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8岁.发热、气促、全身酸痛1周入院,体检双肺底可及少许湿啰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减轻.CT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见大小约2.5 cm× 2.3 cm软组织密度结节影,CT值为25 HU,边界清楚,呈长毛刺及浅分叶征,与胸膜相邻面较光整,邻近胸膜增厚,未见胸膜凹陷征(图1),增强后病灶均匀轻度强化(CT值为43 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图2).
作者:任丽香;沈进;赵卫;杨亚英;彭雪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70岁,2 年前因查体发现高钙血症入院.实验室检查:血钙:3.99 mmol/L、甲状旁腺激素:263.3 pmol/L.甲状旁腺的 99mTc MIBI和 99mTcO-4显像比较显示右叶甲状腺下极甲状旁腺高功能病变(图1).行甲状旁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为甲状旁腺癌.4 个月前复查发现血钙(3.36 mmol/L)和甲状旁腺激素(203 pmol/L)再次升高.
作者:孟召伟;董峰;谭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58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未予药物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室轻度扩大,右房室内径正常;室壁增厚,以室间隔为显著,室间隔厚约1.50 cm,左心室后壁厚度约1.20 cm,室壁回声未见明显异常,收缩运动基本协调,未见明显节段性异常;各瓣膜形态及启闭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贾化平;梁会泽;何薇薇;魏相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病例1,女,26岁,间断咯血5个月.患者咯鲜血,与月经周期有关,通常于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后1、2天结束,一般持续2~3天,咯血量与经量相关.2年前妊娠40余天行药物流产,之后行清宫手术,术中出血较多.2007年4月26日CT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后段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欠均匀,边界尚清(图1).CT诊断:肺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李如迅;时高峰;许茜;王琦;李月考;杨丽;田志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38岁.因不慎被气枪子弹及弹簧击伤右眶下区入院.院外行右上下眼睑皮肤裂伤清创缝合后入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右眼视力:光感(定位不明确),左眼视力:1.2,右眼上下睑皮肤裂伤已对位缝合,右眼下陷,下转及外转受限.右眼角膜透明,前房积血,后段结构不清.头颅眼眶CT示:右眼环稍厚,边缘稍毛糙,右侧晶状体密度稍低,向后方移位,前房密度稍高,双眼视神经未见异常.
作者:李娟娟;黎铧;胡竹林;杨忠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儿,男,10岁,因突发性晕厥3次入院.查体: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70次/分,律齐,二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SM.心电图示:V1~V4导联T波倒置,V5~V6 T波双向.
作者:刘倚河;廖瑞真;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18岁.200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侧上肢肌力Ⅲ~Ⅳ级,右腕及右手指活动障碍.左下肢病理征弱阳性.MRI示右侧额叶近皮质下见卵圆形长T1WI、长T2WI信号病灶(图1),FLAIR像为高信号(图2),大小约3 cm×2 cm,边缘规则,边界清晰,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图3),灶周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各脑沟、脑室显示清晰,中线结构居中.
作者:汤化民;罗天友;李咏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19岁,因左小腿肿胀疼痛6个月,加重并发现包块3个月入院.查体见左小腿前外侧及后侧明显肿胀,皮肤不红,皮缘略高;可触及大小为10.0 cm×8.0 cm的实质性包块,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活动性差,质韧,压痛明显,无明显分叶及波动感;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作者:赵威武;周建平;孙厚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58岁.绝经10年.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个月余,加重伴腹痛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LOG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检查示:子宫呈前位,大小约8.90 cm×8.10 cm×6.90 cm,宫腔内可见一稍高回声实性团块,大小约6.80 cm×6.20 cm×5.90 cm,边缘不规整,与肌壁分界欠清,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分布欠均匀,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
作者:郭小维;宗绍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55岁.胸部外伤后于外院接受X线平片检查发现左肺门影增大,右上纵隔增宽,疑有左肺门占位.在我院接受MSCT检查,CT平扫: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粗,右上腔静脉增粗,主动脉弓旁见一结节影.
作者:张华山;邓建永;郭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28岁.因自觉前胸部隆起伴气促4个月来院就诊.无发热、咳嗽、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患者无隐睾及睾丸肿瘤病史.
作者:郭祎芬;李凤华;朱彩霞;唐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女,35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1周.血常规、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均正常;AFP(-).影像学检查:MR平扫及增强(图1)见肝右后叶一大小约2.80 cm×3.00 cm类圆形影,T2WI呈稍高信号,T1FSPGR呈低信号影,增强呈快进快退改变,周边似可见假包膜,考虑为结节性肝癌;肝血池提示肝内未见血管瘤征象;18F-FDG PET(图2)见肝内放射性分布大致正常,右肝后叶占位处未见放射性浓聚;11C-乙酸 PET(图3)见右肝后叶占位处可见明显浓聚灶,大SUV为4.42,T/N 1.50.
作者:毛新远;蒲朝煜;张驰;陈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腹痛、恶心、呕吐、发烧、乏力、消瘦、腹泻、便秘3个月加重1天入院.有胰腺炎病史.体征:腹软,中腹部扪及结节性肿块,质硬、腹膜刺激征阳性、腹部膨隆,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白细胞10.32×109/L,血沉加快.
