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不同气味(薄荷、苹果、迷迭香)是否促进正常小鼠和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方法 采用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学习记忆障碍,通过Y迷宫观察不同气味(薄荷、苹果、迷迭香)对其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小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并观察以上气味对正常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分别给予学习记忆障碍小鼠吸闻薄荷、苹果、迷迭香气味后,与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组小鼠比较,薄荷、苹果、迷迭香气味组小鼠达标所需总时间和电击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薄荷、迷迭香气味组小鼠的达标错误次数和达标所需测试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各组小鼠脑内AChE活性未见明显差异. 给予正常小鼠吸闻薄荷、苹果、迷迭香气味2 d后,仅观察到错误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薄荷、苹果、迷迭香气味能够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曹岚;董原;战义强;谢克勤;赵秀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尾加压素Ⅱ(UⅡ)对体外高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细胞外基质(ECM)纤连蛋白(FN)、Ⅳ型胶原(Col Ⅳ)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高糖培养大鼠MC,加入不同浓度UⅡ(终浓度10-7、10-8、10-9、10-10mol/L),并设立UⅡ抑制组,37℃孵育24 h,留取上清,应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FN、Col Ⅳ及TGFβ含量.结果 10-8mol/L UⅡ作用下的大鼠MC培养上清中,FN、Col Ⅳ及TGFβ含量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UⅡ10-8mol/L+Ca2+阻断剂尼卡地平组、UⅡ10-8mol/L+Ca2+螯合剂EDTA组及UⅡ10-8 mol/L+抗UⅡ抗体组同UⅡ10-8mol/L组相比较,细胞培养上清中FN、Col Ⅳ及TGFβ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一定浓度尾加压素Ⅱ能促进体外高糖培养的大鼠MC分泌ECM FN、Col Ⅳ及TGFβ.
作者:赵岩;李才;林风武;田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保护持续缺氧心肌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成年大鼠MSCs和乳鼠心肌细胞,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加入MSCs或其条件培养液,在无氧(95%N2+5%CO2)条件下共培养24、48和72 h,采用Hoechst33258染色细胞核,计算凋亡细胞百分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结果 缺氧可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培养24、48和72 h凋亡率分别为(26.5±6.1)%,(20.2±6.4)%和(51.6±2.4)%,与 MSCs共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减低,分别为(7.3±4.7)%,(4.3±2.4)%和(15.1±5.4)%(P<0.05);与其条件培养液共培养24和48 h,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分别为(23.9±4.1)%和(20.7±2.5)%(P>0.05),共培养72 h,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4.2±4.2)%(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凋亡时心肌表达Bax水平较高,与MSCs或其条件培养液共培养72 h后,Bax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降低,与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率减低一致,Bcl-2无明显变化.结论 MSCs在体外对持续缺氧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和旁分泌细胞因子,影响Bcl-2家族部分蛋白在心肌细胞的表达.
作者:曲环;郭艳红;朱小君;高炜;毛节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菟丝子醇提液对衰老模型小鼠肝脏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纯系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青年组、衰老模型组、给药15 d组、给药30 d组和给药45 d组. D-半乳糖制作衰老模型,经胃灌服菟丝子醇提液.采用比色分析法测定呼吸链复合体Ⅳ活性,PCR法检测线粒体DNA缺失,RT-PCR法检测COⅠ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同给药天数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D-半乳糖可诱导小鼠肝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Ⅳ活性降低(P<0.01),肝mtDNA的缺失增加,呼吸链复合体Ⅳ COⅠ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菟丝子醇提液可提高呼吸链复合体Ⅳ活性,减少mtDNA缺失,降低呼吸链复合体Ⅳ COⅠ亚基mRNA的表达.结论 菟丝子醇提液可提高衰老模型小鼠呼吸链复合体Ⅳ活性,降低COⅠ亚基mRNA表达,减少mtDNA缺失,而发挥保护肝脏线粒体的作用,并随给药时间的延长作用更显著.
