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超声与血清学指标评估兔类风湿关节炎(R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5只)和对照组(5只).对模型组采用卵蛋白诱导法,建立兔RA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进行超声检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及白介素1(IL-1)检测.对滑膜血流信号、滑膜厚度进行分级,对滑膜炎症的严重程度进行病理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模型组中23只兔完成实验,共46个关节.模型组于2~3周发生关节腔积液及滑膜增生,随后增生加剧,第8周达到高峰并进入平台期;对照组均无滑膜增生.模型组46个关节中,血流为0级1个,Ⅰ级4个,Ⅱ级22个,Ⅲ级19个;对照组滑膜血流均为0级.模型组TNF-α、CRP、IL-1自第5周起开始缓慢上升,至第8周到达高峰期,并保持相对稳定;对照组TNF-α、CRP、IL-1均呈现稳定低水平.模型组轻、重度滑膜炎的滑膜厚度和血流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滑膜厚度与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798,P<0.05),血流分级与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557,P<0.05),TNF-α、IL-1、CRP与滑膜病理评分均呈正相关(r=0.450、0.503、0.529,P<0.05).结论 超声可较血清学指标更早、更准确诊断关节滑膜炎病变.
作者:陈树强;叶真;郑擎;曾锦树;许翔;刘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能谱CT不同能量成像条件下实验小型猪肝血管影像图像质量,以确定佳延迟扫描时间和单能图像.方法 对9头小型猪均行常规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而后注入对比剂,应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对肝脏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5、50、70 s分别采集能谱CT增强图像.测量各延迟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计算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获得上述差值的峰值,比较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及其差值,确定小型猪门静脉期及静脉期佳延迟时间.以5 keV为间距,选取40~140 keV的21个单能图像,测量三期图像的SNR、CNR和噪声,确定三期实验小型猪的佳单能量图像.2名医师在盲法下对重建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 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CT值、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延迟时间肝实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50 s,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70 s.在65 keV水平,三期图像SNR和CNR均较高,噪声较低.2名医师对三期重建图像的各项评分均≥3分,且均具有中等以上的一致性(Kappa=0.769、0.609、0.727).结论 动脉期扫描后延迟50 s是能谱CT观察实验小型猪门静脉期的佳延迟时间,延迟70 s是观察静脉期的佳延迟时间;65 keV图像是观察实验小型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静脉期的佳单能图像.
作者:岳征;蒋奕;王静;王健;赵建卿;何翼彪;刘文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 H-MRS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足月HIE患儿30例(HIE组)和无神经系统异常新生儿16例(对照组).于出生后22天内行头颅1H-MRS扫描,分别计算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AA/Cho)、乳酸/肌酸(Lac/Cr)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IE组Lac/Cr升高(P<0.05),NAA/Cr,NAA/Cho均降低(P均<0.05),Cho/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NAA/Cr、Lac/Cr是HI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1 H-MRS可客观反映HIE患儿缺氧缺血后代谢变化,更好地评价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助于HIE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瑞珠;杨明;席艳丽;朱明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及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常规扫描表现正常白质(NAWM)区脑灌注及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23例cSVD患者(cSVD组)及13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ASL及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常规扫描NAWM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脑血流量(CBF)值,比较cSV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cSVD组FA值及ADC值与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cSVD组双侧额叶、顶叶FA值较对照组减低,ADC值升高(P均<0.05);双侧半卵圆中心FA值及右侧半卵圆中心CBF值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双侧额叶、顶叶白质及右侧半卵圆中心的FA值与CBF呈正相关(r=0.51、0.46、0.22、0.27、0.33,P均<0.05),双侧额叶ADC与CBF值呈负相关(r=0.50、-0.38,P均<0.05).结论 DTI能反映cSVD患者早期隐匿性脑白质损伤,以双侧额叶FA值改变为明显.
