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2期文献
  • 自拟通痹宁心汤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66例

    目的 观察自拟通痹宁心汤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6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胺碘酮0.2 g 每日3次,服用1周后改为每日2次,再服用1周后改为每日1次,共服用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痹宁心汤,每日2剂治疗3周后,观察患者室性早搏次数及患者心悸、气短症状.结果 经治疗3周后,治疗组室性早搏次数明显减少,同时患者心悸及气短症状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经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较单纯西药治疗,在室性早搏次数减少及患者心悸、气短症状改善程度,更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钟丽华;李志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尿微量白蛋白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8例,根据mAlb水平分为正常组(60例)和升高组(68例),对两组的临床预后随访分析.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mAlb升高组在随访期间死亡7例,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合并心力衰竭19例,三支病变12例,较mAlb正常组相应例数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者较mAlb正常者的预后差.

    作者:桂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抗心力衰竭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及CA125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方法 3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CA125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血浆BNP及CA125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血浆BNP及CA125呈正相关(P<0.05).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及CA125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联合检测血浆BNP及CA125可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筛选指标,并可用于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评价心力衰竭治疗的疗效.

    作者:马京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替米沙坦和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和缬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75例,替米沙坦组40 mg/d,缬沙坦组80 mg/d,早餐后顿服,疗程均8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压、心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ECG及不良反应等检测.结果 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1),替米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4.67%,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89.33%,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替米沙坦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安全可靠,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史瑞华;张俊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血管住院病人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2008年心血管住院病人伴发焦虑抑郁症状情况.方法 2008年心血管住院病人中有器质性疾患的病人1 081例进行焦虑抑郁症评定量表评分,住院年龄(54±18)岁.男521例,女560例,入院1 d~2 d内进行询问病史并评定焦虑抑郁症量表(HAD)、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其中HAD>7分,HAMD>12分,HAMA>10分即可诊断焦虑抑郁症.结果 77.9%的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其中高血压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占87.2%,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并发焦虑抑郁症占41.4%.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再入院者并发焦虑抑郁症占98%,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脏病病人中并发焦虑抑郁症占91.2%.结论 躯体疾病伴发心理反应尤其是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普遍,且与病程长短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应引起心血管专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郭江红;冯惠芳;陈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46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微创血肿清除术(微创组)42例,在CT引导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修订致残量表(mRS)对术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微创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根据致残量表,微创组总有效率为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8%(P<0.05);微创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5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并可降低致残率.

    作者:杜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阿卡波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和血脂谱的影响

    目的 比较阿卡波糖联合预混胰岛素与单纯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体重和血脂谱方面的差异.方法 将52例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阿卡波糖组给予阿卡波糖片和预混胰岛素制剂,对照组单纯给予预混胰岛素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和血脂谱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阿卡波糖组患者2 hPG和低血糖发生率均降低(P<0.05);两组FPG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胰岛素日用量减少(P<0.05).阿卡波糖组治疗12周后,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BMI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纯使用预混胰岛素相比,阿卡波糖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患者体重和血脂谱的额外收益,且餐后血糖控制和安全性更好.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结果 治疗组可明显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胸部刺痛、少寝多梦、胸闷、心悸等症状(P<0.05).在改善心电图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可改善心肌缺血,且无明显毒副反应,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世明;白信春;秦嗣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94例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从而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预后.方法将18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2次/日,共14 d,并予活血化瘀,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尿激酶3×105 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1次/日,连用7 d,同时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2次/日,连用14 d,并予活血化瘀,对症及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时明显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95.74%,而对照组总有效率58.69%,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且使用安全,方便.

    作者:周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4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予胺碘酮静脉推注,对照组予索他洛尔静脉推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治疗效果及12导联心电图、心功能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急诊救治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少.

    作者:梁克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基础治疗组(A组)41例,西医基础治疗加灯盏花素加中医康复治疗组(B组)40例,西医基础治疗加现代康复治疗组(C组)42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判断疗效主要指标,对上述3组患者短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NIH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A组、B组和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4.15%、52.50%和38.10%,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

    作者:郑宏忠;陈锦泳;何玉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氟伐他汀对华法林使用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使用华法林患者的影响.方法 通过临床使用华法林抗凝合用氟伐他汀与使用华法林抗凝合用阿托伐他汀两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比较,分析氟伐他汀对华法林的影响.结果 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合用氟伐他汀后的患者INR值比合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INR值高.结论氟伐他汀增加了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作者:时娟;何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不同年龄阶段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中年、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8例的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析其发病诱因、首发症状、住院治疗的时间、个人因素、实验室检查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发病诱因明显,发病与个人因素有关,老年组发病无明显诱因;青年组、中年组首发症状多为典型心绞痛,老年组发作时呈不典型心绞痛;青年组、中年组住院治疗时间较老年组短;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青年组、中年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男性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病情逐步加重、复杂、预后越差.

