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5265/R
  • 国内刊号:11-5265/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福建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福建省科技期刊质量评比优秀奖(99)
  • 外科学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4-06采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2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90(62.6±10.4)min,术中出血量60~500(96.8±24.8)ml.除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同期手术患者输悬浮红细胞400 ml外,其余患者均未输血.25例均获得18~36(23.2±4.8)个月随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未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切割、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89.2±3.8)分.所有患者均恢复伤前的工作和生活.结论 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白克文;王蒙;彭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Wiltse入路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研究

    目的 测量国人腰椎椎间盘(L1、2~L5S1)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01-2015-01行腰椎MRI检查的正常人,排除腰椎畸形及腰椎手术史.在腰椎MRI T2像横断面,测量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节段距离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不受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的影响.采用Wiltse入路手术之前测量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有利于术者对患者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

    作者:黄晓川;林斌;刘晖;周亮;何永志;黄砖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3采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肿瘤.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26~200 min,平均150.6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360 m].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后方韧带复合体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X线片、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椎管骨瓣复位良好,固定确切,无骨质缺损;MRI扫描显示椎管通畅,脊髓无受压情况,钛连接片及配套螺钉无伪影.结论 采用保留棘突、椎板和后方韧带复合体,建立椎管骨瓣的方式打开椎管,完成椎管内病灶切除后将椎管骨瓣原位复位成形并固定,能较好地重建椎管的完整和脊柱的稳定性,并防止因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对脊髓的影响,可避免后期医源性脊柱畸形的发生.

    作者:金国良;梁文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3-05诊治的6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组),31例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Wiltse入路组).结果 纳入的62例均获得随访1~2年,平均1.5年.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失效.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方式可取得同样效果,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效果满意.

    作者:李平;孙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双锚钉单排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 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作者:许健;干阜生;郭标;于海洋;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4-02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12例.4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假体9例,生物型假体3例.结果 术后无假体脱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翻修术后平均随访14.5(6~22)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5例,可3例.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恢复负重及行走能力,疗效确切.

    作者:龚春柱;张卫红;张军波;杨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的13例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并预弯钢板,术中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15.30±25.42)min,术中出血量(117.36±21.16)ml,住院时间(14.3±3.6)d.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显示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2±11.8)分.结论 与传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更加微创、精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可以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与康复效果.

    作者:钟华;陈劲;李建炜;肖刚;马肃霜;黄艳;岑怡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诊治的60例AO-A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切开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微创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与切开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d的VAS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占开喜;孙维晰;陈舰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

    目的 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5-12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8例(10膝)膝外翻畸形,并选取同期常规TKA治疗的6例(8膝)膝外翻畸形作为对照组.按Keblishb分级分为3个观察整体,即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比较各观察整体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8~23个月,平均13.45个月.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重建.

    作者:刘峰;张勇;朱庭标;吕晓峰;赵爱彬;朱明雨;范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12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2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末次随访时采用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症状,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以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吴伟;黄笑鹏;王迪;刘中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确定椎弓根钉佳置入点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确定椎弓根钉佳置入点的临床应用,以提高一次性置入胸腰椎椎弓根钉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5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各类胸腰椎骨折与疾病503例,将患者胸腰椎CT薄层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通道平面,再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安全通道,后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入点.结果 503例中共置入2 267枚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1 983枚,2次及2次以上置入284枚,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达87.5%.采用Rao等的标准评估置钉的准确性:0级2 255枚,1级11枚,2级1枚,椎弓根置入的穿破发生率为0.5%,准确率达99.5%.结论 术前利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寻找椎弓根钉佳置入点,再指导术中置入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准确率较传统徒手置钉技术高.

    作者:陈志平;左朝江;邵庆中;胡方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

    目的 观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的55例儿童前臂双骨折.结果 复位固定后X线片证实30例解剖复位,16例接近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治疗后1周3例复位丢失,随访3周8例复位丢失.通过调整小夹板后1周内仅1例复位永久性丢失,3周内3例复位永久性丢失,永久性丢失者终选择了手术治疗.其余52例治疗后3周全部出现骨痂,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周;疗效按Berton标准评定:优30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96.2%.结论 正骨手法能有效复位儿童前臂双骨折,科学放置分骨棒、衬垫及正确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松紧能弹性固定骨折.

