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1-7089
  • 国内刊号:61-1197/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89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17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蜱叮咬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腰部皮疹及虫体3d.患儿曾在湿地公园草地玩耍,当晚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发现其腰部有一个黑色半球形黑痣,未予重视,次日该皮损变为扁平,为一虫体,活动.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腰部皮肤叮嵌一绿豆大黑褐色椭圆形虫体,有四对末端尖锐的足,喙器已深刺人皮肤,不易脱落,叮咬处周围皮肤轻度红肿(图1).诊断:蜱叮咬.局部碘伏消毒,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5 min后蜱虫头部逐渐自行退出皮肤,待其口器部分退出时用血管钳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假头部,与皮肤垂直方向缓慢地拔出完整虫体(图2),再次碘伏消毒伤口,阿莫西林口服3d以预防感染,左西替利嗪口服1周预防中毒症状.2周后随访,叮咬处愈合,全身无异常.

    作者:林向飞;潘敏;朱晓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过敏性紫癜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7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均为本科2013年7月-2016年7月住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病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 ~ 34岁(18岁以下6例,成年人1例),均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1.2临床表现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单纯型2例、关节型3例、胃肠型1例、肾病型1例,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均无明显诱因,其中6例发生在紫癜较明显时,另1例发生在紫癜消退期.发病时间为早晨6点至10点半(可能与经过一夜后血药浓度降低有关),发病部位分别为左手背1例、左前臂1例、后枕部1例、额部2例(图1)、右颞部1例、头顶部1例.患者突然出现疼痛性包块,迅速增大至直径4 ~ 10cm不等,皮温及肤色正常,质地中等至质硬,压痛阳性,无波动感、无活动性.皮疹发生时除4例因疼痛而哭闹外均无心慌、胸闷及其他不适,亦未见紫癜增多.

    作者:刘雄彪;汪晓红;刘璐苑;庹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陕西省商洛地区9例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临床分析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辖6县1区,人口234万[_.1949-2010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610例,2010年底,仅有现症患者12例[2],已“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患病率≤1/10万)”[3,为了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麻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相关因素,笔者对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商洛市新发现9例麻风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麻风病误诊原因,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畸残.

    作者:祝永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龟头光泽苔藓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龟头多发性丘疹半年.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龟头表面出现数个针尖大小皮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后自觉皮疹逐渐增多、增大并累及龟头大部分,为明确诊断,遂来本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一般状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龟头表面散在粟粒大肤色丘疹,近冠状沟处条带状密集多个孤立的粟粒大肤色丘疹,圆顶状,表面平滑有光泽,个别丘疹中央有点脐状凹陷(图1).醋酸白试验阴性,无鳞屑、皲裂及溃疡等,身体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皮疹.皮损组织病理示:灶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其下真皮内可见局限性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区,两侧表皮下延呈抱球状(图2).组织病理学诊断:光泽苔藓.治疗给予吡美莫司2次/d外用,目前仍在随访中.

    作者:关梦琦;陈伟;于艳;李珊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强脉冲光治疗结节性类弹力纤维病2例

    1 临床资料例1男,56岁,户外工作者.两侧颧部黑色融合性结节并斑块8年.8年前,患者颧部出现多个黑头粉刺,可挤出皮脂样物,其周围逐渐出现黄白色结节,可挤出白色牙膏状物质,且皮损数量逐渐增多,皮肤逐渐变黑.无不适,未予治疗.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遗传病等病史.皮肤科情况:两侧颧部各见一约3cm×3cm大黑色斑块,橘皮样外观,界清,表面分布黑头粉刺和黄白色结节,挤压后排出白色物质,毛孔和皮肤纹理粗大(图1~2).诊断为结节性类弹力纤维病.