    作者:叶峻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冠心病程度与血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160例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依肌钙蛋白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用循环酶测定3组患者血清Hcy.结果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病变不稳定程度的增加,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Hcy浓度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的冠心病程度与Hcy呈正相关.

    作者:刘奇英;雷肖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症状后不同时间段溶栓治疗的效果,探讨出现症状至溶栓开始时间对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6例出现症状后不同时间段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选用阿替普酶100 mg,采取90 min给药法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不同时间段溶栓成功比例.结果<60 min、60 min至2 h、2 h~6 h、6 h~12 h溶栓成功率分别为90.9%、81.5%、55.0%、12.5%,60 min内与60 min至2 h溶栓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溶栓与2 h后溶栓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6 h溶栓与6 h后溶栓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症状后溶栓治疗开始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好,6 h后溶栓疗效明显降低.

    作者:冯汀兰;赵宇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焦虑症状的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心可舒片对冠心病病人焦虑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40例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门诊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片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焦虑症状.

    作者:丁新明;黄攀攀;李浩;张丽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虫类药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虫类入药,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虫类药28种,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已扩展达99种.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早记载使用虫类药之医书,如抵当丸、鳖甲煎丸等,书中用水蛭、虻虫、蛴螬等八种.临床实践证明虫类药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其特殊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中根据中风病不同的分期辨证配伍使用虫类药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汤银燕;盛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心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8例冠心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入组后停用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抗缺血药物继续使用,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粒/次,3次/日,观察3个月.检测两组B型钠尿肽(BNP)、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BNP、PRA、ALD、ATⅡ较对照组明显下降,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SV,LVEDV,LVDd,LVDs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改善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林桂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PN、ET-1、NO的影响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联素(APN)、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除治疗原发病、调脂、稳定斑块、对症等治疗外,对照组予阿司匹林片0.1 g,1次/日口服.观察组予麝香保心丸45 mg,3次/日口服,阿司匹林片0.1 g,1次/日口服.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N、ET-1及NO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APN、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血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内皮功能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作者:邹慧兰;郭宏伟;唐婕;张爱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3粒,3次/日,疗程8周.治疗期间停用降脂及抗凝药物.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7%、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利军;叶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率变异性在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明确为SAS患者30例为A组,并将其中低通气指数(AHI)<20的轻度SAS患者16例作为B组,AHI>20的中度SAS患者14例作为C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群20名.对各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HRV时域分析法分析SAS患者的自主神经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组、C组所有的窦性心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S)、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和C组HR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S对HRV有较大影响,但不能以AHI指数来判断HRV下降的严重程度.Holter作为一种简单、快捷、无创的检查对SAS患者的筛选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伟胜;杨敏;李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9年-2012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年-2012年)中关于参麦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标准的所有试验数据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对7篇文献的不同数据进行系统评价显示,治疗后2周,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效应Z=8.32(P<0.000 01),OR=5.05,其95%可信区间(3.45,7.40),说明治疗组改善病人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效应Z=4.85(P=0.000 01),OR=4.03,其95%可信区间 (2.30,7.09).试验未发现严重的副反应,漏斗图近似对称,发表偏移较小.结论 在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方面,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病人心绞痛症状,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作者:张长江;邓银芝;李元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参松养心胶囊+美托洛尔)和对照组(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室性早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70%,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5.35%,优于对照组的81.40%(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于赛华;于金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丹参冻干粉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丹参冻干粉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冻干粉0.8 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日,共治疗2周.检测PCI术后12 h、24 h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两组治疗2周后白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12 h、24 h、48 h CK-M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IL-6、E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NO显著升高(P<0.01).结论 丹参冻干粉对PCI后MIRI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

