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国际刊号:1001-4411
  • 国内刊号:22-1127/R
  • 影响因子:1.48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吉林
  • 语言:中文
  • 邮发:12-94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吉林省一级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 妇产科学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4年24期文献
  • 妊高征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

    目的: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妊娠、非妊娠妇女血钙、BUN、Cr、UA、ALB、GLB、ALT、AST、ALP等生化指标的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检测162例妊高征患者及60例正常妊娠妇女.80例非妊娠妇女的各项生化指标,并进行对照.结果:妊高征患者血钙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妊娠、非妊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下降的程度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方面妊高征组ALT、AST、ALP均高于正常妊娠组,ALB则降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功能方面BUN、Cr、UA妊高征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其升高程度反映妊高征病情的严重程度(P<0.01).结论:低血钙是妊高征的相关因素之一,妊高征患者肝肾功能皆有一定的损害,肾功能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要比肝功能敏感,且有明显相关性,其变化程度反映妊高征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程度.

    作者:张玉新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滋养细胞疾病是妇科常见病,但对于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在临床上是经常容易被忽视、被误诊的疾病.该文探讨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982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滋养细胞疾病392例,其中40岁以上患者86例.侵蚀性葡萄胎46例(Ⅰ期29例、Ⅱ期5例、Ⅲ期12例).绒癌17例(Ⅰ期9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2例).结果:86例滋养细胞疾病病人中,误诊23例,误诊率为26.7%.75例行子宫全切术手术治疗.其中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者48例,全子宫加单附件切除者12例,单纯子宫切除者15例(附件切除均行卵巢动静脉高结扎).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者66例,恶变率为76.7%.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化疗.结论: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临床诊断误诊率高,恶变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路虹;王雁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氟康唑配伍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复发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寻对复发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RVVC)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3年8~12月该院妇产科门诊RVVC患者58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阴道放置乳酸菌阴道胶囊每天1次,每次2粒.对照组20例,阴道放置达克宁栓,每天1次,每次1粒.两组均10 d为1疗程在局部治疗同时口服氟康唑胶囊150 mg,3 d服1次,连续3次.结果:实验组治愈率94.7%,对照组治愈率70.0%,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局部治疗与氟康唑口服配合使用,对RVVC是一种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廖湘萍;孙红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产妇心理行为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本文旨在通过我院住院产妇的一定数量样本,对其中心理行为异常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防护措施,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期引起产科护理界同仁的重视和学术探讨.

    作者:曹淑媛;高玲;马明宏;万明会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48例妊娠合并梅毒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与否对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对48例感染梅毒孕妇及分娩新生儿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先天性梅毒予以治疗及随访.结果:孕期经正规治疗的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存活率、足月儿比例、平均孕周及平均体重均高于孕期非正规及未治疗组.结论: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早期干预可减少梅毒螺旋体对胎儿的损害,有利于优生优育.

    作者:唐文燕;谭玮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76例小儿血清微量元素的结果分析

    微量元素在人体物质代谢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参与多种酶系统的合成,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对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威;徐雅芳;李军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Vojta姿势反射诊断早期脑瘫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Vojta姿势反射检查在小儿脑瘫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Vojta姿势反射检查法对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12个月以内婴儿及脑瘫患儿共160例进行神经发育检查及相关因素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婴儿中Vojta姿势反射检查95例异常,疑诊为脑瘫95例,临床诊断脑瘫86例,Vojta姿势反射检查法与临床对脑瘫的诊断符合率为91.86%(79/86),两者相关性检验x2=81.352,P<0.001;配对x2检验,P>0.05.结论:Vojta姿势反射检查诊断早期脑瘫敏感性高,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1.86%.Vojta姿势反射检查结合运动发育检查是目前诊断早期脑瘫较为准确而敏感的方法之一,在早期脑瘫筛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若能结合头颅CT或MRI等辅助检查,将极大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在儿童保健门诊开展神经发育筛查工作对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具有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作者:刘振玲;陈芳;覃京;罗玉萍;黄碧君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2117例足月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和分析