作者:王志军;欧芹;魏晓东;王跃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和高脂饲养对兔β细胞功能有无损害及两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IH组、高脂饲养组、CIH并高脂饲养组.分别于0、4、8 w时采血化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8 w末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用析因分析评价CIH、高脂饲养对胰岛β细胞各项功能指标影响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结果 高脂饲养组、CIH并高脂饲养组血TC、LDL-C第4周时水平高于第0、8周(P<0.05),CIH并高脂饲养组血FFA及FPG第8周时水平均高于第0、4周(P<0.05).分析显示CIH对β细胞功能各指标(HOMA-β、FINS/FPG、AUCins 0-10 min、AIR)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饲养使β细胞功能受损,对HOMA-β、FINS/FPG、AUCins(0-10 min)和AIR的显著性概率P分别为0.001、0.016、0.032、0.041;CIH与高脂饲养对β细胞功能4项指标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 高脂饲养使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未发现CIH及其与高脂饲养存在交互作用以致明显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李霞;刘幼硕;詹俊鲲;罗荧荃;王翼;荣耀;杨宇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福辛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 小鼠肾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福辛普利治疗组、未经治疗DN组、正常组小鼠肾脏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用生物信息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RT-PCR 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两张芯片相比,福辛普利治疗后糖尿病小鼠肾脏发生显著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共有6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物质代谢、炎症与免疫反应、转录等.结论 福辛普利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基因水平上起到对DN的保护作用.
作者:洪小平;张欣洲;贺晓蕾;黄旋珠;陈华蓉;王宇罡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2(HSP72)、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预处理.预处理后构建Langendorff离体心脏I/R动物模型,测定冠状动脉流出液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漏出率及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HSP72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活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冠状动脉流出液CK-MB的漏出率降低(P< 0.05);超微结构的损伤减轻;细胞凋亡指数及NF-κB表达减少(P<0.01),HSP72表达增加(P<0.05).结论 地塞米松上调心肌HSP72及下调NF-κB表达可能与其抑制I/R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庄梅;方颖;吴立荣;雷大卫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改良Pulsinelli′s 4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给予穴位埋线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及免疫组化检测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结果 穴位埋线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海马齿状回ChAT表达增强.结论 穴位埋线可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它增强海马ChAT表达、保护胆碱能神经元有关.
作者:张敏;杨琼;戴桃李;潘娅;王旭东;陈粲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经历了传统疝修补术、低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几个阶段,现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已在国内外普及.主要有平片修补(Lichtenstein)、疝环充填式修补(mesh-plug&patch)以及双层补片修补技术(Gilbert)等.这些技术均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我国自1997年开始推广无张力疝修补术,以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主要术式.本文通过对传统疝修补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术后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求选择更合理的个体化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李三荣;郑启昌 刊期: 2008年第15期
随着糖尿病(DM)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一些矿物质微量元素具有胰岛素样作用,通过各自机制来降低血糖[1].胰岛素对机体物质代谢有着广泛的调节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对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促进作用.然而,血脂对DM的影响已经受到重视,但在临床治疗中病人的血脂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就应当考虑影响血脂的因素,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调节达到控制血脂的目的.为进一步明确2型DM患者血糖与血脂代谢异常以及血清锌、铜、镁含量水平的相关性,本文分析了33例DM患者和33例健康人的血糖、锌、铜、镁和血脂异常改变的关系.
作者:李心河;冯丽;赵长峰;张俊黎;王惠敏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易并发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甚至成为脑血管病的直接死因[1].既往的研究多为小样本,本研究通过对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289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黄樱;陈剑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和脊柱不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兴起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此类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既往已有较多报道.但PVP在临床应用上尚存在诸多难点和不足.本文就椎弓根穿刺部位及骨水泥注射技术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谢灿光;傅万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脑胶质瘤由于其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难以根治.近年来,经颈内动脉灌注,开放血脑屏障化疗恶性胶质瘤,可以使化疗药物大量的进入肿瘤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化学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方法,已成为恶性脑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替尼泊苷及司莫司汀均为抗肿瘤药物,研究表明,替尼泊苷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其在体内外极强的杀伤脑瘤细胞的作用,而对正常组织毒副反应很小,对脑肿瘤的治疗极为有利;司莫司汀可杀灭增殖抑制的瘤细胞,多用于脑瘤化疗,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毒理作用.本研究采用替尼泊苷超选择动脉灌注联合口服司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宋冰;王芃;张铁岩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班布特罗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文献报道它有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的作用[1].故我科应用盐酸班布特罗观察治疗老年哮喘,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丛芝;包晓群;由春梅;曲淑彦;王沙南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明显提高,局部复发率显著下降.目前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取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1-3].我院应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保肛治疗直肠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栋;曹春远;董锡钧;杨震 刊期: 2008年第15期
手指狭窄性腱鞘炎是手指屈肌腱鞘的狭窄性无菌性腱滑膜炎,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可引起疼痛、手指屈、伸活动障碍,甚至绞窄,严重影响手指的功能.目前临床上治疗腱鞘炎的方法多分为两大类,即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保守治疗好转后多有间断性复发,导致病程延长、病情加重.我们采用A1切除治疗老年手指狭窄性腱鞘炎,并分析其术后手指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其有效性.