作者:刘健萍;赵海;高明勇;谢海群;卢瑞梁;梁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采用联机软件测量脑灰质体积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MCI组)、29例AD患者(AD组)进行MR扫描,正常对照(NC)组为28名认知正常的老年人.获得三维脑结构数据,通过联机软件计算各脑区体积的相对定量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获得组间差异脑区,并利用ROC曲线和支持向量机(SVM)分析各脑区在组间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3组双侧海马体积、左侧和右侧海马体积及双侧扣带回、岛叶、额叶、顶叶、颞叶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AD组与MCI组、AD组与N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分析显示,鉴别诊断AD组与NC组、MCI组与NC组、AD组与MCI组、(AD组+MCI组)与(NC组)时,大AUC值分别位于左侧颞叶(0.95)、左侧岛叶(0.69)、右侧扣带回(0.85)、左侧颞叶(0.80).SVM分析结果提示,AD组与NC组、MCI组与NC组、AD组与MCI组、(AD组+MCI组)与(NC组)中分类准确率高的区域分别位于双侧海马(89.09%)、左侧岛叶(64.52%)、右侧海马(77.78%)和左侧海马(71.11%);综合海马、颞叶与岛叶体积鉴别AD/NC的准确率高达94.55%.结论 联机测量反映的脑区改变符合AD病理改变及其发展过程,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齐志刚;钱天翼;安彦红;张默;陈楠;李坤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脑白质结构异常与认知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对26例ESRD患者(ESRD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HC组)进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并比较两组受试者整体认知评分和子项评分的差异;采用基于DTI的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及平行扩散系数(RD);将ESRD组MoCA得分与有差异脑区FA值进行基于体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ESRD组与HC组比较,MoCA总分和MoCA子项包括视觉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和延迟回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SRD组双侧下额枕束、辐射冠、上纵束、穹窿、丘脑后辐射、大脑脚,右侧内囊及外囊,脑桥,胼胝体膝部和体部FA值减低(P均<0.05);ESRD组双侧大脑白质对称MD、AD、RD升高(P均<0.05).ESRD组右侧外囊FA值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 终末期肾病存在包括记忆、执行力等领域认知损伤,且与脑白质纤维束异常存在一定相关性;右侧外囊区的FA值减低与认知损伤密切相关,可为ESRD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脑结构—功能损伤研究提供新的诊断学标记.
作者:李朋;丁墩;马雪英;张华文;张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评价糖尿病前期脑葡萄糖代谢改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接受全身18 F-FDGPET/CT检查的患者105例,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糖尿病前期组(5.6 mmol/L≤空腹血糖≤6.9 mmol/L),高血糖水平正常组(5.1 mmol/L≤空腹血糖<5.6 mmol/L)及低血糖水平正常组(4.6 mmol/L≤空腹血糖<5.1 mmol/L),每组各35例.采用SPM 12软件对3组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高血糖水平正常组与低血糖水平正常组比较,未出现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糖尿病前期组与高血糖水平正常组比较,出现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BA47)、左侧额下回(BA45)、右侧额中回(BA10)、右侧额下回(BA45、BA47).糖尿病前期组与低血糖水平正常组比较,出现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BA47)、左侧额下回(BA47、BA45、BA9)、右侧额中回(BA10).结论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部分脑区出现葡萄糖代谢减低,提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已经出现脑功能异常.
作者:姜东朗;冯洪波;邱湘哲;张延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数据采集过程中主磁场B0的不均匀部分会导致空间编码错误,扭曲CEST成像,产生伪影并严重影响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MRI进行匀场校正.近年来,研究者对B0场不均匀性的校正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优化线性拟合算法、改进采集序列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B0场不均匀性带来的伪影,减少扫描时间并且提高对比噪声比.本文旨在对B0场不均匀性校正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薛心雨;侯榆青;贺小伟;白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前,超声弹性成像在成人肝脏中的应用相对较多,且日趋规范,在儿童肝脏中亦有一些应用,主要集中在胆道闭锁及慢性肝病方面,在正常儿童肝脏中的研究亦有少量报道.本文就超声弹性成像在儿童肝脏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夏清蓉;段星星;何静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内侧颞叶癫痫(mTLE)是常见的难治性癫痫,其发病机制不清,多与内侧颞叶及颞叶外脑区异常有关,如海马硬化和相关大脑皮层萎缩.随着磁共振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进步,显示内侧颞叶及其与之相关区域的微结构变化,对mTLE的发病机制研究、术前准确定位及术后评估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mTLE的脑微结构变化MR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但CCTA只能提供冠状动脉的解剖学信息,在分析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方面存在不足.随着CCTA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CCTA可同时提供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和功能学信息.本文对CCTA的管腔内衰减梯度(TAG)进行综述.
