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调查

    目的调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肺炎36例及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接受检查、治疗的各项资料.结果 ICU内停留的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气管插管或切开时间的长短、低蛋白血症及监护室环境污染与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结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易患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预防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作者:江涛;罗永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排序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79所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及细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0 688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2 296株,分离阳性率为26.68%,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需氧杆菌为主,占47.98%,革兰阴性杆菌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80%以上;与未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相比,大多数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对加酶抑制剂抗菌药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以头孢哌酮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达75.36%.结论为控制细菌的耐药性,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文细毛;任南;徐秀华;黄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头孢哌酮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

    目的观察口服米雅BM片对头孢哌酮治疗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和继发真菌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按APACHE Ⅱ评分标准共入选85例(中度49例,重度36例)中、重度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住院患者,随机分配至单纯应用头孢哌酮组和头孢哌酮加用米雅BM片组;根据血液常规、生化、X线胸片、痰病原菌检查结果判定疗效,根据粪便常规、痰病原菌检查结果判定肠道菌群失调和继发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头孢哌酮对中、重度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均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达72.09%和73.81%;单用头孢哌酮致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以及致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头孢哌酮加用米雅BM片组.结论米雅BM片能有效地防治广谱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和继发真菌感染.

    作者:史皆然;戚好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医院感染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调查我院近3年收治的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血液病)并发医院感染的128例患者的基本情况,细菌培养结果及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多见于急性白血病、肺癌,好发部位为呼吸道、血液、口腔、泌尿道等,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47.2%,G-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阿米卡星较敏感,G+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见于条件致病菌,耐药率较高,积极控制原发病,预防化、放疗所致的白细胞下降,有利于医院感染的防治.

    作者:梁新文;谢德荣;李红玉;姚和瑞;林显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聚类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老年病房8位患者不同时期的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分离的32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RAPD基因遗传聚类分析.结果长期住院的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分离的6株菌分为4个类群,相异指数小为零,大为89.47%;不同患者同一时期分离的24株菌分为3个类群,相异指数小为11.11%,大为87.50%.结论同一患者长期住院反复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存在不同型别的侵入和增殖,或者是治疗过程中不易被清除的菌体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同患者相同时期的感染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在老年病房有暴发流行.

    作者:聂道海;靳桂明;魏华;董玉梅;李曙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梗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 0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298例,感染发生率28.3%,以下呼吸道多见,占41.6%,其次为泌尿道,占30.2%;老年、侵袭性操作、吸烟史、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中线移位、意识障碍程度、住院日、丘脑梗死9项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胆固醇则为医院感染的保护因子.结论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尽可能把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控制到低限度.

    作者:张旭;李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液及血制品感染因子检测

    目的了解1997~1999年度我市临床使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PCR和TRUST对171份血液、83份血制品检测了抗-HAV IgM、HBsAg、抗-HCV、HCV RNA、抗-HIV1+2、TRUST、TPPA.结果 171份血液标本抗-HAV IgM、抗-HCV、抗-HIV1+2皆阴性;HBsAg阳性1例(0.058%),梅毒1例(0.058%);83份血制品抗-HAV IgM、HBsAg、抗-HIV1+2、TRUST均阴性,抗-HCV阳性率为24.1%,均为人血丙种球蛋白,取4个批号阳性的各2份进行HCV-RNA检测,结果6份HCV RNA阳性.结论 1997~1999年度临床上所使用的血液及血制品(人血丙种球蛋白)仍存在残余危险,需采取措施减少残余危险度.