作者:牛艳坤;陈为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43岁.10余年前外伤致右下肢肿胀,伴胀痛,10年来肿胀逐渐加重,近3年来左下肢肿胀加重,活动后肿胀加重来诊.
作者:王恢;赵德利;张在人;李艳英;王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自Mcdicken等提出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技术以来,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功能研究分析已十余年,为临床心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数据,已成为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监测手段.
作者:吴朝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潜水工龄32年,潜水深度一般为 10~45 m,水下作业时间>32 h/年,2001年5月潜水40 m左右,潜水约3 h,未自行减压直接出水,出水后全身麻木,四肢活动障碍,下肢活动困难.医院诊断为急性减压病.之后患者自感乏力,继而出现双下肢麻木,双侧关节活动受限.2002年7月,在当地医院行X线检查显示双股骨远端不规则高密度阴影,双股骨近端不规则囊状低密度阴影,疑为减压性骨坏死.
作者:李晶;续晋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载羟喜树碱微泡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将SMMC-7721细胞随机分为6组,即载羟喜树碱微泡+超声组、羟喜树碱+超声组、单纯羟喜树碱组、载羟喜树碱微泡组、空白微泡+超声组及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各处理因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载羟喜树碱微泡+超声组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24 h、48 h、72 h的抑制率分别为(49.56±1.57)%,(80.01±1.52)%,(91.41±0.64)%;FCM结果显示其将SMMC-7721细胞有效阻滞于G0/G1期;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2.18±1.38)%;TUNEL法显示染成棕黄色的凋亡细胞,细胞中晚期凋亡率为(34.25±1.83)%.以上结果与其他组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辐照载羟喜树碱微泡能明显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同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朱婷;孙彤;王志刚;李攀;严思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Gd-DTPA剂量对延迟Gd-DTPA增强MR软骨成像(dGEMRIC)的影响.方法 15个离体牛软骨经胰蛋白酶液处理后,各取5个分别浸泡于1 mmol/L、2 mmol/L和6 mmol/L的Gd-DTPA溶液中,在浸泡前(0 min)、浸泡后5、10、15、30、45、60、90和150 min时,利用快速自旋回波反转恢复系列测量软骨T1值(处理组).另外15个正常离体牛软骨作为对照组,浸泡于0.9%的生理盐水中4 h后也进行同样处理.结果 ①两组浸泡前(0 min)的软骨T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浸泡后任意时间点,3种剂量软骨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浸泡150 min后,Gd-DTPA浓度为1 mmol/L和2 mmol/L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软骨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度为6 mmol/L时,两者的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2 mmol/L的Gd-DTPA浓度在10 min时即可区分处理组和对照组软骨的T1值差异,1 mmol/L在90min时可区分,6 mmol/L则始终无法区分.结论 在dGEMRIC检查中,Gd-DTPA剂量显著影响软骨T1值,dGEMRIC的对比能力以及延迟时间.
作者:郑卓肇;李选;尚瑶;许佳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犬肝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健康成年犬6只,外科手术方法制作犬肝动脉狭窄闭塞模型,模型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50%、>50%和完全闭塞.采用Philips-iU22彩超诊断仪:①直接观察肝动脉狭窄口;②通过分析肝内动脉流速曲线变化间接推断狭窄程度.结果 彩超直接观察犬肝总动脉流道,11次显示清晰,13次显示不清晰,狭窄程度分级与建模符合率为43.70%.肝内动脉流速曲线的阻力指数(RI)、收缩期加速度(AC)和收缩期加速时间(AT)能反映肝总动脉处显著狭窄(P<0.05).当肝内动脉RI<0.58或AC<180.50 cm/s2时,诊断肝总动脉处显著狭窄(>50%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分别为66.70%和83.30%.结论 彩超除可直接显示犬肝总动脉流道、诊断部分肝动脉狭窄外,还能通过分析肝内动脉流速曲线变化诊断肝总动脉显著狭窄.
作者:韩红;王文平;林希元;范培丽;施国明;曹嘉颖;魏瑞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肝脏穿刺注射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原发性HAE模型,40只Wistar大鼠接种6个月后行B超检查及开腹探查.结果 B超检查示21只大鼠感染泡状棘球蚴,19只未感染,感染率52.50%.开腹探查证实B超检查21只阳性中1只未感染,19只未感染中1只为阳性.B超检查的灵敏度为95.24%,特异性为94.74%,假阳性率为4.27%,假阴性率5.27%.结论 B超检查诊断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做为一种无创性筛选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方法.