作者:刘仲祥;李庆霖;刘浩宇;魏壮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脑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前期以及脑梗死早期的脑缺血状态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可以准确判断因血管狭窄而引起的局部血液的供应和代偿状态,对于血管狭窄支架成型术后脑组织局部血流改善程度的判定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1-3].本文着重观察脑血管狭窄的患者内支架成型术前后CT灌注成像的变化,探讨内支架成型术对脑组织局部灌注状态的影响.
作者:应凤博;胡亚军;王嗣欣;高燕军;米艳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髂静脉压迫综合症(IVCS)是较常见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继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如何解除IVCS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直为临床所关注[1-3],但缺少较完整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方法.本研究依据IVCS病人的年龄,结合病情(临床表现)及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建勇;于中丽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笔者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予以新研制的未上市的中药进行治疗,测量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和大鼠骨密度并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庆利;权铁刚;唐广志;王晓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人数及其在同期血透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均逐年升高[1-3],由于老年患者在病因、病理生理、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与普通慢性肾衰竭患者不同的特点,如何提高这一特殊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对86例老年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的发病原因、病情转归、血透治疗的并发症、死亡原因及存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透的治疗水平.
作者:龚宇;王朝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有资料显示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为20%-30%.便秘的老年人既往均不同程度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便秘可加重原发病或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灌肠是解除便秘的有效方法,而传统的灌肠方法为便秘患者灌肠时,经常遇到灌肠液外流,病人耐受性差,影响灌肠效果,并造成床单和地面的污染,甚至诱发心绞痛和猝死[1].本文对灌肠液距肛门的不同高度进行对比观察,探讨低位灌肠的优势.
作者:马秀红;李丹;张金兰;赵伟;杨春荣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情重、变化快,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2006年以来,我们以中西医结合治疗UA 4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佟艳丽;苏秀文 刊期: 2008年第15期
老年性睑内翻属慢性痉挛性睑内翻,由于眼睑组织的老年性退变所引起,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不仅影响美观,还常因睫毛刺激角膜引起异物感、流泪及角膜损害,导致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目前矫正老年性睑内翻的手术方法有多种, 但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率[1],本文根据老年性下睑内翻的发病机制,探讨用睑板下睑缩肌缝线加固术联合下睑皮肤及轮匝肌定量切除术对老年性下睑内翻的治疗效果.
作者:杜园园;王跃;吴宏;董雁逊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该院2002-2006年间住院的老年CAP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不同的评分标准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各项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胸腔积液、呼吸频率≥30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SBP)<90 mmHg 或舒张压(DBP)≤60 mmHg]等21项危险因素在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差异显著且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其中8项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项独立危险因素中,用大于等于其中3项预测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9%、89.5%.结论 老年CAP病死率高,以上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作者:邓美玉;张令晖;贾玉冬;刘勇谋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评价增龄对心室纵向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增龄与传统超声参数、增龄与TDI参数、左室与右室TDI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57例年龄15-74岁的正常健康者分为≤60岁组(n=40)与>60岁组(n=17),分别行传统心脏超声与TDI检查,对比两组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分析增龄与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年龄>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比较,前者二尖瓣环6位点平均Sm、Em、Em/Am明显减低,而E/Em明显升高.三尖瓣环Sm、Em、Em/Am明显减低,Am、E/Em明显升高.年龄与二尖瓣环平均Sm(r=-0.43,P=0.001)、Em(r=-0.67,P<0.001)、Em/Am (r=-0.73,P<0.001) 呈逆相关,与Am(r=0.47,P<0.001)、E/Em(r=0.37,P<0.01)呈正相关.年龄与三尖瓣环Sm(r=-0.35,P<0.01)、Em(r=-0.68,P<0.001)、Em/Am(r=-0.71,P<0.001)呈逆相关,与Am(r=0.41,P=0.01)、E/Em(r=0.4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增龄使TDI检测的左、右心室纵向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受损,TDI评价增龄对心室纵向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简便易行.
