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血管性痴呆34例.结果:治疗2个月后,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4%.
作者:李小军;冀孝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补肾方治疗绝经期Ⅱ型糖尿病50例(治疗组),并与益气养阴清热方治疗30例(对照组)对照观察,同时选25例绝经期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C肽及胰岛素(INS)、雌二醇(E2)和睾酮(T)指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肽、INS、E2、T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FBG、PBG、HbA1C、C肽、INS、E2及T、E 2/T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补肾方能调节性激素水平,提高胰岛β细胞的分泌能力,从而降低血糖.
作者:吕苑忠;吴宇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甘桑止咳冲剂治疗风热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52例,并设小儿咳喘灵治疗54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2.0357,P<0.05).
作者:任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120例.结果:治愈75例,显效21例,好转24例,全部有效.
作者:蒋希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自拟鹿角丸治疗骨质疏松症62例.结果:以症状评分评定治愈17例,显效3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7%;以X线评分有效32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51.61%.提示鹿角丸能促进骨质修复,提高骨矿含量.
作者:孙锋;杨英豪;杨豪;马春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中药内服及药渣布包外敷局部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236例.结果:治愈150例,显效57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31%.
作者:卫俊娥;刘彩林;白郁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益肾调经汤治疗月经失调伴基础体温异常52例.结果:痊愈35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5%.提示肾虚乃月经失调的重要因素.
作者:潘扣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自拟祛风活血通络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结果:治愈6例,显效20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96%.
作者:张晓贤;赵红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骨科固定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骨愈汤并配合适当功能锻炼治疗骨折延迟愈合66例,并与单纯骨科固定及功能锻炼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54例,好转12例,全部有效,治愈率为81.8%,平均愈合天数为71.2±20.6天;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6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80.0%,治愈率为60.0%,平均愈合天数为92.6±24.3天;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4.57,P<0.01).
作者:段纯什;董卫;刘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于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正常,B超明确宫外附件区有妊娠结构样包块,且直径≤5.0 cm,血β-HCG≤20μg/L的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16例.结果:治愈1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3.75%.
作者:孟春珍;温建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中药糖神合剂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118例,并与西药山莨菪碱治疗30例单盲对照观察,均口服格列苯脲控制血糖.结果:治疗组显效41例,有效6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83%;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8.68,P<0.01).
作者:郝沛顺;侯荣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将充血性心力衰竭96例分为阳气亏虚型及气阴两虚型,采用中药辨证施治及西药治疗.结果:显效58例(占60.4%),有效32例(占33.3%),无效6例(占6.3%),总有效率为93.7%;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心脏收缩时间间期测定均有显著差异(P<0.05)
作者:杨相助;王振涛;赵青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沈某某,女,39岁,1999年2月12日初诊.阴道不规则出血间断发作1年余,加重40余日.近1年来,常因劳累、情绪波动或感冒后出现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用药才止.此次出血已40多日,出血量较多,不能活动,前日因感冒出血量增加,曾服多种止血药和中药治疗不效.症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善叹息,失眠多梦,纳差,干哕,小便黄,大便或干几日不行或溏一日数行、常有后重感,舌质红、苔根黄腻,脉沉濡.末次月经1998年12月24日,孕2产3,白带多、色黄、味臭.总结前医用药多为滋养肝肾、补脾摄血、固涩收敛、凉血止血之品,综合四诊,证属湿热壅遏三焦、肺蕴失于宣降,治以清热化湿、宣肺和营.药用:杏仁10g,防风15g,炒荆芥9g,佩兰6g,黄芩9g,竹茹6g,茯苓24g,蔻仁9g(后下),白芍6g,桂枝6g,香附6g.
作者:武风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李东垣创立的脾胃理论和方剂,如今验之于临床,仍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近年临床中,用东垣方每有良效,略有心得,兹整理所诊医案数则于下.1 升阳益胃汤陈某某,女,53岁,教师,1997年6月14日初诊.低热1个月.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头昏目眩,神疲乏力,通身酸痛,纳谷不馨,腑行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感受暑湿,清阳不升.治予东垣升阳益胃汤.药用:潞党参10g,生黄芪10g,炒白术10g,川连2g,法半夏10g,炙甘草2g,陈皮5g,茯苓10g,泽泻10g,防风6g,羌独活各6g,柴胡5g,炒白芍10g,生姜2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症状减轻.再进7剂,诸症悉除.