作者:朱帝文;任伟新;顾俊鹏;许晓冬;张海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超高场7.0T磁共振T2加权成像技术、弛豫时间图和量化分析的方法评价体外胰蛋白酶消化与未消化家猪髌骨软骨T2弛豫时间的改变.方法 选择10头家猪,各取左、右侧髌骨.左侧髌骨10个为实验组,右侧髌骨10个为对照组,分别浸泡于含有胰蛋白酶的PBS溶液及PBS中,4 h后取出.利用7.0T磁共振机,分别采用多回波SE序列进行扫描,获得离体家猪髌骨关节软骨的T2加权图像.用自行编制的软件重构T2弛豫时间图,人工标注感兴趣区,分层定量测定关节软骨的T2值.结果 经酶诱导消化的离体家猪髌骨关节软骨T2W成像清晰,呈分层状表现,对比度好,无异常伪影.对照组与实验组关节软骨T2WI关节软骨未见局部信号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全层、表层、中间层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的深层与钙化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胰蛋白酶诱导消化可引起退变软骨T2弛豫时间改变,在软骨的表层及中间层变化明显,提示T2弛豫时间是较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可进一步应用于关节软骨退变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智洋;单鸿;邹学农;Steffen Ringgaard;邹立津;李海声;谢学斌;Hans Stφdkilde-Jφrgensen;Cody Bünger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平阳霉素、碘化油、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三组药物致靶肺纤维化作用的差异.方法 2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灌注右下肺叶,以骨水泥封堵支气管开口并摄胸片.在第30天切取靶肺,行HE染色、测定HYP含量,另用Western-blot法检测MMP-2、MMP-9表达蛋白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胸片上碘化油组呈支气管树表现,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组整个右下肺叶被充填,灌注试剂分布均匀.光镜下碘化油组见炎性渗出,有少量胶原纤维沉积,平阳霉素组、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组肺泡萎陷,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平阳霉素组与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组HYP含量及MMP-2、MMP-9表达蛋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碘化油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致肺纤维化作用,是FPLT较理想的灌注药剂.
作者:刘再加;甘万崇;杜恩辅;胡红耀;饶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肾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肾VX2肿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实验组15只,对实验组10天后行超声引导下兔肾脏VX2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未行处理,于微波治疗后5 d、10 d、15 d,比较两组肿瘤大小及回声情况,至兔自然死亡时比较平均生存时间和肿瘤转移情况.结果 15只兔均经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成功.微波治疗后5 d、10 d、15 d,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生存时间治疗组(46.3±8.6)d与对照组(23.7±5.6)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粗测治疗组腹腔及肺部转移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兔肾VX2肿瘤操作简便,可有效减缓肿瘤生长速度、延长生存期并减少转移几率.
作者:张婷;杨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DTI纤维追踪法定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正常自愿者椎体束从大脑脚到中央前回部分(PRPT)FA值的差别及其意义.方法 将90名正常志愿者按年龄分为6组,进行基于纤维追踪的定量DTI研究,图像标准化后分析各组PRPT的FA值与年龄组老化的关系.结果 各年龄组双侧PRPT的FA值分布相似,低点在放射冠处,高峰为内囊后肢;各段FA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表明这些部位的纤维随年龄增长发生了老化,其中以额叶老化为明显;并发现额叶及大脑脚白质老化过程中存在突然变化.结论 DTI可以作为评价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老化过程的敏感工具;额叶及大脑脚白质老化过程中存在突变是否为脑生理上老化的标志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宇;吴明祥;徐坚民;冯敢生;孙国平;龚静山;李莹;张景中;朱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相对定量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人脑深部灰质核团(包括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的脑铁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171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5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行头部SWI扫描并测量黑质、红核、苍白球、壳、尾状核头部的SWI信号值,分析各部位SWI信号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结果 不同年龄阶段所测量得到的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SWI信号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按一定规律变化.尾状核、苍白球SWI信号值于20~39岁变化基本平稳,于4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诸深部灰质核团SWI信号值快速下降(以红核及壳核为著).黑质、红核、壳核、尾状核头SWI信号值均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黑质=-0.759,r红核=-0.875,r壳核=-0.880,r尾状核头=-0.524,P<0.001);苍白球SWI信号值与年龄存在弱相关(r=-0.211,P=0.042).结论 SWI信号值可以反映脑铁分布区域性和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作者:苗延巍;刘婷;伍建林;宋清伟;张清;张竞文;杨志宏;倪鸣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用磁共振波谱(MRS)观察特发性震颤(ET)患者小脑皮质代谢物变化情况.方法 ET患者11例为病例组,健康人7名为对照组,对双侧小脑皮质进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计算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比值,并对每例患者进行临床评分(Fahn-Tolosa-Marin).结果 病例组同侧小脑皮质NAA/Cr较对照组减低(0.78±0.05,0.90±0.16;P=0.03).病例组双侧小脑皮质代谢物比值与症状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ET患者小脑皮质存在神经元的损伤或丢失,提示ET很可能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作者:刘佳;沈加林;许建荣;周滟;路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颅底脊索瘤的MRI特征,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与病理分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MRI资料,包括部位、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并将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6例中12例发生于斜坡,4例位于斜坡以外,其中鞍旁、颈静脉孔区各1例,蝶窦2例.病变均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分叶状).病变信号不均,均可见蜂窝状表现.T1WI呈明显低或稍低信号,其中8例可见局灶性高信号;T2WI均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均显示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6例,缓慢渐进性强化6例.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及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16例中10例为经典型,6例为软骨瘤样型.两型之间T2WI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底脊索瘤MRI无论在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单纯根据病变的信号强度无法确定脊索瘤病理分型.