    作者:张才德;黄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 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 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作者:高玉龙;陈丽;乔建民;李健;高庆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3-03-2015-06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46例,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手术26例(观察组),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结果 46例均获得6~12(10.2±1.8)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观察组优1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5%;对照组:优9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5.0%;2组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当,但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陈福扬;徐晓明;周斌;蒋纯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绿色通道下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目的 观察绿色通道下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02在绿色通道下早期手术治疗的8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31例在入院后24h内手术,44例在24~48 h手术,10例在48~72 h手术.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3个月.2例分别在术后6个月及8个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术后1年Barthel指数:重度依赖4例,中度依赖9例,轻度依赖40例,无需依赖30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30例,良38例,可11例,差4例,优良率80%.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绿色通道的建立缩短了患者术前等待的时间,使患者尽早手术,同时注重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治疗及术后专业康复锻炼,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许德智;赵义荣;胡飞鹏;朱苗;王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在髌股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在髌股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06手术治疗的2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Laurin位,C型臂X线机透视摄髌骨切线位像,检查者用大力量将髌骨向外侧推移,分别摄患侧与健侧膝关节髌骨在大外推力下切线位X线透视片.结果 14例在外推应力下髌骨能够越过股骨外侧髁的高点.患侧髌骨倾斜角为(24.3±7.5)°,健侧为(21.3±7.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11).患侧髌骨外移距离明显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患侧髌骨相对于股骨滑车宽度的外移比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髌骨相对于髌骨宽度的外移比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评估髌股关节不稳定,可进行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诊断,结果稳定可靠.

    作者:雷波;张辉;冯国英;徐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TKA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分析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关节腔局部给予万古霉素,观察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5-01-2016-01行单侧TKA手术的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用2 g万古霉素,其中1 g万古霉素撒进术区,另外1 g万古霉素与2 g氨甲环酸混合再稀释到50 ml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射到关节腔内.在术后1.5、3、12、24 h检测患者血清和切口渗出液万古霉素浓度.结果 术后12 h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但术后浓度与时间不呈线性变化(预测斜率:每小时增加0.05 μg/ml;95%CI为0.01 ~0.11,P=0.09).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与时间呈强相合性,术后浓度呈指数形式下降,药物半衰期为7.2 h(95%CI为7.0~9.3,P<0.001).结论 TKA术中局部使用万古霉素能够在关节腔内产生较高浓度的药物环境,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关节假体感染,而且全身药物浓度较低,避免造成全身性药物副作用.

    作者: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的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切口长度(5.5±0.6)cm,手术时间(75.0±10.0)min,术中出血量(138.0±19.0)ml,住院时间(13.2±0.7)d,骨折愈合时间(11.7±1.4)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 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提高PFNA内固定的抗疲劳性,防止其松动和断裂,使骨折得到牢固的内固定.

    作者:范孟坡;刘德强;朱安礼;董方;李广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5-12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33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以正三角品字形选定进针点,先将单头空心钉置入上端加压固定,远端用2枚双头空心钉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 min.33例均获得随访0.5~11年,平均5年.2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股骨颈短缩;4例螺钉部分退出,无螺钉松动、髋内翻;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结论 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股骨颈不易短缩、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朱冬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PPO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联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板(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3采用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近端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140 min,平均95 min;术中均未输血.38例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1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18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2%.结论 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遵循了AO骨折治疗原则,微创手术入路,间接复位技术,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陈旭宏;鲍丰;许国军;吴翼飞;郑振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4-01诊治的64例锁骨中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32例(锁定钢板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32例(Herbert钉组).结果 锁定钢板组获得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Herbert组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2.5个月.与锁定钢板组比较,Herbert钉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但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Neer肩关节活动评分高于Herbert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erbert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Herbert钉内固定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而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方面较优.