作者:苗丽;邓万俊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甘肃部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性别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分布频率,分析EH与ACE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甘肃地区EH患者318例,为EH组,以健康人233例为对照组,通过提取血清DNA,采用PCR-RFLP技术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研究ACE基因I/D(插入/缺失)多态性与不同性别EH之间的关系.结果 EH组DD、ID和II基因型的频率:男性组分别为21.8%、55.2%、23.0%;女性组分别为15.3%、50.7%、34.0%.对照组DD、ID和II基因型的频率:男性组分别为17.9%、61.2%、20.9%;女性组分别为21.2%、58.6%、20.2%.EH组中女性II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ID基因型和DD纯合子在正常对照组及EH组不同性别中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ACE I/D(插入/缺失)多态性II 基因型可能与女性EH相关联.
作者:曲强;伊琳;杨蓉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血脂异常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选择6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总胆固醇(TC)水平分为两组:高胆固醇组34例和非高胆固醇组33例,进行24 h ABP监测,对两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高胆固醇组相比,高胆固醇组的24 h收缩压(24 hSBP)、日间收缩压(dSBP)、24 h脉压均值(24 hPP)、日间脉压均值(dPP)均增高(P<0.05).高胆固醇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1),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5).而两组之间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V与血脂异常具有正相关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曾晓琼;邓毅;刘淘真;史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Intermittent Androgen Blockade,IAB)和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既手术去势(Surgical Castration)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EORTC QLQ-C30总量表和QLQ-PR25子量表对51例接受IAB治疗和69例接受手术去势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年进行3次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IAB和手术去势都能提高患者总体健康状况,缓解全身或局部疼痛(P<0.01)并改善排尿症状(P<0.01).尽管IAB和手术去势均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下降,尤其表现在性功能状态方面,但IAB在治疗间歇期时各项功能逐渐恢复,而手术去势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却不可逆转.结论 IAB和手术去势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机体与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IAB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可恢复的.
作者:陈伟;谢辉;余志贤;张方毅;陈盛烨;李叶平;翁志梁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对老年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和25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单个核细胞(PBMC) 经银杏内酯干预后 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及Th1/Th2比值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显著增高(P<0.01),哮喘组Th1/Th2比值显著减低 (P<0.01).哮喘组银杏内酯体外干预后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较干预前显著减低(P<0.01),Th1/Th2比值较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 银杏内酯具有抑制哮喘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平衡的作用.
作者:王笑英;吴春风;陈静;干咏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用于老年肝癌患者肿瘤切除术时对围术期肝肾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年龄60-70岁),随机分为ANH组(n=15)和对照组(n=15).ANH组在麻醉诱导后行ANH,对照组未行血液稀释.观察病人在麻醉诱导前(T1)、ANH后30 min(T2)、术始1 h(T3)、术毕(T4)和术后24 h(T5)的肝、肾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检测同类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相近,ANH组术中有3例需输入异体血(平均输注350±70.7 ml),对照组术中有8例需输入异体血(平均输注457±181.3 ml),ANH组异体血需求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ANH组患者Hb、Hct、PLT值在ANH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两组的TP、ALB在T2后逐渐降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ALT、AST在T2以后逐步升高(P<0.05),且对照组显著高于ANH组(P<0.05);两组在ANH后PT、APTT值与术前比较明显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以内,回输自体血后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两组患者凝血指标TT、D-二聚体以及肾功能指标BUN、Cr、β2-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H用于老年肝癌切除手术对患者肝、肾和凝血功能无明显不利影响,并可有效的减少异体输血量和输血相关并发症.
作者:喻君;郭建荣;金孝岠;杜金满;徐炜峰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对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动态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探讨IL-6、VEGF-A动态变化与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胃癌组为67例老年胃癌患者;对照组为69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采血,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动态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VEGF-A的表达.结果 ①术前老年胃癌组、对照组血清IL-6、VEGF-A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1);②老年胃癌组手术前后血清IL-6、VEGF-A水平表达呈明显差异(P<0.01).③老年胃癌组手术后与对照组血清IL-6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VEGF-A表达仍高(P<0.05).结论 根据两组患者术前后IL-6、VEGF-A表达的动态变化,显示血清IL-6、VEGF-A表达与老年胃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性.
