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Poly L-lactic acid(聚左旋乳酸)材料制作的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36例,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后定期进行物理检查、关节活动测量仪(KT 2000)及摄X线片检查.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术后6周复查发现有关节肿胀及皮肤温度升高等滑膜炎体征2例(5%),其中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但另1例经KT 2000检查及物理检查有关节松弛.术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出现弥漫性骨质吸收现象有3例(8%).术后20个月后复查发现有1例胫骨隧道轻度扩大并伴伸直受限(2%).结论 不论是用金属还是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都有可能出现隧道扩大及关节松弛等并发症.但是术后反应性滑膜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弥漫性骨吸收现象是否与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直接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及研究.
作者:方镇洙;柳硕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的小蝶形钛钢板经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简单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探讨其固定效果和疗效.方法 对23例2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3足,Ⅲ型14足,采用小蝶形钢板经外侧有限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跟骨解剖参数和足功能的恢复.结果 19例23足获得随访,所有足的外形恢复良好,主要的X线片观察指标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后关节面平整.按Maryland足评分方法评价术后功能,Ⅱ型骨折11足,优8足,良3足;Ⅲ型12足,优6足,良5足,可1足.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SandersⅡ和部分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小蝶形钛钢板内固定能够取得可靠的固定效果,减小软组织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燕晓宇;俞光荣;朱辉;张凯;周家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61例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56例.选择Schatzker分型标准判断损伤程度;临床疗效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6个月.根据Rasmussen评分:优32例,良18例,可6例,差5例.7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5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关节强直.结论 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有骨折类型、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质量及各种并发症等因素.通过提高关节面复位质量、术中正确处理合并伤以及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贾其余;郑曙翘;董力军;阎红旗;熊进;田小华;方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进一步认识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50例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采用永磁型MRI机,场强0.2T.结果 50例半月板撕裂中,按照部位分类,半月板撕裂位于内侧半月板前角2例,内侧后角37例,外侧半月板前角5例,外侧后角3例,同时累及半月板前角、体部和后角者内侧2例,外侧1例.按照半月板撕裂的形式分为:水平撕裂8例;垂直撕裂4例;斜形撕裂26例;纵形撕裂3例;放射状撕裂4例;桶柄状撕裂2例;复杂撕裂3例.结论 MRI能够清楚显示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部位和形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诊断半月板撕裂的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赵文;高克勇;王飞;宋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制一种自动加压式外固定装置,用于治疗跟骨的粉碎性骨折,为临床处理这类骨折,提供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此装置用医用不锈钢材料,配合克氏针(斯氏针),通过稳定前足和胫骨使复位的跟骨得以固定牢固.结果 5例跟骨粉碎性骨折用此架治疗,术后依据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4例,良1例,无针道感染、踝关节功能障碍、跟骨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复合自动加压式外固定架治疗跟骨骨折,方法操作简单,跟骨塑性好,关节面复位满意,成本低.其器械原理、结构设计和治疗方法可行,值得普及和推广.
作者:李振清;张咏梅;邢国宽;陈文学;刘新阁;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在关节镜下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5年6月~2006年7月,收治此类病人14例,均早期行关节镜下微创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时行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重建术.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未发生感染和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2周骨性愈合.Lysholan膝关节评分:≥85分者11例,达78.6%;14例均≥75分.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一期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在小的创伤下大程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稳定关节以及正常的下肢力线,避免了二次手术,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聂喜增;马湘毅;王书行;李峰;刘树民;刘金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从2003年1月~2005年7月,使用Hybir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1例,按AO分类:A1型4例;A2型5例;A3型4例;C1型2例;C2型3例;C3型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手术采用有限切开,骨片钉固定,Hybrid外固定支架不跨踝关节固定.结果 术后2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6个月.功能评定采用Bone的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优良率达76%.结论 Hybrid外固定支架设计合理并能维持骨干的轴线,骨片钉能很好的固定骨折块,同时避免了软组织的并发症,可使踝关节早期活动,防止踝关节僵硬,因而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方跃;裴福兴;杨天府;池雷霆;王光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通过椎弓根的投影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椎弓根的解剖及椎弓根投影的影像解剖研究,探讨通过椎弓根投影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临床上前瞻性地利用该法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钉50枚,腰椎椎弓根86枚,术后CT复查.