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1年11期文献
  •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打开结膜囊的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46例(64眼)行上述手术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视力、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追踪观察末期(平均16个月),43例(93.47%)患者的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平均眼压为17.30mmHg(2.31kPa).没有发生明显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中期疗效优于经典的小梁切除术.

    作者:赵刚平;朱敏;李国培;陈玉冰;何锦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探讨

    目的:探讨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选择与手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在我院手术的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161例1 61眼资料.终手术采用环扎加压不放液53眼,环扎加压放液75眼,玻璃体手术33眼.平均随访3个月.结果:出院时手术复位159眼,复位率98.8%.随访期间复发2眼,终手术成功157眼,成功率97.5%.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由于其发病急,就诊快,只要手术方法选择适当,大部分还是可以取得成功.对于膜形成严重,裂孔多、大、靠后,或再手术病例,采用玻璃体手术,其术后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还是相当满意的.

    作者:张皙;李佩娟;黄璐璐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漏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996年1月~2000年12月于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就诊的、以往资料完整的123例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漏诊、误诊、发病至确诊时间和以往诊断等进行了分析.结果:123例VKH综合征患者的盲目发生率为28.9%.在后葡萄膜炎期、前葡萄膜受累期和以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全葡萄膜炎期的漏诊、误诊率分别为96.7%、86.2%和74.0%;眼部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为24.5个月.结论:我国VKH综合征患者的漏诊和误诊十分常见,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作者:王红;杨培增;钟华红;周红颜;李芬芳;傅涛;黄祥坤;钟晖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改良巩膜瓣可拆缝线法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巩膜板层下小梁切除术是由Cairns[1]于1969年首先应用于临床,成为目前应用多的抗青光眼术.但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为持续性浅前房和低眼压,这是导致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使术后即形成前房并控制房水滤过量,我们采用改良巩膜瓣可拆缝线法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4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吉利;王富彬;郑振世;仝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TECD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TEC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病程转归以及致病因素.方法:①对25例临床诊断为TECD综合征的患者行眼前节检查、角膜厚度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眼压检查.②认定引起TECD综合征的化学物质.结果:①多数TECD综合征患者同时还伴有大片状或弥漫性虹膜萎缩、瞳孔开大强直和斑块状或颗粒状色素性KP.②电镜下发现TECD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其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异常.③TECD综合征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大,平均67.6%.④TECD综合征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不可逆性的功能失代偿,形成永久性角膜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和瘢痕性角混膜混浊.⑤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是导致TECD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3眼占52%.结论:①除了Breebaart等归纳的7个体征外,TECD综合征患者还伴有虹膜和瞳孔的异常表现.②TECD综合征具有发病速度快,病变范围广泛,预后较差等特征.③注意将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冲洗干净是预防TECD的关键.

    作者:张玉光;王旭;韩旭光;张华;孙燕;夏信昌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联合自-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减少排斥反应研究

    目的:观察联合自-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疗效.方法:对25例角膜病灶靠近边缘的患者,采用周边部新月形自体植片及中央部异体植片作穿透性移植术.另以植床靠边的旁中央穿透性移植术28例为对照组,比较其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角膜散光.结果:两组植片的上皮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和32.1%,实质层和内皮排斥反应为28.0%及64.3%,角膜散光为3.82D和6.82D.结论:联合自-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降低术后植片排斥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作者:黄菊天;葛钧;刘志远;李平;肖琼;罗小玲;朱格非;李线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男性成人正常眼球径活体测量

    目的:活体测量成年男性正视眼的前后径与横径.方法:采用CT方法,对成年男性45人73只正视眼的前后径与横径的内外径进行了活体测量,并对其中23人33眼的眼轴同时进行A超测量.结果:CT测量,前后径外径为24.86±1.09mm,内径为22.31±1.22mm,横径外径为24.98±1.25mm,内径为22.58±1.23mm,前后径与横径的外径与外径,内径与内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A超测量眼轴为23.02±0.75mm.成年男性正视眼基本呈圆形.CT与A超测量方法不同,结果各异.结论:活体CT测量眼球径可靠、可行.尤对横径测量.在眼球形态学的意义上,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途径.

    作者:周晓东;汪芳润;沈永明;强金伟;吉学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用玻璃体切除技术对玻璃体脱入前房的外伤白内障的治疗

    目的:探讨用玻璃体切除技术对外伤后白内障晶体皮质与脱科前房的玻璃体相混杂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器经角膜缘切除混杂有玻璃体的外伤性白内障.结果:经该术式手术切除45例,追踪观察6~24个月,矫正视力0.5者占57.6%,0.4-0.1者占24.4%.结论:该术可以彻底清除前房内混浊的晶体皮质及脱入前房的玻璃体,且不发生玻璃体脱出,有利于保护角膜内皮,可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并可同时解决其他并发症,视力恢复满意.