    作者:徐海环;刘荣利;方洪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儿童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患儿女,5岁4个月.头顶部皮疹5年余.临床表现为头顶蚕豆大小质软结痂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与表皮相连的细胞向下凹陷形成巨大囊腔,囊腔与外界相通,其内可见乳头状绒毛,细胞团块下可见较多扩张汗腺导管.向囊腔内凸起的乳头由两层细胞构成,外侧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可见断头分泌;内层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乳头间质丰富,有较多浆细胞.诊断: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作者:向娟;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右侧腰腹部局限性并海绵状淋巴管畸形1例

    患者女,34岁.右腰腹部肿块27年,水疱、血疱16年,疼痛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皮下可见较多管腔,内衬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免疫组化:D2-40+.诊断:右侧腰腹部局限性并海绵状淋巴管畸形.

    作者:刘玉波;王威;李伟人;龙义国;何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红色阴囊综合征1例

    患者男,81岁.阴囊红斑、瘙痒、灼痛2个月就诊.在外院予糖皮质激素软膏、抗真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皮肤科情况:阴囊暗红斑,边界较清,无明显脱屑及其他改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诊断:红色阴囊综合征.治疗予以普瑞巴林75mg,2次/d口服,2周后红斑灼痛基本消退,随访2个月未复发.

    作者:杨刚;张琪;谭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寻常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患者女,41岁.左侧额部疣状丘疹4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疣状增生,颗粒层、棘层明显增厚,颗粒层及棘层上部可见大量挖空细胞;切片中央见由数个囊样凹陷衬以复层上皮,腺腔及绒毛状突起由两层细胞构成,内层为高柱状细胞,核卵圆形,胞浆嗜碱性,外层为小立方细胞,核圆,胞浆少,基质中有大量浆细胞浸润.诊断为寻常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作者:景桃勤;张更建;袁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口腔黏膜梭形细胞黑素瘤1例

    患者女,63岁.左侧上颚部口腔黏膜褐色斑片3年,发生结节伴破渍6月余.皮肤科情况:左侧上颚部见一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淡褐色斑片,表面见一肤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黏膜上皮不规则增生,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内交织排列的梭形细胞呈弥漫性增生,细胞核有异型改变,病变内散在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和S-100弥漫阳性,Ki-67约25%阳性.诊断:口腔黏膜梭形细胞黑素瘤.治疗:病变扩大手术切除,配合免疫疗法.

    作者:王逸飞;徐秀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原发性完全型骨膜增生厚皮症1例

    患者男,28岁.面部皮肤褶皱、增厚,双手足皮肤增厚、指趾增粗,双踝肿胀16余年.皮损组织病理示:阿申蓝染色(+).双胫腓X片:双侧胫腓骨增生性厚皮症.诊断:骨膜增生厚皮症.

    作者:张悦;陈宾;郑佳宁;赵广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例

    患者男,61岁.双下肢丘疹结节4个月.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年余,有糖尿病肾病病史3年余.皮肤镜检查示:结节中央可见棕褐色栓塞物,直径为5mm.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杯状凹陷,凹陷周围表皮向下增生,可见胶原纤维自凹陷底部向外排出.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作者:王瑞;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6岁.全身丘疹、水疱、结痂,浅表淋巴结肿大.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弥漫淋巴样细胞,有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3,CD4,CD8,CD45RO,TIA-1;原位杂交:EBER(+).患者经强的松、干扰素、阿昔洛韦治疗病情缓解.复习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尚无统一治疗方案.

    作者:陈美华;刘晓坤;任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泛发皮肤型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患者男,50岁.周身弥漫性丘疹、硬肿10年就诊.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及四肢密集坚实丘疹,皮色至淡黄色,至淡红色,大部分融合.面部皮肤肿胀、额部增厚明显,嵴沟明显,鼻根部皮肤肥厚凸起.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组织表面轻度角化,皮突延长,真皮浅中层纤维组织增生,真皮浅层黏蛋白明显增加.阿新兰染色:阳性.诊断:泛发皮肤型黏液水肿性苔藓.