作者:栗佳男;王瑞;张东凤;贺毅;陈亚磊;宋现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干燥综合征(SS)是以唾液腺和泪腺功能受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口干及眼干为主,其诊断程序较复杂且目前尚无金标准.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方便等优势,应用于SS的检查主要有常规超声、CDFI、CEUS及超声弹性成像,本文分别就其对SS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王婧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无需应用外源性对比剂即可评估肾脏形态学改变,并可获得肾脏局部灌注血流量,已逐步被用于诊断肾脏疾病.本文简述ASL技术原理和进展,并对其在健康志愿者、肾肿瘤、急性肾损伤、移植肾灌注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逸敏;刘爱连;刘静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41岁,主因“发现右大腿根部包块6个月”入院.查体:右大腿上段内侧包块,约10 cm×7 cm,形态欠规则,质软,无明显压痛.CT检查:平扫示右侧大腿根部肌间隙内见浅分叶状稍低密度团块影,边界较清,内部可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图1A);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内见条片状强化影(图1B).
作者:李方燕;王波;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38岁,4天前于外院接受“双侧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内激光治疗术”,术中部分导丝在静脉内断裂;3天前患者自觉胸闷、憋气,伴胸痛、发热,体温高38.2℃,外院心脏超声诊断为心脏异物、心包积液;分别于2天前和1天前接受心包穿刺术,抽出血性液体250 ml和200ml,胸闷、憋气症状略缓解,但随后症状再次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作者:李俊芳;王志斌;王吴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女,44岁,尿痛、肉眼血尿,伴下腹痛2月余.尿常规:RBC 3 722.4/μL.常规超声:膀胱尖探及6.0 cm×4.6 cm不均质低回声团,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凸向膀胱腔内外,腔外侧呈鸟嘴样向上延伸,内可见血流信号(图1A);CEUS:与周围正常膀胱壁对比,肿块动脉期呈不均匀低增强,静脉期同步消退,浸润膀胱壁(图1B);超声检查提示脐尿管来源恶性占位性病变.
作者:周爱云;郭素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儿男,2岁,因发现右眼肿物1个月、渐进性增大8天入院.查体:右侧眼眶外侧壁扪及一肿块,质软,边缘光滑.CT平扫:右侧额颞部占位、破坏邻近额骨及右侧眼眶外侧壁.MRI:右侧眼眶外侧壁膨胀性分叶状肿块,大小4.61 cm×3.22 cm×3.61 cm,周围见低信号环,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多房囊实性混杂信号,囊内可见液-液平面(图1A、1B),增强扫描示囊壁和实性部分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图1C).
作者:蔡湘怡;方进;邓达标;李红林;周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59岁,发热、寒战1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69×I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0%,CRP 88 mg/L,PCT0.603 ng/ml.体检:腹软,左下腹触及包块,大小约8 cm×5 cm,质硬,活动差,轻度压痛.腹部超声:左下腹不均质回声包块,大小约10.0 cm×5.7 cm,与肠道关系密切,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作者:王娜娜;李大胜;王仲朴;于卫永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52岁,因“发现左小腿外侧皮下肿物1年,逐渐增大”入院.查体:左小腿外侧局部肿物,约3 cm×3 cm,活动度差,质软,周围皮肤无红肿,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左小腿后外侧隆起处皮下可见5.0 cm×1,6 cm×4.0 cm不均匀回声包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图1A);CD-FI示病灶内微弱血流信号(图1B).超声诊断:左小腿皮下包块,考虑良性可能.肿瘤切除术中见病灶呈灰白、灰褐色,并可见较多黏液,肿块形态不规则,大小5.5cm×4.0 cm×1.5 cm,切面呈灰黄色,质软,大部分为胶冻样物,可见少许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左小腿)黏液瘤(图1C).
作者:王天驰;王众;赵静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女,62岁.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予以药物控制(具体不详);近2年多次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咳嗽、咳痰,偶有夜间憋醒,大汗,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1周前感冒后复发,自觉较前加重,后来我院就诊.体检:心率80次/分,心律不齐;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弱不等,脉律不规则.实验室检查:血浆B型钠脲肽1 332 pg/ml.