胸椎植入的成功率与经典Margel法对比,腰椎植入的成功率与经典的AO法对比,利用SPSS 13.0的Pearson Chi-Square test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该法与AO及Margel法的成功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 椎弓根的投影就是椎弓根行径在X线片及CT片上的投影,临床利用椎弓根的投影法植入胸椎螺钉16例50枚,Margel法31例 74枚,投影法植入腰椎螺钉23例86枚,AO法32例142枚,投影法胸椎的成功率明显高于Margel法,腰椎的成功率与AO法没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弓根投影法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作者:方国芳;靳安民;张辉;闵少雄;朱立新;赵勇;阮雄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观察颈椎侧位X线片上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X线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 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作者:龙厚清;刘少喻;李佛保;黄阳亮;李浩淼;万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用标准人工骨水泥、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41例.结果 41例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输血600 ml.术后3 d下地12例,7 d下地21例,14 d下地8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菌群失调2例,电解质代谢紊乱6例,低蛋白血症9例.随访3~41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5.4%.无人工关节脱位、松动及假体下沉,无晚期感染病例.结论 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可早期下地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向利;董启榕;郑祖根;徐又佳;陈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腓肠肌推进皮瓣一期修复跟腱伴腱周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对8例跟腱伴腱周皮肤缺损,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V-Y推进下移修复.结果 随访4个月~6年.8例缺损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恢复行走能力.膝踝功能满意.结论 双蒂腓肠肌皮瓣V-Y推进下移可一期修复跟腱伴腱周皮肤缺损.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兰秀夫;杨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 采用功能强大的有限元构建分析软件Solid Works 2006,通过对髋关节假体结构进行拆分,分别将4个部分构建后生成体积进而建立全髋关节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COSMOS Works 2006软件进行计算,采用完全程序自动划分方法,共划分17 195个结点、11 062个单元,分析模拟坐立位腿交叉动作载荷,髋关节假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所构建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逼真反映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真实几何形态及其生物力学.结论 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行为以及进行假体优化设计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李永奖;张力成;杨国敬;林利兴;王伟良;林瑞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2004年1月~2006年2月,笔者对12例中老年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行过伸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侯秀伟;吴广良;曹鹏克;裴勇;徐永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髋部常见的骨折,目前一般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但因其需牵引复位、手术操作较复杂,也产生一定的并发症.笔者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165例PFN内固定术后发生的早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成日;王宝军;刘长贵;白成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往往合并严重的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及骨端外露.自2001年2月~2005年9月,笔者应用自行研制的双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4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黄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在脊柱后路手术固定骨折、脱位和滑脱时,正确确定椎弓根的水平角和矢状角,准确置入合适椎弓根螺钉,顺利完成矫形、复位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997年10月~2006年6月,笔者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椎弓根角度定位器,用于198例脊柱外科手术时矢状角及水平角的确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德;焦兆德;李华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所致,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1].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根据局部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特殊钢板,自2005年11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该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疗效满意.
作者:谭家昌;徐鸿育;杨有猛;黄成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笔者于2007年2月23日,利用第二足趾整形后再造拇指毁损1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因电烧伤致左手拇指毁损.X线示左手拇指自掌骨远1/3处缺失(图1),残断愈合良好.
作者:劳克诚;张成进;李忠;王蕾;范启申;王成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膝关节内骨折多由高能损伤和直接暴力引起.这些膝关节周围的骨折可造成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腔积血、膝周软组织损伤,若治疗不当极易造成膝关节粘连和僵硬,造成患者生活及工作上的极大困难.笔者自2003年8月~2006年12月,对膝关节内骨折患者,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姬勇;吕宏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自2000年1月~2006年8月,笔者共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67例,其中65岁以上者52例,行手术内固定43例,根据病情分别行空心螺钉、动力髋螺钉(DHS)及股骨近端钉(PFN)固定.报告如下.
作者:胡佩良;王建;房效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关节镜下应用钬激光行腘窝囊肿摘除术是一种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1].笔者于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关节镜下应用钬激光摘除术治疗腘窝囊肿1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吕兵;宋长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笔者自2000年3月~2005年6月,应用双切口复位内外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C3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2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薛文;郭仕方;刘林;刘杰;王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多见病,诊断及治疗并不困难,但同时合并坐骨神经出口狭窄症(坐骨神经双卡综合征) 时的诊治则有一定难度,极易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引起医患之间的矛盾.于2002年3月和2006年5月,笔者分别收治2例坐骨神经双卡综合征.报告如下.