    目的:①通过对新生儿行为的研究,早期发现其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微功能异常,以便早期干预;②让家长了解新生儿的能力,关注婴儿神经精神发育,增加对保健的认识,接受儿童系统保健.方法:采用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方法(简称NBNA)对我院出生的2117例足月新生儿进行测定.结果:①总分>37分的占97.8%;≤37分的占2.2%,其中缺血缺氧脑病、颅内出血6例、先天性白内障2例、先天性听力障碍2例、先天愚型和先天下肢畸形各1例;②参加儿童系统保健的人数逐年增加.结论:NBNA不但有助于早期发现脑损伤及先天缺陷,以尽早干预,避免日后伤残,且增进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同,有利于4.2.1体检的顺利进行,是简便、实用的临床检测方法.

    作者:罗华英;高群英;胡华东;黄燕;丁文水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两种根管充填材料在乳牙根管充填中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是乳牙牙髓炎、根尖周病变的首选方法.随着口腔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用于临床.其中Vitapex根充糊剂因其操作上的优势及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广大口腔科临床医生所接受.本文采用Vitapex根充糊剂与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用于乳牙的根管治疗中,追踪观察1年,观察两种材料的疗效.

    作者:沙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胎膜早破合并早产86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主要因素、分娩时机、分娩方式、早产儿结局.方法:选择妊娠28~36()6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者86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原因主要有流产、早产、引产史、臀位、双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阴道分娩48例(55.81%),剖宫产38例(44.19%).剖宫产手术指征主要为胎儿窘迫15例,占39.47%.结论:≤34孕周终止妊娠者,早产儿并发症较多:早产儿对缺氧耐受性差,常需会阴切开或剖宫产结束分娩,以降低RDS和颅内出血的发生.

    作者:巩学业;刘桂荣;王青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宁德市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福建省宁德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为政府部门制定妇幼卫生保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监测方案,对全市县级以上爱婴医院32 566例围产儿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检出先天畸形22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6.85‰,围产儿死亡率12.01‰,出生缺陷顺位为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畸形、多指、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年龄≥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佳生育年龄为25~30岁;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结论:加强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积极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听力障碍等筛查诊断和治疗.

    作者:余星焰;林小远;李华;宋玮婷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小儿外科伤口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外科伤口感染(SSI)情况及相关因素,为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小儿外科2002年2月~2003年5月住院接受手术并发生SSI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小儿外科伤口总感染率为3.48%.其中67%为浅表部位感染,28%为深部感染,5%为器官/腔隙感染.清洁(Ⅰ)、清洁-污染(Ⅱ)、污染(Ⅲ)切口的SSI率分别为1.29%、5.13%及16.67%.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有:住院时间>6 d、急诊手术、手术时间≥90min、伤口类型(非清洁类)及开放性引流.结论:SSI是当前小儿外科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作者:赖晓全;刘爱萍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11例苯丙酮尿症早期诊治效果分析

    目的:早期诊治对控制息儿血中苯丙氨酸浓度,防止智障发生有重要意义.方法:对我院4年来门诊11例患儿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新生儿疾病筛查早期发现并一经确诊即坚持治疗的11例患儿,智能发育正常.结论: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防止弱智发生的主要措施,早期诊治可避免生长发育障碍及神经系统损害.

    作者:黄淑珍;崔文霞;高曼;阮振华;贾丽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发育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对婴幼儿脑损伤进行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46例脑损伤患儿早期进行以神经发育治疗为中心的综合康复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并进行临床评估、M法评估、GMFM评估.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05%、显效67.71%、好转25.34%、无效6.95%,治疗与开始治疗年龄有关,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损伤可提高疗效,重视与开展高危儿保健与监测是降低儿童残障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星星;刘燕;潘玲琳;谭竞华;谢鹏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儿童青少年吸烟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吸烟状况,探究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各种行为干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长春地区儿童、青少年总吸烟率为4.6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吸烟率逐渐上升.儿童、青少年吸烟心理的因素主要是好奇心理和烦恼,其次是受社会、家庭、环境及影视剧中吸烟场面的影响.结论:长春地区儿童、青少年烟民主要是14~17岁的学生,但儿童也不可忽视,吸烟有害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采取综合控烟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学生吸烟率.