    作者:林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益心舒胶囊治疗气阴两虚挟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气阴两虚挟瘀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结果 两组均能够改善CH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等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遇准;冯建莉;丛春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45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45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脉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平均颈动脉内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8(P<0.05)和0.124(P<0.05).结论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颈动内膜增厚有关.脉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作者:李霖;黄创;郭鹏;陈艺钊;林文培;徐鸿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冠心宁联合谷红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90例

    目的 观察冠心宁联合谷红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应用冠心宁注射液,研究组应用冠心宁注射液联合谷红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研究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6.7%;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宁联合谷红可以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频率,降低持续的时间,减轻疼痛的程度,延长发作的间期,明显改善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作者:兰宏科;田永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肾阳气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观察心肾阳气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选择心肾阳气虚衰型CHF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用24 h动态心电图的方法分析两组HRV时域和频域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肾阳气虚衰型CHF患者的HRV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心率变异性异常与心肾阳气虚衰型CHF患者呈密切相关.

    作者:张文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活动平板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评价活动平板心电图负荷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7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活动平板心电图负荷试验,并于7 d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将两者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217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66例,其中活动平板试验阳性137例(82.53%),阴性29例(17.47%).非冠心病者51例,活动平板试验阳性20例(39.22%),阴性31例(60.78%).活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痛的敏感性为82.53%,特异性为60.78%.此外,冠脉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P<0.05).结论 活动平板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对多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是目前诊断冠心病较为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作者:熊宁;彭志群;王强;周美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和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血气分析、心功能、肺动脉压力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能减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负荷,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显著改善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罗梅;蒋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均给予降压、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益心舒胶囊,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7%(P<0.05);治疗后,两组血瘀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活血化瘀,改善血流动力学.

    作者:刘龙斌;郭航远;邢杨波;彭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对急性期老年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加均衡法将85例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服用银丹心脑通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治疗28 d.对照组只接受基础治疗.两组均在观察28 d时进行效果评定.观察其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在总体疗效,血脂、血糖、全血比黏度和红细胞沉降率下降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组织,改善和延缓衰老等密切相关.

    作者:朱成全;张玉亮;朱兆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安神补脑液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痛、失眠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安神补脑液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痛、失眠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给予安神补脑液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症状头痛缓解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0.05);干预组失眠缓解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7,P<0.05).结论 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有头痛、失眠患者中使用安神补脑液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失眠症状.

    作者:杨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不同时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不同时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4例,采取超超早期(病后4 h以内)微创穿刺治疗,对照组312例,采用超早期、早期(病后4 h~48 h)微创穿刺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病死率、3个月后的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术中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术中、术后再出血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增加(P>0.05).结论 超超早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能明显地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临床切实可行,安全可靠.

    作者:孟庆良;孟凡辉;张海芝;孙沙林;刘慧敏;党照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蒲参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全血黏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蒲参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全血黏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蒲参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除了不口服蒲参胶囊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全血黏度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 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蒲参胶囊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的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微循环障碍.

    作者:肖展翅;邱斌;夏光明;郑操;倪小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黄芎抗栓胶囊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胰岛素、C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黄芎抗栓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内科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同时服用黄芎抗栓胶囊,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测定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胰岛素、C肽的含量,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C肽、餐后2 hC肽、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P<0.05).结论 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糖、血脂,降低血黏度等因素有关.

    作者:李其英;江婷战;陈永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例122例,进行中医辨证,统计每个患者的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分析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统计每个证型患者的NIHSS评分,按证型分为6组,比较各组之间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不相关(P>0.05);瘀证的NIHSS评分与其他证型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的轻重、预后与中医证型合并数的多少无关;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瘀证的患者较其他证型患者临床症状重、预后差.

    作者:郭海燕;童晨光;张晓晖;祁江峡;王文靖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儿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63例分析

    脑干脑炎( brainstem encephalitis,BE)属病毒性炎,在儿科不常见.主要累及脑干,也可波及小脑及半球.大体改变主要为脑干体积增大、质地变软,切面显示组织结构模糊、部分有软化灶,半球轻度水肿[1].镜下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增多、水肿及脱髓鞘,神经细胞不同程度变性.临床表现多数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及反射消失,故本病属于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反射消失综合征(SOAA)[2].前驱表现有倦怠、肌肉酸痛、低热等,1周~3周后出现头痛、嗜睡,由上而下的脑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病情进行性加重 2 周,3个月~18个月完全恢复;或慢性经过、缓解复发交替、以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为主,无小脑及精神症状[3].63例手足口病(HFMD)患儿除1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经机械通气后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健;于淑玲;李文红;李亚萍;曹英芳;赵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眼外肌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

    眼外肌分属第3、4、6对颅神经支配.眼外肌麻痹是临床常见体征,它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表现.它的直接结果是由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的内直肌、上下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上斜肌、外直肌部分或全部,不全或完全麻痹.产生不同程度的复视、斜视、注视.

