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在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早老素1(PS1)双重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CT1表达变化与AD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丧失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水迷宫检测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APP/PS1转基因小鼠和昆明小鼠作为AD组及正常对照组,取其海马和大脑皮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MCT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CT1在对照组和AD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均有表达,但AD组MCT1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胞体变小,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变短变细;AD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域MCT1平均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免疫印迹显示,AD组海马和大脑皮质MCT1蛋白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MCT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及大脑皮质细胞中呈表达下调趋势,提示MCT1的表达降低很可能与AD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丧失有关.
作者:王静文;马容;何书娟;李昱;孙善全;杨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间歇低氧组,高、低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间歇性暴露于低氧条件下,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比色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八臂迷宫测试动物记忆功能.结果:间歇性低氧后脑组织结构损伤、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多,动物记忆能力下降;与间歇性低氧组比较,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降低MDA含量,延缓SOD活性降低并保护其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动物记忆能力提高;上述变化在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为显著.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提高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减轻大鼠脑组织结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赵雅宁;刘文倩;窦娜;曹书华;郭霞;李淑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孕期酒精暴露对子鼠(Po~P30)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长时程效应.方法:从妊娠第5天(E5)开始用酒精灌胃直至仔鼠出生,建立胎儿酒精综合征动物模型.利用5-溴-2-脱氧尿苷(BrdU)并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仔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酒精组仔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细胞增殖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孕期酒精暴露能够明显抑制仔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细胞的增殖.
作者:马惠萍;崔占军;李峥;赵凯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兰州地区500名回族无关个体D8S1179等15个基因座的遗传频率,同时应用其他9组中国人群的STR基因座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人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关系.方法:对500名兰州回族个体血样DNA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并检测;分析兰州回族等10组人群的遗传亲源系数并构建群体系统发生树.结果:兰州回族15个ST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联合应用此15个STR基因座的累计个体识别能力(TDP)达0.999 999 999 999 999 986,累计非父排除率(TPE)达0.999 995 813,符合个人识别及亲权鉴定的统计学要求;遗传关系分析显示兰州回族与广西回族的遗传关系接近,并与青海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青海撒拉族列为1个聚类群,兰州回族与兰州汉族较其他8个民族遗传关系远.结论:兰州回族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数据为涉及回族人群的司法鉴定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这些数据的获得将有助于进行民族、起源、迁徙、基因交流等群体遗传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红兵;杨鑫;哈飞;张子龙;谢小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方法调查了屯堡人507例(男251例,女256例)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屯堡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屯堡人有蒙古褶率下降,眼裂倾斜度渐趋水平,鼻根变低、颧突度中等率增加、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狭窄型率下降,红唇厚度窄型率上升.屯堡人口裂宽、形态面高、鼻高、鼻长、上唇皮肤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额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长、面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高、头水平围与年龄无相关.屯堡人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口指数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额顶宽度指数、颧额宽指数、鼻指数、容貌耳指数与年龄无相关.结论:屯堡人蒙古褶、眼裂倾斜度、眼色、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出现率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规律.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口指数与年龄相关.
作者:倪晓璐;李咏兰;郑连斌;宇克莉;包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6)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卵泡的定量表达,探讨外源性BMP-6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迹观察BMP-6蛋白在不同年龄小鼠体内,以及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卵泡中定量表达情况;采用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的rhBMP-6添加至培养液中持续到培养8d或11d,观察腔前卵泡的生长、成熟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和比较添加BMP-6不同剂量组在培养6、10、11d的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卵泡中均检测到BMP-6蛋白的表达,体外表达量明显低于体内.体外培养中,相对于对照组,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显著增加腔前卵泡的成熟率,而添加至培养11d显著降低腔前卵泡的成熟率;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对腔前卵泡的成熟率无影响;50和100 ng/ml BMP-6对于腔前卵泡的生长,形态上并无明显变化.ELISA结果显示,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11d组中,6、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低于对照组,而添加至培养8d组中,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显著升高;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培养液中孕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但雌二醇却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外源性BMP-6能够促进腔前卵泡的体外成熟,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或)分泌而产生的.