作者:滕飞;戴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22岁,“发现肺内阴影4天”入院,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及PET/CT提示右肺下叶占位,病灶18F-FDG浓聚,SUV为6.74.患者少量吸烟(<20支/周).胸部平片:右肺下野可见直径约5.0 cm类圆形肿块影.胸部CT:平扫(图1A)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约5.0 cm×4.6cm×4.8 cm,实性部分CT值约40 HU,边缘较光滑,肿块远端肺组织散在磨玻璃影,未见明确支气管管腔中断及胸膜受侵;增强扫描(图1B)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76 HU,周围可见较多血管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开口处黏膜粗糙,亚段支气管开口管腔堵塞.
作者:刘蓉;王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女,25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四肢抽搐,共发作5次,近1次发作为10天前,发作时伴意识障碍,持续约数分钟后意识逐渐恢复;4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头痛,休息后可缓解,2天前自觉头痛加重.颅脑MRI:右侧颞、枕、顶叶可见混杂信号,约7.6 cm×6.5 cm×5.8 cm,内见多发走行紊乱、粗细不等的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见广泛纡曲、扩张的强化血管,上矢状窦、直窦及左侧横窦、乙状窦扩大,右侧乙状窦及右颈内静脉未见显示(图1A、1B).
作者:陈明;秦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32岁,皮肤红斑伴溃疡合并静脉纡曲30余年,站立或活动较长时间后右下肢肿胀、乏力并右下肢青紫2年,平卧可缓解.查体:右侧胸、背、腹、臀部及右下肢见大面积片状红斑,右下肢较对侧增长约5 cm,右下肢浅静脉纡曲,部分皮肤溃疡形成.CT:右下肢静脉广泛增粗、纡曲伴交通支形成,右髂外、髂总静脉闭塞;右下肢增粗,软组织增生,皮下脂肪增厚(图1);影像诊断: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行左侧大隐静脉-右股静脉自体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术,术中见右侧股静脉近端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5 cm处闭锁,残端局部静脉纡曲扩张伴侧支循环形成.
作者:李利锋;任欢欢;蒋锡丽;鲁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52岁,因“上腹部不适3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未见胃肠道肿瘤标记物升高.胃镜提示:十二指肠降段可见一巨大隆起型肿物,无法窥及全貌,表面粗糙,覆污秽苔.CT检查:平扫(图1A)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累及壶腹部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可见分叶,CT值约49 HU,大小约4.8cm×3.8 cm,增强(图1B、1C)见均匀明显强化,病变与胆总管及胰管末端分界不清,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
作者:刘珊珊;于淼;张蓓;杨林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男,18岁,因“持续性右胸背部疼痛3个月,加重10天,伴胸闷气短及咳白色痰4天”入院.查体: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 cm;双肺触诊语颤减弱,双肺叩诊清音,肺肝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听诊右肺呼吸音稍粗.
作者:陈秀英;韩雪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EUS对乳腺X线摄影(MG)诊断为BI-RADS 3~5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乳腺摄影诊断为BI-RADS 3~5类病变的患者行CEUS检查,所有患者均于影像学检查后接受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G与CEUS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120例中,MG诊断为BI RADS 3类病变37例,其中CEUS诊断2例真阳性,4例假阳性;BI RADS 4类病变60例,CEUS诊断14例真阳性,33例真阴性;BI-RADS 5类病变23例,CEUS诊断18例真阳性,2例假阳性,3例CEUS诊断阴性者均为假阴性.MG与CEUS对BI-RADS 3~5类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2% vs 82.93%,P=0.366),CEUS的诊断特异度明显高于MG(81.01% vs 44.30%,P<0.001);MG与CEUS的PPV和N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应用于乳腺摄影BI RADS 3、4、5类病变中,可提高其诊断特异度;对于BI-RADS3类病变,CEUS阴性诊断可增强诊断信心.