作者:张静;张云亭;李威;张敬;陈静;何雅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儿童文盲和非文盲汉语加工相关脑区进行探讨.方法 分别对38名儿童(19名文盲和19名非文盲)进行汉字和简单图形判断的测试,同时采集其脑部的fMRI数据.使用基于Matlab7.0的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脑功能区激活图像,对组内和组间数据分别进行单样本和双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儿童汉字加工激活了由多个脑区构成的神经网络,与成人基本一致,其中非文盲组和文盲组的差异性脑区位于左侧额中回(BA46/9),左侧角回(BA39),左侧梭状回(BA37).结论 左侧额中回(BA46/9)、左侧角回(BA39)及左侧梭状回(BA37)与汉语语义加工密切相关,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加工的神经网络联结模式.
作者:刘娜;范国光;于兵;郭启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后引起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时间变化规律,探讨针刺后效应.方法 对17名健康志愿者,采集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拔针后的第10、25、45和60 min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REST软件计算低频振幅(ALFF),然后用SPM5与针刺前相应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得到拔针后上述4个时间点相对于针刺前脑区ALFF的变化及其趋势.结果 针刺足三里穴拔针后引起了脑部ALFF变化,拔针后第10和第25 min ALFF显著增高脑区数量多,主要包括双侧枕叶、双侧颞中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小脑后叶、右侧扣带前回及右侧扣带后回等;拔针后第45和第60 min ALFF显著增高脑区逐渐减少,主要包括双侧枕叶、左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及右侧扣带后回等.结论 针刺后效应对静息态脑网络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拔针后第10和25 min为针刺后效应重要时间点.
作者:龙玉;刘波;刘岘;严超赣;陈志光;陈俊;尚小静;莫伟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MR成像特点,提高对神经梅毒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收集临床证实的13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表现病变部位位于额叶(7例),顶叶(6例),颞叶(1例),基底节区(2例),脑桥(2例),小脑(3例),脊髓(2例),脑萎缩(1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脑膜型神经梅毒呈脑回样强化;脑膜血管性呈点状、片状不强化灶;树胶肿型见结节状不均匀强化,周围有大片不强化的水肿带;脊髓痨型呈片状、条状不强化灶等.结论 神经梅毒的MRI表现多样,早期诊断须综合分析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作者:李洁;王小宜;倪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前运用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探究针灸机制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探讨穴位、经络与脑功能区的特定联系、针灸镇痛的磁共振脑功能研究、针灸方法和参数对激活脑功能区影响及针灸治疗药物成瘾,但是针灸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磁功能脑成像技术在探究针灸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晓玲;马树华;王兆新;贾宝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局部浸润的MRI征象与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14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接受MR检查.对直肠癌局部浸润的高分辨率MRI征象进行分析、归类,做出分期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组织学肿瘤T分期进行对照.结果 148例直肠癌MRI T分期总的诊断准确性为90.54%,T1~T4期MRI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8.65%、91.22%、91.89%和99.32%.直肠癌侵犯肠周径程度与病理T分期间呈中等正相关(rs=0.59, P<0.001).直肠癌局部侵犯的MRI征象与病理T分期间呈中等正相关(rs=0.62,P<0.001).结论 高分辨率MR对于直肠癌T分期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MRI征象的正确识别和肿瘤对肠管周径侵犯程度的评价对MRI直肠癌T分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孙应实;张晓鹏;唐磊;曹崑;崔湧;张晓燕;段姗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肠疾病中肠周脂肪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探讨肠周脂肪CT征象对诊断肠疾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肠疾病患者的术前腹部CT征象,观察原发疾病与肠周脂肪CT征象的关系,并与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9例肠疾病患者的肠周脂肪CT征象包括脂肪组织模糊、蚯蚓状影、线状影、结节影、网格状影、积液影、条索状影及脂肪组织结构僵硬,其病理基础包括充血、水肿、渗出,血管扩张、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组织纤维化、癌肿浸润.术前正确判断良、恶性36例(36/39).肠恶性肿瘤术前CT诊断肠周淋巴结转移19例(19/20),手术病理证实只有13例(13/20).结论 肠周脂肪对肠疾病的反应敏感,不同肠疾病在肠周脂肪中产生不同的CT征象.
作者:欧阳林;刘士远;肖湘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测量并比较MRS及MR-DTI对肝硬化诊断、分级的效果.方法 分析87例MR-DTI、81例MRS受检者资料,结合临床诊断及Child分级资料,通过ROC曲线及界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独立指标FA、ADC、Cho、Glx的ROC曲线下面均大于0.5且P<0.05,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大,平行联合实验表明MR-DTI 的ROC曲线下面积要稍高于MRS;ADC值在对照组、Child A、B、C各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其他测量值在对照组和Child A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S和MR-DTI在肝硬化的诊断和分级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MR-DTI效果更优.