作者:王喜艳;徐邦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察测量,明确BVF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测量276块成人胸椎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BVF形态以圆形多见,平均2.2个,不同人体BVF数目差别大,分布集中;面积平均0.3cm2,上缘与椎体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5 cm,下缘与椎体下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6 cm,左缘与左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45 cm,右缘与右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50 cm;BVF与椎体上缘距离及与左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或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BVF与椎体下缘距离及与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除第2、9、11胸椎外的BVF与本椎体上下缘距离有差异,第1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近,第10、12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远,在第4、8、11胸椎,BVF与同一椎骨左右椎弓根短距离有差异,BVF偏向左侧;尸体解剖可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胸椎BVF是胸椎椎体后壁以圆形为主面积0.3cm2的骨性孔,与椎体上下缘有0.75 cm及左右椎弓根0.45 cm的无血管出入骨质区域,该区域为临床椎体后壁外科手术提供操作空间.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王孝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中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Ⅰ期)未成熟卵子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受精及胚胎的发育潜能.方法:选取46个ICSI周期,收集MⅠ未成熟卵子共64枚,对照组为264枚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卵子,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后,比较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退化率和优胚形成率.结果:行ICSI后,MⅠ组受精率34.38%,优胚率33.33%,均显著低于MⅡ组受精率81.06%,优胚率95.65%,而卵裂率在2组间无差异,MⅠ组的退化率(15.62%)及异常受精率(36.36%)显著高于MⅡ组的退化率(2.27%)及异常受精率(6.54%).结论:在常规超排周期中,MⅠ期卵子具有一定的受精能力和卵裂能力,虽然其优胚率显著低于MⅡ组,但其增加了患者的有效胚胎数,并且具有一定的发育潜力.
作者:尹萍;李凯;张迅轶;陈敏;童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胚胎生殖细胞(EG细胞)移植猪心肌梗死区存活及心肌再生作用.方法:取5~10周人胚胎生殖腺嵴,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获得人胚胎生殖细胞.取太湖小型猪2只,分移植组和对照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术后2周处死猪,取出心肌组织,以鼠抗人细胞核抗体MAB1281作为示踪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并观察转录因子GATA-4、连接蛋白Cx43、心肌转录因子NKx-2.5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移植猪心组织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冠脉后可见心电图典型的心肌梗死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移植组MAB1281阳性细胞,GATA-4、Cx43、Nkx2.5和cTnT均阳性表达.结论:人EG细胞移植于此模型的心肌组织中不仅存活,而且能向心肌细胞分化,具有心肌再生能力.
作者:陈彦君;李芳;张于娟;孙辉;许梅杰;沈耀耀;朱旻;陈永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丹酚酸B(Sal B)联合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并鉴定BMSCs,对第2代BMSCs作定向诱导,根据加入诱导剂的不同分为bFGF组、丹酚酸B组、两者联合组及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剂).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各组培养4周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蛋白(desmin)、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及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对照组细胞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及肌钙蛋白T均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丹酚酸B组及两者联合诱导组BMSCs以上各标记物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者联合诱导组各标记物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FGF或丹酚酸B单独诱导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bFGF组、丹酚酸B组及两者联合诱导组分化的细胞多呈杆状,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中可见平行排列的肌丝、大量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并富含糖原和核糖体.结论:bFGF、丹酚酸B均可分别及联合诱导BMSCs获得心肌分化表型,且两者联合诱导效果优于单一诱导效果.
作者:吕洋;王海萍;王浩宇;张辉;任君旭;史宝林;张江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20~79岁共1 000例(男500例,女500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甘肃两地农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3-4.4-2.3、3.0-4.4-2.2,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5-1.4、5.4-4.3-1.4,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平凉地区男性内因子在50岁达到低,后逐渐增加,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男性相反;男性中因子在30岁达高,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外因子男女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武威地区男性内因子40岁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中因子男女相似,在40岁前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外因子相似,在40岁前下降幅度大,后较平缓.甘肃农村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甘肃农村汉族男、女平均体型与北方族群体型更接近.
