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胶质母细胞瘤(GBM)动态对比增强MRI衍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 收集17例PCNSL与21例GBM,均接受常规及动态对比增强MR检查,测量双室Tofts模型下药代动力学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及初始(60 s)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CNSL与GBM各自的强化瘤灶(ET)、瘤旁脑组织(PT)、正常侧脑组织(NP)间各参数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二者间ET、PT、NP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PCNSL与GBM间ET的Ktrans、K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的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SL、GBM的ET与PT间Ktrans、KepVe、i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NSL的PT与NP间Ktra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M的PT与NP间Ktrans及K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态对比增强MRI基于Tofts双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分析对PCNSL与GBM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张禹;张茜;骆祥伟;邓雪飞;朱友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鞍区囊性病变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囊性病灶的位置、大小、囊的数目、囊壁厚度及壁结节、海绵窦包绕等特殊征象.结果 83例中,囊性垂体瘤33例、囊性颅咽管瘤28例、Rathke囊肿15例、皮样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2例、垂体脓肿1例.囊性垂体瘤、蛛网膜囊肿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性颅咽管瘤及Rathke囊肿信号表现复杂;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垂体脓肿DWI呈高信号.3种常见鞍区囊性病变(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Rathke囊肿)间囊的大小、数量及囊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根据囊性病变的位置、形态、信号特征、囊的特点及一些特殊征象,可提高对鞍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刘长林;周辉;洪汛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一体化PET/MR探讨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和葡萄糖代谢的空间相关性.方法 对9名健康人行一体化PET/MR脑成像,获得同步的静息态MR脑功能成像(fMRI)和PET图像.分析静息态脑默认网络脑区连接与葡萄糖摄取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基于静息态fMRI的脑默认网络与PET图像高代谢区域有很好的空间分布相似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右侧后扣带区域内脑功能连接值与相对葡萄糖摄取(rGU)值的相关性显著(rs =0.833,P<0.001).结论 一体化PET/MR可为研究脑默认网络的神经生理机制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王静娟;崔碧霄;杨宏伟;马杰;梁志刚;卢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ET葡萄糖代谢成像与MR结构成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与轻度认知损伤(M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AD患者18例(AD组)、MCI患者6例(MCI组),其中AD患者包括11例中重度AD(中重度AD组)及7例轻度AD(轻度AD组),另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同期进行PET与MR结构成像,通过视觉评价与定量分析法观察脑内放射性分布及海马萎缩情况.结果 所有AD患者(18/18,100%)均可见脑内特定区域葡萄糖代谢减低,其中11例中重度AD患者均同时伴有海马萎缩,7例轻度AD患者中3例可见海马萎缩;MCI患者中,5例(5/6,83.33%)未见海马萎缩,但其中2例可见葡萄糖代谢减低.对照组(10/10,100%)均未见海马萎缩,其中2例可见轻度脑萎缩,FDG分布对称性轻度减低.结论 PET及MRI均可用于诊断AD与MCI,但各有侧重,二者联合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AD的诊断能力.
作者:段小艺;刘翔;叶佳俊;高俊刚;郑婕;郭佑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较为准确地显示直肠癌病变并提供定量分析信息,对临床合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通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多参数成像技术,可从分子水平反映组织的弥散和灌注情况,理论上可定量显示直肠癌内部细胞密度、微血管密度的结构学信息及肿瘤细胞代谢的功能学过程,从而反映肿瘤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及其程度.本文就IVIM技术在直肠癌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李爱银;宋歌声;王大伟;周静静;周梦娇;秦涵;李军;庞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末梢灌注延迟,但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多数患者并无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异常,但可能出现胸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以简便、无创、安全的检查手段确诊并评估CSFP尤为重要.随着近年超声心动图的发展,通过常规超声、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及心肌CEUS等多种超声技术均可对CSFP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文对超声心动图评价CSF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黎瑶;陈新云;卢聪;延东娥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既往诊断外周神经损伤主要依赖运动感觉功能检查、电生理及MR检查.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损伤具有实时、动态、直观、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有利于发现损伤部位及判断损伤类型,为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等提供重要信息.低强度超声(LIUS)能促进施万细胞增殖及大鼠损伤神经再生.虽然LIUS治疗外周神经损伤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其未来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仍值得期待.