    作者:梁秀宇;赵桂兰;李宝月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头皮细胞型蓝痣1例

    患者女,41岁.发现头顶黑色增生物10年.皮肤科情况:头顶近枕部可见一圆形黑褐色增生物,大小为14mm×12ram,边界清晰.无触痛,无出血,无溃疡,基底部无明显红斑水肿渗出.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中深层可见大量类圆形或不规则噬黑素细胞,真皮全层可见大量梭形黑素细胞,未见核分裂像或细胞异型性.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头皮细胞型蓝痣.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童丹玉;冯义国;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环状肉芽肿81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局限型和泛发型环状肉芽肿临床特点、组织学改变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81例皮肤环状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局限型环状肉芽肿41例,泛发型环状肉芽肿38例(泛发环形21例,播散丘疹型14例,非典型泛发型3例),皮下型1例,穿通型1例.组织病理改变以栅状肉芽肿多见(占69.14%),散在性组织细胞浸润仅占29.63%,上皮样结节型占1.23%.局限型以避光、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冷冻等局部治疗为主,泛发型以系统性治疗为主,如糖皮质激素、复方甘草酸苷片、米诺环素、烟酰胺、雷公藤多苷片、羟氯喹、甲氨蝶呤、维甲酸类和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停药后皮损易复发.结论 泛发型环状肉芽肿成人多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栅状肉芽肿为多见.局限型以局部治疗为主,泛发型以系统治疗为主.

    作者:邵依;李建国;袁星海;李振鲁;李雪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浆置换疗法成功治疗暴发性紫癜1例

    患者男,37岁.发热1周,右腰腹部黑色斑片伴疼痛3d.皮肤科情况:双小腿寻常性银屑病,右腰腹部见一约50cm × 50cm大黑色斑片,其上可见多发性黄豆大黑色水疱,周围绕有红斑,触痛剧烈.病变处皮损组织病理示:皮肤组织坏死,血管外大量红细胞渗出,血管内外血栓形成.诊断:暴发性紫癜,寻常性银屑病.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抗感染、换药、植皮等治疗后患者皮损逐渐愈合.

    作者:韩锋;王岗;王晓鹏;候彦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O2点阵激光联合微波治疗嵌甲、甲沟炎28例

    目的 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微波治疗嵌甲、甲沟炎的疗效.方法 56例中、重度嵌甲、甲沟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其中12例中度病变患者运用CO2点阵激光切割病变侧甲并将其拔除,然后用微波烧灼、破坏病变侧甲母质.16例重度病变患者除激光拔甲、微波甲母质治疗外,对甲沟软组织化脓、增生性肉芽组织予以微波或超脉冲CO2激光烧除进行甲沟重建;对照组28例,全部仅采用CO2点阵激光切割病变侧甲并将其拔除.结果 中度病变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均为100.00%.重度病变患者治疗组治愈率87.50%,对照组治愈率5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CO2点阵激光切割拔甲治疗中度嵌甲、甲沟炎及其联合微波治疗重度嵌甲、甲沟炎简单、有效,创伤小,复发率低.

    作者:王鹏;柴宝;金丽;周英梅;陈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后皮肤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1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间质瘤发病状况、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184例患者中,发生皮肤不良反应66例(35.87%),其中严重皮肤不良反应6例(9.09%),6例患者中有4例予停止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改为苏尼替尼治疗后皮损好转,但终有2例因肝脏、腹腔转移分别于24个月、29个月后死亡,2例因复发胃、直肠间质瘤于18个月、26个月后死亡;另2例暂停甲磺酸伊马替尼7~ 10d后减量继续原法治疗,并加用糖皮质激素后皮损好转,继续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所发生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属于免疫介导的药物反应,轻中型病例无须特殊处理,重型病例可采用短暂停药、减量服药并加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苏尼替尼替代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不佳.