    作者:潘维平;张伟;赵贺春;李大岩;刘亚萍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症76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76例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症的病因,探讨该病的预防方法,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存活残疾儿.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3月~2003年8月收治的76例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症病人的发病诱因、实验室检查及防治与转归等资料.结果:该组病例的病死率为14.47%,颅内广泛性出血和脑疝是造成死亡和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结论:该病是可以预防的,患儿以单纯母乳喂养多见,感染和用药等是其重要的发病诱因,大力提倡孕妇和乳母口服Vit K,新生儿生后肌注Vit K1,减少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Vit K缺乏症的发病率.

    作者:杨惠;卢芳萍;何孟娟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309例神经管缺陷围产儿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描述1998~2003年期间辽宁省围产儿神经管缺陷(NTDs)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结果:辽宁省累计NTDs发生率9.99/万,其中男性6.95/万,女性13.15/万,城市5.96/万,农村17.35/万.无脑畸形发生率6年下降73.19%.母龄别发生率为25~29岁组发生率低;孕妇末次月经在8、9月时出生的男性NTDs高发.NTDs围产儿早产占51.78%,低出生体重占46.92%,围产期病死率为75.08%.结论:辽宁省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男性NTDs发生有季节性流行趋势.NTDs儿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加强药物预防、科普宣教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常惠;尚涛;田崇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仰卧综合征与新生儿窒息(附3例报告)

    近年来,对产妇仰卧综合征的诊断与预防,得到有关人士的共识,对发生率的报道不一,本文就在母婴同室工作的9个月之中,所见的仰卧综合征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做如下报道.

    作者:李馨;黄静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重新评价脐带还纳术在处理脐带脱垂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在摩洛哥沙温省穆罕默德五世医院住院分娩的21例显性脐带脱垂以及2003年3月以前国内住院分娩的6例脐带脱垂临床处理的方法.结果:脐带脱垂发生突然,如不及时抢救胎儿可迅速死亡.围产儿死亡率高.剖宫产在处理脐带脱垂中临床效果显著,成功率高,达100.0%.脐带还纳术在处理脐带脱垂中成功率低,占27.3%.结论:脐带脱垂在国内目前已经少见,但在医疗保健条件差的地区发生率较高,发生突然,围产儿死亡率高,必须争分夺秒的抢救,才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脐带还纳术成功率低,目前处理脐带脱垂在全麻或局麻下立即行剖宫产效果显著.而脐带还纳术在处理脐带脱垂中的作用需重新评价.

    作者:黄佩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提倡规律产前检查降低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

    目的:分析并总结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86年1月~2003年3月间的285例多胎妊娠(双胎妊娠275例,3胎妊娠10例)共580例围产儿,总结其围产期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并以1993年和2002年共计2 453例单胎妊娠的并发症作为对照,分析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多胎妊娠并发症高,主要为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与单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是58.6‰(34/580),较同期的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死胎与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0.0%.死胎中有致死性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死亡3例,原因不明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2例致死性畸形,其余15例均为早产儿,平均孕周为31.5周,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感染、心衰;除外畸形,围产儿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为密切.③规律产前检查与无规律产前检查组比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胎妊娠并发症较单胎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是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产前保健对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从而降低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文秋;叶蓉华;杨孜;郭红燕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南京市鼓楼区近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发达国家为7‰~10‰,我国为26.70‰[1].为了解南京市鼓楼区围产儿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对1994年1月~2003年12月发生的围产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亚琴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临床筛查

    目的:报道应用手法检查结合超声显像诊断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和早期处理的初步经验.方法:426例新生儿接受髋关节手法检查,筛选体征阳性可疑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对明确DDH诊断患儿予以早期治疗并随访观察所有受检新生儿.结果:33例体征阳性,2例超声诊断为DDH,经采用外展尿布枕法及早期Pavlik吊带治愈,其余受检儿长期随访未发现患病病例.结论:简单手法检查结合超声扫查可以早期发现新生儿DDH并施行早期治疗,适合我国新生儿DDH筛查工作.