    作者:杨万章;严浩;盛佑祥;吴芳;王俊;陶红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方药防治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研究进展

    长期的高血压易导致心、脑、肾、血管等多系统、多脏器的靶器官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损害.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它可引起心肌结构紊乱、组织异质性增高,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也是猝死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潜在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高血压MF从中医血瘀证角度认识,应用活血化瘀方药进行干预具有较好的疗效,已经得到临床广泛的重视.

    作者:周明龙;姚祖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缺血综合征.按2002年美国ACC/AHA有关ACS的治疗指南[1].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抬高,可将ACS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大多为Q-MI,少数为N-QMI);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大多为N-QMI,少数为Q-MI)及猝死型冠心病.

    作者:苏位贤;尹咏梅;于安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于治疗该病都加大了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就有关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作者:刘泰;钟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创伤应激反应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

    应激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剧变的刺激出现的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综合应答状态[1],应激反应(stress)指机体突然受到一定强度有害的应激源刺激时,产生的应激因子(stressor)对机体的负面作用所引起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非特异性损害[2],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3].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50%,其中IR占85%.近的研究表明,短暂的IR是损伤应激反应患者的保护性状态,持续进展的IR是导致患者严重后果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大型手术、危重患者仅次于感染的死亡原因[3].虽然应激反应IR的病变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对创伤应激反应IR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卢冠铭;李天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冠心病心力衰竭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类型,吸引了现代医学防治研究者的目光,中医药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机和治疗研究均有一定的积累,在临床疗效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尚存在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研究概况,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王贤良;毛静远;赵志强;王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U-Ⅱ)早是在硬骨鱼的脊髓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分离出来的一种生长抑素环肽,1998年Coulouarn等首次在人体中克隆出U-Ⅱ(hU-Ⅱ).hU-Ⅱ及其受体的分布提示它们可能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U-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方放;钱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及中医药防治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使心肌组织重新得到血液灌注,然而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却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目前的研究认为钙超载是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然而其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通过对钙超载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的简要概述,总结防治心肌MIRI的策略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伟君;李应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脑缺血预处理大鼠MAP1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后大鼠脑内微管相关蛋白1B(MAP1B)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3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30只)、脑缺血预处理组(30只)、清热化瘀Ⅱ号方组(3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每组按照再灌注后3 h、6 h、12 h、24 h、48 h 5个时间点平均分为5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RT-PCR法检测各时间点MAP1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有MAP1B mRNA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在12 h时缺血侧海马区MAP1B mRNA表达至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P<0.01);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脑缺血预处理组在12 h、24 h、48 h时表达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脑缺血预处理组相比,清热化瘀Ⅱ方组在48 h时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MAP1B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而清热化瘀Ⅱ号联合缺血预处理进一步增强其保护作用.

    作者:王琳;祝美珍;肖艳芬;杨仕权;吴志敏;刘向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坏死性凋亡参与NMDA诱导大鼠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毒作用

    目的 观察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中是否存在坏死性凋亡.方法 利用Nec-1作为工具药,通过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calcein-AM染色,观察NMDA的毒性作用,Nec-1对NMDA诱导的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 Nec-1(100 μmol/L)抑制NMDA引起的细胞活力的降低,使其增加26%(P<0.01);抑制NMDA引起的活细胞数的减少,使活细胞数增加23%(P<0.01);抑制NMDA引起的LDH释放的增加,使LDH释放减少28%(P<0.01).结论 坏死性凋亡参与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

    作者:李艳丽;张策;张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全蝎纯化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TF、TFPI及TNF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蝎纯化液(PLIS)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LIS大剂量组、PLIS中剂量组、PLIS小剂量组,每组10只.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复制大鼠休克模型.PLIS各剂量组于注射PLIS后15 min注射LPS,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监测LPS注射前及注射后60 min、90 min、180 min大鼠平均动脉压(MAP).LPS注射3 h后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组织因子(TF)、肿瘤坏死因子(TN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结果 全蝎各剂量组在注入LPS后,MAP下降不明显,TF、TNF含量显著降低(P<0.01),TFPI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FPI/TF比值各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PLIS可能通过抑制TF和TNF升高,而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有保护作用.