    作者:郭黎娅;付振和;穆祥云;李润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的角膜形态变化

    应用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手术前后的SAI值、角膜散光及切口处周边角膜曲率.结果:术后1个月的SAI值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角膜散光仅比术前增加0.11D(P>0.05),但轴位发生明显改变.切口所在子午线的周边角膜较术前平坦,平均为0.49D(P<0.05).结论:自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未增加,但轴位改变;角膜表面变得非常不对称,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较角膜曲率计更适于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及散光的评估;切口处的周边角膜变平坦,选择合适的切口可能会减少术后散光.

    作者:张移;赖宗白;金玉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Dalen-Fuchs结节的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Dalen-Fuchs结节的眼底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患者作了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其中6例同时作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结果:36例VKHS患者中,存在Dalen-Fuchs结节者16例(44.44%).类圆形黄色结节位于下方中周部者多(93%).急性期的Dalen-Fuchs结节FFA后期结节染色,而ICGA呈边界清楚的弱荧光;恢复期的Dalen-Fuchs结节FFA和ICGA均显示结节下的脉络膜血管萎缩及RPE萎缩、色素增殖改变.ICGA显示的Dalen-Fuchs结节比眼底彩色照相和FFA要清晰.结论:Dalen-Fuchs结节是VKHS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表现,ICGA能更好显示这种结节样损害.

    作者:徐法松;文峰;吴德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及血管内栓治疗

    目的:探讨利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在眼科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高度怀疑的病人,利用德国产MULTISTAR PLUS/TO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及瘘口部位,行血管内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眼部及颅内血管杂音消失,眼部充血明显好转,突眼恢复正常,眼球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眼底视盘清晰,例一视神经萎缩视力无提高,例二视力无进一步损害.结论:明确的颅脑外伤史,特征性的眼部表现,先进的介科神经放射技术的利用,是眼科诊断和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窦晓燕;周汝明;司马晶;顾宝文;王抗美;付友真;李林;孔庆慧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CeeOn 911A硅凝胶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CeeOn911A硅凝胶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更容易植入眼内、效果更好的折叠人工晶体.方法:对50例(54眼)的白内障患者,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CeeOn911A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人工晶体在囊袋内的偏移度及后囊膜的混浊与皱折程度.结果:54眼术中均能顺利地将人工晶体植入晶体囊袋内,术后裸眼视力≥0.5者46跟(85.2%),术后观察所有人工晶体均能位于囊袋内,未发生人工晶体的偏移、后囊膜的混浊与皱褶.结论:CeeOn911A折叠人工晶体术中容易植入眼内,术后在眼内的中心定位性能好,为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林振德;冯波;梁凌毅;邹玉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放射治疗在眼眶病治疗中的应用

    回顾总结20年间眼眶病中应用放射治疗且记录详细的112例,女性40例,男性72例;年龄0.5~78岁,平均37.5岁;得到病理诊断者104例,影像学诊断7例,化验确诊1例.包括良性病变34例,恶性肿瘤78例.采取60Co或深部X线治疗96次,加速器(电子、光子等)26次,X-刀2次,γ-刀13次.,后装近距离治疗+外照射7次;放射野为正位、侧位或斜侧位;并有13例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性治疗.结果:在58例恶性肿瘤随访中,3年无复发者27例,5年以上无复发者17例;良性病变随访2年以上病变得到控制或消失.放疗后的并发症包括:放射性白内障、皮疹、脱发秃睫、视力下降和失明.结论:放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包括放射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可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保存患病器官的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唐东润;宋国祥;孙丰源;何彦津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羟基磷灰石半球植入矫正复发性眼窝凹陷

    目的:眼窝内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少部分患者再度出现较明显的眼窝凹陷.我们设计羟基磷灰石半球填充术为患者进一步改善外观. 方法:自球结膜中央水平切开结膜、结膜下组织(包括原来的巩膜),沿义眼台表面向上下分离至赤道部,将帽状羟基磷灰石半球植于原义眼台前面.分层缝合结膜下组织及结膜.结果:23例患者术后外观满意,观察6~18个月疗效稳定,无义眼台移位、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半球填充术是治疗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中重度复发性眼窝凹陷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

    作者:闵燕;李冬梅;赵颖;陈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初步报告

    探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效果.对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先经常规的抗真菌治疗后,选择炎症难以控制病灶位于中浅层的患者共55例,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供体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对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进行真菌培养、菌属鉴定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观察.55例中51例治疗真菌感染,成功率为91%,随访6~18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为0.15~1.0;4例复发,复发率为9%;46例真菌培养阳性,经鉴定为镰刀菌属33例,曲霉菌属6例,念珠菌属3例,青霉菌1例,其他丝状菌属3例.50例病理切片PAS染色查见菌丝,49例菌丝均未超出病变角膜切片的深度和边缘,4例复发者中有一些菌丝已达角膜组织切片的全层,菌种为曲霉菌3例,镰刀菌1例.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是对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具有治疗和复明意义的有效术式之一,对溃疡直径较大或偏中心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可减少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史伟云;谢立信;刘昭升;李绍伟;温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正完全性上睑下垂