作者:常景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脑老化指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组织结构、功能、形态逐渐出现衰退的现象,其中认知功能减退是脑老化的重要标志,脑白质的退行性改变可能是造成脑老化的重要因素.DTI及其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无创显示活体人脑组织微观结构,有利于分析脑老化过程及脑老化相关疾病.本文对DTI技术在正常脑老化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黄干;姚旭峰;黄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是一个涵盖乳腺X线、超声及磁共振影像解读报告的标准化系统.BI-RADS促进了医学影像学检查报告的标准化,减少了乳腺影像解读时的混淆,是广泛应用于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中的风险评估和质量保证工具.本文对BI-RADS的发展史、临床价值、局限性以及与其他影像等技术结合的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作者:宋丽君;张家君;卢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宽体探测器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的宽体探测器CT扫描资料.CT灌注(CTP)扫描采用16cm探测器覆盖的轴扫模式,ASiR-VS0%,注射对比剂6 s后开始行CTP数据采集,共采集26期图像,在第22 s、51 s及153 s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图像.测量肾上腺腺瘤(A组)和对侧正常肾上腺结合部(B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及表面通透性(PS)值.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评价辐射剂量.应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的BV、MTT及PS值均低于B组(P均<0.05),2组间BF、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BV、MTT及PS值诊断肾上腺腺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0.762及0.831,以PS值1.37 ml/(100g· min)为阈值诊断腺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81.0%.平扫、CTP(含增强三期)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20±0.57)、(19.98±1.9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灌注成像可为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提供高质量常规三期强化图像,同时提供有效的定量灌注数据.PS值对腺瘤有较高诊断效能.
作者:赵莹;刘爱连;刘静红;邓锡佳;郭丹;刘晓冬;刘义军;方鑫;刘泽群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结肠憩室炎CT分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已确诊为结憩室炎的患者的CT资料并对其进行CT影像学分级,1~3级预测为可行保守治疗,4~5级预测为需行手术治疗,并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进行对照.结果 结肠憩室炎CT主要表现为突出于肠壁的小囊袋状突起,憩室壁及邻近肠壁水肿增厚(40/41,97.56%)、周围脂肪结构紊乱及邻近腹膜增厚(39/41,97.12%).41例憩室炎患者术前CT分级预测治疗方案的准确率为85.37 %(36/41).结论 结肠憩室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分级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郭威;曾旭文;梁治平;陈松;周洁;李艳梅;何敏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胃癌超声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DFI及SM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DFI与SMI显示血流信号阳性率、有血流信号的胃癌病灶厚度、血流信号分级的差异.结果 CDFI显示血流信号的阳性率为75.36%(52/69),SMI阳性率为95.65%(6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61,P=0.001).CDFI测量有血流信号的胃癌病灶厚度为(19.92±4.54) mm,SMI所测为(16.92±5.7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43).CDFI与SMI显示血流信号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4,P<0.001).结论 SMI技术对胃癌病灶低流速微小血管血流信号较CDFI更敏感,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作者:农志伟;康利克;石宛灵;李小溪;郑红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68岁,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腹胀,伴恶心,近2天发现腹部隆起包块.查体:上腹部可触及一约4 cm×4 cm质硬肿物.实验室检查:AFP 113.77 ng/ml,CA125 361.69 U/ml,CEA、CA199正常.CT:左上腹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约16.5 cm×14.1 cm×14.3 cm,CT值约14~37 HU,边缘较清晰,内见不规则囊状低密度影及斑片状钙化影(图1A),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实性部分呈较明显斑片状强化,病灶边缘显著,门静脉左支见充盈缺损(图1B),病灶与肝左叶分界不清,邻近胃受压向后下方移位,胃前壁及小弯侧胃壁与病灶分界不清,腹腔未见转移灶和肿大淋巴结.
作者:于淼;刘珊珊;战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46岁,因“颈部不适1年”就诊.专科检查:舌根部见一较大肿块,表面光滑.实验室检查:促甲状腺刺激激素13.04 mU/L(正常值范围0.27~4.20 mU/L),游离甲状腺素14.67 pmol/L(正常值范围12.0~22.0 pmol/L);颈部CT:口底及会厌囊实性肿块.SPECT甲状腺显像:甲状腺摄取功能严重减低.超声检查:口底舌根部见大小约50 mm×32 mm×45 mm的弱回声团,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楚,内可见斑片状强回声,团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环绕,团块内可见点线状血流信号(图1A).甲状腺区未见确切腺体回声(图1B).超声提示:舌根部实性团块伴钙化:异位甲状腺伴腺瘤?遂行舌根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舌根部肿瘤直径约40 mm,表面光滑.病理诊断:舌根部异位甲状腺组织伴滤泡性腺瘤.免疫表型:TG(+)、TTF-1(+)、PAX 8(+)、P63(-)、CK5/6(-)、CD1l7(-).