    作者:陈前进;俞新莲;张月花;赖惠川;王炳发;黄开华;曹春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症的预测和辅助诊断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和C-反应蛋白对伤后感染并发症的预测和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34例ISS≥16分的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浆TNF-α、IL-6、IL-10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同时监控体温和血WBC,并与11例健康对照比较;应用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伤后早期多发伤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和C-反应蛋白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在伤后早期未并发感染前感染患者血浆TNF-α、IL-10、CRP以及体温和WBC与非感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待并发感染后则明显升高,而血浆IL-6在整个观察期间感染组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对感染并发症的辅助诊断价值,CRP的灵敏度高,体温和WBC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IL-6有较高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论对多发伤伤后感染并发症的辅助诊断,这些指标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IL-6是好的伤后感染并发症的预测和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徐祥;梁华平;杨文琼;何义平;罗艳;王正国;高劲谋;都定元;李邦春;夏爱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硝唑与庆大霉素混合液冲洗会阴侧切伤口的疗效

    我科于1997年8月起开始采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组成混合液(甲庆液),对会阴侧切伤口彻底清洗,明显降低了会阴侧切伤口的感染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海波;邢玲;李金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供应室待灭菌包的质量检测

    为了解科室制作的待灭菌包的质量是否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我科分6次对全院各科室送供应室的待灭菌包进行质量检测.检测重点:器械与敷料清除污染状况、包的体积、重量、包装(包外:包布质地、包布清除污染质量,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化学指示卡卡片摆放).

    作者:曹力;王鲜平;张秀銮;段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加强自身防护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

    随着血源性疾病的流行,医护人员由于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感染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防止针刺伤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徐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医用笔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

    在医院不同类型的医务工作者中,随机抽查48支记录笔,分别于消毒前、后的细菌检测.1 结果1.1 未消毒的医用笔48支,细菌菌落计数平均为51.34 CFU/cm2,培养分离出细菌79株,其中葡萄球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9株,奈瑟菌属8株,枯草杆菌8株,大肠埃希菌属7株,肠球菌7株,真菌6株,产单核李斯特菌3株,假白喉杆菌3株,嗜水性气单胞菌2株,阴沟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各1株.

    作者:赵业凤;汪翠英;衡湘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洁尔阴冲洗液的细菌学监测结果分析

    我院妇科采用20%洁尔阴作为阴道冲洗液,为了解该液在连续使用过程中的杀菌作用及久置后该液污染,对该液先后进行了5次细菌学监测,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了改进依据.

    作者:周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工作服污染与洗涤效果监测

    1 调查方法随机抽取12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的30件工作服的衣前襟与袖口,以5 cm×5 cm标准灭菌规格板为取样界限,采用棉拭子法.

    作者:刘晓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M指示胶带粘贴法的改进

    采用Otto型号斑马指示胶带,直接将它粘贴在包布上,用刻有拔管包、静切包、治疗巾等的章直接印在包外指示剂上,并盖上工作人员的章,再用打号机把有效日期打上.另一种方法,也可用手写法的方法把各种包类和灭菌有效期写在斑马纸上面空余的位置.将此胶带片粘贴在无菌包的包外角与包皮中央部重叠的边缘处,不可粘贴在包皮系带上,以免化学指标胶带不易撕掉.撕掉斑马纸时,只要撕斑马线对面的白色那边,即可轻易撕开,不留任何痕迹.

    作者:杜红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采样后棉签放入试管内燃烧折断的方法

    护理操作常规要求,标本采样后,棉签放入试管,剪去手接触部分.这种方法,一是费人,二是采多个样本时剪刀反复使用,虽在酒精灯上烤,但杀菌效果不可靠,易造成污染.

    作者:黄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老年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建立PA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指纹图基因分型方法,对与流行病学相关或不相关34株菌株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同一反应体系,30株临床分离株和2株不相关株产生稳定RAPD特异带型,分型率为94.12%,长期住院的同一患者不同时期或不同患者同一时期PA的RAPD谱型存在差异.结论 RAPD指纹图基因技术分型率高,分辨率强,简便快捷,可在分子水平上对老年人长期住院感染PA提供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董玉梅;丁进亚;靳桂明;李力;李曙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临床感染豚鼠气单胞菌21例分析

    目的了解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及药敏情况.方法对21株豚鼠气单胞菌感染诱因、分布及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21株豚鼠气单胞菌在同期非肠道感染各种气单胞菌中占67.7%,居首位,其中6株菌为医院感染标本检出;其分布广泛,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创伤、腹腔、胆囊或胆管及神经系统感染;感染诱因与免疫力低下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21株菌对常用抗生素呈多重耐药.结论本菌引起非肠道感染日趋增多,分布广泛,且呈多重耐药,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李希涛;刘万顺;孟文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调查

