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张琪;谭城
患者男,81岁.阴囊红斑、瘙痒、灼痛2个月就诊.在外院予糖皮质激素软膏、抗真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皮肤科情况:阴囊暗红斑,边界较清,无明显脱屑及其他改变.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诊断:红色阴囊综合征.治疗予以普瑞巴林75mg,2次/d口服,2周后红斑灼痛基本消退,随访2个月未复发.
作者:杨刚;张琪;谭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掌跖脓疱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78例掌跖脓疱病患者血常规指标、NL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掌跖脓疱病发展为银屑病患者相关变量,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变量预测效能.结果 掌跖脓疱病患者WBC,NEU,NLR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均<0.05),其中掌跖脓疱病发展为银屑病患者NEU和NL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掌跖脓疱病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发展为银屑病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LR截点值为3.95时,预测掌跖脓疱发展为银屑病效能高,其敏感度为88.90%,特异度为88.30%.结论 掌跖脓疱病患者NLR明显升高,是掌跖脓疱病发展为银屑病的危险因素及潜在预测因子.
作者:张恒坡;曹冰青;尹光文;郝伟丽;张大雷;李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例均为本科2013年7月-2016年7月住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病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 ~ 34岁(18岁以下6例,成年人1例),均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1.2临床表现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单纯型2例、关节型3例、胃肠型1例、肾病型1例,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均无明显诱因,其中6例发生在紫癜较明显时,另1例发生在紫癜消退期.发病时间为早晨6点至10点半(可能与经过一夜后血药浓度降低有关),发病部位分别为左手背1例、左前臂1例、后枕部1例、额部2例(图1)、右颞部1例、头顶部1例.患者突然出现疼痛性包块,迅速增大至直径4 ~ 10cm不等,皮温及肤色正常,质地中等至质硬,压痛阳性,无波动感、无活动性.皮疹发生时除4例因疼痛而哭闹外均无心慌、胸闷及其他不适,亦未见紫癜增多.
作者:刘雄彪;汪晓红;刘璐苑;庹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女,41岁.发现头顶黑色增生物10年.皮肤科情况:头顶近枕部可见一圆形黑褐色增生物,大小为14mm×12ram,边界清晰.无触痛,无出血,无溃疡,基底部无明显红斑水肿渗出.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中深层可见大量类圆形或不规则噬黑素细胞,真皮全层可见大量梭形黑素细胞,未见核分裂像或细胞异型性.临床结合病理诊断为头皮细胞型蓝痣.
作者:汤庄力;张燕飞;童丹玉;冯义国;王晓鹏;肖生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1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间质瘤发病状况、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184例患者中,发生皮肤不良反应66例(35.87%),其中严重皮肤不良反应6例(9.09%),6例患者中有4例予停止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改为苏尼替尼治疗后皮损好转,但终有2例因肝脏、腹腔转移分别于24个月、29个月后死亡,2例因复发胃、直肠间质瘤于18个月、26个月后死亡;另2例暂停甲磺酸伊马替尼7~ 10d后减量继续原法治疗,并加用糖皮质激素后皮损好转,继续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所发生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属于免疫介导的药物反应,轻中型病例无须特殊处理,重型病例可采用短暂停药、减量服药并加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苏尼替尼替代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不佳.
作者:许兆阳;钱海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枸杞多糖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超声辅助水提法制备枸杞多糖(LBP)粉末,体外培养HaCaT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UVB照射组(UVB 30mJ/cm2辐射40min)、UVB+ LBP组(UVB 30mJ/cm2辐射40min+LBP 1mg/mL),照射前12h加入LBP,照射结束后继续培养20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A值);酶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p38MAPK,caspase-8,caspase-3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VB照射组细胞形态明显异常,漂浮的死细胞明显增多;与UVB照射组相比,UVB+ LBP组细胞的形态趋于正常,漂浮的死细胞明显减少.UVB照射组较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P<0.05);UVB+ LBP组细胞吸光度较UVB照射组明显升高(P<0.05).UVB照射组SOD活力、CAT活力、GSH-Px含量较对照组降低,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UVB+ LBP组细胞SOD活力、CAT活力、GSH-Px含量较UVB照射组升高,MDA含量较UVB照射组降低(P<0.05).UVB照射组p38 MAPK,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Bcl-2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UVB照射组相比,UVB+ LBP组HaCaT细胞p38MAPK,caspase-8,caspase-3表达水平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抑制UVB辐射后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并下调p38MAPK,caspase-8,caspase-3及上调Bcl-2的表达水平.