作者:罗伟东;邱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56岁,半年前偶然发现左乳肿块就诊.体格检查:左乳中央区可扪及一约6 cm×5 cm肿块,局部突出于皮肤表面,呈紫红色,质硬,边界欠清,无压痛,活动度差,双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MR检查:平扫示左乳内一巨大肿块,向皮肤外突出,病灶大部分位于中央区,约7.4 cm×6.5 cm×5.7 cm.局部边缘毛糙,T1 WI呈不均匀等信号伴大片状低信号区(图1A);T2WI呈混杂高信号,周围腺体水肿,邻近皮肤增厚与肿块粘连(图1B);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C),ADC值偏低,平均 1.1×10-3mm2/s.
作者:赵美琳;李卓琳;丁莹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55岁,以“发现左乳肿物10月余”为主诉入院.体检: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约20 mm×15 mm的质韧肿物,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压痛,乳头无凹陷及溢液,皮肤无红肿及橘皮样变.超声:左侧乳腺可见中等回声区,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未见明显占位效应;CDFI示病灶内点状血流信号;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示左侧乳腺12点方向(距乳头约54 mm,距皮肤约14.5 mm)可见约18 mm×11 mm中等回声区(图1A),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冠状切面可见“汇聚征”;弹性成像示病灶以红色为主(图1B、1C),弹性评分5分.超声诊断为左侧乳腺占位性病变(BI-RADS 4C类).行左乳区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乳腺)复杂性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SA)伴导管上皮简单增生.免疫组化:P63(+),KI67(<5%),腺上皮ER(3+),PR(1+),CK8/18(3+),CK5/6(肌上皮+).
作者:靳凤梅;马苏美;王惠;李金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64岁,4年前外院检测类风湿因子18 IU/ml、ANA阳性(1:320颗粒型),抗SSA抗体阳性,抗CCP抗体5.1 RU/ml,C-反应蛋白及血沉增高;胸部CT示双下肺呈磨玻璃样改变,肺功能检查示轻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干燥综合征、间质性肺病”,多次调整用药.既往有结节性痒疹、骨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脑膜瘤、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病史.本次因“排尿困难,尿频伴下腹疼痛1周”就诊.
作者:刘婉君;刘辉;方婉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47岁,因反复胸闷3年余就诊.患者于2012年因子宫肌瘤接受子宫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静脉内平滑肌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内见一约1.6 cm×0.8 cm稍强回声团块(图1),边界清晰,可见一蒂与之相连并附着于三尖瓣前瓣,随心动周期可见摆动;CDFI示三尖瓣 口中量反流信号,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超声心动图诊断:①右室稍强回声团块,考虑黏液瘤可能;②三尖瓣反流(中量).遂行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心脏肿瘤切除术十三尖瓣直视成形术.
作者:黄文孜;周爱云;刘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32岁,于6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下腹约3 cm×3 cm肿物,无疼痛,无发热,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未治疗,近日发现肿物稍增大.查体:肿物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尚可,边界清楚.腹部CT:左侧腹壁内可见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27 HU,约2.2 cm×2.9 cm,边界清晰,与腹壁肌肉分界较清,CT诊断为左侧腹壁内软组织密度影,性质待定(图1A).
作者:黄文文;张震;卞东林;王学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46岁,以“腰部疼痛伴双下肢乏力1个月,加重半月余”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Ⅳ级.骶尾部CT:L3~5双侧椎间孔及侧隐窝、骶孔扩大,可见对称性稍低密度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8~30 HU.病变邻近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受侵破坏.腰椎MRI:L4~5椎管内、T11~L5双侧椎间孔区、骶孔区及椎旁见较对称性多发等长T1等长T2信号(图1A),脂肪抑制T2WI呈等、高信号(图1B),病变信号不均,呈多发囊状、串珠样,边界较清,部分病变内可见“漩涡征”(图1C);DWI示病变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病变所累及双侧椎间孔及骶孔可见明显扩张,向外侧延伸至椎旁,与双侧腰大肌关系密切,双侧腰大肌受压向外侧推移;骶孔区病变向前下方延伸至盆腔内.
