC疗效相近,毒性反应均可耐受.但NP方案骨髓抑制较VIP方案轻微,可作为NSCLC一线治疗方案中的首选.
作者:许玉香;王志东;陈立军;何琼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胃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瘤体大多数位于近半胃,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我院医治两例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玉农;秦亚东;方向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化疗对肺癌疼痛的镇痛作用并探讨肺癌疼痛的治疗策略.方法 63例肺癌中度疼痛40例,重度疼痛23例.16例小细胞肺癌以CEP(CTX,Vp-16,DDP)或VMF-CP(Vp-16,MTX,5-Fu,CTX,DDP)方案化疗,47例非小细胞肺癌以NP(NVB,DDP)或CAP(CTX,ADM,DDP)方案化疗,并评价镇痛作用.结果疼痛完全缓解(CR)34例(54.0%),部分缓解(PR)27例(42.9%),无效2例,总疼痛缓解率96.8%.16例小细胞未分化癌疼痛缓解率100%,CR 11例(68.8%),PR 5例(31.2%);22例差分化癌疼痛缓解率100%,CR 12例(54.5%),PR 10例(45.5%);17例高分化鳞、腺癌疼痛缓解率94.1%,CR 6例(35.3%),PR 10例(58.8%),无效1例,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疼痛CR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0166,P<0.05).胸部、内脏和淋巴结及骨转移疼痛CR率分别为84.2%(16/19),50.0%(5/10)和38.2%(13/34),差异有显著性(χ2=10.39,P<0.001).肿瘤CR 7例均获疼痛CR(100%),肿瘤PR 30例疼痛CR 18例(58.1%),肿瘤稳定25例疼痛CR 9例(36.0%),不同肿瘤疗效组疼痛CR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0.04,P<0.001).中度与重度疼痛CR率(50.0%对41.2%)差异无显著性(χ2=0.7,P>0.05).结论化疗对缓解肺癌疼痛疗效显著,可作为肺癌疼痛的重要治疗措施.分化程度、疼痛部位和肿瘤客观疗效显著影响化疗镇痛效果.
作者:丁永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2至2002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腹膜假黏液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姑息性局部切除,2例行局部切除,3例行局部切除加阑尾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加阑尾及卵巢切除术.1例术后10个月死亡,1例18个月死亡,2例失访,余6例3~72个月健在.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个既包括良性又包括交界性和恶性的一类黏液性病变,应综合分析做出诊断.阑尾与腹膜假黏液瘤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预后与浸润状况及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前加速放疗联合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1996年9月至1998年12月对直肠癌术前加速放疗的疗效及毒性反应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综合组和单纯手术组各51例.术前加速放疗采用8 MV X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2 Gy,间隔6~8 h,DT 40 Gy/20F/2周,放疗与手术间隔2~28 d,中位时间为10 d.结果综合组及单纯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75.5%、75.5%和88.2%、63.1%、53.7%(P=0.03);综合组手术切除率为100.0%(51/51),单纯手术组为94.2%(48/51,P>0.05);综合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5.7%(8/51),单纯手术组为35.3%(18/51,P<0.05);综合组局部复发率为11.8%(6/51),单纯手术组为43.1%(22/51,P<0.05);综合组远处转移率为15.7%,单纯手术组为11.8%(6/51,P<0.05).结论术前加速放疗加手术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直肠癌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加速放疗缩短了治疗时间,急性毒性反应可以耐受,未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邱荣良;吴慧;姬社青;张景伟;王建华;赵玉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血管生成是机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的,见于女性的生殖系统及胚胎发育,并受到严格控制[1];在病理情况下,见于机体创伤修复、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研究证实,新生肿瘤血管是肿瘤获取代谢营养的形态学基础,也是肿瘤细胞迁移游走形成转移的必经之路[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实体肿瘤一样,血管形成对其生长转移有重要作用.我们就NSCLC肿瘤血管形成、检测方法以及肿瘤血管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立红;顾岩;孙勤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对癌痛的治疗制定了三阶梯止痛方案,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物治疗癌痛的方法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长期使用吗啡类药物所产生的便秘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一直困扰着医师和患者.
作者:申小苏;沙玲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前程超分割、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程超分割每次DT 110 cGy,2次/d,5 d/周,30~40 Gy/2.5~3.5周;后程加速超分割DT 145~150 cGy/次,2次/d,5 d/周,至总量DT 60~70 Gy/4.5~5周,两次照射间隔时间≥6 h.行常规分割放疗者设为对照组.结果前程超分割加后程加速超分割组与常规分割组的有效率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3.8%、70.9%和70.0%、4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程超分割加后程加速超分割组放射性食管炎较对照组重,但能耐受.结论前程超分割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与常规放疗相比,疗程短、疗效高,可显著提高食管癌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
作者:王翠微;金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恶性肿瘤化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临床上将发生于化疗24 h之内的呕吐称为急性呕吐,而将发生于化疗后24 h的称为迟发性恶心、呕吐.顺铂是容易引起呕吐的化疗药物之一,目前常见的止呕药胃复安及5-HT3受体拮抗剂(如恩丹西酮等),对迟发性恶心、呕吐的效果较差.我们试用恩丹西酮合中药四逆散加味预防顺铂所致的迟发性恶心、呕吐,并与单用恩丹西酮作随机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盛奇;丘希辉;庄晓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贲门癌患者术中留置金属导芯硅胶鼻饲管,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术前及术后第10天,分别测量体重,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及肝肾功能,观察肠内营养的副作用.结果全组鼻饲管留置时间平均15.2 d;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明显增加了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术后无明显的体重丢失,未见需要终止治疗的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有符合生理、减少医药费用等优点,该置管方法安全、简便,达到了加强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可列入术后常规应用.
作者:许强周;陈于平;杨捷生;陈玉泉;杨卫平;秦允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