作者:加杨娥;任立氽;燕华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中国籍和越南籍暗娼高危性行为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 性的开展暗娼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4月-5月,对广西P市的娱乐场所采用“滚雪球、同伴推动”等方法招募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高危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越南籍和中国籍暗娼的服务对象来自不同国家(多国商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100.00%(92/92)和13.29% (21/158),越南籍暗娼多国商业性伴、每日接客数量≥3个的比例均高于中国籍暗娼,从事性服务工作时间>2年的比例则低于中国籍暗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近1次和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越南籍暗娼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主要受性服务场所类型、首次性行为年龄、每日接客数量影响.而年龄、性服务场所类型则是中国籍暗娼高危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越南籍暗娼普遍存在多国性伴情况,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接客频率更高,流动性更大,同时两国暗娼的高危性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提示在今后干预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国籍暗娼的人群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工作.
作者:何波;农丽萍;姚敏;李斯斯;孙恒;邓小芳;闭素章;李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局限型和泛发型环状肉芽肿临床特点、组织学改变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81例皮肤环状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局限型环状肉芽肿41例,泛发型环状肉芽肿38例(泛发环形21例,播散丘疹型14例,非典型泛发型3例),皮下型1例,穿通型1例.组织病理改变以栅状肉芽肿多见(占69.14%),散在性组织细胞浸润仅占29.63%,上皮样结节型占1.23%.局限型以避光、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冷冻等局部治疗为主,泛发型以系统性治疗为主,如糖皮质激素、复方甘草酸苷片、米诺环素、烟酰胺、雷公藤多苷片、羟氯喹、甲氨蝶呤、维甲酸类和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部分患者停药后皮损易复发.结论 泛发型环状肉芽肿成人多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栅状肉芽肿为多见.局限型以局部治疗为主,泛发型以系统治疗为主.
作者:邵依;李建国;袁星海;李振鲁;李雪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木天蓼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VEGF121)刺激血管内皮细胞(HUVEC)产生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分别用VEGF121,VEGF121+木天蓼及实验培养基进行刺激,MTT检测各实验组HUVEC的增殖活力,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基中NO的含量.结果 VEGF121能明显刺激HUVEC分泌N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4);培养8h后,MTT检测木天蓼+ VEGF121组、VEGF121组与对照组相比HUVEC增殖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木天蓼醇提取液(l00mg/mL)可抑制VEGF121刺激HUVEC产生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VEGF121可促进HUVEC分泌NO,而木天蓼对其具有抑制作用,该结果为木天蓼治疗VEGF相关的皮肤疾病提供了基础理论.
作者:张燕;刘桂丽;李瑞静;王涛;王楠;高顺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提高对易误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认识,减少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曾被误诊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不典型,曾分别被误诊为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表皮囊肿、神经鞘瘤.误诊时间1年~ 25年.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提高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认识及警惕性有助于确诊及减少临床误诊.
作者:杨凡方;肖婧;张良;陈柳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微波治疗嵌甲、甲沟炎的疗效.方法 56例中、重度嵌甲、甲沟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其中12例中度病变患者运用CO2点阵激光切割病变侧甲并将其拔除,然后用微波烧灼、破坏病变侧甲母质.16例重度病变患者除激光拔甲、微波甲母质治疗外,对甲沟软组织化脓、增生性肉芽组织予以微波或超脉冲CO2激光烧除进行甲沟重建;对照组28例,全部仅采用CO2点阵激光切割病变侧甲并将其拔除.结果 中度病变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治愈率均为100.00%.重度病变患者治疗组治愈率87.50%,对照组治愈率5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CO2点阵激光切割拔甲治疗中度嵌甲、甲沟炎及其联合微波治疗重度嵌甲、甲沟炎简单、有效,创伤小,复发率低.
作者:王鹏;柴宝;金丽;周英梅;陈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温阳固卫方对阳虚大鼠被动过敏实验的影响,探讨温阳固卫方对慢性荨麻疹肥大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类阳虚大鼠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模型,观察温阳固卫方对类阳虚PCA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 各组实验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示:与空白组比较,中药+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均可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西药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减少(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在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固卫方具有抑制皮肤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能抑制大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对其脱颗粒的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爱民;张琳琳;张步鑫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女,63岁.左侧上颚部口腔黏膜褐色斑片3年,发生结节伴破渍6月余.皮肤科情况:左侧上颚部见一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淡褐色斑片,表面见一肤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黏膜上皮不规则增生,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内交织排列的梭形细胞呈弥漫性增生,细胞核有异型改变,病变内散在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和S-100弥漫阳性,Ki-67约25%阳性.诊断:口腔黏膜梭形细胞黑素瘤.治疗:病变扩大手术切除,配合免疫疗法.
作者:王逸飞;徐秀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56岁,户外工作者.两侧颧部黑色融合性结节并斑块8年.8年前,患者颧部出现多个黑头粉刺,可挤出皮脂样物,其周围逐渐出现黄白色结节,可挤出白色牙膏状物质,且皮损数量逐渐增多,皮肤逐渐变黑.无不适,未予治疗.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遗传病等病史.皮肤科情况:两侧颧部各见一约3cm×3cm大黑色斑块,橘皮样外观,界清,表面分布黑头粉刺和黄白色结节,挤压后排出白色物质,毛孔和皮肤纹理粗大(图1~2).诊断为结节性类弹力纤维病.