作者:宋承汝;谢珊珊;程敬亮;张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孕妇,25岁,孕27周,孕1产0,既往体健,无孕期感染史及服药史,无家族遗传史.胎儿超声心动图:心率149次/分,胎儿心脏位置正常,心尖指向左侧,心房正位,心室右襻,左右心内径比例正常,房室连接一致,四腔心切面显示清楚,心脏中央存在“十字”交叉.左心室内分别见12.0 mm×9.0 mm、5.5 mm×5.3 mm、4.9 mm×3.6 mm的高回声团,右心室靠近心尖处见9.4 mm×4.4 mm的高回声团,无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回声均匀,后方无声影(图1).胎儿心脏大动脉起源正常,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内径正常.各瓣膜形态结构及启闭正常,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超声心动图诊断:考虑心脏多发横纹肌瘤.患者于外院引产后病理诊断为心脏多发横纹肌瘤.
作者:黄玉雯;李蕊;张红薇;曹礼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孕妇,26岁,孕1产0,孕28+3周,孕期无服药史及毒物接触史.孕28+3周产前超声检查见胎儿脊柱 L3~4水平椎管内可见约9 mm×2 mm的强回声团(图1A),后方伴声影,脊髓受压,L3~5水平椎弓骨化中心明显增宽(图1B),其表面皮肤连续中断,中断处宽度约6 mm,皮肤缺损处可见一囊性包块,约10 mm×6 mm,包块后方的椎弓骨化中心向后开放,呈外“八”字形.小脑体积小,弯曲呈“香蕉状”,颅后窝池消失.超声诊断:胎儿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DM)合并开放性脊柱裂.
作者:马斌;王艺璇;李天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49岁,以“间断右下肢肿胀10余年,突发呼吸困难1周”入院.超声心动图:右心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内径轻度增宽,右肺动脉起始部腔内可见附加弱回声,无彩色血流显示(图1),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起始部可见极少量血流,肺动脉频谱呈高压改变;三尖瓣探及轻度反流,反流峰速约3.7 m/s,间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70 mmHg;下腔静脉内径增宽,随呼吸运动无变化;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16 mm,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10 cm/s,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43%;提示:右肺动脉内附加弱回声,中度肺高压.右下肢深静脉超声显示右侧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增宽,腔内充填弱回声,可零星显示彩色血流,反复屈趾试验后无改善;提示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图2).肺动脉造影示肺动脉栓塞(图3).行肺动脉栓子取出术,术中见栓子为暗红色陈旧性血栓,与超声描述相符.
作者:梁彗莉;陈昕;杨茹;杨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孕妇,38岁,孕3产1,孕27周外院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椎管内强回声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无药物接触史、家族遗传史及其他病史,孕期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见异常.我院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约6.7 cm,头围约26.1 cm,腹围约24.2 cm,股骨长约5.2 cm,肱骨长约4.8 cm,羊水指数约12.7 cm,脊柱旁矢状切面及冠状切面均示L3~5水平可见稍强回声团,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约2.1 cm×0.8 cm×0.5 cm,脊髓圆锥位置显示不清,神经管闭合位置略后移;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1A).
作者:焦北鱼;赵慧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47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头痛7天”人院,以顶枕部疼痛为主,呈阵发性,休息后可缓解.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5.44×109/ L、红细胞计数4.78×1012/L、血小板计数174×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未见恶性幼稚细胞,可排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leukemia,AML).MR检查:平扫可见沿大脑镰分布的分叶状、结节样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增厚及强化,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图1A~1C).MR诊断:考虑脑膜瘤.
作者:何昕;刘晓超;潘星辰;佟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3年余,加重4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99(-).CT检查:膈肌右侧可见一较低密度巨大肿块,大小约8.0 cm×7.7cm×8.3 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出血.肿瘤下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平扫及增强3期CT值分别为37 HU,动脉期47 HU,静脉期63 HU,延迟期87 HU,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邻近肝组织明显受压.
作者:梁小红;黄晓宇;张巧莹;周俊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37岁,因“左侧腰部酸胀2月余”就诊.查体:左肾区叩击痛(+).超声检查:左肾体积增大,形态失常,中上极探及约9.0cm×7.9 cm的低回声团,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性回声区及强回声钙化灶(图1A).肿块实性部分内可见点线状血流信号,左肾静脉内可探及约6.8 cm×1.5cm低回声团,与肿块相延续.超声诊断:左肾占位并左肾静脉癌栓形成.