作者:张小玲;关键;李美芝;郑艳玲;杨峥;刘明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CT及心脏超声(UCG)检查评价漏斗胸(PE)患儿手术前后心脏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于我院胸外科接受手术的PE患儿51例,术前、术后均行胸部CT检查,在胸骨凹陷明显层面测量Haller指数(HI)、心脏指数(CCI)、心脏旋转角(CRA);同时行UCG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右心室前后径(R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测量和计算值术前、术后的变化及差异,并对各数据与H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T的各项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术后下降值为32.78%,CCI下降32.03%,CRA下降14.81%;UCG的术前LVD和RVD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VD平均值增大8.19%,RVD增大10.35%.CCI和LVD的变化与HI呈正相关(r=0.81、0.33,P<0.05).结论 CT及UCG均可评价漏斗胸患儿术后心脏形态的改善情况,其中CCI是较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
作者:孙记航;曾骐;李静雅;田宏伟;陈诚豪;张玥;彭芸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MS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于2004年1月——2015年10月发表的有关CT灌注成像诊断肺结节的中英文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诊断试验数据.采用Meta disc 1.4分别汇总MSCT以不同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BV+ PS]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CI),拟合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文献18篇,肺结节1221个,其中恶性结节780个,良性结节441个.依次以BV、PS、BV+ PS作为灌注诊断指标进行分析,其汇总敏感度分别为0.91[95% CI(0.89,0.93)]、0.88[95%CI(0.85,0.90)]、0.91[95% CI(0.88,0.93)],汇总特异度分别为0.77[95% CI(0.73,0.81)]、0.83[95% CI(0.79,0.86)]、0.91[95%CI(0.87,0.94)];相应AUC分别为0.92、0.93、0.97.结论 MSCT以BV、PS作为灌注诊断参数对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当二者结合时诊断效能更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标准化灌注指标.
作者:胡钰;方进;邓达标;邹亚妮;周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将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LVEF≥50%)分为室壁厚度正常组(n=13)及室壁厚度增厚组(n=27),以健康体检者40名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常规超声参数测定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分析.结果 室壁厚度增厚组及室壁厚度正常组心尖部及左心室短轴位心肌各节段较正常对照组的二维纵向收缩期、二维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P均<0.05),室壁增厚组减低更为明显.室壁厚度正常组、室壁厚度增厚组二尖瓣水平前壁、前间隔及室壁厚度增厚组乳头肌水平左心室后壁二维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5),其余节段心肌二维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M患者在常规超声检查出现特征性改变之前,心肌纵向及径向收缩功能均已出现减低,但圆周运动未出现显著改变.
作者:余芬;杨顺实;姜凤霞;李晶晶;张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 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 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 (41.30±11.57)mm2,P<0.001]和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 (3.30±1.25)mm,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 (32.80±9.33)mm2,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 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作者:庄仲;刘舰;李飞宇;彭晓刚;赵锡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交叉肺动脉患儿的临床及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交叉肺动脉患儿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记录合并心血管畸形、气道畸形、肺炎及其他临床合并症情况.结果 心胸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交叉肺动脉及其合并心血管畸形、气道畸形、肺炎.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9例,室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右弓右降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迷走左或右锁骨下动脉4例,主动脉缩窄3例,法洛四联症3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例,永存动脉干1例,右心室双出口l例,主动脉离断1例,肺动脉闭锁1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主动脉左弓右降l例,永存左上腔静脉l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例合并肺炎,其中2例有支气管狭窄.其他临床合并症包括18-三体综合征、顽固性低钙血症、癫痫各1例.结论 交叉肺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常伴其他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且多合并肺炎.CT三维重建图像可直观、清晰显示交叉肺动脉及其合并心血管解剖异常,同时显示肺内、气道异常及其与大血管的立体关系.
作者:崔燕海;张红丹;李景雷;刘辉;黄美萍;梁长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国福建畲族自然人群血管结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58名福建畲族志愿者,根据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不同分为动脉弹性正常组(cf-PWV≤9 m/s,144名)和动脉弹性降低组(cf PWV>9 m/s,214名).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CIMT)、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CI-MT),并进行实验室检查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弹性降低组的L-CIMT、R-CIMT、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BUN、Cr、FPG、TG、TC、cf-PWV、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动脉弹性正常组(P均<0.05).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心率、收缩压、BUN、TC,而LDL-C是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动脉弹性降低组和动脉弹性正常组cf-PWV与L-CIMT、R-CIMT均呈正相关(r=0.369、0.316,0.223、0.171,P均<0.05).L-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和收缩压(P均<0.05),R-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和脉压(P均<0.05).结论 中国福建畲族自然人群的年龄、心率、收缩压、BUN、TC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cf-PWV与双侧CIMT均呈正相关.
