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疮(RAU)包括轻型口疮、腺周口疮及疱疹样口疮,是口腔粘膜中较顽固的慢性病之一.研究有效而低毒的药物是临床的方向.复方苦参油制备工艺合理有效.临床对照治疗总有效率达100%(P<0.05).
作者:赵干华;王秋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逐饮胶囊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15例,以逐饮胶囊口服,每天1次,4~6粒顿服,疗程为48h.结果:逐饮胶囊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显效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3.3%.与治疗前比较,心率由(101±12)bpm减为(88±9)bpm,LVEF由(0.42±0.22)升为(0.61±0.25),并改善症状及体征积分.结论:逐饮胶囊具有快速的攻下逐饮、祛瘀利水作用,对急性、重症或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有一定疗效.
作者:吴伟;于扬文;李荣;邓少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心脑血管痉挛性疾病30例,其中以冠脉痉挛性胸闷、胸痛、心悸等为主者16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等症者14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9岁;心血管病组男14例,女3例,脑血管病组男3例,女10例,血压在12.0/8.0~21.3/12.8kPa,心率加快者15例,减缓者4例,心率波动在54~110次.
作者:商洪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四妙汤加味治疗慢性渗出性膝关节炎54例,收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佟方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发病,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证候类型,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属祖国医学伤寒、温病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发热性疾病.
作者:陈立志;胡新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用自拟中药腰痹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治愈率为90.5%,治疗后随访6~8个月,无1例复发.部分复查CT病例,均显示有影象学不同程度改善.提示该中药作为专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各证型.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晓声;曲桂香;张冶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探讨中医药治疗内伤头痛,从经络循行角度,气血阴阳虚实等方面,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内伤头痛辨治10法,各示基本方.体现了中医辨治内伤头痛的特点.
作者:曲艳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急慢性胆道疾患,如胆石症、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是普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手术切除胆囊,而切除胆囊后,为数不少的患者出现长期腹泻,且反复难以治愈,临床上称胆源性腹泻.近年来,笔者以健脾利胆方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6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练;李克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胃切除后残胃排空障碍又称残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率约为3%~4%.目前,对这一并发症缺乏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笔者在1989-1998年临床工作中采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20例,取得了早期解除残胃排空障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海龙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三维疗法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门诊随机分组对照法,将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187例分为采用三维疗法(治疗组)95例和口服莫沙比利(对照组)92例,对两种方法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47例,有效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1.74%,两组疗效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三维疗法具有效率高,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操作方便等特点.
作者:杨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痔出血的发病机理及痔血宁合剂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凝血实验观察其对凝血的影响;观察肿胀,验证其抗炎作用;观察痔血宁对渗出的作用,验证其对血管反应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微循环流态、细动静脉管径的变化,及毛细血管开放数的观察,来验证其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结果:痔血宁不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P>0.05);大剂量组能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P<0.01);对渗出反应有抑制作用(P<0.001);使小鼠细动静脉血管管径增大,微循环血流加速,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多(P<0.05).结论:痔血宁合剂具有抗炎、抗渗出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大剂量痔血宁合剂作用明显.
作者:杨巍;汪庆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对中医肾病及其证候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人体)的一致性,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发现与中医肾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是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支配两系统的神经系统.另外,肾上腺、甲状腺、呼吸系统、耳、腰骶部的骨和软组织等也与中医肾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连才;张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理论认为,气和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密切.而高原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使人体的气与津液相对不足,这就使一些常见病在高原地区表现出独特的病机特点.
作者:王津慧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的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相继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1995年主编出版了<中医体质学>,完成了中医体质理论由学说到学科门类的转变.