作者:戴东;颜文贞;杨永光;刘国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复合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100例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0例)采用氢溴酸高钾素复合芬太尼术后镇痛,镇痛液配方为:芬太尼0.5 mg+高乌甲素24 mg+氟哌利多5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l;Ⅱ组(50例)采用芬太尼作术后镇痛,镇痛液配方为:芬太尼1.0 mg+氟哌利多5 mg +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l.两组镇痛泵设置:持续输注2 ml/h,追加量2 ml/次,锁定15 min.分别于6、12、24、48 h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镇静评分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高乌甲素复合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临床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赵作光;段立波;潘振祥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老年CHF患者118例,按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常规控制心力衰竭治疗情况下,分析贫血对其心功能分级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随着贫血程度增加,心脏射血分数下降(P<0.05);CHF时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5.6%;随着心脏射血分数的下降,肾功能障碍亦逐渐增加且程度加重(P<0.05).反映肾功能的各项指标随贫血严重程度的加剧,恶化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 老年CHF合并贫血的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障碍恶化明显,且贫血的程度越重,其病情也越严重,预后越差.
作者:黄成国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是否可以诱导胃癌患者的PBMCs产生特异性CTLs.方法 利用PAP213-221(LYCESVHNF)多肽与HLA-A24+对4例胃癌患者的PBMCs进行体外诱导,ELISA法检测PAP多肽特异性IFN-γ的分泌水平,51Cr 释放法测定CTLs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2例胃癌患者的PBMCs中诱导出PAP多肽特异性CTLs特异性杀伤PAP+/HLA-A24+的胃癌细胞MKN45,CTLs的细胞毒活性依赖于CD8+的T淋巴细胞.结论 PAP可能成为胃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毅;陈月;王芳;徐媛媛;王阳;周余来;原田守;伊东恭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老年卧床不起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简易营养评价法(MNA)调查卧床不起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和常见并发症.结果 老年卧床不起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为60.0%,潜在营养不良占40.0%,无营养正常者.老年卧床不起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年龄、病程、病因无关,主要与卧床不起的严重程度有关.老年卧床不起营养不良患者的褥疮、尿路感染、大便失禁、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肌萎缩、尿失禁及关节挛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卧床不起营养不良患者(P<0.05).结论 老年卧床不起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高且与卧床不起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何扬利;蹇在金;欧阳敏;彭雯 刊期: 200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广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幸福度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老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广州市老人院和寿星大厦的329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幸福度平均得分为30.36±6.08,83.9%的老人得分≥24.自身不同健康状况组之间的幸福度有显著差异(P<0.01),入住养老机构的时间不同,组间幸福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组样本老人总体自觉幸福、满意.其幸福度水平与本人健康状况、入住养老机构的时间有关.
作者:张立力;梁艳东;陈佩云 刊期: 2008年第15期
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成为临床高血压诊断、指导和评价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ABPM能够提供24 h期间多达数十次到上百次的血压测量数据,为了解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老年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动态血压的节律变化与老年各个系统器官病变密切相关[1],在治疗上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矛盾,本文将对老年人ABPM变化特点及与靶器官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文艳;周晓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骨关节炎(OA)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达68%.OA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OA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所造成的终结果.目前细胞因子在O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被认为是导致软骨功能衰退具影响力的细胞因子之一,许多研究证实IL-1在OA的发病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就IL-1在OA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巫桁锞;李荣亨 刊期: 2008年第15期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从1996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多国家多中心的研究,溶栓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是国际上讨论的重点问题.这次的欧洲脑卒中会议专门集中讨论了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孙晓江;张彬 刊期: 2008年第15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神经病理学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及进行性缺失,部分存活的神经元内出现胞内包含体路易小体(Lewy bodies).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其确切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失常是PD发病机制的关键,内外环境中许多引起PD样特征的物质都能够引起线粒体复合物I的抑制,特别是鱼藤酮动物模型更是全面的复制出了PD样特征,因此更加明确了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同PD的密切关系.本文就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抑制引发PD的致病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真国辉;姜波;安利佳 刊期: 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