    作者:朱小广;彭庆州;吴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1-2016-02诊治的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43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经椎间孔融合联合后路融合术治疗43例(对照组).结果 86例均获得3~12(6.31±0.35)个月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侧方移位、腰椎前凸角、胸腰后凸角及Nash-Moe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好.

    作者:张伟;辛陆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带感觉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缺损

    目的 探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6采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15例(17指)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水泡形成;伤口无感染发生,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所有患者回到工作岗位.15例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指端、指腹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触痛,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达4~6 mm,同时经过康复训练后皮瓣无异位感残留.伤指功能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标准评定:优14指,良3指.供、受区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结论 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3-10诊治的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髋置换组),采用内固定治疗26例(内固定组).结果 52例均获得32~43(36.25±0.26)个月随访.髋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术后12、24个月内固定组VAS评分低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术后24个月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但是采用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远期的疗效.

    作者:叶茂;陈明;郑勇;刘艳西;彭爱明;柯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肩锁关节周围损伤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痛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痛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6-03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和40例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肩痛与性别、年龄、VAS评分、损伤类型、钢板放置位置、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均获得随访3~12(10.50±2.44)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疼痛不缓解,其中钢板放置不佳5例,感染2例,脱钩2例,骨折不愈合1例,2例无明确原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后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r=0.408,P <0.001)及术后并发症(r=0.501,P<0.001)相关,而与性别(r=-0.145,P=0.223)、年龄(r=-0.089,P=0.504)、损伤类型(r =-0.132,P=0.286)、VAS评分(r=-0.156,P=0.208)无关.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术后患者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及术后并发症明显相关,术前应根据相关的测量数据选择长度和钩深度合适的锁骨钩钢板,并预判钩在肩峰下的佳安放位置,术后于合适的时机取出内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刘清平;陈少坚;林臻;高连云;吴涛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1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观察组30例术后静脉滴注密固达,对照组30例术后未静脉滴注密固达.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6、12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 观察组获得(19.46±2.3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19.36±2.51)个月随访.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很好地缓解患者腰背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刘坤;黄自锋;熊伟;肖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8采用骨水泥型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6例Neer 3、4部分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结果 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dX线片显示大小结节复位、肱骨头假体位置良好.16例均获得平均16.4(12~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3%;平均86.5(64~95)分.结论 肱骨头置换术治疗Neer 3、4部分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良好重建关节功能,修复受损的肩袖与大小结节及配合镇痛能使患者早期进行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作者:赵广辉;李晨;潘秀琴;赵代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06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Garden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选取同时期行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9例均获得3个月随访,未出现感染和脱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间更早,且未输血及放置引流管,但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利用臀中肌和梨状肌的间隙,有效保留了肌肉和肌腱的完整性,从而给髋部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提早下地活动.

    作者:佟大可;贺倩芸;刘康;丁晨;丁文彬;章浩;唐昊;秦升;吴雪琳;王光超;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23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采用AOFAS评分、Karlsson评分及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均获得24~57(36.7±9.6)个月随访.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感、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查体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5.6)分,Karlsson评分为(89.4±6.6)分,Tegner评分为(4.7±1.1)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以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陈守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与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与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65例横形髌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空心钉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35例(张力带组).比较2组术后0.5、3、6个月的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张力带组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刺激皮肤,取出内固定后缓解.空心钉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皮肤刺激等并发症.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张力带组,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且疼痛轻,并发症少.

    作者:从飞;范金柱;宋涛;杜晓龙;欧学海;田小宁;张文韬;付华;陈勋;喻姿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DHS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马彦成;陈爱民;江曦;杨鹏;孙荣华;侯春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T三维重建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内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手术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分别采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结果 X线片显示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显示1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复位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4例内固定位置合适,而CT三维重建显示17例内固定位置不合适;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内固定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内固定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优于X线片.