作者:周爱云;刘小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女,49岁,因“头痛3个月,加重1周”入院,无闭经、泌乳,无多饮、多尿.实验室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均正常.MRI:鞍内可见2.1cm×1.5 cm×2.1cm占位性病变,病灶略向鞍上凸出,T1WI呈均匀略高信号,正常神经垂体高信号存在且受压向后上移位(图1A),病灶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图1B);增强扫描病灶外缘呈环状强化,考虑为受压变薄的垂体结构,病变本身未见强化.MRI诊断:垂体瘤卒中.经蝶肿瘤摘除术中见肿瘤呈黄褐色,边缘清楚,质地较软,血运不丰富,全切肿瘤后垂体保留完好.HE染色病变组织为无定形嗜酸性红染物质(图1C),未见细胞和血管结构;刚果红染色阳性(图1D).病理诊断:淀粉样瘤.术后对患者进行系统检查,排除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因此未给予抗淀粉样变药物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MRI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
作者:吴明振;张传臣;谢国华;任玉波;李忠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34岁,因“突发呼吸困难、气短10天”入院.查体:血压116 mmHg/70 mmHg,心率90次/分,心律齐,心前区可闻及杂乱的以舒张期为主的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段改变.二维超声显示主动脉无冠窦向右心房呈瘤样膨出,基底宽约7 mm,约40 mm×35 mm,其内可见大量血流往返于主动脉与瘤样膨出之间,未见确切破口(图1A),主动脉无冠瓣舒张期向左心室流出道脱垂,多普勒超声探及舒张早期大量反流信号(图1B),瘤体舒张期部分阻塞三尖瓣口(图1A),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变快,收缩期瘤体退回右心房,致三尖瓣轻-中度反流.
作者:郭豪杰;杨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患者男,43岁,以“左上腹胀痛不适1周”人院.腹部疼痛为慢性隐痛,向左侧腰背部放射,无发热、恶心及呕吐.查体:腹软,左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脾肋缘下可触及,质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6 g/L,血细胞比容19.70%,血小板61×109/ L.上腹部CT示脾大,实质内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灶,境界欠清,大病灶大径约2.1 cm;增强后病灶由周边逐渐向中心填充强化,大部分病灶延迟期呈等密度,CT诊断为脾脏多发血管瘤可能性大(图1A~1D).
作者:杨千朋;刘尼军;王敏茹;宁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3.0T MR影像特征中能够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3.0T 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191例,其中三阴型乳腺癌25例(TNBC组),非三阴性乳腺癌166例(非TNBC组),比较2组年龄、病灶形态、肿块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特征、T2WI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瘤周血管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非TNBC组比较,TNBC组病灶多表现为边缘光滑(P=0.023)、圆形(P=0.001)肿块,增强扫描多呈环形强化(P<0.001),病灶T2WI多呈高信号(P=0.003),ADC值相对较高(P=0.022),瘤周血管增多(P=0.046).其中肿块强化特征、T2WI信号、ADC值及瘤周血管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为预测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个因素联合预测TNB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结论 肿块环形强化、T2WI高信号、ADC值相对较高、瘤周血管增多是预测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江森;洪又佳;肖莹;张凡;李仰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对动态增强扫描(DCE)表现为环形强化的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乳腺病变患者的DCE-MRI、DWI资料,病灶DCE-MRI均表现为环形强化.根据病理结果将67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2组DCE-MRI病灶整体形态学指标、“强化环”形态学指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DCE-MRI半定量参数指标及“强化环”多点ADC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应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itc回归模型构建新的联合参数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组间“环形强化”环壁形态(Z2=14.19,P=0.001)、是否具有壁结节(x 2=12.48,P=0.001)、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指标(x2=19.60,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间早期强化率(t=2.35,P=0.02),峰值达峰时间(Tmax;t=-4.66,P=0.007),ADC环内(t=1.35,P=0.001)、ADC环壁值(t=-2.8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构建“强化环”形态学指标+DWI扩散受限分布位置+Tmax+ ADC环内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病变性质的约登指数高为0.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5% CI(0.82,,0.91)],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96%和91.31%.结论 乳腺MR多模态成像对乳腺环形强化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许蕾;王椋;许道洲;庞闽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观察心脏瓣膜形态结构、活动及对合功能,寻找赘生物,观察瓣周结构及有无基础心脏病变.结果 114例患者中,104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69例有基础心脏病,5例有全身性疾病.血培养阳性35例.超声示累及二尖瓣46例、主动脉瓣48例、三尖瓣17例、肺动脉瓣1例、人工瓣膜9例,其中多瓣膜受累7例;存在严重并发症19例.59例接受手术患者中,56例检出赘生物,术前超声诊断正确,诊断正确率为94.92%(56/59).