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维乳管内视镜应用研究进展

田艳涛;于卫芳;许国山

关键词:纤维乳管内视镜, 病变, 选择性造影, 细胞学检查, 特异性检测, 乳头溢液, 疾病患者, 化学检测, 常见症状, 癌胚抗原, 癌标志物, 学诊断, 铁蛋白, 确诊率, 组织, 涂片, 乳腺, 导管, 病理, 变性
摘要: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以往对其病变性质的确诊多依赖于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癌标志物癌胚抗原、铁蛋白等的生化学检测及病变导管的选择性造影、B超等非特异性检测,其确诊率不高.终均需切检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诊断,才能终确诊[1].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贝复济治疗放射性口、咽粘膜炎的疗效分析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放射性口、咽粘膜炎给病人的治疗过程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以至于有些病人会因此而中断放疗,从而会影响疗效.我们对使用贝复剂治疗的24例放疗病人放射性口、咽粘膜炎进行了疗效效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吴琦;叶乃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恶性胸腺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症的护理

    恶性胸腺瘤是发生于胸腺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见于成年人.恶性胸腺瘤常出现压迫症状,引起咳嗽、胸痛、气短、声嘶,吞咽困难、浮肿、低热、乏力、贫血等,常可并发上腔静脉综合症(svcs),重症肌无力、恶性心包积液等.现就一例恶性胸腺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症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宇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生脉注射液预防化疗所致的浅表静脉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预防化疗所致浅表静脉炎的疗效.方法生脉注射液+5%GS 250ml,在含刺激血管壁的化疗药前后静滴.结果应用生脉注射液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组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为62.6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例出现过敏反应,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生脉注射液是预防化疗所致浅表静脉炎有效药物之一,疗效好副作用轻.

    作者:邹建峰;牟宗云;李其英;陈为志;迟玉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不同肿瘤细胞株对153Sm的敏感性及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肿瘤细胞株对放射性核素153Sm的药物敏感性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放射性同位素153Sm作用于前列腺癌PC-3细胞、乳腺癌ER-75-30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后各细胞株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并绘制抑制率曲线.结果 PC-3、ER-75-30、A549细胞加入放射性同位素153Sm72h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表现为细胞形态不规则,贴壁能力下降,透光度降低,还可见部分细胞崩解死亡,且效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更为明显.在同一剂量下抑制率由大到小为PC-3>ER-75-30>A549.三种肿瘤细胞对153Sm的敏感性不同,PC-3敏感,ER-75-30和A549细胞的敏感性相对较差.结论放射性同位素153Sm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不同肿瘤细胞153Sm的敏感性不同,研究剂量-效应关系及药物敏感性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个体化.

    作者:段小艺;邹保民;陈葳;胡国瑛;李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恶性肿瘤病人医院感染因素的探讨

    医院感染可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日,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控制感染的发生是医院管理重要内容.恶性肿瘤病人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解引起肿瘤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故对我院恶性肿瘤病人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云;王国权;范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以国产异环磷酰胺为主联合化疗晚期复治肿瘤29例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以国产异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复治肿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多种前期治疗失败的晚期恶性肿瘤29例.异环磷酰胺1.5g/m2,静滴,d1~3;美斯纳0.4g分别于应用IFO后的0h、4h、8h静滴,d1~3,联合其它化疗药物.每周期间隔21~28天,均应用两周期以上.结果总有效率(CR+PR)62.1%,毒副作用主要是轻度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结论以国产异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复治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小的、可耐受的毒副作用.

    作者:孟冀昌;朱严冰;倪海英;张怡梅;苏同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Ⅱ、Ⅲ期乳腺癌104例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对我院1992年至1995年104例Ⅱ、Ⅲ期乳腺癌术后的辅助化疗进行疗效分析,评价1年、5年生存率.方法 104例Ⅱ、Ⅲ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对其进行术后辅助化疗CAF方案六周期或CMF方案六周期.化疗三周期后根据病情插入辅助放疗.化疗结束根据病情进行内分泌治疗.对其随访观察5年.结果 104例患者1年无复发生存率95%,5年总生存率87%.结论 CAF、CMF方案对Ⅱ、Ⅲ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良好.分析提示对复发、转移风险大的高危患者应考虑方案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作者:徐国启;李秋红;关小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NEC与IEC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NEC方案与IEC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43例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入组,NEC组22例,应用NEC方案(NVB+VP16+CBP),IEC组21例,应用IEC方案(IFO+VP16+CBP).每4周为1周期,至少化疗2周期.按WHO标准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期.结果 NEC组中2例CR,11例PR,6例SD,3例PD,有效率(CR+PR)为59.1%;IEC组中8例PR,9例SD,4例PD,有效率(CR+PR)为38.1%.NEC组有效率比IEC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NEC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而IEC组为7月,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Ⅲ+Ⅳ的血白细胞下降NEC组为35.0%,IEC组为25.0%,两组无差异(P>0.05).NEC组的末梢神经炎和局部静脉炎稍高于IEC组.结论初步的结果显示,NEC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较高,可以作为一线方案在临床使用.

    作者:冯威健;史健;刘巍;翟宝娥;杨瑞合;姜达;王玉华;黄赐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对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49例不能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转移的中晚期胃癌患者行胃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栓塞化疗合计127次.化疗方案FAM(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霉素或表阿霉素)或FPM(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顺铂或卡铂),栓塞剂选用超液化碘油或超液化碘油加明胶海绵.近期疗效以上消化道造影、CT、B超、胃镜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肿瘤原发灶有效率54.5%,局部淋巴结有效率46.4%,远处转移有效率32.1%.本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1%,13.3%,4.4%.全组未发生严重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对于中晚期胃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大为;刘维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吸烟、戒烟与肺癌

    吸烟当今已成人们普遍嗜好,然而正是这小小的烟卷每年夺走数千万人的生命,近几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吸烟与肺癌有明显关系,所以人们纷纷戒烟.但作者在近几年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戒烟后肺癌发病率仍较高.