    作者:李治国;刘世军;索木森;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SuperPATH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姚晓东;孙则干;林绪超;郑子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12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13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是否达到骨性融合.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10~2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均骨性融合,骨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5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16~22周,平均20周.3例出现针道并发症,反复使用酒精及百多邦外用后控制;其中1例针道感染流脓,反复换药经久不愈,更换克氏针后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评分标准评定:优1例,良9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69~91 (79.6±7.2)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50,P<0.001).结论 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骨愈合率高,尤其适用合并感染、软组织条件差、骨质缺损严重及踝关节畸形的患者.

    作者:李沁;刘雷;朱定川;高峰;李小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化脓性脊椎炎的诊治体会(附20例报告)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4-2015-07诊治的20例化脓性脊椎炎.14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后,椎间隙植入自体碎骨粒或部分同种异体骨,再行椎弓根钉内固定.6例前后联合入路者,先俯卧位行后路椎管内病灶清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再行前路椎体及椎间隙病灶清除,取髂骨块植骨或自体骨粒填充cage行椎体间的支撑融合.结果 2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均不同程度缓解,体温逐步恢复正常,术后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均下降至正常.20例中12例细菌培养的结果为阴性,8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例C级恢复至D级,3例C级恢复至E级;6例D级均恢复至E级;10例E级均未有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植骨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内固定物位置正常、可靠.结论 化脓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特别是MRI)及穿刺活检,在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积极行病灶彻底清除、椎管内有累及者行减压、椎间植骨或cage置入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作者:林永祥;陈雍君;赵慧毅;胡治平;华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种新发现半月板损伤类型的命名、定义及临床研究

    目的 发现一种新的半月板损伤类型,命名为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提出定义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6符合标准的1 008例(1 016膝)因各种原因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共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全部位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其中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16例未合并半月板囊肿的患者予以半月板边缘部分修整后(盘状半月板予以成形)由外向内用爱惜邦2号线捆扎缝合.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患者行外侧半月板前角大部切除术,但尽量保存体部及后角的完整性.结果 1 008例中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发生率为2.3%.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特有的损伤类型,而且是常见的损伤类型(35.9%).22例获得随访13~38个月,平均18.8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并发半月板囊肿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结论 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环状纤维与体部和后角的均匀分布不同,聚集成束,长期的超载负荷使环状纤维束之间松散分离,形成独特的纤维松散型损伤.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常见的损伤类型,也与半月板囊肿多发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密切相关.

    作者:郑佳鹏;李强;林达生;颊潜新;翟文亮;丁真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漂浮髋臼”内固定重建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漂浮髋臼”损伤内固定重建的手术策略,以有效提高其复位质量、头臼匹配程度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10-2014-10采用内固定手术重建治疗的28例(28髋)“漂浮髋臼”损伤.术前在医师监护下进行间断性大重量骨牵引,并结合手法复位.术中以“股骨头模具”、顺应关节囊牵引张力确定“漂浮臼顶”主要骨折块方位,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后再局部平整臼顶关节面.结果 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优26例,良1例,差1例.28例均获得随访8~36个月,平均12.7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痂形成连续,达到骨性愈合标准.髋关节功能采用Matta改良的Mer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优2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 术前有效骨牵引复位,术中以“股骨头模具”、顺应关节囊牵引张力确定“漂浮臼顶”主要骨折块方位,前后联合入路整体协同复位后再局部平整臼顶关节面,从而良好恢复头臼匹配程度的内固定策略有效提高了“漂浮髋臼”的复位质量及手术近期疗效.