    目的揭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引起医院感染的一般规律,并对其作体外药敏试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法国ATB Expression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对临床标本和环境监测标本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引起医院感染的MRCNS中,以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多44.5%,MRCNS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尿道感染分别占23.5%和41.9%;而环境监测中留置导管等、氧气湿化瓶、吸痰机等所检出的MRCNS分别占环境监测的55.5%、11.1%和22.2%.结论 MRCNS的耐药状况严峻,它引起的医院感染呈增多趋势;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利福平等抗生素对MRCNS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于患者使用较多的介入性治疗器械如导尿管、氧气湿化瓶等应经常对其进行监控,及时防止感染的发生.

    作者:余续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谈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情商培养

    目的为探讨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情商水平.方法论述情商因素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具备的5种能力.结果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情商水平.结论管理人员情商水平的提高,将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贾伶;杨国柱;马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信息反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信息反馈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达到佳效果.方法利用信息反馈方式,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决策者或当事人,促使问题及时解决.结果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使医院感染管理设施逐步完善、控制意识逐步提高、控制措施得到落实.结论充分利用信息反馈方法,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金玉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手术室医用垃圾的管理

    目的为全面提高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防止交叉感染,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方法对手术室医用垃圾进行了强化管理,由专人负责检查落实情况,对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处理.结果对医用垃圾按污染程度进行分类管理,效果很好,近几年来我院的无菌手术感染率一直维持在0.3%左右,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交叉感染现象.结论加强医用垃圾管理,落实管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

    作者:张彦美;赵学芳;郑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生儿室工作人员洗手方法的探讨

    目的了解高危新生儿室工作人员洗手现状,探讨可行的清洁消毒手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97~1999年全院及高危新生儿室工作人员手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盲法调查洗手情况,采用复方新洁灵作为快速手消毒剂.结果高危新生儿室工作人员手的合格率低于全院平均水平,洗手率护士高于医师,复方新洁灵消毒手合格率可达92.86%.结论提高认识,落实责任,采用复方新洁灵作为快速手消毒剂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手部消毒的合格率.

    作者:郭文俊;李芳红;李晓明;王晋益;吴艳乔;周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手术洗手消毒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长时间手术的洗手消毒方法.方法以手细菌培养法比较酒精、碘伏不同洗手消毒方法消毒后即刻、手术开始后60、120、180 min细菌培养结果和分类,并统计术中手套的破损情况.结果酒精洗手较碘伏洗手细菌培养阳性率高;术中手套的破损率为15.5%.结论不同碘伏消毒法是理想的洗手消毒方法,尤其适用于长时间手术的洗手消毒,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国保;孙建良;宋秀兰;陆松春;宋美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医院布类的消毒效果

    目的解决医院布类物品的消毒.方法普通被服采用0.05%、0.075%复方三氯异氰尿酸(消毒灵)溶液,污染严重布类采用0.05%、0.075%、0.1%消毒灵溶液,分别浸泡15~35 min,每一浓度均采样培养30次.结果普通被服用0.05%消毒灵溶液浸泡25 min,污染严重布类用0.075%消毒灵溶液浸泡20 min,合格率达100%;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消毒灵能有效、短时间内对医院布类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作者:李明仙;郭定仙;陈丽红;张元猛;李双萍;易学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孕妇性传播疾病感染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生育期妇女阴道寄生着各种细菌,妊娠期由于高水平雌激素和高糖环境加上妊娠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有助于细菌生长.孕妇由于患有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本文就围生期感染的传播途径,新生儿发病情况以及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盐酸左氧氟沙星对眼部感染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比较盐酸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的150株眼部感染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眼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一代喹诺酮药物的药敏信息.方法用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并比较3种喹诺酮药物的低抑菌浓度,计算出平均敏感率,并与K-B法平均敏感率对照.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对眼部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的MIC50值均低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稍弱于环丙沙星.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为一个广谱抗生素,对眼部感染的各类病原菌有良好的抗药活性.