作者: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斌;马卫红;白静雅;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为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以十二指肠大乳头为中心,观察血管分布特点、测量管径及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入肠壁处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的短距离;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胰十二指肠区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十二指肠大乳头(13.70±1.09)mm转向胰下方,与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吻合成前动脉弓.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于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1.12±0.09)mm处,再一次跨过胆总管移行为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距离十二指肠乳头为(14.8±6.45)mm;胰头前动脉弓凸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3.08±2.35)mm.胰头后动脉弓凸处也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6.10±3.21)mm;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在胆总管右侧与之伴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起始处距离Vater壶腹(12.50±1.30)mm,直径为(0.42±0.05)mm;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向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了解胰十二指肠区的血管分布和毗邻关系,对于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陈敏;石小田;易西南;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浙江乡村汉族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浙江乡村汉族390例(男186例,女204例)成人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浙江乡村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0-5.2-2.1,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高的3种体型分别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46.2%)、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17.2%)、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7.5%),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为70.9%.浙江乡村汉族女性体型均数为5.3-4.9-1.6,属于偏中胚层-内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高的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7.3%)、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30.4%)、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14.7%),这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为82.4%.浙江乡村汉族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线性增大;外因子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增长,外因子值线性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内、中、外因子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浙江乡村汉族男女性身高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体质量与年龄无相关.与其他乡村汉族以及少数民族资料比较,浙江乡村汉族体型与湖南娄底汉族、山东汉族接近,与南方少数民族距离远.结论:随年龄增长,浙江乡村汉族身体充实度增大,而线性度下降;女性比男性线性度更小.浙江乡村汉族体型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的特点.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张瑜珂;郑连斌;吕桂芬;李传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标本模拟经胸前壁径路的内镜甲状腺手术,明确一系列组织层面和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方法:对标本模拟施行了内镜甲状腺手术.结果:组织层面是胸前壁胸大肌筋膜与颈前深筋膜浅层为一连续的筋膜层面;内镜甲状腺分离三角是寻找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中静脉的一个重要层面.特殊组织结构位置关系为下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浅面;喉返神经位于下甲状旁腺的深面;上甲状旁腺与喉返神经入喉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面.结论:指导外科医生安全地施行内镜甲状腺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的结构.
作者:李莉洁;李国新;吴涛;郑向民;丁自海;侯致典;江道振;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以幼年白腰文鸟为研究对象,分析鸣禽端脑高级发声中枢细胞迁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方法:以3H-胸腺嘧啶标记雌、雄幼鸟端脑内新生细胞,5d或10d后进行波形蛋白、Hu、GFAP免疫组织化学和3H放射性自显影双标,分析比较在高级发声中枢区域沿放射胶质细胞纤维迁移的新生细胞数目,及新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数目.结果:新生细胞产生5d或10 d后,雄性高级发声中枢内沿放射胶质细胞纤维迁移的细胞数目显著多于雌性;新生细胞分化成为神经元的细胞数目也高于雌性;而分化成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幼年鸣禽高级发声中枢细胞在迁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有助于高级发声中枢性双态性的形成.
作者:陈琼;夏勇;曾少举;左明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易操作的、高效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mMSC的获取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3周龄C57BL/6小鼠,取出双侧股骨、胫骨,冲出其内骨髓细胞并弃掉,将骨段剪成小块,胶原酶消化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出MSC.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过程,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并对其进行成脂及成骨鉴定.结果:使用该方法分离培养的mMSC形态均一、生长良好,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29和Scal-1,不表达CD34、CD45和CD11b,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利用本操作方法,可以从小鼠密质骨中成功分离培养得到MSC,且高效易行.