    作者:张宏波;夏仁云;韦福康;罗燕;彭明惺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医学女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医学院女生社会支持状况,为女大学生心理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84名医学女生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城市女生在邻居支持项目上得分均值低于农村女生,在参加活动项目上得分均值高于农村女生;独生女生在家人支持、主观支持因子及总分得分均值低于非独生女生;朋友支持以及同学支持项目得分均值大一高于大二,家人支持项目四年级高于其它年级,参加活动项目得分均值大二高于大四,主观支持因子得分均值大一高于大二,大二低于大四,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医学女生社会支持呈现一定的特点,受其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时,应鼓励其积极建立与主动获取社会支持.

    作者:韩娟;方为民;杨森焙;杜玉开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武进市农村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措施研究

    意外伤害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件,它是生活中对人体生命安全和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因素.儿童意外伤害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确定为20世纪儿童期的重要健康问题.

    作者:张琴芳;顾萍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治疗不孕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在治疗不孕症中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2月~2004年1月我院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388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388例患者共计完成700项宫、腹腔镜手术操作.输卵管性不孕204例,其中输卵管梗阻127例,疏通106例,失败21例,成功率83.46%;输卵管积水77例,经腹腔镜造口,成功率100%.术后妊娠率23.5%(43/183).宫腔病变与盆腔病变并存患者182例,手术种类包括子宫纵隔切开18例,宫腔粘连分离21例,粘膜下肌瘤切除4例,子宫肌瘤剔除34例,卵巢囊肿剔除42例,多囊卵巢打孔96例,盆腔内膜异位灶电凝16例.术后妊娠分娩60例,自然流产8例,妊娠率37.4%.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只需一次操作,可同时治疗宫腔、输卵管和盆腔内病变.腹腔镜监护下进行宫腔镜手术,可预防手术过程中的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两种微创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不孕症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健;梁志远;任玲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紧急避孕效果评价的可信性研究

    目的:探索以月经周期和末次月经推算受孕期与生化诊断间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而评价紧急避孕效果判断的可信性.方法:对100例要求紧急避孕服务的妇女末次月经日期、月经周期和未保护性生活时间的确信程度进行回忆问卷调查,同时以B超作为月经周期、排卵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51例(52.04%)妇女确信知道末次月经的日期;9例(9.18%)妇女不能准确回忆无保护性生活时间;58.16%的妇女在该研究周期中有过1次以上的性生活;32例(32.65%)妇女B超证实与她们的周期不符合;2例妊娠,其中1例根据Wilcox方法评估其妊娠危险概率为0%.结论:对于一部分妇女依赖于对末次月经、性生活时间的回忆和排卵日的推算来评价紧急避孕效果的方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应采用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作者:廖爱华;庞雪冰;李红钢;周慧;朱继望;常翠芳;左明达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药物催经止孕佳时间的临床探讨--附352例报告

    目的:探讨药物催经止孕的佳时机,降低药物流产的失败率.方法:对352例门诊测得尿HCG阳性,B超探测宫内未见孕囊,双侧附件无异常的健康妇女,自愿接受药物催经止孕,用药后观察阴道流血时间、量,腹部痛疼情况,第14d复查尿HCG,随机选择尿HCG阴性妇女进行B超检查了解子宫内膜情况.结果:第1次随诊340例,尿HCG转阴329例,11例阳性.随机选择80例尿HCG阴性妇女B超探查子宫79例恢复正常,1例宫内有小强光团.11例阳性妇女B超探查,子宫内全部见孕囊长出.催经止孕成功率96.76%、失败率3.24%、清宫率3.53%,无并发症.第2次随诊264例,月经全部复潮.结论:宫内未见孕囊的早早孕妇女,此时间用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克服了药物流产出血时间长,流产不全等缺点,值得大力宣传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祥连;王南林;刘欣友;钱丽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细菌性阴道病与输卵管性不孕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与盆腔感染性疾病有极高的相关性,常可引起不孕.本文探讨细菌性阴道病与输卵管性不孕的关系.