    作者:亢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放化疗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1例

    本院于1996年收治1例十二指肠腺癌,采用化放疗取得了肿瘤稳定控制7个月,病人生存1年.病例女,40岁,主因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加剧伴消瘦1年,于1996年11月22日入院.

    作者:戴东;孙峦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水平,并探讨TNFα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以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组,2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血清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有远处转移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P<0.05),化疗有效组血清TNFα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化疗的临床疗效有关.本研究提示检测血清TNFα水平可用于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情和疗效评估.

    作者:蔡娟;殷少军;许福亮;李公宝;纪恩美;马传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总结胰腺癌临床诊治中存在问题,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35例胰腺癌的首发症状、临床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中6例能行胰十二直肠切除术,27例能行姑息性手术.35例中自明确诊断时起,3月内死亡12例,1年内死亡31例,2年内死亡3例,无存活超过3年的病例.结论临床上早期诊断出胰腺癌较为困难,晚期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

    作者:帅建;戴丽萍;余小舫;王劲;鲍世韵;郑锦锋;刘嘉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宫颈癌59例淋巴结转移情况简析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后腹膜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 5年来进行广泛性子宫和盆腔淋巴结切除的FIGO Ⅰ期和Ⅱ期患者59例,其中57例术前进行了间接法盆腔淋巴结造影.切除的淋巴结分装标记送病检.结果有淋巴结转移者18例,转移率30%.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3~35个,平均22个.转移部位以髂内多,其余依次为闭孔、髂外、髂总、腹股沟深淋巴结,右侧多于左侧,但P>0.05.临床Ⅰ期淋巴结阳性24.3%;Ⅱ期40.9%,P>0.05.术前淋巴造影与术后病理相符2例,不符28例,二者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采用的临床分期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期宫颈癌是必要的.淋巴结的转移部位无特殊性.间接法淋巴造影技术尚待改进.

    作者:贺国丽;吴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对我院近二十年收治的17例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7例皮肌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43.35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6.5个月.

    作者:石海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96小时输注EADM、VCR、VP-16方案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

    目的观察表阿霉素(EADM)、长春新碱(VCR)、足叶乙甙(VP-16)静脉持续输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通过实验室研究探讨低浓度EADM对肿瘤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 EADM(15mg/m2/d)、VCR(0.4mg/m2/d)、VP-16(50mg/m2/d)96小时中心静脉持续输注,环磷酰胺(600mg/m2,第6天)静脉推注,强的松(60mg/m2/d,第1至第6天)口服.28天为1周期,化疗2周期评定疗效.选K562人白血病细胞株,根据不同的EADM浓度和培养时间分组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P170蛋白的表达强度.结果共26例患者,CR 1例,PR 14例,SD 7例,PD 4例,总有效率为57.7%.总的缓解期为3~22个月.毒副反应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Ⅲ度(13例)、Ⅳ度(5例),中性粒细胞下降率为69.2%),经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均能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感染性发热.5例(19.2%)出现Ⅲ度口腔溃疡.没有出现治疗毒性相关死亡.实验发现长时间低浓度EADM组比短时间组和高浓度组的细胞膜P170蛋白表达强度明显低(P<0.001).结论静脉持续输注EADM、VCR、VP-16方案是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有效、安全的化疗方案,EADM长时间低浓度给药能降低肿瘤细胞耐药的产生.

    作者:陆建伟;高凌;周振英;朱梁军;冯继锋;潘良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D40分子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40分子表达与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其与ER、PC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二步法(Envision法)对42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且选择15例纤维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CD40、ER和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7%、54.8%和47.6%,与纤维腺瘤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ER、PCNA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或P<0.001),CD40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CD40在乳腺癌的表达与ER、PCNA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发生恶变后,其分子表达常常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异常.CD40分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史伟峰;陈同钰;鲁常青;谈敏;谈炎;张学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细胞黏附分子CD15在乳腺癌的表达及与C-erbB-2、nm23、cath-D的关系

    目的研究细胞黏附分子CD15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C-erbB-2、nm23、cath-D相互关系.方法应用了微波修复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84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CD15的表达.结果 CD15主要在肿瘤细胞膜及细胞浆内表达;在乳腺良性病变阳性率低(20%),在乳腺癌中阳性率为57.14%(48/84),其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有转移、C-erbB-2表达、cath-D间质表达呈正相关;而与nm23表达负相关.结论细胞黏附分子CD15在乳腺癌细胞增殖、分化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可作为反映乳腺癌低分化及易转移的有用指标.

    作者:滕晓东;高翠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囊癌CD44v6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CD44v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测定40例原发性胆囊癌和12例慢性胆囊炎,6例胆囊腺瘤、4例胆囊腺肌症等良性病变CD44v6表达.结果 CD44v6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2.5%,胆囊良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0%,胆囊癌组织与胆囊良性病变CD44v6表达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D44v6表达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CD44v6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判断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病变发展以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云锋;王作仁;徐长福;李恒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段胃癌临床病理分析

    胃癌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居肿瘤发病率之首,在肿瘤死因中也占第一位[1].通过对我院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门诊及住院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发病的特征.

    作者:彭凤翔;罗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