作者:袁雅红;周春芳;卢智勇;王小莉;杨卓顺;李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移植对缺血缺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7d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和模型组分别经侧脑室注入BrdU标记的hAECs悬液和PBS治疗,假手术组不治疗;移植后30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当天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神经颗粒素(Ng)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对比,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水迷宫实验后,移植组脑切片检出BrdU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GAP-43和Ng的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移植组较模型组增加.结论:hAECs移植入脑缺血缺氧大鼠脑内后,GAP-43蛋白和Ng的表达增强,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与延伸,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刘红敏;陈旭东;华新宇;王晓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近20年来汉族女青少年月经初潮情况及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对山东省5个市区(其中青岛和烟台为沿海地区;淄博、莱芜和高密为内陆地区)健康汉族女青少年2 858人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研究,计算月经初潮时间.同时,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胸围3个生长发育指标并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月经初潮时间较以往文献报道结果有提前的趋势,且沿海比内陆地区提前0.61岁.沿海和内陆地区月经来潮女性的身高、体质量和胸围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山东地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提前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女性青春期教育和卫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纪丕友;梁少华;刘丰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汉族群体之间舌运动类型的关系,积累人类学研究的资料.方法: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乡、武威市富强铺乡、兰州市的汉族人群共计546例(男266例,女280例)调查了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甘肃汉族卷舌出现率为63.6%,叠舌出现率为12.8%,翻舌出现率为46.5%oo,尖舌出现率为52.0%,三叶舌出现率为3.3%;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差异;5个项目彼此相关的指标有卷舌与尖舌、卷舌与翻舌、叠舌与翻舌、翻舌与三叶舌;甘肃汉族卷舌与尖舌出现率低于国内其他汉族群体,卷舌出现率与四川资阳、江西、辽宁汉族相接近.叠舌出现率明显低于宁夏汉族而高于国内其他汉族群体,与兴安盟、阿盟、巴盟汉族相接近.翻舌出现率均高于国内其他汉族群体,与内蒙古汉族相接近.三叶舌出现率处于偏低水平,与四川资阳、山东、宁夏汉族相接近.结论:甘肃汉族舌运动类型在我国汉族群体中是相对独立的.
作者:马斌;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卫红;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锰对大鼠体内生殖激素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探讨锰对大鼠生精细胞caspase-3表达与生殖激素和LDH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 mg/kg MnCl2和30 mg/kg MnCl2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睾丸caspase-3表达,放射免疫测定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化学比色测定血清和睾丸LDH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染锰组caspase-3阳性细胞率均升高,血清睾酮含量降低,FSH和LH含量升高,6周30 mg/kg组血清LDH活性升高,各染锰组睾丸LDH活性降低.染锰剂量相同,6周与4周比较,caspase-3阳性细胞率和血清FSH、LH含量升高,血清和睾丸LDH活性分别升高和降低.染锰时间相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caspase-3阳性细胞率和血清FSH、LH含量均升高,血清和睾丸LDH活性分别升高和降低.结论:染锰15 mg/kg 4周即可诱发大鼠血清睾酮含量降低,FSH和LH含量升高及睾丸LDH活性降低和血清LDH活性升高,可能是促进生精细胞caspase-3表达的重要原因.
作者:郭海;才秀莲;王国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PPSWE转基因小鼠发育过程中视皮质神经元凋亡规律.方法:取不同发育时间的(P0、P7、P14、P30、P90、P180) APPSWE转基因模型鼠与同时间点野生型小鼠,用Nissl染色法观察视皮质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视皮质细胞内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P14以后,模型组视皮质神经元caspase-3阳性细胞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APPSWE转基因小鼠发育中的视皮质神经细胞过度凋亡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联系.
作者:臧建峰;牛艳丽;刘恺;于东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鼠生后肾发育中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规律.方法:选取生后1、3、5、7、14、21 d的昆明小白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并结合体视学分析方法观察树脂切片上小鼠生后肾不同发育时期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生后小鼠肾发育过程中,Bcl-2和Bax的表达主要位于近端小管,而且,越成熟的近端小管表达越强烈,而远端小管的表达很微弱.Bcl-2/Bax的比值在P3 d开始升高,P7 d时达到顶峰,随后降低.结论:在生后小鼠的肾发育中成熟的近端小管有较强的生长及更新能力,Bcl-2和Bax在近端小管与远端小管的不同表达,可能与线粒体的不同功能状态有关.