    作者:李从荣;李红霞;施菁玲;蔡璇;彭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阴性杆菌及产酶株的药敏监测

    目的比较医院感染G-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其他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双纸片法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纸片法测定诱导型β-内酰胺酶,并用K-B法对567株G-杆菌进行药敏检测.结果左氧氟沙星对567株G-杆菌的总耐药率为22.9%,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8.3%(P<0.001);显著低于其他(亚胺培南除外)抗生素(P<0.001);对产广谱酶株的耐药率为24.6%,高于亚胺培南11.6%(P<0.05),低于其他抗生素(P<0.001),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相近;对产诱导酶株的耐药率为23.9%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5.2%)、头孢哌酮(30.4%)、阿米卡星(丁胺卡那)(30.4%)、氧氟沙星(34.8%)相近(P>0.05),显著低于亚胺培南等其他抗生素(P<0.02或P<0.001).结论左氧氟沙星对G-杆菌及其产酶株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张德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单纯疱疹病毒

    目的验证单纯疱疹病毒(HSVⅡ)临床简单、实用、可靠的检测方法,以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检测单纯疱疹病毒并对阳性病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结果 100例可疑标本检出HSVⅡ阳性46份;阳性基因拷贝数范围在(450~5)×106.结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单纯疱疹病毒,能较好的解决假阳性污染,并实现准确定量;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提高疗效有较大指导意义.

    作者:岳林;楚雅玲;王利芬;李亚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997年1月~2001年1月发生医院感染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15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占73.72%,其次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占14.10%,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占6.41%,其他疾病占5.7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占78.89%,其次是口腔粘膜、胃肠道、皮肤及腹腔等;感染种类以细菌为主,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强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剂及静脉插管的使用是儿童血液病医院感染常见因素.结论儿童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机率较高,作好基础护理,层流床、肠道消毒及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预防和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纯;方建培;黄绍良;钟凤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强氧化离子水对烧伤Ⅱ度创面杀菌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强氧化离子水湿敷烧伤Ⅱ度创面的疗效.方法门诊Ⅱ度烧伤患者42例,以强氧化离子水原液,对创面冲洗加湿敷前、后分别进行采样、培养及判定其杀菌疗效.结果强氧化离子水原液作用创面1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率达90.98%,对A型溶血性链球菌杀菌率达80%,对铜绿假单胞菌杀菌率为68.29%,对洛菲不动杆菌的杀菌率为61%.结论强氧化离子水用于烧伤Ⅱ度创面冲洗加湿敷杀菌疗效迅速、显著,因其终还原成普通水,无毒副作用.

    作者:赵超莉;谢卫国;李艳萍;王礼放;曹崇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医源性腰椎间隙炎的诊治

    目的探讨医源性腰椎间隙炎的诊治.方法对19例医源性腰椎间隙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反应蛋白升高12例,血沉升高17例,MRI正确诊断医源性腰椎间隙炎11例,非手术治疗16例,手术治疗3例,感染均治愈.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是主要血液检查方法,MRI可以早期诊断医源性椎间隙炎,治疗方案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李毅中;陈献南;李炎川;黄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并发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50例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通过痰液培养确诊,分析其原因,以氟康唑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50例肺癌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行氟康唑(大扶康)治疗后,1例因真菌血症死亡,1例因胃肠道反应较重停用,其余患者痊愈.结论对肺癌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应注意早期预防、早期诊断,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建军;李立;宋玉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室(ICU)病原菌分布及探讨控制感染措施.方法对2 047份临床标本(包括痰、咽拭子、尿、血、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进行培养分离出1 047株致病菌加以整理分析;分离培养后均用API系统或VITEK全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 2 074份临床标本中,阳性标本914份;分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真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70.3%、17.2%、12.3%;感染部位以肺部多,共771株(72.7%)、泌尿道感染181株(17.0%)、引起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9.1%、18.1%;泌尿系统、败血症常见细菌感染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5.6%、12.4%、11.8%;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3.1%,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占17.4%,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患者一般与其他部位感染同时存在.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合理选择抗生素;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卫生整顿和消毒隔离,严格对病房空间环境及使用医疗器材进行消毒监测.