    作者:靳铁飞;吴萍;谭茜;周牡娜;徐爱良;彭延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LI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7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0 h组、预处理6 h组、预处理12 h组、预处理24 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重复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4 次(每次10 min,间隔10 min) 作为LIP,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各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磷酸腺苷(ATP)酶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组可明显减少MDA的含量,升高SOD活性,增加ATP含量,尤以预处理0 h和6 h组为著,同其余预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缺血预处理可提高脑缺血大鼠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促进ATP的生成,推知反复短暂的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通过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线粒体能量,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来发挥作用.

    作者:张晓敏;李光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硫辛酸对db/db小鼠胰岛内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硫辛酸对db/db小鼠胰岛内NADPH氧化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只8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硫辛酸组和db/db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硫辛酸60 mg/(kg·d)和安慰剂灌胃.另设10只同周龄db/m小鼠,给予安慰剂灌胃作为非糖尿病对照组(db/m对照组).每周监测体重、血糖,6周后取胰腺行免疫组化,分析NADPH氧化酶表达情况.结果 与db/db组相比,硫辛酸组小鼠的血糖降低,胰岛内NADPH氧化酶gp91phox、p22phox亚基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辛酸降低胰岛内NADPH氧化酶的表达,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

    作者:卢斌;马健;杨翠华;王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血清中AngⅡ水平升高与机械创伤后迟发性心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创伤后应激反应情况、炎症活动性等指标,筛选出一种可能的指标,帮助降低创伤后发生迟发性心脏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漏诊率.方法 利用Noble-Collip机械创伤仪制备机械创伤模型,通过离体心脏灌流技术检测大鼠离体心脏功能,ELISA方法检测机械创伤后0 h、6 h、12 h、24 h血清肾上腺素(N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与伪创伤组相比,机械创伤后24 h大鼠离体心功能降低;创伤组创伤后24 h内各时间点血清NE、hs-CRP和Ang Ⅱ浓度均逐步增高;机械创伤后24 h大鼠血清中AngⅡ浓度与+dp/dtmax呈负相关(r=-0.574,P<0.05),肾上腺素浓度与左室+dp/dtmax呈正相关(r=0.402,P<0.05),而hs-CRP浓度与+dp/dtmax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循环AngⅡ的过度激活与机械性创伤导致心肌损伤或心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可以通过检测出血液中AngⅡ浓度来作为机械创伤发生心功能障碍的筛选指标.

    作者:曹成章;郭丽;燕子;温永金;王洁;郭勇;梁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基因Myocard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情况的作用,探讨雷洛昔芬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为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植块法培养大鼠VSMC,不同浓度的戊酸雌二醇和雷洛昔芬作用于大鼠VSMC 24 h,实时定量PCR法测定VSMC 的标志基因心肌素(MYOCD)、经典雌激素受体(ESR)、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mRNA的表达量.比较不同浓度的戊酸雌二醇和雷洛昔芬对大鼠VSMC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戊酸雌二醇和雷洛昔芬处理组的MYOCD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浓度的降低MYOCD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处理组的ESR和GPER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与雌二醇作用相似,雷洛昔芬亦能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影响其增殖,可替代雌二醇作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替代疗法(ERT)的新药,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毋亚男;张明升;郭东星;张华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淫羊藿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记忆能力及其海马内GFAP、TNF-α、IL-6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ICA)对脂多糖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模型大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八臂迷宫训练成功后,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ICA低剂量组、ICA高剂量组,侧脑室注射脂多糖建立AD炎症模型,八臂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障碍,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大鼠海马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的表达.结果 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TE 、RME、WME均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组大鼠的错误选择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鼠海马GFAP、TNF-α、IL-6的表达在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淫羊藿苷能显著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活化、抑制炎症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实现的.