作者:徐海环;刘荣利;方洪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淋病奈瑟菌对两种头孢菌素药物的耐药性及对应菌株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情况.方法 从2012-2014年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患者尿道或宫颈收集分泌物培养共195株淋病奈瑟菌,经过分离纯化及鉴定后,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淋病奈瑟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 2012-2014年从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中收集临床分离菌株195株,其对头孢曲松的MIC ≥0.060mg/L的菌株比例为8.21%;对头孢克肟的MIC ≥0.060mg/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11.28%.NG-MAST分型结果显示,195株淋病奈瑟菌共有147个型别,型别多样性很高,其中118种为已知型别,29种为新型别.所有菌株中以ST10380(n =5),ST621(n=4),ST1927(n =4),ST2318(n =4),ST3741(n =4),ST4539(n=4),ST1768(n=3),ST2770(n=3),ST6312(n=3)为优势型别.结论 广西地区淋病奈瑟菌NG-MAST型别具有丰富多样性,某些型别与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MIC值有较强对应关系.NG-MAST分型可用于本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监测的辅助工具.
作者:朱邦勇;李伟;陈绍椿;甘泉;黄寅杰;梁铭;韦江平;陈怀忠;尹跃平;何绍;何基照;陈镇;王芬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O2点阵激光“双层”治疗模式以及针刺疗法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split-face方法对20例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左/右侧面颊分别随机接受CO2点阵激光治疗或针刺疗法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间隔3个月,连续治疗3次,并进行医生视觉评估、ECCA权重评分、VAS评分以及满意度评价,记录治疗中、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后ECC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医师视觉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其中联合治疗侧治疗前后ECCA权重评分较CO2点阵激光治疗侧下降明显(P<0.05)、医师视觉评分较高(P<0.05)、且对V型及U型瘢痕疗效更好(P<0.05),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水疱、感染、增生性瘢痕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安全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针刺疗法联合CO2点阵激光疗效更好且显著改善V型及U型瘢痕.
作者:姜嵩;张艺琼;陈媛;谭雅心;苏虹;熊英;李琼艳;何黎;杨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辖6县1区,人口234万[_.1949-2010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610例,2010年底,仅有现症患者12例[2],已“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患病率≤1/10万)”[3,为了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麻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相关因素,笔者对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商洛市新发现9例麻风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麻风病误诊原因,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畸残.
作者:祝永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甲基莲心碱抗光老化的作用机制,为防治皮肤光老化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中长波紫外线辐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纯UVA+UVB照射)和药物组(UVA+ UVB照射后加0.4μmol/L,0.8μmol/L,1.6 μmol/L甲基莲心碱干预),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和SOD和GPx的活力及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甲基莲心碱可以降低ROS水平及MDA含量(P<0.05),同时提高SOD及GPx的活力(P<0.05).结论 适当浓度的甲基莲心碱能降低光老化细胞内ROS引起的氧化损伤,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作者:曹瑾;杨壮群;AbidullahKhan;舒茂国;温绣蔺;王瑞;白转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HIV-1阳性的广西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having sex with men,MSM)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筛查在广西随访的所有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的个案所有相关信息,进行随访及数据处理,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1782例MSM HIV-1阳性患者纳入分析,已经进行HAART者1 125例,未进行HAART者657例,两组人群年龄、职业、首次确诊地点、婚姻状态、目前居住地、基线CD4+T及确诊时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AART可能性比较:首次确诊地点为本省(OR=1.626),外省(OR=1.0);基线CD4计数<200个/μL(OR=1.0),基线CD4计数200 ~ 350个/μL(OR=0.006);职业为非学生(OR=1.269 ~2.676),学生(OR=1.0),病程在1年内(OR=1.0),1年以上(OR=1.015~1.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1阳性的广西MSM人群HAART覆盖率较高,需加强在外省发现HIV-1感染的MSM群体的咨询,加强学生群体的隐私和HAART服务.
作者:陆珍珍;苏锦明;蓝光华;朱秋映;沈智勇;黄精华;孟琴;唐振柱;汪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儿女,5岁4个月.头顶部皮疹5年余.临床表现为头顶蚕豆大小质软结痂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与表皮相连的细胞向下凹陷形成巨大囊腔,囊腔与外界相通,其内可见乳头状绒毛,细胞团块下可见较多扩张汗腺导管.向囊腔内凸起的乳头由两层细胞构成,外侧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可见断头分泌;内层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乳头间质丰富,有较多浆细胞.诊断: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作者:向娟;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