    作者:许兆阳;钱海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因子在茶多酚防御UVB致无毛鼠皮肤急性光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rf2在茶多酚防御UVB致无毛鼠急性光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10%茶多酚溶液均匀涂于BALB/C突变无毛鼠背部皮肤,30min后用约540mJ/cm2 UVB照射背部,连续3d,于第4天取皮肤组织备用检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无毛鼠皮肤组织病理的变化情况,q-PCR检测Nrf2 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分析皮肤组织中Nrf2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Nrf2通路下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结果 外用10%茶多酚溶液可降低无毛鼠皮肤急性光损伤程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茶多酚治疗组Nrf2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UVB照射组,Nrf2 mRNA的表达量及其该通路下游SOD,CAT,GSH-Px等抗氧化因子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茶多酚能有效防御UVB致无毛鼠皮肤急性光损伤,与茶多酚激活Nrf2通路,启动Nrf2及其Ⅱ相解毒酶基因表达,使得组织内Nrf2通路下游抗氧化分子SOD,CAT,GSH-Px等浓度明显增加直接相关.

    作者:高爱莉;周欣;江娜;李华平;代歆悦;李振洁;朱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柴达木枸杞多糖对UVB诱导人HaCaT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枸杞多糖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超声辅助水提法制备枸杞多糖(LBP)粉末,体外培养HaCaT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UVB照射组(UVB 30mJ/cm2辐射40min)、UVB+ LBP组(UVB 30mJ/cm2辐射40min+LBP 1mg/mL),照射前12h加入LBP,照射结束后继续培养20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A值);酶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p38MAPK,caspase-8,caspase-3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VB照射组细胞形态明显异常,漂浮的死细胞明显增多;与UVB照射组相比,UVB+ LBP组细胞的形态趋于正常,漂浮的死细胞明显减少.UVB照射组较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P<0.05);UVB+ LBP组细胞吸光度较UVB照射组明显升高(P<0.05).UVB照射组SOD活力、CAT活力、GSH-Px含量较对照组降低,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UVB+ LBP组细胞SOD活力、CAT活力、GSH-Px含量较UVB照射组升高,MDA含量较UVB照射组降低(P<0.05).UVB照射组p38 MAPK,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Bcl-2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UVB照射组相比,UVB+ LBP组HaCaT细胞p38MAPK,caspase-8,caspase-3表达水平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抑制UVB辐射后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并下调p38MAPK,caspase-8,caspase-3及上调Bcl-2的表达水平.

    作者:加杨娥;任立氽;燕华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托法替布治疗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人β-防御素-2的水平

    目的 探讨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接受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人β-防御素-2(hBD-2)水平变化.方法 将18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随机给予安慰剂、托法替布5mg,2次/d或10mg,2次/d治疗16周.在基线、第8周、第16周,评价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同时分别采用流式微珠检测技术(CB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2,IL-4,IL-6,IL-10,TNF-α,IFN-γ,IL-17A和血清hBD-2水平.结果 经过16周,接受托法替布5mg,2次/d和10mg,2次/d治疗的银屑病患者的PASI显著下降(P<0.05),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托法替布10mg治疗组的血清hBD-2显著降低且低于安慰剂组(P<0.05).此外血清hBD-2与PASI显著相关(r =0.52,P<0.01).而血清IL-6水平与PASI不相关.结论 血清hBD-2水平和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并可以反映托法替布的疗效.

    作者:金婷婷;陈喜雪;赵邑;孙子文;王云;李若瑜;季素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木天蓼对VEGF121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木天蓼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VEGF121)刺激血管内皮细胞(HUVEC)产生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分别用VEGF121,VEGF121+木天蓼及实验培养基进行刺激,MTT检测各实验组HUVEC的增殖活力,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基中NO的含量.结果 VEGF121能明显刺激HUVEC分泌N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4);培养8h后,MTT检测木天蓼+ VEGF121组、VEGF121组与对照组相比HUVEC增殖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木天蓼醇提取液(l00mg/mL)可抑制VEGF121刺激HUVEC产生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VEGF121可促进HUVEC分泌NO,而木天蓼对其具有抑制作用,该结果为木天蓼治疗VEGF相关的皮肤疾病提供了基础理论.