作者:王祥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二仙汤是上海曙光医院的经验方,由仙灵脾、仙茅、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组成,具有补肾泻火,调理冲任的功效,主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笔者在临证工作中常将该方加味治疗阴阳两亏而虚火妄动之证,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 梅核气钱某某,女,54岁,1997年6月4日初诊.咽喉部有异物感1年.屡服中西药而疗效不佳,故来院就诊.刻诊:形体肥胖,胸闷心悸,喉间似有物阻,头昏耳鸣,视物不清,腹胀肠鸣,腰膝酸困,便软溲黄,怯冷与轰热交作,自汗,舌质红而胖、苔薄白,脉浮大而弦.证属脾肾阴阳两亏,虚火浮越,痰气交结.治宜温阳泻火,化痰理气开结.拟二仙汤合四七汤治之.药用:知母3g,川柏3g,当归12g,巴戟肉12g,仙灵脾30g,仙茅30g,苏梗12g,苏子12g,川朴花3g,制半夏5g,茯苓12g,越鞠丸15g,远志12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尽,咽喉部梗阻感已除,余恙亦减.前方既已获效,无须改弦易辙,续服原方20剂,诸症消失.
作者:顾仲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蛔厥、久痢.笔者根据乌梅丸具有温清并施,气血兼顾的特点,既能辛开苦降,又可回阳救逆之功效,每遇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证候,皆投此方,常获桴鼓之效,举例介绍如下.1 风心病水肿范某某,女,48岁,1995年3月5日初诊.患风心病20余年,平素尚能生活自理及从事一般家务劳动.1个月前因感冒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咳喘、发热、下肢水肿、肝肿大、少量腹水,诊断为风心病合并急性感染,心功能不全.经抗炎、强心、利尿等治疗后病情缓解.近10天来又有反复,邀余诊治.刻诊:两颧潮红,唇微紫,胸中满闷,气促,偶有咳嗽,痰少、痰色黄白呈泡沫状,腰以下可凹陷性水肿,腹胀如鼓,畏冷,四肢不温,口干苦不欲饮,大便稀薄,小便量少,舌暗红、苔黄白腻,脉沉细结代.证属阳衰水湿泛滥,下寒上热.遂予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10g,细辛3g,桂枝10g,黄连3g,黄芩10g,当归10g,党参20g,制附子10g(先煎),干姜6g,川椒10g,大腹皮10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3齐,每日1齐,水煎服.
作者:张海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针刺为主,配合按摩及经络电冲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73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5%,治愈率为91.25%;对照组痊愈43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治愈率为71.67%;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6.21,P<0.05).
作者:屈玉明;贾运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我院儿科应用清开灵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口腔炎54例,与西药治疗54例作对照,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3岁,病程0.5~3天.症状:发热、流涎、拒食,局部可见口腔粘膜充血,牙龈红肿,疱疹见于舌、唇内、两颊及上腭等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偏低,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各年龄组正常值.按1比1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男38例,女1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3例.
作者:高沫丽;裴俊清;王树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7年10月至2000年10月,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黄褐斑3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诊断明确的黄褐斑患者38例,其中男4例,女34例;年龄小22岁,大44岁;病程短3个月,长8年;伴有肝炎者4例;女性病例多伴有月经不调.1.2 辨证分型1.2.1 肝郁脾虚型(13例):症见黄褐斑色淡,形态不规则,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颜面部,平素情绪易波动、易怒或忧郁,胸胁胀闷或月经不调,纳差,肠鸣或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缓.1.2.2 肝肾阴虚型(8例):症见黄褐斑色黑,形状相对规则,对称、弥漫分布于额、眉、颊、鼻等面部,常伴有胁痛、腰酸、眩晕、失眠多梦,或妇女月经量少,舌质淡、苔白腻,脉细.
作者:蒋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8年1月至2000年3月,我科临床应用血竭胶囊治疗臁疮37例,并设三妙丸配外用抗生素治疗31例为对照,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应诊断标准.治疗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小65岁,大86岁,平均73.2岁;病程短5年,长23年;其中曾从事重体力劳动31例,伴下肢静脉曲张33例.对照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小68岁,大84岁,平均72.4岁;病程短4年,长21年;曾从事重体力劳动28例,伴有下肢静脉曲张27例.
作者:高中和;石红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多涕症是以鼻流清涕奇多而淋漓自下,无法控制为主的病症,缠绵难愈.1992年5月至2000年5月,笔者运用加味缩泉丸治疗3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7~82岁,平均6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临床主要表现为鼻流清涕无法控制,进餐之际及冬季尤甚.检查:鼻腔干净,鼻粘膜苍白或灰白,无水肿;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未见嗜酸性细胞或细菌生长.舌淡红、苔薄白,脉多细弱.本病病程较长,无全身症状,多见于体弱老人及儿童.