    作者:孙笑繁;石秀文;王仙萍;杨卫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B超下双氧水溶液输卵管通液诊治不孕症

    目的:探讨双氧水溶液B超下输卵管通液诊治不孕症的效果.方法:在B超下行输卵管通液术,首先注入双氧水溶液,利用双氧水溶液释放出来的气泡观察输卵管的通畅情况,再注入治疗药物给予治疗.结果:1 506例不孕症患者中,双侧不通者884例,占58.70%.原发不孕患者360例中,双侧不通者86例,占23.89%;继发不孕患者1 146例中,双侧不通者798例,占69.63%.经治疗二次复查复通者占63.06%.随访观察总有效率在96.28%.无效者多为原发不孕或合并其他因素者.结论:输卵管不通为不孕症的主要原因,此法诊治效果较佳.

    作者:王兆洪;赵玉英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人工流产术后休息对身体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休息对身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对80例健康育龄妇女,在人工负压吸宫术(人工流产)后,休息状况及身体康复状况进行追踪观察.采用便利抽样研究方法,对受试者进行术后30 d追踪观察.观察指标:手术后临床症状,包括腰酸腹痛、疲乏、阴道出血量、出血天数等.结果:术后休息≤3 d与>3 d相比,身体恢复程度:腰酸腹痛、疲乏、出血天数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休息≤7 d与休息>7 d相比,身体恢复程度:腰酸腹痛、疲乏、阴道出血量及出血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早期充足休息对身体康复尤为重要.

    作者:黄竹;何仲;李清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105例输卵管性原发不孕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输卵管阻塞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导致输卵管性原发性不孕症的相关因素,我们对在2002年3月~2003年12月来我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输卵管性原发性不孕症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卉;王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产后13 d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1例

    1病历摘要患者27岁,农民,因产后13 d,腹胀、气短1周于1997年7月26日入院.患者13 d前在家中分娩一女婴,体重2 500 g.产时、产后出血不多,产后腹部仍膨隆,且日渐增大,产后6 d开始感腹胀、气短,且逐渐加重,现不能平卧,腹部极度隆起,触之硬,无腹痛,阴道流血不多,大小便正常.近日经常发热,产后消瘦明显.

    作者:钟淑枝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致颅内出血43例临床分析

    Vit K缺乏症亦称获得性凝血酶原降低症,是由于Vit K的摄入或吸收不足及肝脏不能利用Vit K合成凝血酶原所致.发生在出生后1~3个月的Vit K缺乏症称为晚发性Vit K缺乏症,早期易发生颅内出血,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明显后遗症.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救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钟连华;杨玉霞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加强婴幼儿IC卡管理有利于早期防治缺铁性贫血

    本文对莱阳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出生的2 325名儿童和2003年1月~2003年12月出生的1 266名儿童分别进行了IC卡管理,总结2001~2002年的管理经验,加强了2003年IC卡管理.

    作者:刘菲;程汉胜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5 041名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体会

    为了尽快在山西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在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以及我院分子微生物实验室大力配合下,于1996年3月由儿童保健科牵头在院内开展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低下(CH)两种疾病的筛查工作.现将7年来筛查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席卫平;朱玲;任丽丽;闫亚琼;杨建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感染11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感染疗效.方法:临床应用疗效观察118例小儿病毒性感染.结果:显效60例占50.8%,有效56例占47.5%,无效2例占1.7%,总有效率达98.3%.结论:经临床118例病儿观察并无1例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于应用各种抗菌素无效,或经过化验提示病毒性感染的患者疗效更佳.

    作者:梁雅南;李志宏;刘俊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注射用抗生素使用调查与配伍分析

    抗生素是目前我国医院中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但随着抗生素的日益广泛使用,临床上病菌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直接和有效的办法.现对我院150例住院患者在应用抗生素合理性方面进行调查,对联合用药进行分析.