    作者:蓝如束;赵丽;廖光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19例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对11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粒细胞缺乏组(粒缺组)和非粒细胞缺乏组(非粒缺组).结果 119例中3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8.57%;医院感染率粒缺组83.33%,非粒缺组22.43%(P<0.005),粒缺组死亡率16.67%,非粒缺组28.3%(P<0.01);人均感染日粒缺组10.3 d,非粒缺组5.75 d(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粒细胞缺乏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缩短白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合理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是减少医院感染的主要方法.

    作者:张蕾;陈世伦;杜晓玲;李有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前瞻性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重症监护(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ICU住院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病情予以分级评定.结果 1 918名患者共住院11 965 d,平均住院日为6.24 d;发生医院感染268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3.97%,日感染例次率为22.4‰;ASIS调正率平均为5.88‰,以普外ICU高,神内ICU次之;各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日感染率以单纯气管插管相关感染居首位,呼吸机相关感染次之.结论 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院的平均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力红;石海鸥;张京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呼吸内科病区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探讨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发病因素特别是呼吸内科例病房的医院感染途径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7~2000年我院呼吸内科1 619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133例,采用对感染部位、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呼吸内科的医院感染仍主要以肺部感染为主,占54.13%;与年龄有关,60岁以上占82.70%;住院时间1个月内发生率高,占48.12%.结论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发病率.

    作者:刘东;田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9151例住院病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分布,分析其危险因素与管理薄弱环节,寻找控制感染发生措施.方法对9 151例住院病例医院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9 151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感染率2.67%,内科感染4.9%,高于外科2.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构成比50.2%;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57.9%.结论慢性消耗性疾病、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此外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高,病原学送检率低是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

    作者:郭金凤;丁丽贞;李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楼二次加压供水水质细菌污染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高楼二次加压供水水质细菌污染的动态.方法在1997~1999年第二季度的2.5年中,每季度1次,采集低位水池入口处水、高位水池静止水、高位水池泵水水、二次供水末梢水4个点采样水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结果除低位水池水达标,其他各监测点的含菌量随水池清洁程度不同而异.结论高位水池每1~3个月应清洗消毒1次.

    作者:曾顺贞;曾雪梅;韦燕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探讨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平置管4 d体温降至正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下降,引流5~10 d,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应用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能明显提高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

    作者:江玉泉;徐淑军;刘玉光;孙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吸氧抗微生物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常压吸氧的抗微生物特性.方法选用铜绿假单胞菌制作小鼠皮肤感染模型,依据喂养条件分为空气组、空气抗生素组、吸氧组、吸氧抗生素组进行喂养观察,记录每个注射点是否形成感染灶,测量每个感染灶的皮肤受损直径.结果吸氧组与空气组比较,吸氧抗生素组与空气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吸氧具有抗菌作用,吸氧与抗生素结合使用具有抗菌的协同作用,常压吸氧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及围手术期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尚黔玲;曹晋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0例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近10年60例晚期肺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等作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提示长期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等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发生真菌感染,应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结论为预防晚期肺癌白色念珠菌感染,加强免疫及支持治疗,控制危险因素.

    作者:刘文衡;郭万才;李远航;柳星;章会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及病原体的分布.方法对419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后进行前瞻性加回顾性调查.结果感染部位以手术表浅切口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常见的病原体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以外源性感染为主,针对感染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周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创伤伤口的微生物学调查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新鲜小伤口微生物的分布,创伤时间对感染的影响,以及人体在意外受伤时正常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耐药性观察.方法于新鲜伤口中心及外围部位同时取样做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敏观察.结果96例标本中机会菌感染65例,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为预防急诊伤口感染,对伤口的早期处置、包扎及严格无菌操作应视为关键环节。

    作者:崔龙秀;金凤玲;贾宝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麻气管插管后与下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术与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外科病区的158例全麻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有43例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有无鼻胃管、抗生素滥用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宝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