作者:朱继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4年12月至1999年12月,笔者采用安胎汤治疗42例胎动不安患者,效果较为理想,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中,年龄21~35岁,其中24~30岁共36例;妊娠在40~120天之间,其中50~80天共34例;有流产史者20例,有发病诱因者6例(其中外伤2例,劳累4例),余无明显诱因.2 治疗方法治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安胎.方用安胎汤治疗(此方由补肾安胎饮加减而来).药用:菟丝子15g,杜仲15g,桑寄生15g,川续断15g,阿胶9g(烊冲),黄芩9g,丹参9g,白术15g,党参20g.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作者:薛翠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中药平哮合剂抗哮喘的效应.方法:通过对实验哮喘豚鼠的气道高反应性、白介素-2R及白介素-5水平测定等探讨平哮合剂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结果:平哮合剂在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照中,明显优于造模组(P<0.01),且与定喘止咳片组取得了相当的疗效(P>0.05);而在细胞因子的测定中,平哮合剂同样降低了哮喘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性介质白介素-2R(95%可信区间为44.872~76.307u/ml)及白介素-5(95%可信区间为22.773~28.270pg/l)的水平.结论:平哮合剂是一种有效的抗哮喘药物,祛风宣痹法是治疗哮喘的一种新思路.
作者:李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药质量不稳定的实质是其有效成份含量的差异性,而克服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出路是规范中药有效成份的含量,使之达到标准化.中药标克系统,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而设计的中药系统工程.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利用现代科学的成熟技术来保障中药质量趋于恒定.
作者:原道昱;周青;雒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中极易出现脾虚证,形成复合的肝郁脾虚证.其特点既不是单纯脾虚证,也不是单纯肝郁证,有其独特的证治规律.近年来,对肝郁脾虚证进行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归纳综述如下.1 肝郁脾虚证是慢性肝病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可见于许多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精神病等,但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尤易发生.据统计慢性肝炎可分为46种证型,若将其含义相近的作一归纳,可概括为湿热、脾虚、阴虚、肝郁、血瘀五大证型.这五大证型在46种证型中出现的频度为:湿热证58.70%、脾虚证89.13%、肝郁证89.13%、阴虚证80.43%、血瘀证67.39%.可见脾虚在慢性肝炎中是十分常见的.
作者:罗国钧;罗海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肾盂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0,其中尤以婚育女性、婴幼女和老年妇女患病率更高[1].据欧州透析和移植中心统计,慢性肾盂肾炎占慢性肾衰透析患者的20%,仅次于肾小球肾炎[2].几十年来,虽然普遍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其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并未显著降低[3].而中医药在提高肾盂肾炎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肾盂肾炎的文献概述如下.
作者:冯继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咳嗽的主要方法.外感咳嗽,叶氏重在祛邪,其治法可归纳为4种;内伤咳嗽,叶氏的治法主要分为5类,但均以治本为主.无论外感与内伤,叶氏均强调必须保护胃气.
作者:朱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风病早中晚期常伴见痰热腑实证,其病机特点为痰热壅结,胃气不降,标实突出,临床症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不畅,口气臭秽,呃逆,舌苔黄厚腻,脉滑实等.治疗宜急行通腑泻热,常用大黄瓜蒌汤(痰热为主者)、调气通腑汤(气滞突出者)加减治疗.同时应重视行气化痰、逐瘀通络法的运用,如此方可气调、腑通、热除、痰去,疾病向愈.
作者:丁元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新一代抗炎药物的开发及吸入疗法的应用,基本解决了慢性气道炎症,降低了气道的高反应性,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吸入疗法在婴幼儿由于主动吸气配合不好而使用受限,加之其生理特点,气道平滑肌发育差,β2受体分布较少,一些平喘药物的效能发挥欠佳.故针对婴幼儿哮喘目前防治效果尚不理想,笔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加下:
作者:张建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是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祝谌予教授等治疗本病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就其病因病机与防治原则作初步探讨.
作者:尹翠梅;李振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王文敏老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50载,学识渊博,临床擅长治疗内科杂证.近年来,王老对老年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深入研究,有独到见解,现将王老临证经验方三降汤介绍如下.1 三降汤简介组成:玳瑁10g,生槐花30g,生栀子12g,茵陈30g,葛根15g,珍珠母30g,白芍20g,夏枯草15g,佩兰叶15g,皂角刺15g,银杏叶20g,丹参30g,山楂15g,甘草3g.功效:清热泻浊,祛湿化痰,潜阳平肝,化瘀通络.主治: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辨证属本虚标实,湿热内生,痰浊蒙窍,肝阳上冲,瘀血阻络.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禁忌:虚寒性体质忌服.服药期间忌食寒凉性刺激食物.