作者:洪永强;刘欢;吴秀琴;张晓滨;黄孟华;王靖;王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对40例RA患者(RA组)、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二尖瓣口舒张期E峰、A峰、E/A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采集3D-STI图像,并应用4DAuto LVQ软件分析计算出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圆周应变(LVGC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面积应变(LVGAS),比较RA组与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及3D-STI参数的差异.结果 RA组与对照组LVDd、LVDs、IVSd、LVPWd、E峰、A峰、E/A值、EDV、ESV、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LVGLS、LVGRS、LVGCS、LVG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STI技术可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早地检测出R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作者:冯秀婕;孙志丹;孙秀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评估盆底康复治疗近期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前盆腔器官脱垂或盆底肌力<4级的50例初产妇行盆底康复治疗1个疗程(约6周).对比治疗前后压力性尿失禁自主症状、前盆腔超声表现、盆底肌力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压力性尿失禁自主症状者由12例(12/50,24.00%)减少至3例(3/50,6.00%,P<0.05);静息状态及大瓦氏动作时膀胱颈位于经耻骨联合下缘参考线的位置升高;大瓦氏动作时,Ⅱ~Ⅲ级前盆腔脏器脱垂者由46例(46/50,92.00%)减少为34例(34/50,68.00%,x2=11.97,P<0.05);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耻骨直肠肌增厚率均增加(P均<0.05);Ⅰ类肌纤维肌力≥4级者由4例(4/50,8.00%)增加至24例(24/50,48.00%),Ⅱ类肌纤维肌力≥4级者由9例(9/50,18.00%)增加至25例(25/50,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会阴超声在评估盆底康复治疗近期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华;王慧芳;陈梦华;郭子平;王瑾;陈秋香;郭娟;王诗雅;巫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CEUS、增强MRI、功能性MRI和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Embase、Medline数据库,收集关于CEUS、增强MRI、功能性MRI及CT诊断卵巢肿瘤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组诊断性试验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S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Z检验比较组间独立诊断试验的诊断效能.结果CEUS、增强MRI、功能性MRI和CT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89、0.93、0.83和0.88;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91、0.90、0.79和0.91.四组影像学方法的AUC值分别为0.9619、0.9710、().9090和0.9444.Z检验结果显示:CEUS、增强MRI、CT三者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MRI的诊断效能低于CEUS和增强MRI(P均<0.05).结论 CEUS、增强MRI、功能性MRI和CT四种影像学方法对卵巢恶性肿瘤均具较高的诊断效能,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和不足.
作者:吴莹;彭鸿灵;赵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卵巢黄体囊肿破裂(OCLCR)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OCLCR的临床、MR影像资料.结果 28例附件区可见单囊、多囊或多房囊性包块,长径3.0~12.0 cm.根据肿块形态不同在MRI上分为3型:Ⅰ型为单囊型,17例,根据单囊与血肿位置不同又分为2种亚型,Ⅰ a型(囊内血块型)8例,Ⅰb型(囊肿旁血肿型)9例;Ⅱ型为多囊型,5例;Ⅲ型为多房型,6例.增强扫描25例,囊壁及分隔厚约2.5~5.0 mm,呈环形、分隔状明显强化,20例囊壁见破裂口表现环形强化连续性中断、塌陷或缺损.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MRI对OCLCR破裂口的诊断敏感度为90.91%(20/22)、特异度为100% (6/6),准确率为92.86%(26/28).MRI与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Kappa=0.81,P<0.001).结论 OCLCR MRI表现附件区单囊、多囊或多房厚壁囊肿,MRI能准确识别囊壁破裂口,与手术病理具有高度一致性.
作者:武庆利;赵祖来;叶浩祥;周平;李文锋;林元锋;温满盈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扫描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颈部血管模型CTA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9个颈部血管模型,CT扫描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分别进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和iDose3、iDose4、iDose5重建.采用不同管电压(80、100 kV)和管电流(200、250、300、350 mAs)进行两两组合扫描,进行iDose5重建.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 kV 250 mAs图像iDose5重建的CNR优于FBP重建(P<0.05).不同扫描条件的iDose5重建图像与120 kV 250 mAs FBP重建图像的CNR和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120 kV 250 mAs FBP重建图像比较,80 kV 200 mAs iDose5重建图像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V 200 mAs iDose5、80 kV 250 mAs iDose5、100 kV 350 mAs iDose5重建图像的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扫描条件和重建方法图像的CNR、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电压不变时,iDose5重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随管电流的增加而增加;管电流不变时,iDose5重建的CTDIvol、DLP、ED随管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低剂量扫描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且能够减低辐射剂量.