    作者:张燕;刘桂丽;李瑞静;王涛;王楠;高顺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重组人Ⅱ型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血管内皮及抗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应用重组人Ⅱ型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后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和抗凝血、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来探讨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上述参数变化的特殊性及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美国IL ACL9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3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9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管内皮、凝血及抗凝血各项指标并结合PASI值和关节症状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抗凝血酶活性(AT)、蛋白C活性(PC)、蛋白C抗原(PC:Ag)含量结果显示关节病型银屑病组和寻常性银屑病组AT,PC,PC:A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PAI-1)和vW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病型银屑病组,AT,PC水平均低于寻常性银屑病组,PAI-1和vWF高于寻常性银屑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重组人Ⅱ型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后AT,PC,PC:Ag含量水平高于治疗前,PAI-1和vWF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不同阶段之间PASI评分和关节症状评分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未发现PASI评分和关节症状评分和各项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关节病型银屑病存在相比寻常性银屑病更严重的血管内皮损伤及这种损伤导致的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降低,经重组人Ⅱ型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后这些改变趋于正常,提示关节病型银屑病可能存在更高的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

    作者:孙小强;毕廷民;杨洁;刘阳;姜峰;金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掌跖脓疱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掌跖脓疱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78例掌跖脓疱病患者血常规指标、NL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掌跖脓疱病发展为银屑病患者相关变量,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变量预测效能.结果 掌跖脓疱病患者WBC,NEU,NLR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均<0.05),其中掌跖脓疱病发展为银屑病患者NEU和NL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掌跖脓疱病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发展为银屑病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LR截点值为3.95时,预测掌跖脓疱发展为银屑病效能高,其敏感度为88.90%,特异度为88.30%.结论 掌跖脓疱病患者NLR明显升高,是掌跖脓疱病发展为银屑病的危险因素及潜在预测因子.

    作者:张恒坡;曹冰青;尹光文;郝伟丽;张大雷;李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甲基莲心碱对UV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基莲心碱抗光老化的作用机制,为防治皮肤光老化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中长波紫外线辐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纯UVA+UVB照射)和药物组(UVA+ UVB照射后加0.4μmol/L,0.8μmol/L,1.6 μmol/L甲基莲心碱干预),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和SOD和GPx的活力及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甲基莲心碱可以降低ROS水平及MDA含量(P<0.05),同时提高SOD及GPx的活力(P<0.05).结论 适当浓度的甲基莲心碱能降低光老化细胞内ROS引起的氧化损伤,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作者:曹瑾;杨壮群;AbidullahKhan;舒茂国;温绣蔺;王瑞;白转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积雪苷片联合热敷药外敷对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积雪苷片联合热敷药外敷对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疗效观察及皮肤硬度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予以积雪苷片联合肝素钠软膏外用治疗,空白对照组32例给予积雪苷片联合热敷治疗,治疗组32例予以积雪苷片联合热敷药外敷治疗,由专业人员记录临床症状评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皮损VEGF及TGF-β1水平,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5.00%,空白对照组有效率59.38%,均低于治疗组有效率(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硬度、关节功能及关节痛评分降低,血清白介素2α受体(sIL-2R)、TNF-α水平降低,治疗后皮损VEGF及TGF-β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皮肤硬度、关节功能及关节痛评分较低,血清sIL-2R,TNF-α水平较低,治疗后皮损VEGF及TGF-β1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雪苷片联合热敷药外敷可以降低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皮肤硬度积分及关节功能积分,疗效显著.