作者:宋小峰;张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丝胶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调节作用,探讨丝胶保护糖尿病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丝胶治疗组大鼠给予丝胶灌胃、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灌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的含量;免疫印迹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MMP-9和T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丝胶治疗组较糖尿病模型组,血清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肾MMP-9的表达明显升高,TIMP-1的表达明显降低;丝胶治疗组较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丝胶可通过恢复糖尿病时肾MMP-9/TIMP-1的平衡改善肾细胞外基质代谢,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延缓糖尿病肾损伤的发生发展.
作者:宋成军;张亚平;李健;郝祥俊;王小杰;陈志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辛伐他汀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cappaB,NF-κB)和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Garcia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脑出血后NF-κB和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辛伐他汀干预后NF-cB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脑含水量显著下调,与脑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上调相一致.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NF-cB通路,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炎症损伤,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作者:杨莎莎;周洪霞;孟令丽;张作凤;田清友;王茜;魏子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miR-125a-5p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将含miR-125a-5p的质粒转入SKOV3细胞中,经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表达mi-125a-5p的SKOV3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荧光RT-PCR验证miR-125a-5p的表达情况,MTT、流式技术、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25a-5p后对SKOV3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125a-5p后,SKOV3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流式细胞检测显示过表达miR-125a-5p的SKOV3细胞S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减少;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25a-5p的SKOV3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SKOV3细胞miR-125a-5p过表达可能通过减少G0/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刘龙浩;余秋波;魏莎莉;陈渝;刘祖翠;高唐鑫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考察慢性悬吊应激对雄性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影响,并从肾上腺微观结构方面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连续悬吊小鼠4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慢性悬吊应激小鼠肾上腺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应激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缓慢,血清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不明显;光镜下可见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形态模糊,结构紊乱;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含有大量体积小,密度大的脂滴,滑面内质网疏松,分布较多,胞核固缩,线粒体形态拉伸,嵴松散并有轻度肿胀.结论:慢性悬吊应激引起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内脂滴及滑面内质网数量增加,使得血清皮质酮升高,而过量的皮质酮又造成肾上腺细胞结构的损伤.
作者:古励;肖健;陈海;张玉萍;顾云;刘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比Chn、Fels、Rwt 3种骨龄测定方法在拉萨藏族儿童少年中的应用,评价其科学性,为临床合理应用骨龄测定评价藏族个体生长发育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拉萨地区6所大、中、小学的1 001名青少年,采用Fels、Chn骨龄测定方法进行手腕部骨龄评价,Rwt法进行膝部骨龄评价、比较分析不同种测定方法测定的骨龄之间及它们与日历年龄的相关性,建立优预测日历年龄的拟合方程.结果:Chn、Fels、Rwt法测定骨龄均小于日历年龄;不同年龄组Chn、Fels、Rwt法测定骨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群体Chn法与Fels法、Chn法与Rwt法测得骨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群体Chn与Fels法、Fels与Rwt法测得骨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群体中Chn、Fels、Rwt法测定骨龄与日历年龄相关性达0.886~0.912,男生群体以Fels法与日历年龄相关性大,由Fels法推测日历年龄的拟合方程为日历年龄=0.853×Fels法测得骨龄+3.222,它能解释变异的83.2%,女生群体以Chn法与日历年龄相关性大,由Chn法推测日历年龄的拟合方程为日历年龄=0.890×Chn法测得骨龄+2.164,它能解释变异的82.5%.结论:骨龄测定方法间具有差异性,有些骨龄测定法不宜直接用于临床,应尽可能制定本地区、本民族的骨发育标准.