作者:张丽;胡道予;胡学梅;夏黎明;朱文珍;王承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强化峰值时间与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3例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行常规肝脏平扫,选取肿瘤大径层面,再以该层面为中心行持续动态增强扫描,取肿瘤强化高区域和同层面腹主动脉中心分别作为感兴趣区(ROI),绘制二者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其强化峰值时间.结果 43例患者肝细胞癌的强化峰值时间为(30.04±6.36)s,腹主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为(23.38±4.92)s;肝细胞癌的强化峰值时间与腹主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呈正线性相关(r=0.662,P<0.05);肝细胞癌的强化走势有三种形式,23.26%与腹主动脉相似.结论 肝细胞癌的强化峰值时间与腹主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孙小丽;侯代伦;柳澄;邓凯;孙丛;刘世合;王道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与组织病理学对照,探讨MRI评价重型β地中海贫血肝脏铁沉积的价值.方法 对35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行肝脏、脾脏MR检查并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在TSE T2WI上测量肝脏/肌肉、脾脏/肌肉信号强度比,与血清铁蛋白、肝穿刺活检中的肝含铁血黄素细胞百分比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5例地中海贫血的肝/肌信号强度为(0.53±0.24),脾/肌信号强度比为(2.47±1.71),血清铁蛋白为(2912.77±1646.01)μg/L,肝脏含铁血黄素细胞百分比为(61.57%±18.26%,中位数60.00%).肝/肌信号强度比与血清铁蛋白、肝含铁血黄素细胞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0.38,-0.44,P均<0.05),脾/肌信号强度比与血清铁蛋白负相关(r=-0.41,P=0.03),但脾/肌信号强度比、血清铁蛋白与含铁血黄素细胞百分比均无相关性.结论 MRI测量肝脏信号强度比可作为无创伤性动态评估肝脏铁负荷的一个补充方法.
作者:钟小梅;沈君;段小慧;成丽娜;徐宏贵;陈纯;梁碧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肺部孤立团块伴空洞(肺癌、肺结核、肺脓肿)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癌、肺结核及肺脓肿伴空洞各40例,分析记录病变及周围相关病变特点.结果 分叶:肺癌35例(87.50%),肺结核及肺脓肿仅分别2和3例.毛刺:肺癌29例(短毛刺占93.10%),肺结核23例,肺脓肿4例,均为长毛刺.内壁:肺癌空洞不光整29例,肺结核及肺脓肿分别2和6例.卫星灶:肺癌及脓肿周围以片絮为主,肺结核除片絮外,结节及分支线状影发生率100%.肺癌卫星灶于病变远端占87.50%,肺结核和肺脓肿卫星灶不限于远端;近端支气管壁:6例肺癌近端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密度影,肺结核及肺脓肿近端支气管壁均匀增厚,无软组织影;增强后扫描,肺癌及脓肿全部强化,肺结核仅3例环形包膜强化,其余无强化.以上征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癌、肺结核及肺脓肿伴空洞具有各自影像特征,CT(包括薄层及HRCT)扫描对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吕岩;谢汝明;徐金萍;周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及HRCT表现.结果 肺癌性淋巴管炎多见于右肺,35例均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分布,呈结节状或锯齿状改变;胸膜增厚26例,好发于叶间胸膜,病变程度轻,范围广;小叶间隔增厚25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25例;肺内小结节13例.结论 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是PLC较为特征的CT表现.
作者:郑劲松;付正;韩安勤;马莉;张建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癌49例术前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得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始增时间、峰值时间与VEGF表达负相关(P<0.05),但与MVD无相关性(P>0.05),曲线上升支斜率、平台持续时间与MVD、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
作者:沈嫱;宋光辉;沈建红;张建兴;谢颖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征象和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C-erbB-2)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C的主要超声表现与术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的ER、C-erbB-2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在207例IDC中,ER阳性率为57.97%(120/207),超声显示肿块有边缘毛刺征、后方声衰减者肿块ER阳性率高于不具有上述征象者(P<0.05);② C-erbB-2过表达率为29.95%(62/207),有微钙化征象者肿块C-erbB-2过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征象者(P<0.05).结论 IDC的主要超声征象中的边缘毛刺征、后方声衰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块ER的表达水平;微钙化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块C-erbB-2的过表达水平.
作者:庞彩霞;李智贤;丁雪明;张莉;韦康来;黄克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R、多层螺旋CT(MSCT)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40例乳腺疾病患者接受检查,72例接受MR检查,68例接受MSCT检查.结果 140例乳腺疾病共152个病灶分为两组,MR组72例80个病灶,MSCT组68例72个病灶.MR、MSCT两组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均呈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均>0.75);对乳腺癌MR、MSCT的敏感度分别为95.00%(38/40)、93.33%(42/45),特异度分别为90.00%(36/40)、85.19%(23/27),准确度分别为92.50%(74/80)、90.28%(65/72).MSCT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检出率为71.43%(5/7),MR为10.00%(1/10).结论 MR、MSCT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续晋铭;卢晓玲;薛晓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胸腺上皮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并与WHO组织学分型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术前MSCT表现,并将其与WHO组织学分型及其简化分型[低危胸腺瘤(A、AB、B1型)、高危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C型)]进行对比.结果 胸腺癌的长、短径均大于低、高危胸腺瘤(P均<0.05);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非局限、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在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均较在低危胸腺瘤中更常见(P均<0.05).结论 MSCT能够反映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预测其组织学类型和判断预后的潜力.