作者:张元振;王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张刚主任医师,一生潜心研究儿科,勤于实践,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今将张老的部分临床经验整理如下.1 论诊法,倡简便实用张老临证诊断注重四诊合参,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在其生长发育及病情反应方面都有其特性,因此诊断中除问诊外,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
作者:李承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采用鲤鱼汤治疗羊水过多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鲤鱼1条(0.5~1kg),白术2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5g,生姜6g,陈皮10g.鲤鱼去鳞和内脏,加水煮熟后去渣留汁,加上药,水煎空腹服.一般服药2~3天.按:中医认为,羊水过多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致湿聚胞中.治当健脾渗湿,鲤鱼汤功用健脾渗湿,养血安胎.笔者治疗30例,有效率达96.7%.治疗前需B超检查除外胎儿畸形及其他妊娠并发症,如妊娠合并糖尿病、母婴血型不合、妊娠高血压等.
作者:王晓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偏侧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属中医头风范畴.笔者多年来采用头痛散吸入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现介绍如下.1 方药组成川芎60g,乳香60g,丁香60g,白芷60g,辛夷60g,冰片30g,全蝎30g,细辛30g.2 用法以上8味共研极细末,装5ml玻璃瓶,密封备用.偏头痛发作时用头痛散一支,首先令患者口含凉水,然后取适量药末塞鼻,左侧头痛塞右侧,右侧头痛塞左侧,一般30min,痛止停药.
作者:赵新荣;郑根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药物组成冰片1g,薄荷脑2g,50%酒精(或48度~52度白酒)30 ml,溶解后蒸馏水加至100ml,备用.2 使用方法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后,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3次.3 典型病例患者杨某某,男,65岁,退休干部.因头晕、头痛17年,左侧肢体瘫痪、昏迷6h入当地卫生院治疗2天,效果不著,于1998年2月25日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T37.3C,P84次/分,R21次/分,BP21.3/13.3kPa,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入院后诊为中风(中脏腑-闭证).给予开窍启闭,平肝潜阳,佐以止血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口腔、牙龈、舌面等处出现深浅不等点片状溃疡面,开始我们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效果不显,后改用冰片薄荷脑溶液作口腔护理,每日分早、中、晚共3次,按以上方法给药治疗,第3日溃疡面变浅平,5天后基本痊愈,随着病情好转,病人神志渐清醒,能进半流质饮食.
作者:李传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消痹丸组成:血竭、天麻、红花各450g,秦艽、防风各400g,伸筋草、狗脊各350g,制南星、川乌、川芎、独活、羌活、地龙各250g,牛膝、甘草、当归各200g.研细末,过100目筛,制成6g蜜丸,备用.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养血,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重着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等.方解:方中以天麻、血竭、红花为主药,天麻具有通络止痛、平肝熄风之功,血竭、红花活血祛瘀,防风是治风之要药,秦艽是风中润药,与其它祛风通络药独活、羌活、川乌、川芎、制南星联用,加强了祛风胜湿的功效.伸筋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狗脊补肾阳壮筋骨,蠲痹通络,两药同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当归、甘草为方中平和之药,具调理作用,兼养血之功.地龙属虫类药,可祛风湿、通血脉、利关节、消瘀滞、疗痹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
作者:刘义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股中医中药热,中医中药的优势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中国传统医药正在走向世界.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粹,继承、发展并使之弘扬广大,首先当是国人之重任.诚然,中医中药学从理论到实践,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建立在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只能成为一种实践医学或经验医学,这就使其发展和弘扬受到较大制约.为了使中医中药能够跟上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步伐,中医中药必须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笔者愿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仁共同探讨和商榷.
作者:赵震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感召下,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我积极参加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之路,并由是决定了一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临床早期,我曾多方尝试进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但在实际医疗过程中,面对具体的病人和疾病,不由自主地时而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时而采用西医的诊病论治,要么力求其保险,索性中西药并用,常常无序于择方用药、打针输液的医疗活动之中,在如何进行中医、西医有机结合的课题面前每每内心茫然而不知所措,甚而曾有过悔习中医之感伤.
作者:薛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我科收治晚期癌症伴水肿35例,现将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1~70岁;病程短1个月,长1年.35例中颜面浮肿3例,四肢浮肿27例,伴胸水或腹水者5例.血白蛋白≤30g/L,BUN≥11.5mmol/L,肌酐≥240mmol/L25例.B超检查:胸腹水<500 ml 2例,500~1000 ml 2例,>1000 ml 1例.1.2 辨证分型:35例中风水相搏型4例,湿热蕴结型8例,脾肾阳虚型23例.
作者:刘春林;王俊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