作者:张惠敏;龚海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扩张性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多数患者因心悸、活动后气急及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而就医,约1/3病人确诊时心功能已为Ⅲ~Ⅳ级,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作者:詹杰;王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姚晶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从医50余年,专攻小儿内科,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擅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儿科诸疾,誉满辽沈,福及子孙.现虽年已古稀,仍求索不止,堪为师表.姚师知识渊博,审证求因,用药灵活,富于创新,强调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对儿科呼吸道疾病以养阴扶正为要义,对奇难怪证多从痰瘀湿论治,屡收卓效,笔者跟随姚师学习,受益匪浅.
作者:龙旭浩;佟方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心舒颗粒,由黄芪、葛根、丹参等6味药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脉益肾等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葛根素为本制剂与功能主治相一致的活性成分之一.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的含量,方法可靠,重现性好.
作者:高岩红;王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是一种小的DNA重复序列.端粒酶是一种能不断地延长染色体末端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端粒与脾虚均与衰老关系密切,中药制剂的实验研究以及自由基学说的研究都表明了端粒与脾虚之间关系密切.端粒与脾虚关系的理论研究对脾虚证实质研究及中医抗衰老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陈雷;李德新;王彩霞;崔家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乳宁Ⅱ号方对人乳腺癌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同位素放免法检测服药前及服药半年后,患者血液中CD+3、CD+4、CD+8、NK及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简称PGF1α)水平,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连续服乳宁Ⅱ号方半年,乳腺癌术后患者CD3、CD4阳性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有显著性提高,血液中TXB2值及TXB2/PGF1α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乳宁Ⅱ号方能够改善机体细胞免疫状况,调整T细胞亚群的平衡,并使TXA2与PGI2的平衡向正常状态回复,有益于肿瘤宿主发生转移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尚璞;贾喜花;唐汉钧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的理论奠基之作,大部分篇章形成于战国秦汉之际,其思想受到儒、道、墨等先秦诸子的影响,然而其思想的主要根源为黄老之学.
作者:战佳阳;李双丽;张志宇;杨英昕;陈珩;赵明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以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相合治疗某病证报道屡见诸报端,而鲜见有人对发源于1700多年前,由张仲景首创的合方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兹就合方的动机与目的、依据、原则、种类、功效、特点、禁忌七个相关问题做一系统整理,以备研究者参考.
作者:贾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颗粒剂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P-选择素(Ps)、血浆纤溶酶原活物-1(PAI-1)、C-反应蛋白(C-RP)、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s与PAI-1、C-RP、NO、血脂的关系,揭示化瘀祛痰颗粒剂治疗UAP的作用机理.方法: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硝酸还原酶比色法等检测UAP 96例用药前后Ps、PAI-1、C-RP、NO及血脂水平.结果:①UAP各组Ps、PAI-1、C-RP、OX-LDL水平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②Ps与PAI-l、C-RP、OX-LDL呈显著正相关,与NO)呈显著负相关;③化瘀祛痰颗粒剂组Ps、PAI-1、C-RP、OX-LDL水平明显降低(P<0.05),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纤溶机制、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失调及脂质过氧化在UAP的发生及发展中共同作用;化瘀祛痰颗粒剂具有抑制Ps激活,抑制PAI释放,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杨关林;王宇宏;刘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细胞因子的变化意义及通塞颗粒对其影响.方法:COPD急性加重期5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通塞颗粒.检测COPD治疗前后和健康老年人20例血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1β、IL-2、IL-6、IL-8水平.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GM-CSF、IL-1β、IL-6、IL-8均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P<0.01),IL-2明显低于老年人(P<0.01);治疗后,两组GM-CSF、IL-1β、IL-6、IL-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5),IL-2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GM-CSF、IL-1β、IL-6、IL-8水平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1),IL-2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细胞因子分子的变化参与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病理过程,中药通塞颗粒降低GM-CSF、IL-1β、IL-6、IL-8水平,升高IL-2水平可能是该方治疗老年COPD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素云;程先宽;李建生;马利军;李成海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前列腺增生大,多呈慢性过程.此病的治疗方法甚多,但无一特效方案,要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往往很不容易.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前列腺增生症3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树芳;孙永海;林志香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根据中医血水相关理论,拟定活血利水煎为基本方,配用西药以防严重并发症,治疗急性脑梗塞85例,并设单纯西药治疗组60例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活血利水煎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作用.活血利水为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大法.