    作者:费艳秋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沙河口区死亡的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率为71.6/10万,死亡原因依次为疾病死亡、意外死亡、自杀死亡.结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作者:隋悦霞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承德市3 102例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状况调查

    为掌握我市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状况,分析发病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更好地做好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我们对市区6个月~6岁儿童进行了乳牙龋齿患病状况调查.

    作者:岳晓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巨大胎儿380例分析

    巨大胎儿是指出生体重≥4 000 g的胎儿,属于胎儿发育异常,我院于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共分娩巨大胎儿380例.下面就我院巨大胎儿的有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巨大胎儿的好发因素、发生率,为今后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巨大胎儿发生率,减少母婴并发症,达到优生优育提供依据.

    作者:肖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先天性阴道斜隔的诊断与治疗

    先天性阴道斜隔是阴道内膈膜自宫颈一侧斜行,附着于对侧阴道壁,一侧阴道完全闭锁或不完全闭锁的先天畸形,常合并有双子宫、双宫颈及闭锁阴道侧的肾脏缺如.我院自2000年5月~2002年5月共收治先天性阴道斜隔5例,经手术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由艳艳;宫凯丽;于美媛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纳络酮治疗3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是新生儿脑损伤常见的原因.由于该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此对HIE的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我科对36例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作者:于丽范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卵巢早衰的治疗进展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是指40岁以前发生的排卵和卵巢分泌激素功能的停止,低雌激素(E2<25pg/ml)和高促性腺激素(FSH>40 IU/L和LH>30 IU/L)的状态,以一段时期的闭经和月经稀少为特征,在人群中发生率为1%~3%,在继发性闭经者中占2%~10%,诊断以至少半年或以上闭经多次发生,排除其他原因为基础[1].

    作者:王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同男性一样,女性也存在性功能障碍,且发病率较高,影响生活质量.根据WHO国际疾病分类-10,性功能障碍的定义是指:任何一个个体不能以各种方式参加到他或她所希望的性关系中,包括性要求缺乏或丢失,性厌恶,生殖系统反应消失,性高潮障碍,非器质性阴道痉挛,非器质性性交困难[1].女性性功能障碍(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发病率较高,并与年龄相关,约有20%~50%女性发生此症[2].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约有1/3女性存在性兴趣丧失,1/4女性没有经历过性高潮.FSD常常引起个人痛苦,可严重地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3].以前对女性性功能障碍基础和临床的研究都很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女性性反应及女性性功能障碍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对男性阴茎勃起反应的生理学方面的了解,及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介绍,女性性功能障碍也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对其分类、检测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辛虹;陈铎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妊娠对性行为的影响

    性是成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均如此.在女性个体中,随着青春期的发育,体内雌、孕、雄三大激素水平升高,第二性征发育,出现性需求和对异性的性吸引力.雌激素诱导女性行为并调节性反应、增加性吸引力;孕激素,在动物实验中表明,小剂量起抑制性交行为的作用,而剂量增加时则起易化作用;而雄激素则对女性性欲、心理及生理上的性唤起均起促进作用.妊娠是性活动的结果,妊娠期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一个特殊时期.生育年龄本身又处于性欲旺盛时期,妊娠时的性行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妊娠不可避免地从各方面影响着性活动.

    作者:张渺;廖秦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强化基层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的做法

    为提高妇幼卫生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我院自1995年开展基层妇幼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及各县(市、区)广大妇幼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林斯华;蔡爱珠 刊期: 2004年第24期

  • 广州市芳村区社区妇女病查治

    对广州市芳村区2001~2003年部分社区妇女病查治工作进行分析,3年来应普查人数为13 828人,实查人数为6 206人,平均普查率为44.88%.查出妇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2001年为51.00%,2002年为55.71%,2003年为64.2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宫颈炎连续3年位居发病率首位,并逐年增加.乳腺肿块位居第2位,亦呈上升趋势,而妇科肿瘤逐年减少,未发现恶性肿瘤.经过社区妇女病查治,使大部分社区妇女的健康得到保证.

    作者:张海虹 刊期: 200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