    作者:田菲;胡彩霞;张国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组联合甘草酸二胺胶囊治疗,对照组(55例)仅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体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为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89.09%(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受损、口干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能与甘草酸二胺可降低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沈悦;张懿;徐晶;杨平安;刘武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广西地区淋病奈瑟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及多抗原测序分型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淋病奈瑟菌对两种头孢菌素药物的耐药性及对应菌株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情况.方法 从2012-2014年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患者尿道或宫颈收集分泌物培养共195株淋病奈瑟菌,经过分离纯化及鉴定后,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淋病奈瑟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 2012-2014年从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中收集临床分离菌株195株,其对头孢曲松的MIC ≥0.060mg/L的菌株比例为8.21%;对头孢克肟的MIC ≥0.060mg/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11.28%.NG-MAST分型结果显示,195株淋病奈瑟菌共有147个型别,型别多样性很高,其中118种为已知型别,29种为新型别.所有菌株中以ST10380(n =5),ST621(n=4),ST1927(n =4),ST2318(n =4),ST3741(n =4),ST4539(n=4),ST1768(n=3),ST2770(n=3),ST6312(n=3)为优势型别.结论 广西地区淋病奈瑟菌NG-MAST型别具有丰富多样性,某些型别与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MIC值有较强对应关系.NG-MAST分型可用于本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监测的辅助工具.

    作者:朱邦勇;李伟;陈绍椿;甘泉;黄寅杰;梁铭;韦江平;陈怀忠;尹跃平;何绍;何基照;陈镇;王芬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HIV-1阳性的广西男男性行为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HIV-1阳性的广西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having sex with men,MSM)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筛查在广西随访的所有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的个案所有相关信息,进行随访及数据处理,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1782例MSM HIV-1阳性患者纳入分析,已经进行HAART者1 125例,未进行HAART者657例,两组人群年龄、职业、首次确诊地点、婚姻状态、目前居住地、基线CD4+T及确诊时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AART可能性比较:首次确诊地点为本省(OR=1.626),外省(OR=1.0);基线CD4计数<200个/μL(OR=1.0),基线CD4计数200 ~ 350个/μL(OR=0.006);职业为非学生(OR=1.269 ~2.676),学生(OR=1.0),病程在1年内(OR=1.0),1年以上(OR=1.015~1.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1阳性的广西MSM人群HAART覆盖率较高,需加强在外省发现HIV-1感染的MSM群体的咨询,加强学生群体的隐私和HAART服务.

    作者:陆珍珍;苏锦明;蓝光华;朱秋映;沈智勇;黄精华;孟琴;唐振柱;汪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越边境地区暗娼艾滋病相关高危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中国籍和越南籍暗娼高危性行为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 性的开展暗娼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4月-5月,对广西P市的娱乐场所采用“滚雪球、同伴推动”等方法招募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高危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越南籍和中国籍暗娼的服务对象来自不同国家(多国商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100.00%(92/92)和13.29% (21/158),越南籍暗娼多国商业性伴、每日接客数量≥3个的比例均高于中国籍暗娼,从事性服务工作时间>2年的比例则低于中国籍暗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近1次和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越南籍暗娼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主要受性服务场所类型、首次性行为年龄、每日接客数量影响.而年龄、性服务场所类型则是中国籍暗娼高危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越南籍暗娼普遍存在多国性伴情况,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接客频率更高,流动性更大,同时两国暗娼的高危性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提示在今后干预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国籍暗娼的人群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工作.

    作者:何波;农丽萍;姚敏;李斯斯;孙恒;邓小芳;闭素章;李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空气污染与外源性皮肤老化

    外源性皮肤老化是由于众多外部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如:日光暴露、吸烟、空气污染等.近些年,随着全球部分地区空气污染的加重,空气污染与皮肤老化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许多近期的调查研究证实空气污染能加速皮肤老化.研究空气污染与外源性皮肤老化的关系,可以为延缓外源性皮肤衰老提供新的对策.