作者:刘善京;吴学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并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采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并辨病用药,随证加减,重度采用0.9%氯化钠、10%氯化钾静滴.结果:治疗2个月,显效率为90.9%,临床症状及体征、血钾、T3、T4等均获显著疗效.
作者:赵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自1998年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2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4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2年;单侧18例,双侧24例;肿块小3.2cm×2.6cm×2.4cm,大5.3cm×4.9cm×4.6cm.
作者:张磊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技术)确诊的尖锐湿疣100例,其中采用中药联合干扰素并外用药物腐蚀剂尤脱欣涂点脱疣治疗50例为综合组,另外单纯涂点三氯醋酸脱疣治疗50例为对照组,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50例,随访半年无复发;对照组治愈48例,随访半年有24例复发,复发率48%.两组对比,综合组在尖锐湿疣瘤体脱落速度、复发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中药联合干扰素综合治疗尖锐湿疣,较单纯局部治疗在瘤体脱落速度、预防宫颈传播、复发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在不具备特殊仪器的单位开展治疗,简单价廉,方便易行.
作者:宋雅丽;张雪玉;孔祥芬;王惠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设西医组34例,中医组48例,中西医组40例,均14~20天为1疗程,共治1~2个疗程.结果:经Ridit值分析,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与其他两组有差别,西医组与中医组疗效无差别,中西医结合组R均值小,故疗效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值得肯定.
作者:边风华;樊梅凤;赖永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看<新民晚报>低估人体抗力与高估现代医学各种疗法漫画,感触颇深,举3个病例,以证明漫画的观点是正确的.
作者:王益周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以紫草冰片油治疗皮肤病,疗效满意.临床主要症状:病初皮损有丘疹、红斑、水疱等,皮损有糜烂、结痂、抓痕、色素沉着等,自觉症状以痒、灼热、痛为特征.治疗范围为接触性皮炎、尿布皮炎(幼儿尿布浸渍而成)、药物皮炎(指对药物过敏引起的)、婴儿湿疹、急性湿疹、目光性皮炎(由于日光照射引起皮肤红、肿、出水)、带状疱疹(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水痘、虫咬皮炎、Ⅰ度烧伤、放射性烧伤.
作者:齐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以自拟复方苏芪合剂治疗脑血管病1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13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均经CT确诊.治疗方法:脑梗塞101例,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6h)行溶栓治疗,颅内压高者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作者:周安予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水痘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近年来,笔者以自拟土茯苓汤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分散片治疗小儿水痘4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谷名成;吕文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前,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7周内的早孕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由于大部分蜕膜仍残留于宫腔内致流产术后出血时间较长.为此,笔者以术后服用中药产后生化汤,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波;张丽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背俞治疗.夹脊穴选取胸8~12,先泻后补,配合泻法针刺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停用一切药物.治疗30天后评定疗效.
作者:张勤良;刘景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以自拟硝黄洗剂治疗肛门瘙痒症8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本组86例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6~16岁29例,27~50岁31例,50岁以上26例;病程3个月~10年.均有肛门周围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的症状.肛门检查有痔疮、肛裂、肛瘘、结肠炎等原发病的53例,占61.6%,合并肛门皱襞肥厚及苔藓样变,肛周皮肤皲裂22例,占25.6%.
作者:董智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车前子因含丰富的粘液质成分,煎药时一直延用纱布包煎,以防糊化粘锅,为了确定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包煎与不包煎的溶出率,笔者做了简单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杜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结合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模式.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针对引起反复流产患者的病因,将患者主要分为内分泌异常型、免疫异常型、生殖道异常型、感染型、全身性疾病影响型、染色体异常型施以护理.结果:依据不同证型,有的放矢的实施护理,使患者明确了引起反复流产的根本原因、治疗措施、注意事项、预防保健方法,消除了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树立了再次妊娠的信心,提高了妊娠成功率.