作者:刘堃;任甫;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在常见人肿瘤细胞的表达.方法:培养K562、A549、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RT-PCR检测ABCC1 mRNA的表达;SABC法检测MRP1蛋白的表达.结果:4种细胞均有ABCC1 mRNA的表达,SGC7901/VCR细胞的ABCC1 mRNA水平显著高于SGC7901细胞;SGC7901/VCR细胞MRP1表达显著高于SGC7901.结论:ABCC1/MRP1可能参与SGC7901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
作者:曹兴玥;靳艳;路军秀;王国栋;高福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小鼠弓状核损毁是否影响胃组织和血浆nesfatin-1水平.方法:新生健康昆明小白鼠.谷氨酸单钠(MSG)处理组小鼠出生后1、3、5、7、9d于颈部皮下注射MSG.取胃组织行RT-PCR、免疫印迹,检测nesfatin-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分别断头取脑,冷冻切片观察弓状核损毁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MSG组小鼠弓状核甲酚紫染色神经元明显减少,体质量明显增加;禁食48 h后胃黏膜组织NUCB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禁食前,血浆nesfatin-1水平明显低于禁食前;MSG组小鼠与生理盐水组小鼠比较,在禁食前后,胃黏膜组织NUCB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血浆nesfatin-1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弓状核损毁并没有影响胃黏膜NUCB2/nesfatin-1的合成、分泌以及血浆nesfatin-1水平.
作者:李清春;王雁林;李清峰;李学峰;蒋正尧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硒对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及瘤体硒结合蛋白1(SB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5-氟脲嘧啶(5-FU)组,低、高剂量亚硒酸钠组,高剂量亚硒酸钠+5-FU组,动态监测各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显著减小,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结论:硒通过诱导SBP1的表达,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玉英;谭亮;李艳萍;伍思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形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传统解剖学实验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本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采用“小教师”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将我们的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闫建国;周亚莉;付升旗;方方;王松涛;崔卫刚;刘恒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5+3”教育体制改革即临床大学本科5年在校学习,毕业后进行为期3年的执业医师培训.其特点是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主线;其标志是毕业后4证俱全即硕士学位与毕业证,临床医师培训证与行医执照.这种类型毕业生与其他类型不同(表1).这种“三临”“四证”生正是未来卓越医生的雏形,也是具有能诊治多种疾病,受欢迎的全科医生.
作者:柏树令;田伟;沙宪政;曲波;赵玉虹;闻德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笔者2012年曾先后发文提出解剖学教学应该转轨,进行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即在授予适量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1-2].有同道质疑说3个教育目标应该是各课程分工合作才能达成的,专业课学时紧缺,知识都教不完,哪能锦上添花?素质教育遇上高考独木桥即举步维艰,三融合于理不通,可行性也值得怀疑.
作者:董炘;汪华侨;李华;潘三强;姚前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直接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上好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督促学生的标本实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采用人体标本考试的方法来进行验证.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采用实物标本考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我们改革考查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考试.因为本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精减不必要的考试环节,保证公正、公平的考试条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目前采用实物标本图片直接彩色打印在试卷上的方式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鸣;尚琳;李治华;曹靖;臧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段.医学影像学不仅能提供诊断信息,还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1].但是,在我国医学教学中,与之相匹配的断层解剖学教育却跟不上临床医学发展的步伐.因此,建议在高等医学教育中,除了在影像学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外,应尽快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断层解剖学教育.
作者:李治华;李鸣;尚琳;曹靖;陈雪梅;臧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增强.课程整合也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2004年起,全面实行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形态学实验课也由原有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课组合而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医学院自2012年9月起在2011级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新体系.为了配合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新体系,形态学分中心建立了专业性、综合性、融合性的比较形态学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促进学科间知识点衔接及横向联系,服务于教学,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提高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冬梅;杨水友;毛峥嵘;杨友金;彭慧琴;叶治国;夏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仍然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1],纯理论内容偏重,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科学地运用临床案例进行教学,因此不能与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现场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用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符合形态学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学生边听讲边观察,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魏静波;刘辉;高俊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2].所以,目前学生中蕴涵着很大的学习与成材的积极性,我们发现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急功近利,过分重视考试和考试成绩,表现出对考试内容的关心大于对课程内容的关心;(2)整体观念淡薄,难以对人体及生命现象形成完整的概念;(3)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层次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作者:孙丰刚;李跃;顿爱社;吕伯实;景学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虚拟解剖技术,使得人体解剖达到手中无刀的境界成为可能.虚拟解剖是一种利用多螺旋CT、磁共振造影等先进的成像技术对人体(尸体)进行全方位的三维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扫描的信号还原成逼真的三维人体图像,并将其处理成可以从不同方位和层次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进行拆装和观察的计算机技术.在中专卫校的解剖学教学中,由于人体标本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效果降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给虚拟解剖提供了基础,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进行教学,其优势显而易见.