    目的:重新探讨及证明对于完全性的上睑下垂治疗,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我院眼科1997年3月~1999年4月住院的41例,完全性上睑下垂患者,施行额肌筋膜瓣悬吊术.随访约2年,对全部患者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对于治疗完全性的上睑下垂,可作为上睑下垂矫正术众多选择方法之一.结论: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完全性上睑下垂,效果肯定,并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对需要特殊材料支持的手术,尤其如此.

    作者:徐胜利;沈勤;李海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

    目的:为了解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病程特征,采用简便实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进行病因诊断.方法:对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3例(13只眼)各病程阶段的特征性眼表现,通过角膜刮片材料镜检,阿米巴分离培养及角膜病理确诊.结果:与戴角膜接触镜有关者4例,非角膜接触镜配戴者9例.10%KOH湿封片镜检诊断阳性率81.25%,棘阿米巴培养阳性率56.25%,角膜病检阿米巴阳性率68.75%.结论:本病并非罕见,除戴接触镜外,许多因素可接触感染.10%KOH湿封片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初步诊断,后诊断须经原虫培养获得,角膜病理切片可进一步证实原虫培养的结果.

    作者:高伟;崔巍;刘森玉;格日乐图;贺燚;格日乐;王先涛;韩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彩色多谱勒对糖尿病眼及视网膜脱离眼血流动力学观察

    彩色多谱勒对于血流的检测具有无创伤性,可半定量测定、可信度高等优点[1、2].99年以来,我们应用彩色多谱勒对糖尿病、视网膜脱离及正常眼进行观察研究,分别测量了球后的三支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郭光;张华;朱敏;关艳玲;王宇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体外培养重建角膜组织的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体外重建角膜组织的三维培养技术.方法:原代培养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细胞,利用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Ⅰ型胶原蛋白和微孔材料,建立三维培养系统,体外重建角膜组织结构,观察非醛交联、醛交联和微孔材料等三类人工角膜的透明度,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细胞在三维培养系统中生长状态.结果:非醛交联类重建人工角膜质地较软,透明度较低,光镜可见纤维结构.醛交联类重建人工角膜质地较韧,透明性较高,光镜可见均质结构.非吸收微孔材料类细胞长入较少,较难体外重建人工角膜.结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能够体外重建人工角膜,非醛交联类结构较规则,醛交联类透明度较高.

    作者:陈家祺;张胜;郭琳洁;杨琨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外斜视

    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28例共54眼,男17例33眼,女11例21眼,年龄5~37岁.共同性外斜视17例36眼,麻痹性外斜视7例10眼,外斜V征4例8眼.6例10眼为二次手术,余均为初次手术.

    作者:马利波;刘华;李海滨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混浊原因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应用精良的手术器械,缝线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使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手术后仍有部分病例出现角膜植片混浊,而导致手术失败.本文通过450例456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术分析,探讨术后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

    作者:关卫卫;张煜晨;张远平;赵学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Stargardt病合并左眼黄斑缺损

    Stargardt病是一种遗传性黄斑变性,其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散发的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黄斑萎缩性变性,有的合并有眼底黄色斑点改变,本病常发生在6~20岁,双眼发病.本文遇见一例双眼Stargardt病合并单眼黄斑缺损,特报导如下:

    作者:徐杰;朱焱;刘瑞菊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我院自1999年3月引进了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8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后,在对青光眼病人进行常规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中,发现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中,经多途径药物治疗眼压迅速降至正常后,有一部分病人发生了睫状体脱离.我们遂对这些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琳;李冬育;石国强;赵春梅;刘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早期阻塞的鼻内窥镜修复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眼的健康.对其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泪道阻塞仍是一棘手问题.自1998年8月以来,我们对术后早期阻塞病例行鼻内窥镜修复,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兵;刘丹;王雪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直肌联扎术治疗废用性外斜视

    废用性外斜视是由于存在感觉性缺陷,引起单侧视觉障碍,而导致融合功能的丧失形成的外斜视.此种斜视常因影响外观而行手术矫正,但手术后复发的机率很高.我们采用上内下三条直肌联扎术治疗废用性外斜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治平;吕嘉;马志刚;杜伟斌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白内障术后慢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

    慢性眼内炎是一种慢性、局限性、感染性眼内炎,常发生于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眼.现将我院所遇6例诊断与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例6眼,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56~81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其中1例患糖尿病,白内障囊外摘除4例,小切口超声乳化2例,6例后囊膜完整,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就诊时间:白内障术后10天1例,术后4周1例,术后9周1例,术后16周1例,术后12月1例,术后17月1例.