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作者:刘秋颖;王璐璐;张云山;姚文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超声测量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腹盆腔6个部位(子宫前方、子宫直肠窝、右侧髂窝、左侧髂窝、肝肾隐窝、脾肾隐窝)腹腔积液深度,建立腹腔积液量预测模型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 选取经超声测量腹盆腔6个部位的腹腔积液体积并于测量6h内实施经阴道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的患者50例作为测算组,分别绘制引流腹腔积液量(y;ml)与腹腔积液深度和(X;mm)、身高相关腹腔积液系数、体表面积相关腹腔积液系数的散点图,建立3个回归方程.采用相关性较好且更简单、实用回归方程为拟验证公式,追踪10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根据上述回归方程获得预测腹腔积液量,将其与实际引流腹腔积液量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测算组X与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56.554 + 10.452X(R2 =0.577),相关性较好且更简单,并简化为Y=10.5X-250.0.验证组推测腹腔积液量与实际腹腔积液量的一致性界限为(-1 314.02,1 560.48)ml,偏倚为123.23 ml,且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4,P=0.096).结论 可采用简化公式Y=10.5X-250.0预测OHSS患者的腹腔积液量,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朱颖春;周建军;贺方方;侯晓妮;陆菲菲;孙海翔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Z评分对评价正常中晚孕期胎儿主动脉(AO)、肺动脉(PA)内径增长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前后2次产前超声心动图测量332胎正常胎儿的AO内径及PA内径.以AO内径、PA内径为应变量,胎儿双顶径(BPD)、胎儿股骨长径(FL)、孕周(GA)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基于此计算AO、PA的Z评分.比较前后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Z评分的差异.结果 首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时GA为(25.82±2.27)周(18~35周),第2次检查时GA为(30.61±2.28)周(23~39周).前后2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测胎儿AO内径、PA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AO内径及PA内径均随GA、BPD及FL的增长而增长.同一孕妇胎儿AO及PA的Z评分随GA、BPD及FL的增长而相对稳定.前后2次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AO、PA的Z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正常胎儿AO和PA内径的增长与生物学参数的增长呈正相关,但Z-评分在中晚孕期相对保持恒定.
作者:周维;赵博文;王蓓;彭晓慧;潘美;胡晚育;泮翔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不同参数设置对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需要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的患者40例,分别行上腹部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延迟期采用低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s.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射(FBP)重建和IMR技术重建,IMR采用不同参数,以获得不同水平(Level 1~3)的常规和软组织重建图像,分别记为R1、R2、R3亚组和S1、S2、S3亚组.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并比较,主观评价包括低对比分辨率(LCD)、图像失真(ID)和诊断信心(DC)评分,客观评价包括肝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不同参数组图像的LCD、ID和D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参数组图像间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除S1与R2亚组、S2与R3亚组3项指标(P均>0.05)外,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全迭代重建IMR技术可提高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的图像质量,推荐参数为软组织重建、Level 1或常规重建、Level 2.
作者:樊荣荣;施晓雷;张天然;钱懿;陈如谭;范丽;萧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DWI和1H-MRS对不同恶性程度原发性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的DWI和1 H-MRS检查资料.DWI检查中b值分别为0、400、800、1 000、1 500 s/mm2,经后处理获得相应的ADC图,并计算ADC值.对18例MRS谱线稳定的骨肉瘤患者进行分析并获得MRS谱线、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及Cho/Cr值.不同b值下高度和低度恶性骨肉瘤的ADC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Cho/Cr值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当b值分别为400、800、1000 s/mm2时,高度与低度恶性骨肉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26、4.37、4.87,P=0.01、0.04、0.03);而b值为1 500 s/mm2时,高度与低度恶性骨肉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39,P=0.12).b值为400 s/mm2时,以ADC值诊断高度恶性骨肉瘤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为73.30%和72.70%.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Cho/C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P<0.05).以Cho/Cr诊断高度恶性骨肉瘤的佳界值为2.21,特异度为75.00%,敏感度为92.90%.结论 ADC值(b值取400 s/mm2)及Cho/Cr值均对诊断原发性骨肉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莹;任翠萍;程敬亮;李贝贝;肖翠萍;王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婴儿纤维性错构瘤(FHI)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FHI患儿的临床、CT、MRI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5例FHI中,单灶13例、双灶2例,共17个病灶,CT、MRI表现为皮下型、皮肤型和混合型病灶分别占58.82%(10/17)、17.65%(3/17)和23.53%(4/17).皮下型、混合型病灶呈“云雾征”(包括“淡云征”及“浓云征”),其中“淡云征”病灶以成熟脂肪细胞为主,“浓云征”病灶的成熟脂肪细胞、致密纤维细胞及原始间叶细胞三相成分构成比较一致.皮肤型病灶呈“倒峦征”,以原始间叶细胞为主.结论 FHI的CT、MRI表现复杂但也有一定的特点,可较好地反映其组织病理学特性.