作者:余洁;张翱;文兵;梁学恒;苏丽平;马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焦点至探测器距离(FFD)与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去除滤线栅,采用自动曝光(AEC)模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细节低对比度分析体模(CDRAD 2.0)进行DR摄影,管电压分别为70 kV、90 kV;通过手动调节,设定1 6个不同的FFD,在100~250 cm范围内以10 cm递增.记录曝光指数(EI),采用X线剂量仪测量体表入射剂量(ESD)和管电流,计算影像质量因子倒数(IQFin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管电压70kV时,FFD与管电流呈高度正相关(r1=o.993,P<0.05);FFD与EI呈中度正相关(r2=0.649,P<0.05);FFD与ESD呈高度负相关(r3=0.935,P<0.05);FFD与IQFimv呈中度度负相关(r4=-0.699,P<0.05).管电压90 kV时,FFD与管电流呈高度正相关(r5=0.985,P<0.05);FFD与EI无相关性(r6=-0.206,P>0.05);FFD与ESD呈高度负相关(r7=-0.968,P<0.05);FFD与IQFinv呈中度负相关(r8=-0.628,P<0.05).r1与r5、r3与r7、r4与r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EC模式下DR摄影,随着FFD自100~250 cm范围内增加,可降低辐射剂量,但影像细节低对比度会略有降低,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诊断要求进行FFD参数的优化.
作者:陈晓飞;周晟;曹红霞;李清花;汪新柱;王闻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NLB)技术提高头颅CTA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线性融合(LB)图像不佳或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主观评分≤3分)的53例双能头颅CTA图像行NLB处理,图像分为80 kV组、140kV组、LB组及NLB组.测量并计算4组图像颈内动脉床突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及脑干的CT值、标准差(SD)、SNR和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分别比较4组间CT值、SD值、SNR和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LB组与NLB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0.47)分vs (3.19±0.59)分,P<0.01].LB组与NLB组可诊断率分别为69.81% (37/53)、83.02%(44/53),图像优良率分别为0(0/53)、37.74%(2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组间各部位CT值、SD、SNR及CNR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 kV组CT值高,NLB组高于LB组(P<0.05);NLB组SNR、CNR均优于其他3组(P均<0.05).结论 NLB技术可改善和提高头颅CTA图像质量,提高图像的可诊断率和优良率.
作者:黄益龙;韩丹;赵雯;金弋人;蒋悦;赵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与常规平扫(CNC)在纵隔淋巴结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疑诊纵隔淋巴结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 CNC和增强扫描,并重建动脉期VNC和静脉期VNC,对CNC与动、静脉期VNC图像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评分及总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患者气管杈水平胸椎椎体后方肌肉CNC及动、静脉期VNC的平均CT值、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三期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均高于双能量双期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良性组、正常组淋巴结CNC及动、静脉期VNC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纵隔双源CT双能量VNC与CNC图像质量无差别,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VNC辐射剂量更小.
作者:陈华;叶颖;刘衡;张体江;骆科进;王显高;李邦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分析髂骨原发骨肉瘤和尤文肉瘤的X线、CT和MRI特征,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髂骨骨肉瘤患者及10例尤文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骨肉瘤患者发病年龄12~51岁,平均(26.6±13.5)岁,尤文肉瘤患者发病年龄4~22岁,平均(16.2±8.2)岁.骨肉瘤患者混合型骨质破坏7例、成骨型骨质破坏3例;瘤骨形态多为棉絮状、针状、不规则形,体积较大.2例骨肉瘤内见多囊性灶并液-液平面.尤文肉瘤患者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层状骨膜反应7例;尤文肉瘤内可见反应性新生骨,多为淡片状.骨盆内尤文肉瘤大层面面积为(38.55±28.74)cm2,盆外为(22.85±15.70)cm2.结论 髂骨骨肉瘤的发病年龄较尤文肉瘤偏大;大面积瘤骨、单纯成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内出现液-液平面提示骨肉瘤;层状骨膜反应和倾向于向骨盆内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多见于尤文肉瘤.