作者:朱晓东;王兆林;高天勤;盛莉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寰椎位置高而深在,损伤后易致枕颈部不稳,并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是生命.笔者于2005年3月~2007年3月共手术治疗12例寰椎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军;郭林新;丁真奇;蔡弢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7岁,车祸致左下肢皮肤破裂出血清创缝合术后6 d,经X线检查明确诊断:①左股骨下段开放性骨折;②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后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术后50 d下地行走致左股骨钢板上缘发生骨折,再次手术取出原有钢板,以加长的接骨钢板内固定并植自体骨,1年后随访,骨折愈合,患肢功能良好.
作者:林得志;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自1994年5月~2005年6月,笔者共收治双侧锁骨骨折7例,取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5~67岁.除1例老年患者外均为青壮年患者.
作者:窦榆生;廖永华;师建军;孙银娣;康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病例报告患儿男,8岁,右足外伤术后,皮瓣坏死1周.1周前因外伤至右足第一、二跖骨及其覆盖软组织缺损就诊.急诊行足背随意皮瓣转移及克氏针固定.术后1周,转移皮瓣覆盖跖骨缺损处坏死.专科查体:第一、二跖骨基底部至第一、二趾骨间皮瓣坏死,大小约5 cm×6 cm(图1).
作者:蔡弢艺;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采用带线锚钉(Depuy Mitek)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10~16个月.结果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随访的X线片进行评定:优10例,良1例,该例患者考虑系编织线牵拉过紧所致,术后4个月于门诊行编织线切断松解,术后不适症状消失.结论 对于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治疗,带线锚钉内固定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马海涛;朱勇;陈亿民;翟利锋;毕大卫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2例并发深静血栓形成的资料.结果 1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有血栓史、心肺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6例,长期卧床或下肢长时间制动3例,手术时间过长及创伤过大3例.本组采用肝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后,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及时手术、减少卧床及术中创伤、肝素的应用等是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作者:颜斌;李明全;梁家龙;闫飞;吴锦隆;施向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7例(54膝)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术前确诊31膝,术中确诊23膝,行关节镜下内侧滑膜皱襞切除术.结果 本组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术后疗效评价,优41例,良6例.本组无一例症状复发.治愈率100%.结论 关节镜下内侧滑膜皱襞切除术是治疗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较好的方法.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等优点.
作者:彭庆州;刘志先;李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应用中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关节内粘连松解,必要时结合小切口改良股四头肌成形和髌内外支持带松解,术中达到满意的被动活动度为止.结果 本组119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8~42个月),平均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45°(0°~80°)增至术后的110°(90°~130°),较术前平均增加80°(60°~120°),无关节不稳,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技术在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上是一种创伤小,适应证广,安全有效,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很大优越性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丽艳;陈德生;张庆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不佳的原因.方法 分析1997年6月~2005年7月29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效果不佳原因.结果 有4种复位不佳的原因,①移位的骨折块被压缩,复位时撬起不足;②植骨不实,术后再次移位;③固定螺钉拧得过紧造成关节面再次移位;④内固定钢板位置放置不当或预弯不够.结论 术前膝关节CT和对侧膝关节X线片的详细检查,术中针对外伤的机制以及移位的情况,撬起复位,并植骨填实,达到较满意的复位程度,可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
作者:汤发强;胡世平;陈祖星;吴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治疗,AO分类A1型 10例,A2 型14例,A3型13例.结果 37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36例平均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1例随访8个月骨折未愈合并出现髋内翻畸形,1例骨折愈合,但出现髋外旋畸形,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等并发症.按黄公怡标准评定:优31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4.6%. 结论:PF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彭海洲;李冬梅;罗睿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病因和发病机制及透明质酸钠(HA)在关节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方法 对1276例膝骨性关节炎经3种不同的HA进行治疗.结果 3种透明质酸钠制剂的总体疗效分别为HA1(328例)92%;HA2(384例)71%;HA3(564例)54%.结论 HA治疗骨性关节炎是病因治疗,能有效的治愈和遏制骨性关节炎的进展.HA的分子量、浓度、纯度,合成来源直接影响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效果.进口类产品优于国产类产品.
作者:陈汝岭;李谦;侯仲军;徐富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8例(56髋)髋关节疾患行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56分,除1例于术中并发失血性休克外,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后功能恢复快,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差异.
作者:陈跃平;滕居赞;韩杰;覃学流;苏波;王大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分析胸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入点和角度.方法 对16例胸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经CT或MRI复查,总结分析T1~T10共108枚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 34枚螺钉穿出椎弓根或椎体,穿出率31.48%.74枚螺钉未穿出椎弓根及椎体,其中71枚矢状夹角在10°~20°之间,入钉点均在关节突关节外缘.结论 胸椎椎弓根狭窄,经椎弓根螺钉容易穿出,选择关节突关节的外缘与横突基底的上缘交点,10°~20°矢状夹角进钉,必要时可运用椎弓根外螺钉置钉是安全牢靠的方法.