作者:杨秀军;奚政君;李婷婷;王雪莉;任翔;樊红梅;张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腓肠肌弹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为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接受侧隐窝入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臭氧消融术及脉冲射频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治疗前后紧张状态下双侧小腿腓肠肌的平均(EMean)及大(EMax)弹性模量值(kP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患侧紧张状态腓肠肌EMean为(11.28±2.60)kPa,EMax为(15.26±2.63)kPa,均较健侧[EMean:(16.28±5.25)kPa;EMax:(21.13±6.62) kPa]减低(t=78.241、64.634,P均<0.001).治疗后患侧紧张状态腓肠肌EMean为(13.18±2.38)kPa,EMax为(17.63±2.73)kPa,均较治疗前增高(t=6.407、14.815,P均<0.001).不同肌力状态下,治疗前和治疗后紧张状态腓肠肌的EMean、E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前及治疗后当肌力增加时,紧张状态腓肠肌EMean、EMax值亦增加,不同肌力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前后紧张状态下腓肠肌的EMean和EMax,可定量分析肌肉组织恢复情况.
作者:宋林潼;杜静;陆永萍;张静秋;杨寒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范围,并分析生理指标(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等)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无髋关节疼痛症状者的盆腔MSCT扫描资料,测量并记录髋关节的IFS宽度、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股骨颈角、坐骨角,并分析IFS宽度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及IFS宽度、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均大于女性(P均<0.05),坐骨间距、坐骨角均小于女性(P均<0.001).IFS宽度与头颈轴长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坐骨间距、股骨颈角、坐骨角均呈负相关(P均<0.001),与身高、体质量、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MSCT可应用于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学测量与评估,女性骨盆结构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更易罹患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原因.
作者:郭家川;刘英;蒲红;蒋瑾;谢坪;陈光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T2 mapping成像评价青年健康志愿者肩关节软骨构成成分的可行性,并定量分析肩关节软骨T2值.方法 对16名青年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肩关节斜冠状位8回波T2 mapping成像,并经后处理获得伪彩图,将肩关节软骨三等分为外带、中带、内带,测量其T2值.比较外带、中带、内带间T2值的差异及不同性别间、左右侧间T2值差异.结果 肩关节软骨外带、中带、内带T2值分别为(38.67±2.82)ms、(38.41±2.52)ms、(36.49±1.80)m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89,P=0.001),肩关节外带、中带软骨T2值均大于内带(P均<0.05).肩关节软骨外带、中带及内带的左侧与右侧T2值、不同性别间肩关节软骨外带、内带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间肩关节软骨中带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 mapping成像可用于评价肩关节软骨构成成分变化.
作者:刘新峰;魏琳;牟俊;王荣品;曾宪春;刘远成;刘昌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PET/CT及PET/MR特征.方法 纳入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ET/CT及头颈部MR检查.由2名观察者独立观察PET阳性病灶,包括阳性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并对PET/CT、PET/MR T1WI及PET/MR T2WI的图像质量、融合准确度、病灶清晰度、病灶特征等进行评分.分析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40例患者共90个PET阳性病灶,包括阳性原发灶40个、阳性淋巴结50个.PET/CT、PET/MR T1WI及PET/MR T2WI在图像质量及融合准确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显示阳性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的清晰度方面,PET/MR T1WI及PET/MR T2WI均优于PET/CT(P均<0.05).40个阳性原发灶中,PET/MR T2WI对29个原发灶的特征显示多于PET/CT,4个原发灶与PET/CT相仿,7个原发灶较PET/CT少.结论 PET/MR在HNSCC诊断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在显示头颈部局部病灶时较PET/CT更具优势.