    作者:康锦;李永乐;刘晓伟;许英杰;赵明;高彬;李超;田育宏;高杰;刘晶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FLP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PFLP)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5-05分别采用InterTan和PFLP内固定治疗的7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PFLP组34例,InterTan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术后7d、6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0例均获得12~36(21.52±3.11)个月随访.InterTan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7d、6周的疼痛VAS评分低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周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和PFLP内固定均可作为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InterTan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更轻,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谢超春;陈爱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设计一种简易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股骨颈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股骨颈和股骨近端前侧面和股骨颈轴线关系,利用“平行线”原理设计出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选取自2014-03-2016-06符合纳入标准的10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和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观察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使用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对照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采用传统方法定位股骨颈前倾角.比较2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论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还是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观察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导向精准、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股骨颈内置钉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汤世斌;骆志权;胡耀华;刘小明;谭宝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1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复位评分标准评定.骶髂关节分离复位评定采用PACS系统分别对术前及术后的CT横断面及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宽处进行测量.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术前CT横断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1.86±3.43)mm,术后为(4.05±0.76) mm,手术前后差值为(7.58±2.87)mm;术前CT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6.29±3.84)mm,术后为(4.27±0.95)mm,手术前后差值为(11.83±3.19)mm;结果显示术后髋臼及骶髂关节脱位复位良好.24例均获得随访7~30个月,平均1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8个月.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结论 前侧髂腹股沟入路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安全、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疗效肯定的优点.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王明海;顾军;吴俊国;何军;耿雷;曾炳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股沟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

    笔者于2014-10诊治腹股沟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18年前患者发现左臀部一鸡蛋大小肿块,无压痛,未经任何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并向左腹股沟区突起,近2年增大明显,影响左髋关节活动及睡眠,局部疼痛明显.患者40年前因外伤致脊柱骨折后形成严重驼背畸形.38年前右股骨骨髓炎,愈合后右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并形成右膝关节屈曲僵硬.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脊柱胸腰段明显后凸畸形,活动度差,右大腿中下段外侧见大片状瘢痕,左大腿根部内侧及腹股沟见一包块(28 em×22 cm×16 cm),质稍硬,边界欠清楚,活动度差,无波动感,基底部固定,稍有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左髋关节畸形,屈曲、外展、内收均严重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大腿根部所见皮下软组织团块.CT片显示左侧小肠自腹股沟疝出至大腿肌间隙内侧,距离股骨颈约14.6 cm,局部膨大迂曲,疝囊内见多发液性密度及散在点状钙化,考虑左侧腹股沟疝.MRI片显示左腹股沟大腿内侧区见2个不规则沿肌间隙走行不均匀长高脂抑信号块(分别为280×180mm、185×90mm),边缘光整,以液性信号为主,呈囊样,外侧较大块沿髂血管外后盆腔延伸,股血管向前推移,髋关节囊无明显积液.考虑左侧腹股沟内侧区占位性病变,建议CT增强检查.

    作者:燕双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体外冲击波在肩关节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冲击波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而峰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跳跃式改变,其产生的机械效应引起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变化而达到治疗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先被用于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成为了一种介于药物和手术之间的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因为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损伤小、疗效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ESWT也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笔者就ESWT在肩关节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天辰;王一;张志文;马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自体髂骨再造桡骨头维持肘关节稳定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评价桡骨小头切除后用自体髂骨与尺骨冠突桡侧面融合再造桡骨头的骨愈合效果.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切除单侧桡骨头颈,取自体髂骨块行桡骨头再造.对照组在麻醉后行传统单侧桡骨小头切除术.2组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4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外翻角的变化,进行影像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骨愈合的效果.结果 2组肘关节外翻角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实验组增加幅度相对更小.大体标本肘关节外翻角测量(肘伸直位):术后12周时,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侧为(19.6±2.8)°,实验组桡骨头切除重建侧为(5.6±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04,P=0.028).对照组术后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术后8周骨痂面积X线评分显著高于术后4周(t =5.175,P=0.014),术后12周显著高于术后8周(f=8.891,P=0.003).实验组术后4周骨融合面部分软骨痂形成,术后8周再造骨融合面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板排列无规律,术后12周再造骨融合面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后缺损处仅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改良桡骨头切除自体髂骨再造重建手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安全可行,自体髂骨块再造桡骨头能与尺骨冠突桡侧面牢固愈合,术后稳定性及融合效果良好.

    作者:谈宜;汪滋民;陈俊岭;田野;魏科;龚朝晖;李全;周琦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