    作者:杨旸;韩仪敏;金婉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氟康唑加自体血清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

    患者男 30岁砖瓦厂工人因左眼红、疼痛、怕光、视物模糊1个月,于2001年2月26日来我院就诊.外院曾诊断左眼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病毒眼液点眼20余天无效.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数指/50cm.左眼上睑轻度痉挛、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1/3呈淡黄白色溃疡,表面粗糙,微隆起,附着一厚层牙膏样分泌物,下方见两处小的卫星状病灶,周边角膜弥漫性浸润、水肿呈雾状,角膜内皮斑明显,后壁附着大小不一多量脂状KP.前房深,房水略混浊,瞳孔约2mm.角膜刮片镜检找到多量真菌.诊断左眼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王小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并发大泡性角膜病变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临床较常见,但由此继发大泡性角膜病变,并随虹膜炎症消退而好转、自愈者并非多见,本文报告1例,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大泡性角膜病变.

    作者:张延凤;樊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素高捷疗眼膏在中老年人泪道阻塞探通术的应用

    泪道狭窄或阻塞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治疗方法甚多,但疗效理想者较少.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泪道探通术加注素高捷疗眼膏治疗中老年泪道阻塞60例68眼,并经过远期疗效观察,效果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海发;李孟春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Wagner's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变性1例

    Wagner's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变性的特征,为晶体后有一大玻璃体浓缩增厚的膜与光学清亮的空间,视网膜血管细窄,并有血管外周色素鞘围绕,常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可伴视神经萎缩,常为双侧患病,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现将我院近期诊断此病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琼;刘业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应用羊膜移植手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外眼病,药物治疗及手术临床效果均不很理想.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其复发率可高达30~50%[1].以往曾有用手术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复发性胬肉,便因有许多副作用而无法广泛应用.现对14例1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并一期行保存羊膜移植术治疗,观察羊膜移植的临床疗效.

    作者:毛羽翔;吴中耀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以先天性内斜视就诊的先天愚型4例报告

    有关眼先天发育异常的文献资料很多,从临床观察和应用双生子遗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共转性斜视具有多因子遗传的特征.我们收集了以先天性内斜视就诊的患儿4例,在住院手术期间行染色体检查,发现均为染色体畸变-21-三体,即先天愚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陈倍莉;姚鹏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一包括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视神经病变等多种表现的眼部综合征.目前认为ARN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治疗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疗法.但ARN的预后极差,虽经积极的抗病毒、抗炎治疗,仍可能由于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病变、低眼压而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1].其中以视网膜脱离对视力的损害为严重.

    作者:冯学峰;张德秀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丝裂霉素C试纸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青光眼滤过手术目前仍然是治疗青光眼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时的重要手术.尽管滤过手术和药物已有很大的发展,但青光眼滤过手术后2年内的失败率仍然高达15~25%,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区的疤痕化[1].

    作者:沈希成;李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直肌牵引制动的临床观察

    1996年元月至1999年12月,对68例(68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进行了直肌缝线牵引制动.患者年龄为10岁至74岁(平均39.5岁),男性43例,女性25例,右眼46例,左眼22例.

    作者:袁长明;涂运输;李嘉文;宋文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生存质量测定在眼科学的应用

    人体接受外界信息90%以上是经视觉通路.视觉功能完善与否对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亦会引起在经济、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改变.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眼科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在眼科疾患中,特别是慢性视觉损害性眼病,单纯测量视功能的改变已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患者的影响,亦不能对治疗效果进行适宜的评价.

    作者:姜利斌;方积乾;吴乐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眼部相关性线粒体病的研究现状

    一、线粒体疾病的概念及特点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细胞能量生成、储存和供给的场所,含有全套呼吸链酶体系,氧化磷酸化酶体系,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氧化酶等,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产生ATP.

    作者:刘虹;张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Piggyback人工晶体植入术

    Piggyback人工晶体植入术又称双联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在眼内植入两个人工晶体的手术.共分为两种术式:Ⅰ期双联人工晶体植入术和Ⅱ期双联人工晶体植入术.PiggybackIOL为高度远视白内障患者提供了足够的人工晶体矫正,为人工晶体术后错误的光学结果提供了再矫正的机会.在特定的条件下,它能够以简单的办法解决一些临床上复杂的屈光问题.

    作者:程玉瑛;崔增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DAG-PKC信号转导通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眼病之一.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糖血症可显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认为长期慢性的高糖血症是DR及糖尿病其它并发症的发病基础.

    作者:夏欣;许迅;张皙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