作者:白乐;程勇;唐勇进;凌雪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美国甲状腺协会(ATA)超声分类与甲状腺细针穿刺(FNA)细胞学检查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357个结节)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于超声检查后接受外科手术或FNA细胞学检查.根据2015年版ATA甲状腺结节诊治指南,对超声图像进行分类评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ATA超声分类及FNA细胞学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357个甲状腺结节中,248个经术后病理确诊,包括233个恶性结节及15个良性结节.对照病理结果,超声ATA分类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88.31%(219/248),敏感度为90.99%(212/233),特异度为46.67%(7/15),阳性预测值为96.36%(212/220),阴性预测值为25.00%(7/28);FNA细胞学检查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98.81%(83/84),敏感度为100% (75/75),特异度为88.89%(8/9),阳性预测值为98.68%(75/76),阴性预测率为100%(8/8).ROC曲线分析显示,2种方法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3和0.944(Z=2.397,P=0.017).结论 ATA超声分类方法对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FNA细胞学检查能更加有效地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
作者:钟绍斌;彭川;邹学彬;黄灿;刘隆忠;杨安奎;邹如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对3台MRI设备的层间射频信号干扰情况进行检测,以加深对层间射频信号干扰现象的认识.方法 通过3台MRI设备(设备1:GE 1.5T HDi,装机时间:2012年;设备2:GE 3.0T HD,装机时间:2006年;设备3:GE3.0T 750W,装机时间:2016年)采用轴位T1WI序列扫描ACR模体,记录层间距为5.0、1.0、0.5和0 mm时的SNR,绘制SNR变化百分比与层间距百分比的函数图.处置标准:当层间距从5 mm减小到0时,由层间射频信号干扰作用所导致的SNR的下降不超过20%.结果 当层间距由5 mm减小到0时,设备1的SNR下降幅度为18.16%,设备2的SNR下降幅度为23.57%,设备3的SNR下降幅度为10.75 %;设备1和设备3的层间射频信号干扰检测结果达到处置标准,设备2(使用时间超过10年)的检测结果未达标.结论 3台MRI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层间射频信号干扰现象,其中使用时间久的设备检测结果不达标.层间射频信号干扰检测应该在临床质量控制工作中受到重视.
作者:尹红霞;刘雅文;杨娉娉;张艺;朱建明;杨正汉;王振常 刊期: 2017年第11期
MR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2014年全球医用MRI设备装机量达18.31万台,同比2013年增长11.71%[1].1985年我国引进第1台MRI设备,2015年我国MRI设备保有量增加至9 089台,每百万人口设备拥有量为6.6台[2].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2015年MRI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1-2015年,我国MRI设备销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1%,从892台增加至1 507台[2],已广泛应用于县级以上医院.
作者:杨正汉;王振常 刊期: 2017年第11期
MRI设备临床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MRI设备的各项性能参数指标稳定,以获取高质量的扫描图像,为影像诊断提供图像质量保障.国外许多国家已建立较完善的质量控制流程和制度,应用推广也较为普及.而我国MRI设备质量控制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推广尚未完善,还需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对MRI设备临床质量控制流程和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刘雅文;尹红霞;杨娉娉;朱建明;杨正汉;王振常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RI设备磁场均匀性评估方法与实践操作步骤,为临床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基于MRS模体和32 cm的匀场球模,分别采用波谱峰值法和带宽差值法两种磁场均匀性检测方法检测本单位放射科的MRI设备.结果 MRS模体的半高宽值为0.08 ppm,32 cm匀场球模在带宽差值法下单层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的磁场不均匀值分别为0.15 ppm、0.08 ppm和0.18 ppm.结论 所检测MRI设备磁场均匀性良好,符合磁场均匀性检测标准.
作者:杨娉娉;尹红霞;刘雅文;朱建明;杨正汉;王振常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见于脏层胸膜[1],头颈部SFT相对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头颈部SF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影像学诊断头颈部SFT的价值.
作者:钱雯;胡昊;马高;苏国义;许晓泉;施海彬;吴飞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阴道斜隔综合征(H erlyn-Werner-Wunderlich syndrome,HWWS)是一种女性生殖道梗阻性畸形,其畸形主要包括:双子宫,双宫颈;单阴道,但阴道有一斜隔将半边阴道封闭致斜隔侧子宫不通;斜隔侧肾脏发育异常,通常为肾缺如.由于HWWS罕见,临床及放射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常易误诊、误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HWWS患者的MRI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吴琛;陈玲;陈远军;韩祥磊;陈文;周运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前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在我国均居癌症之首.近30年来,肺癌死亡率上升465%,超过75%的肺癌患者发现时多为晚期,且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不足17%.低剂量CT可用于筛查0~Ⅰ期肺癌,经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72%.肺癌筛查有助于患者获得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低剂量CT因其可在保证筛查的前提下,实现肺癌早期发现而备受关注.
作者:飞利浦医疗科技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