    作者:彭芬;薛晨红;陈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毛囊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在毛囊衰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体各器官机能逐渐老化,头发也渐显花白和脱落,成为人体衰老的突出特征之一.毛发的形态与毛囊的生长发育相关.毛囊隆突部干细胞和壁龛微环境内外调控因素的相互作用,控制毛囊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其自身稳定状态.毛囊干细胞衰老,DNA损伤效应累积,毛囊休止期时间延迟,继而毛发周期改变,毛囊干细胞逐渐分化为表皮细胞,具体表现为衰老性脱发和衰老相关毛发灰白.毛囊干细胞微环境损伤和信号转导途径改变影响毛囊衰老进程.

    作者:季江;谢晓明;何兆贤;丁瑜洁;施辛;漆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长期误诊的疣状皮肤结核1例

    患者男,43岁.肛周丘疹、斑块19年余,无明显自觉症状.曾被误诊为“深部真菌病”、“蕈样肉芽肿”、“皮肤软化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假瘤样增生;真皮可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PAS染色(-),抗酸染色(-).PPD皮试(3+);PPD-IgG(+).诊断为疣状皮肤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半年后皮损基本消退.

    作者:陈慧姮;薛如君;田歆;邓婕;张锡宝;刘玉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7例误诊分析

    目的 提高对易误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认识,减少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曾被误诊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不典型,曾分别被误诊为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表皮囊肿、神经鞘瘤.误诊时间1年~ 25年.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提高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认识及警惕性有助于确诊及减少临床误诊.

    作者:杨凡方;肖婧;张良;陈柳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肥大细胞活化探讨温阳固卫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

    目的 研究温阳固卫方对阳虚大鼠被动过敏实验的影响,探讨温阳固卫方对慢性荨麻疹肥大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类阳虚大鼠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模型,观察温阳固卫方对类阳虚PCA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 各组实验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示:与空白组比较,中药+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均可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西药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减少(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在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固卫方具有抑制皮肤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能抑制大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对其脱颗粒的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爱民;张琳琳;张步鑫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清热凉血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及对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清热凉血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8例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清热凉血解毒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主要证候积分、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与对照组(66.67%)相比有明显上升(P<0.01).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红斑、心烦、口干口渴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主要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生理状态、日常活动、心理状态、社交娱乐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清热凉血解毒汤治疗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作者:张跃营;岳东山;苏晓明;陈自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自身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CO2点阵激光“双层”治疗模式以及针刺疗法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split-face方法对20例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左/右侧面颊分别随机接受CO2点阵激光治疗或针刺疗法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间隔3个月,连续治疗3次,并进行医生视觉评估、ECCA权重评分、VAS评分以及满意度评价,记录治疗中、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后ECC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医师视觉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其中联合治疗侧治疗前后ECCA权重评分较CO2点阵激光治疗侧下降明显(P<0.05)、医师视觉评分较高(P<0.05)、且对V型及U型瘢痕疗效更好(P<0.05),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水疱、感染、增生性瘢痕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安全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针刺疗法联合CO2点阵激光疗效更好且显著改善V型及U型瘢痕.

    作者:姜嵩;张艺琼;陈媛;谭雅心;苏虹;熊英;李琼艳;何黎;杨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坏死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致糖皮质激素使用受限;随着骨免疫学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除归因于糖皮质激素应用外,还需考虑疾病本身可能介导的免疫损伤,重视危险因素如抗磷脂抗体阳性等给予的预警信号,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周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切口结合微孔引流手术治疗腋臭8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小切口结合微孔引流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方法 对入选的86例腋臭患者进行经小切口进入剥离患区皮肤,剪除及搔刮患区大汗腺及脂肪组织,完成后应用尖刀片对术区间隔打微孔帮助瘀血引流而不用引流条.结果 85例术后无复发,1例轻微复发,并且均达到美容效果;1例伤口感染,2例轻微小血肿,均未影响愈合;2例打孔处轻微瘢痕;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小切口结合微孔引流术治疗腋臭可一次性根除腋臭,具有不复发而且安全性好的优点,术后基本不产生血肿和瘢痕,既能根除腋臭又能达到美观目的,是目前治疗腋臭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贾瑜;栾兴玉;吴音;董冠英;雷山川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