作者:李英;于铁链;李东;曹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节段性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RT-3DE测量28名正常人(对照组)和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左心室壁17节段的舒张末期容积(rEDV)、收缩末期容积(rESV),计算节段每搏量(rSV)及节段射血分数(rEF).结果对照组左心室壁17节段局部容积-时间曲线呈集中且规则的抛物线形,心肌梗死组呈运动分散且不规则的曲线;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运动异常节段的rEDV、rESV显著增大(P<0.05),而REF显著减低(P<0.05);心肌梗死组17节段REF的平均值(rEF′)与整体EF有良好的相关性(r=0.758,P<0.001).结论 RT-3DE技术能够测定心肌梗死代偿节段的数目和分布范围,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性收缩功能.
作者:彭娟;郭瑞强;陈金玲;周青;郝力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使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Ds)、大位移达峰时间, 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的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1),LVEF显著减低(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比正常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的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正相关,但较正常组低(r=0.419,P<0.05).结论 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成为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途径.
作者:张军;李雪;刘丽文;刘兵;段云燕;李金芳;温江田;崔明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方法 53例起搏器植入(均为RVAP)的患者和30位正常人,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 16-Dif) 和标准差(Tmsv 16-SD)作为同步性参数,同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Tmsv 16-Dif和Tmsv 16-SD 显著延长(P<0.001),20.75%~22.64%患者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而LVEF呈减低趋势(P>0.05).Tmsv 16-Dif和Tmsv 16-SD与LVEF负相关(r=-0.40和r=-0.52).结论 RVAP早期即可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其可能是收缩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RT3DE可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刘爽;任卫东;于波;唐力;陈昕;张立敏;李楠;王晓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和肱动脉血管壁弹性的价值.方法 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28例初诊T2DM患者和35名正常人的右侧颈动脉和右侧肱动脉血管壁弹性进行评估.结果 T2DM组颈动脉及肱动脉弹性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2DM组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和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低于对照组(P<0.01,P<0.05).T2DM组空腹血糖(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方便、快捷、无创评价T2DM患者血管壁弹性的早期变化.
作者:胡莉君;吕清;王新房;王静;贺林;黄君红;段利科;丁灵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室间间期(VVD)优化中的价值.方法 7例CRT患者行VVD优化,比较不同VVD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即刻差异.结果 7例中左心室优先优于右心室优先和双室同步起搏:左心室优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右心室射血前期延迟(PETd)、左心室壁12节段收缩达峰速时间标准差(TS-12-SD)、左心室收缩后收缩(PSS)减小,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速率(dp/dt)、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VTIAV)增大(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室同步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VVD分布在10~30 ms,但个体差异明显.结论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CRT患者VV间期优化可使CRT患者获得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作者:骆志玲;郭涛;顾云;倪锐志;王钰;沈艳;陆永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探讨尿毒症患者的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并评价心肌同步性运动.方法 尿毒症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1例.经胸采集并存储标准左心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及达峰时间、心底部旋转角度及达峰时间、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及达峰时间、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点扭转角度、解旋率,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①尿毒症患者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rot)、峰值扭转角度(Ptw)、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点扭转角度(AVCtw)及解旋率(UntwR)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尿毒症患者心尖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扭转角度达峰时间均明显延迟于主动脉瓣关闭时间,而心底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早于主动脉瓣关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尿毒症患者Ptw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尖部旋转速度峰值(PTVap)高度相关(P<0.05).结论 STI技术可准确、无创地评价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并能从旋转运动的角度评估心肌运动的同步性.
作者:王淑珍;谢明星;王新房;吕清;卢晓芳;杨亚利;李卫芹;付倩;黄君红;刘莹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常用对比剂流率(6 ml/s)下大斜率法和去卷积算法在64层螺旋CT后处理中的差异.方法 收集32例接受64层螺旋CT头部平扫及灌注成像的患者,分别利用基于大斜率模型和去卷积模型的灌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在双侧皮质区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CT灌注绝对参数值: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以患侧参数值与对侧正常参数值的比值为相对参数值.由2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医师分别根据各参数伪彩功能图结合双侧灌注参数值盲法做出诊断,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灌注正常组应用基于两种模型的灌注软件包所得各项参数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相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灌注异常组应用基于两种模型的灌注软件包所得灌注异常侧MTT、CBV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CBF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参数相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常用注射流率(6 ml/s)下,大斜率法会低估CBF,其所得MTT、CBV绝对值均明显大于相应去卷积算法所得值.计算相对值不仅能弥补在低注射流率下大斜率法的不足,而且能消除由不同后处理算法本身所带来的结果差异,能更好地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作者:章梦薇;高思佳;王忠辉;王强;刘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检测(CAD)系统对X线胸片肺结节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CT检查的肺内结节患者70例和100名正常者的数字化胸片,由2名专家组医生参照CT片,阅读相应胸片并标记结节部位,意见达成一致后得出结论,将该结论与CAD系统产生的假阳性结节组合模拟成三类敏感度已知(50%、75%和 100%)的CAD检测结果.另外6名放射科医生(2名高年资,4名低年资)分别在不用和应用CAD辅助的情况下阅读胸片,并得出结论.结果 应用CAD系统后,所有医生的检测敏感性均得到显著提高;低年资医生检测敏感性提高的幅度大于高年资医生;不同敏感度的CAD系统对医生检测敏感性的提高程度有显著差异,但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00%与75%敏感度的CAD系统对医生检测敏感性提高的影响无显著区别.结论 CAD可显著提高影像诊断医生的检测敏感性.CAD系统存在一个敏感度临界点,提高CAD系统的敏感度并不一定能够显著提高医生的检测敏感性.