作者:林立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形态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等的实验内容,主要讲述微观世界形态结构,在形态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苦恼于该门课程内容抽象复杂,记忆的东西很多,繁琐且不易归纳,难讲、难懂、难记,极易导致厌学情绪[1].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Powerpoint (PPT)课件讲解,无法完美地显示内容的层次关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全景,如果教师讲解过程中还使用链接,将使课件变得混乱,使得讲课或听课时的思路都不清晰,不太好把握全局.
作者:陈同强;袁娲;郭丹;刘波兰;林卡莉;况花荣;邓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是检验肿瘤细胞系成瘤能力的金标准,通过培养肿瘤细胞株建立裸鼠荷瘤模型是研究肿瘤生长、转移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新药、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建立模型的肿瘤细胞株种类较多,如大肠癌、胃癌、宫颈癌、黑色素瘤、卵巢癌、肺癌、乳腺癌、肾癌、鼻咽癌,但对不同成瘤模型的建立、成瘤特点、取材、固定及制片应注意的细节等报道较少.
作者:唐岩;毕振伍;战军;张宏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体骨架制作是一项传统的解剖学技术,也是解剖学技术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同时制作精良的骨架是解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骨架的制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结实耐用,同时也要外形美观,更接近生理状态.为此,笔者在学习和研究前人骨架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对制作材料、连结部件以及制作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成功地制作了质量较高的骨架,在解剖学教学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黄会龙;刘镇;党瑞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双肾血管变异,为了积累国人解剖学数据,现报道如下.双肾动脉均为2支:第1支肾动脉在第1~2腰椎间盘高度起自于腹主动脉,两侧平齐,起点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缘约6.2mm,左侧始端外径5.4mm,长约46.1 mm,右侧始端外径5.3mm,长约64.9 mm,入肾门前都分为前、后两干,前干稍粗.
作者:杨吉平;苏军龙;计胜峰;成娟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孕母24岁,孕1产1.孕22周2d因B超检查发现胚胎多发性畸形,至医院行引产术娩出患儿.患儿娩出时已经死亡,男性,胎龄22周,体长140.2 mm,腹围126.8 mm,体质量197克.检查见:该畸形儿无大脑,也无脑颅骨,覆盖颅骨的皮肤缺如,其颅裂口处可见部分脑组织被覆于颅底.颅裂口:前后径为37.1 mm,左右径42.2 mm,颅裂口的周长160.0mm.
作者:郭丹;唐琛;李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笔者在制作1例成年男性左下肢肌标本中,发现其腓骨短肌于跟骨外侧多一止点,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左下肢的腓骨短肌起点及走行正常,其在外踝水平面上方22.10mm处发出一短头.该短头与腓骨短肌外侧缘成15°,其止点与跟骨结节在同一水平面上相距40.00mm.该短头宽处7.24mm,窄处2.20 mm,厚处2.38 mm,薄处1.14 mm.
作者:翟雪佳;马建军;王可;欧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年龄增长,骨骼肌质量和肌纤维数量会进行性减少,其机能亦逐渐下降,此即为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1].骨骼肌的这种变化使老年人更易并发其他疾病,容易跌倒以致造成骨折,严重时直接导致老年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2].目前研究表明,骨骼肌减少症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结果显示:运动神经元与年龄相关的退变导致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 unction)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受损,可致骨骼肌纤维出现功能性去神经支配(functional denervation)[3].
作者:王灵战;王立群;孟壮志;毕伏龙;赵宗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