作者:李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应激性溃疡,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危及病人生命.实施临床护理时如能在密切注视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外,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呕吐及大便的情况,进行合理的中西医护理,就能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笔者总结了我科自1995年8月-1998年3月,急性脑血管病33例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苏举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采用针刺配合加味二陈汤治疗,总有效率90%.提示针药合治、熄风祛痰能提高疗效.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曾红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以针刺内关穴为主).方法:用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并与山海丹胶囊治疗30例作临床对照研究.观察主要症状和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针灸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和相关症状,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结论:针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经济的有效方法.
作者:刁利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旨在揭示调补气血针法治疗痴呆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PLC-ECD法对SAMP10及SAMR1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和乙酰胆碱(Ach)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SAMP10脑组织DA、5-HT、Ach的含量显著低于SAMR1的含量;②调补气血针法可使脑组织降低的DA、5-HT、Ach的含量显著提高.结论:①SAMP10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脑组织Ach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出现了神经损害;②调补气血针法改善了SAMP10的学习、记忆状况.
作者:王彤;庞莹;丁晓蓉;于涛;刘庆忠;王舒;韩景献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自1986年以来,笔者以中医推拿手法及手术方法,配合自制布质斜颈矫形背甲帽,根据小儿肌性斜颈的不同分型及年龄大小分别治之,疗效满意.但在手术冶疗病例中,也发现一些患儿受到一些医院按摩推拿医生不分年龄大小及临床分型之不同,均采用推拿按摩的不正确方法治疗,使患儿错过治疗佳时机,增加了患儿和家属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李忠民;王迎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药通络助孕方对慢性炎症大鼠模型输卵管病理形态学和受孕率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用混合菌接种法制作大鼠慢性炎症动物模型,以不同剂量的通络助孕方和对照药妇炎康治疗后,观察用药前后光镜和电镜下输卵管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并追踪大鼠受孕情况.结果:通络助孕方和对照药能不同程度恢复模型大鼠输卵管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提高了受孕率.结论: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混合菌接种法可以成功制作大鼠慢性炎症模型;通络助孕方能改善输卵管结构和功能,从而对大鼠炎性不孕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广兴;王春田;马宝璋;李文杰;李海波;都广礼;袁家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探讨了当代信息融合方法引入中医科研前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证候到基因组的各类信息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前瞻性地提出中医科研中信息融合的运用方法及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王米渠;翁洋;朱允民;丁维俊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则从痰浊、血瘀两个方面辨治糖尿病久病.1从痰浊血瘀辨治糖尿病久病的理论依据1.1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浊导致消渴的发病,过食肥甘导致中焦失于健运,谷反为滞,湿浊内生,阻于络道,影响津液化生及输布,发为消渴.
作者:佟晓哲;叶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脂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源.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的基本表现是血脂过高,血脂过高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常规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的基础上,采用补肾通脉汤(丸)治疗糖尿病伴发高脂血症,取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雷;林海平;王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探讨整理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中有关治疗消渴病的8首成方及多种单味药的用药特点及功能,探讨如何指导目前的糖尿病防治.
作者:陈仁寿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人伴发或并发的心脏病.其中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
作者:张欣;孙小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针对五脏阴虚的泛化和阳虚的空白,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其结论是五脏均有阳虚证,阳虚各有特点: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肝肾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其它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那就是真阴虚;阴虚发热有规律,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只有牢牢地把握阴虚与津亏的界定、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鉴别,才能彻底走出五脏阴虚的辨证误区.
作者:孙其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们这批老中医在解放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施治,但是我们掌握运用得很正规纯熟.且看在解放前开业10年8年现年80岁以上的老中医业务水平就可以证实这点.
作者:干祖望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