作者:费军;黄海滨;张朝利;郑冬;陈宁;赵亮;刘军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高分辨率MR(HRMR)图像处理显示骨小梁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组选取16例绝经后伴有骨质疏松的妇女,对照组选取1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妇女.用3.0T HRMR扫描仪行右侧跟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矢状面扫描.对MR图像处理后获得单位面积连通数(CN/RA)、骨小梁面积/ROI (Tb/RA)、骨髓面积/ROI (BM/RA)、单位面积骨小梁长度(TL/RA)、骨小梁平均厚度(Tb.Th)、骨小梁平均间隔(Tb.Sp)、单位面积节点数(NC/RA)、节点间支撑体平均长度(ntnSL)及单位面积欧拉数(EN/RA)9个骨小梁结构参数.结果 9个骨小梁结构参数中CN/RA、Tb.Th、Tb.Sp、ntnSL、EN/RA 5个参数在研究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RA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MR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区分骨质疏松和正常状态,并能显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结构.
作者:王峻;孙栋;甄俊平;杜崇喜;牛金亮;柳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SPACE序列MRI在脊柱和脊髓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脊柱侧弯患者行3D SPACE序列扫描,并利用3D后处理软件对其原始图像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和横轴位重建;对28例脊柱侧弯患者行常规2D T2 TSE矢状位和横轴位扫描;对5例血管畸形患者同时行上述两种检查.分别比较矢状位和横轴位两种序列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结果 SPACE序列横轴位图像的SNR和CNR优于常规T2 TSE序列(P<0.01),矢状位图像的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结论 利用3D重建软件对SPACE序列进行各个方向和层面的重建,可简化图像采集过程,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裴新龙;彭玉东;袁慧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不同千伏设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2组.A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00 kV;B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20 kV.扫描后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以九位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6±0.36和2.8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的图像质量,颈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B组的平均辐射剂量高于A组.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千伏可以获得满意的CTA图像质量.
作者:张军;耿道颖;张晓龙;祝瑞江;李浩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超声检查对干燥综合征(SS)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SS患者、19例可疑腮腺病变的口腔科患者(对照组1)、17名健康人(对照组2)进行双侧腮腺超声检查,根据声像图表现对受检者腮腺进行评价.结果 SS组腮腺病变均累及双侧,实质声像图表现分为轻度不均匀、多发结节和纤维化萎缩三类.以多发结节和纤维化萎缩作为标准诊断,SS腮腺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9%、97.22%、97.37%和83.33%.SS组腮腺径线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纤维化萎缩型腮腺径线小.结论 SS腮腺病变具有较特异的声像图改变;超声检查对诊断SS腮腺累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钟慧;王鸿琳;杜德顺;李建初;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81例,按高血压类型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2例(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组39例(B组).对照组为30名健康老年人.二维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舒张期内径,观察颈总动脉斑块情况;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B组颈总动脉IMT、僵硬度、RI升高(P<0.01),扩张性、EDV、Vmean降低(P均<0.05),A组PI升高(P<0.01),B组PSV降低(P<0.05);A组颈总动脉僵硬度、PSV、RI、PI高于B组(P均<0.05),扩张性和EDV低于B组(P<0.01);A、B组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收缩压、脉压与颈总动脉内径、IMT、EDV、Vmean、RI、PI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发生重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顺应性差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患者.收缩压及脉压对颈动脉重构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作者:林腾;陈丽函;许映斌;梁淑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准确性89.84%,Kappa=0.65;MRA诊断的敏感性62.96%,特异性100%,准确性84.38%,Kappa=0.59;超声联合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94.59%,准确性92.97%,Kappa=0.84.结论 超声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超声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作者:钟维章;马隆佰;李吕力;王小燕;李晓峰;陈渊;梁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创伤性挤压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ARF)及监测临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地震伤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超声检查与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单纯四肢骨折伤患者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10例并ARF患者中,肌酐(Scr)水平及尿素氮(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双肾体积增大、动脉阻力指数增高(P<0.01),其中7例患者入院时人血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对挤压综合征患者肾功能评价及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钱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评估正常肾脏皮质与锥体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对30名健康人共60个肾脏行超声造影(CEU),利用ACQ软件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观察指标为肾皮质和肾锥体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及达峰强度(PI),并计算两者的差异.结果肾皮质的AT、TTP及PI 分别为(12.24±3.56)s、(20.67±4.35)s和(25.33±4.17)dB;肾锥体为(14.18±3.34)s、(22.27±3.28)s和(23.03±3.43)dB.两者AT,TTP和P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肾皮质与肾锥体的超声造影TIC定量参数不同,讨论两者的定量指标,可为临床肾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姜露莹;杜联芳;邢晋放;何颖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针对模糊连接图像分割方法在实现上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连接分割方法.方法 首先把路径强度作为遗传算法的寻优条件,从而得到图像中各点到种子点间的优路径,其强度即该点的模糊连接度.然后,以各点的模糊连接度作为其灰度值,形成目标和背景不交叉的新图,后用阈值法把目标物体提取出来.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将该方法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的血管分割,能准确快速地将血管从背景中分割出来.结论 该分割方法较好地满足了临床冠心病诊断的要求.