作者:娄路馨;白荣杰;于爱红;程晓光;宫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经皮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造影(PUSB)表现.方法 对150例经临床诊断为SIS患者行PUSB检查,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滑囊内的弥散情况及是否进入肩袖、关节腔.结果 53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呈线状均匀分布,诊断为单纯性肩峰下滑囊炎.97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分布不均匀,诊断为粘连性肩峰下滑囊炎.40例可见造影剂由滑囊进入肩袖肌腱,但未达肱骨头表面;32例可见造影剂由滑囊进入肩袖肌腱,到达肱骨头表面;78例造影剂未进入肩袖肌腱.结论 PUSB可实时动态评估肩峰下滑囊炎、滑囊粘连、肩袖损伤等情况,对SI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成雪晴;卢漫;郭璇妍;贺凡丁;张振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自体四股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不同时间段健康假体的MRI表现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共52例次经术后二次关节镜证实的健康假体MRI资料,依据术后随访MRI距离首次韧带假体重建术的时间分为3组:A组(14例次),≤1 2个月;B组(19例次),>12个月且≤24个月;C组(1 9例次),>24个月.评估假体的形态学改变(连续性、条纹状外观、假体张力)、假体信号、假体的厚度和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次假体MR图像均表现为单束韧带结构,连续性完好.3组韧带假体出现条纹状和松弛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2例次假体PDWI或T2WI图像中49例次(49/52,94.23%)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信号.3组假体的信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5,P=0.014).A组和B组假体的信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但两者均明显大于C组(P均>0.05).3组韧带假体的厚度和宽度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检查可准确反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四股腘绳肌腱单束假体的组织转化规律,是有效的随访手段.
作者:高丽香;李洁;袁慧书;郑卓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ICVD患者(缺血组)及79例无ICVD患者(对照组)的TCCD和(或)TCD及颈动脉超声资料,观察颅外动脉及颅内动脉超声征象,并与CTA或DSA结果进行对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CDU检测指标与ICVD的相关性.结果 经CTA或DSA证实,缺血组颅内动脉狭窄22例(22/107,20.56%),颅外动脉狭窄77例(77/107,71.96%);对照组颅内动脉均无狭窄,颅外动脉狭窄34例(34/79,43.04%).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颅外动脉的IMT、斑块数量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U诊断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CTA或DSA的一致性中等(Kappa=0.730),诊断颅外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83).ICA狭窄(P=0.005)、软斑/溃疡斑(P=0.002)、VA狭窄(P=0.029)与ICVD的发生相关.结论 CDU诊断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与CTA或DS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CA狭窄、软斑/溃疡斑、椎动脉狭窄是ICVD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丽娟;肖春;孙广宏;赵启蒙;叶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观察颈部不典型淋巴结的血流特征.方法 对97例常规超声检查不能提示淋巴结良恶性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 61个淋巴结)行三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终诊断结果,将淋巴结分为4组:反应性增生组25例(45个淋巴结)、结核组19例(27个淋巴结)、转移瘤组32例(54个淋巴结)、淋巴瘤组21例(35个淋巴结).比较4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值(L/S)、门髓质形态、血流类型和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4组间L/S及门髓质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瘤组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瘤组、转移瘤组与淋巴瘤组的门髓质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8).4组间血流类型、动脉相造影剂进入方式和实质相造影剂分布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瘤组血流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瘤组、淋巴瘤组与结核组、淋巴瘤组与转移瘤组动脉相造影剂进入方式和实质相造影剂分布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8).结论 三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全面了解淋巴结的血流灌注,可诊断二维声像图特征不典型的淋巴结提供较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王晓荣;艾迪拜·木合买提;张荣;姚兰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8 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增强CT诊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可疑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和44例确诊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均接受FDG符合线路显像和CT增强扫描,检查间隔小于l周.分析比较两种检查对原发病灶及肿瘤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37例可疑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恶性36例(包括肾癌11例、肾淋巴瘤3例、肾转移癌3例、肾盂癌3例、膀胱癌5例、前列腺癌8例、输尿管癌1例、阴茎癌2例),良性1例(为输尿管炎症出血),符合线路与增强CT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2.22%(26/36)和83.33%(30/36)、特异度均为0,准确率分别为70.27%(26/37)和81.08%(3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对44例泌尿系恶性肿瘤术后复查(包括肾癌13例、肾盂癌3例、膀胱癌17例、前列腺癌5例、输尿管癌3例、阴茎癌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2例),16例经病理、影像或临床随访确诊远处转移,符合线路诊断效能指标均高于增强CT,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1,P=0.453).结论 增强CT诊断肾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原发灶具有优势,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监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龙叶;刘建军;武新宇;李晓飞;高永举;徐俊玲;丁德刚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