作者:潘俊晖;张建光;吴建斌;孙梓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糖尿病足截肢平面局部术前注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截肢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48例糖尿病足分两组治疗,A组28例作常规膝下截肢, B组20例在截肢前5 d,截肢平面注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00 U/d,再常规膝下截肢.观察截肢后残端伤口愈合情况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B组伤口愈合、疼痛缓解均优于A组(P<0.05).结论 糖尿病足截肢前在常规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有效预防截肢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梅;卢耀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复位器械的设计原理、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42个椎体骨折椎管前方占位采用半椎板减压,GSS系统撑开伤椎相邻上下椎体,用自制复位器将占位骨块复位并作后路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用ASIA分级由术前平均50分,升至手术1年后的80分.结论 使用自制复位器械及相应的手术方法,能使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融合简单、伤椎愈后稳定性好,适用于胸腰段及腰椎Gertzbein分类的A型骨折的治疗.
作者:李般若;旦明清;陈建华;张志忠;林磊;王盛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龄(≥80岁)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86例高龄髋部骨折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麻醉和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除全髋关节外其他手术相对简单,术后严重并发症少,未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高龄髋部骨折仍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麻醉和手术方法应尽量简单有效,术前积极准备和术后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子征;刘成文;孙源;张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5例,术中使用前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切口.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栓塞.膝关节功能使用HSS评分法术后平均90.2分.结论 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固定稳定,膝关节功能满意等优点.
作者:杨惠光;姜雪峰;张云庆;孙惠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I在急性膝关节损伤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膝关节损伤的MRI资料.结果 交叉韧带损伤38例,MRI表现为扁平条带状低信号影增粗,边缘模糊欠光滑,韧带内出现不均匀高信号.半月板损伤61例,表现为三角形低信号影内出现不同形状高信号灶.侧副韧带损伤38例,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周围出现不均匀高信号影.关节内骨折25例,其中隐匿性骨折8例.MRI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80.9%;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准确率96.7%.结论 MRI可以作为急性膝关节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其诊断价值高,可减少不必要的关节镜手术,有助于早期外科干预.
作者:朱宝玉;王万春;梁培雄;唐新桥;刘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外伤性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在关节镜下分别以同种异体髌韧带(异体组23例)及自体髌韧带(自体组24例)进行移植重建.结果 早期异体组肌力恢复较自体组为快,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ACL,是自体移植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作者:郑劲锋;陈亮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结果 术后骨折均一期愈合,1例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2例有10°~15°的屈膝受限,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1.6±3.6)分.结论 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避开了膝关节后方神经、血管,有安全,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王建顺;王新虎;刘继军;左春光;张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复杂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复杂型Pilon骨折,按AO分型,C1型10例,C2型5例,C3型2例,采用急诊ORIF或者延期ORIF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9~28个月(平均16.4个月),按Mazur评分法: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3%(14/17例),切口表浅感染和坏死各1例,1例踝内翻.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条件,采用急诊或延期ORIF,能有效地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作者:蒋建农;郝思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是声波的一种,具有声波的性质,是压力急剧变化的产物,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很高的压力幅度.1988年,Haupt首次用ESW治疗骨不愈合患者获得成功.美国FDA在2000年2月对低能超声波(LIPU,体外冲击波的一种)在治疗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给予批准.下面从ESW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骨创伤修复中对成骨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长剑;刘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呈高发生率(美国为3.0~3.5/10万),高致残率(全身瘫痪占67%),高耗费,低病死率(5%)的新特点,加强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通过周围神经移植已取得的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为SCI的修复带来了希望.现就周围神经移植修复SCI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于占革;杨洪波;赵承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镁钙合金对体外细胞生长的影响,对镁钙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ISO 10993-5:1999及GB/T 16886.5-2003标准,将不同浓度镁钙合金浸提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进行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评价镁钙合金的细胞毒性.结果 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阳性对照组细胞脱落、死亡,其余各组细胞贴壁生长,形态正常.MTT显示镁钙合金浸提液对细胞的毒性0级,无明显细胞毒性.结论 镁钙合金的细胞毒性为0级,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
作者:李子剑;张克;娄思权;郑玉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笔者自1997~2005年,应用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