作者:闫灿;师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在弹性配准中考虑肝脏周边解剖结构间运动的不连续性.方法 采用双薄板样条弹性配准方法,利用制定治疗计划过程中于参考影像中勾画的轮廓线信息对特征点进行分区.结果 对临床病例进行配准,沿人体上下方向偏移量绝对值的平均误差从配准前的11.25 mm降到配准后的1.80 mm,标准方差从2.60 mm降到1.39 mm.结论 该方法考虑了脏器间运动的不同模式,并且不需要在配准中对目标影像进行轮廓线勾画.
作者:谢耀钦;包尚联;陈国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局部小波系数特征的多尺度医学图像融合方法.方法 首先对待融合的两幅医学图像做多尺度的小波分解,然后采用原始图像灰度的局部标准差作为小波系数选取的参考标准,后再对选取的小波系数进行重构得到终的融合图像.结果 成功将一幅MRI解剖图像和一幅SPECT功能图像融合在一起.结论 基于局部特征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且简便灵活,图像融合效果较好.
作者:武杰;聂生东;汪红志;金椋;吴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超声医学图像增强的有效算法.方法 基于自适应低通滤波器的超声图像增强算法,首先采用对数变换的方法将超声医学图像中存在的乘性噪声变为加性噪声;再通过低通滤波器将对数图像分为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对低频分量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处理,对高频分量进行加权;然后对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进行融合得到增强的对数图像;后对对数图像进行指数变换得到输出图像.结果 原超声医学图像得到有效增强,边缘细节得以保留.结论 该算法有效地实现了超声医学图像增强,突出了超声图像的细节,改善了视觉效果,并对噪声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绍波;郭业才;王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胚胎移植的位置和子宫内膜厚度与临床妊娠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66例患者接受276个周期IVF-ET治疗的资料,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将患者分为A组(7~8.9 mm)和B组(9~16 mm);根据移植管距宫底的距离分为C组(5~10 mm)和D组(10~20 mm),分别比较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 B组的临床妊娠率(50.00%)高于A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临床妊娠率(45.86%)与D组(48.7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ET过程中,超声导向能准确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及胚胎放置在宫腔内的位置;子宫内膜厚度9~16 mm、移植胚胎距宫底5~20 mm有利于胚胎着床.
作者:田瑞霞;姜宏;裴红;张文香;王雪梅;何瑞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癌(NSCLS)的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对45例NSCLC患者行肿瘤内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植入治疗,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求出术中所需粒子的总活度及数量.粒子植入后2个月复查CT,分析病灶缓解情况及其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8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88.89%.疗效和病理分级有关.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癌疗效确切,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作者:万娅敏;高剑波;周志刚;周建中;王振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DNT或DNET)是中枢神经系统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1],1988年由Daumas-Duport等提出.
作者:陈敏;陈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现有乳腺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乳腺组织与病变的X线吸收系数的差别形成密度对比.但乳腺腺体组织与肿瘤组织间的X线吸收系数差别很小,单纯依赖吸收系数差别形成的密度对比对于高致密度乳腺来说是不够的.
作者: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乳腺X线摄影系统(PCM)与CR系统在乳腺实体成像质量上的差异.方法 24例患者,患侧乳腺在PCM系统或CR系统(随机选择)进行轴位(CC)或侧斜位(MLO)投照,在另一系统进行另一体位投照.30名正常体检者,一侧乳腺在PCM系统或CR系统上(随机选择)进行CC及MLO投照,另一侧乳腺在另一系统进行两个体位的投照.对所得影像进行解剖及病变细节显示情况的评分,分析PCM与CR系统对于乳腺实体摄影成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病变组:PCM系统在肿块边缘清晰度、内部结构显示及钙化边缘清晰度方面均明显优于CR系统(P=0.0003);正常体检组:正常乳腺双侧对照:PCM系统在锐利度、对比度和噪声方面均明显优于CR系统(P<0.05).结论 PCM系统与CR系统在乳腺实体成像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CM系统的图像基本质量及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情况明显优于CR系统.
作者:武春雪;秦乃姗;宛然;宋鲁新;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PCM系统、SFM系统和普通CR系统乳腺摄影在相同平均腺体剂量条件下影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使用TORMAX和CDMAM模体,在SFM系统进行曝光,以相同AGD下的曝光组合在PCM及CR系统上进行相应模体摄影,对所得图像分别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相同AGD下三种乳腺X线摄影系统成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在相同AGD下,PCM在低对比分辨率方面与SFM系统、CR系统相比有明显优势;在检出微小钙化方面,PCM几乎可以达到SFM系统水平,但在高对比分辨率方面不及SFM系统.结论 PCM系统综合的影像质量优于SFM和CR系统.
作者:宛然;武春雪;刘澜涛;秦乃姗;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