    作者:甄瑾;李润今;王梅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扎考必利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及心律的影响

    目的 观察扎考比利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和心律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装置,以不同浓度(1 μmol/L、3 μmol/L、10 μmol/L、30 μmol/L)灌流大鼠心脏,观察药物对离体心脏心功能指标及Ⅱ导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扎考比利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及心律无明显影响.结论与西沙必利相比,扎考比利对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无明显作用,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物.

    作者:李晓丽;吴博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降脂通脉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降脂通脉方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并以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血脂康作对照,观察降脂通脉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高脂饲料造成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降脂通脉方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中、高剂量组尤为显著.结论 降脂通脉方具有降低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作者:田俊;邬渊敏;李建荣;张卫国;吴敏雨;张力;谈宏强;张叶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及血脂、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6%(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时,具有调脂、抗凝、促纤溶的作用.

    作者:袁托亚;于赛华;刘晓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温肾通络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M-CSF、hs-CRP、GMP-140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温肾通络汤对冠心病(CHD)心肾阳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冠状动脉炎症、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CHD心肾阳虚兼痰瘀内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口服温肾通络汤每次120 mL,每日2次,治疗2周.对照组62例,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3次/日,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M-CSF、hs-CRP、GMP-14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肾通络汤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心肾阳虚兼痰瘀内阻证的机制之一.

    作者:殷建明;罗陆一;杨志刚;张卫斌;温春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缓释片与平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美托洛尔缓释片与平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心房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与美托洛尔平片组,各40例,治疗时间均为20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及静息心率(SHR)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LVEF及6MW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血浆NT-proBNP水平、LVEF、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缓释片与平片均能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运动耐量.

    作者:朱春丽;陈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未经血运重建的冠心病Gensini评分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冠脉造影(CAG)Gensini评分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9例经CAG确诊的CHD患者,记录其中医证候与血瘀证计分,并根据CAG结果行Gensini评分,分析其与CHD血瘀证计分及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D患者以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为多见,分别为144例 (68.9%)、93例(44.5%)、74例(35.4%).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重狭窄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非血瘀患者(P<0.05),痰浊患者的Gensini评分较非痰浊患者严重(P<0.05),其余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HD血瘀证计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P=0.012 8).结论 CHD患者血瘀证计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苏鑫;高铸烨;张庆翔;陈艳;李立志;史大卓;吕树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医综合治疗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后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中医中药加针刺治疗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后肠功能障碍的干预治疗,探讨其对颅脑损伤后肠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将脑病科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一般治疗(脱水、降颅压、脑保护对症等),均胃肠置管-液囊空肠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时行胃肠减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入院或术后48 h采用鼻胃管鼻饲以肠内营养泵20 h内匀速持续滴注肠内营养混悬剂(能全力).实验组在肠内营养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及针刺治疗.用注射器将中药汤剂100 mL约15 min缓慢注入胃内,早晚各1次.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3、7、14天测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第14天综合评估胃肠道功能(腹胀、便秘、腹泻、消化道出血、呕吐及反流);评价患者医院感染率、ICU入住时间比率、住院药物费用比率、出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 治疗14 d后,实验组营养指标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均高于对照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出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率、ICU入住时间比率、住院药物费用比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中药加针刺治疗配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颅脑损伤后肠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减轻经济负担、减低医院感染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丽;杨发明;安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给予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头面穴和体穴传统针刺治疗为主.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以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较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显著.

    作者:李万婷;赵立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hs-CRP、sCD40L的影响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将7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每晚睡前服用20 mg,两组均治疗8个月.两组治疗前后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结果 治疗8个月后,治疗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血浆BNP、sCD40L、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并可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陈彬;刘华;吴瑞霞;曹政;华先平;杨勇;陈平英;谢华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糖尿病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对策探讨

    糖尿病相关性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对病情发展、预后具有重大影响.除本身脑功能衰弱性睡眠失调,抑郁或焦虑状态所致睡眠障碍外,尚有肥胖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异常,糖尿病足引起的下肢不安腿综合征,降糖药物的低血糖反应,其他并发症导致的睡眠紊乱,以及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葡萄糖性昏迷前造成的睡眠障碍等.目前国内文献对此论及甚少,现就其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对策进行探讨,以提高医疗水平.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以熵的观点对益心康泰治疗脑血管病作用的初步探讨

    本文以熵的观点对藏药益心康泰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分析脑血管病发病方面引进了积熵观点,通过对该药药性、配方分析认为益心康泰可增加负熵、消除体内积熵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席宗翰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