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0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 中医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年12期文献
  • 中医“肾”之概念暨补肾理法方药及应用

    中医“肾”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生、老、病、死、生殖等紧密联系,肾的功能贯穿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文章就中医“肾”的概念与补肾理法方药及应用进行阐述,从而提高我们对中医“肾”的概念与补肾法治疗多种疾病中“异病同治”思想的认识,以期促进今后“肾本质”的研究工作.

    作者:王根发;董竞成;段晓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塞络通胶囊在络脉瘀阻证脑梗死大鼠缺血时间窗外给药的保护作用

    目的:建立大鼠络脉瘀阻证脑梗死模型,观察并探讨塞络通胶囊在缺血时间窗外给药的疗效.方法:采用SD大鼠颈内动脉注射微球血管栓塞剂的方法建立络脉瘀阻证脑梗死模型,在脑梗死时间窗外(脑梗死后第10天)给予塞络通胶囊不同剂量进行干预,每日1次,连续60d,观察大鼠血液流变性、脑组织病理形态和TNF-α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切变率60/s、5/s下的全血黏度和脑组织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病理形态学显示脑组织神经元变性、坏死,出现软化灶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反应;与模型组比较,塞络通胶囊干预后,切变率60/s、5/s下的全血黏度和脑组织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结论:采用大鼠颈内动脉注射微球血管栓塞剂的方法可以较好的模拟脑梗死络脉瘀阻证的病机特点,塞络通胶囊在络脉瘀阻证脑梗死大鼠缺血时间窗外给药可保护脑组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络脉瘀阻证候的相关性改变.

    作者:任建勋;徐立;林成仁;宋文婷;刘建勋;王敏;李军梅;李鸿海;王光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龙血竭特征成分对照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以5个特征成分为对照的龙血竭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ra C18(4.6mm × 250mm,5μm)柱,以甲醇-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06nm.结果:不同厂家的12批龙血竭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5以上,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指认了白藜芦醇、紫檀茋、龙血素A、龙血素B、7,4’-二羟基黄酮共5个特征性化学成分.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同步检测出龙血竭中茋类、二氢查耳酮类及黄酮类的特征性成分,为更全面评价其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周艳林;蒋受军;文建文;吕高荣;刘华钢;邹节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乌腺金丝桃与丹参配伍对心肌缺血模型动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腺金丝桃与丹参配伍对小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中药配伍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乌腺金丝桃提取物组、丹参提取物组、乌腺金丝桃与丹参的比例(1:1、1:2、2:1)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空白组)、阳性组共八组.检测各组小鼠缺血损伤后耐缺氧存活时间,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乌腺金丝桃与丹参的配伍比例为1:2组可以明显降低LDH、CK水平,增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可以明显延长心肌缺血小鼠耐缺氧时间.结论:等剂量、实验条件下与单味药比较,乌腺金丝桃与丹参的配伍比例1:2对心肌缺血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彦宇;曹明明;王烨燃;解鹏宇;郭阳;李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湿邪与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相关性探讨

    艾滋病是以免疫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湿可能是病毒的副产品,湿邪的轻重与免疫异常及病毒复制程度有极密切的关系.文章从外湿对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脾胃受损滋生内湿对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湿邪与艾滋病的相关性文献研究回顾以及临床研究课题回顾进行探讨,认为湿邪与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湿邪可以加重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王丹妮;陈秀敏;蒋自强;郭会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养生针灸对老年医疗的作用和意义

    目的:自古以来,针灸医学具有治疗和养生双重效果,通过调动人体自然抗病力,保持体内气血调和,促进机体健康是佳治疗方法.本研究以需养生高龄者及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古典中医学中重视的“治神”、“扶正”理论,对针灸疗法养生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具有腰痛、膝关节痛、肩痛、怕冷、身体不适等症状,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68例.对象群患者接受养生针灸治疗、CMI健康调查、生活质量(QOL)调查、VAS疼痛评价、日常生活动作(ADL)评价、免疫学检查及CT检查等,并进行针灸治疗前后比较分析.结果:高龄者CMI调查表中,心身两方面自觉症状项目减少,并有向Ⅰ、Ⅱ正常领域移行倾向,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治疗后高龄者的腰、膝痛等症状减轻,ADL改善,QOL提高.末梢血中T淋巴OKT3+、OKT4+的细胞比率、PHA、Con-A、PWM等免疫学指标均显示一定上升.针刺激能调整rCBF平衡,活化A10神经分布领域,抑制Parkinson病手颤症状.结论:养生针灸疗法具有缓和高龄者及慢性病患者的心身过度紧张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是实现健康长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

    作者:森和;矢野忠;郭义;高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调补肺肾三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疗效及远后效应

    目的:评价调补肺肾(补肺健脾、补肺益肾、益气滋肾)三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的疗效和远后效应.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补肺健脾组、补肺益肾组、益气滋肾组和氨茶碱组,采用香烟熏吸联合细菌感染法制作COPD稳定期模型,于第9周起分别给予补肺健脾方、补肺益肾方、益气滋肾方及氨茶碱至第20周.于第20、32周分批取材,观察大鼠肺功能和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潮气量(TV)、呼气峰流速(PEF)和50%潮气量呼气流量(EF50)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病理损伤严重.第20、32周时,3个中药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P<0.01).第20周时,3个中药可明显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表现在改善大鼠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狭窄、肺泡破裂和融合、肺小动脉壁增厚(P<0.05,P<0.01),并在32周仍有显著疗效(P<0.05,P<0.01).结论:调补肺肾三法治疗COPD稳定期大鼠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远后效应.

    作者:李素云;李亚;李建生;王元元;邓丽;田燕歌;姜素丽;王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医疫病病因学理论探析

    随着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推动了中医病因学的进步与完善.文章从运气致疫、乖候致疫、疠气致疫、邪毒治疫四个方面对历代医家关于疫病病因的论述进行了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规律、提高中医对疫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岳冬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404名中医医师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对104名中医医师使用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调查研究,扩大了中医医师调查范围,旨在深入了解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推广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个地区404名高血压病中医专科医师及基层全科医师(中医背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使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被调查的医师中68.81%的中医医师曾经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使用过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指南,88.89%的中医医师对中医指南持认可态度,并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中医指南,“技术职称”、“学历”、“医院级别”、“从业时间”不同的中医医师使用指南的情况和对指南的态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目前影响中医指南使用的主要原因认识推广宣传不足.结论:本研究与前期研究成果一致,大部分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并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持认同态度,但中医指南的推广应用仍十分缺乏,应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多种发布渠道,针对特定中医医师人群开展专门培训,并结合优越政策环境,加大中医指南推广宣传力度.

    作者:史楠楠;韩学杰;刘兴方;王凤;宇文亚;王丽颖;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京津地区艾灸场所夏季可吸入颗粒物(PM1O)的质量浓度及微观形貌分析

    目的:观察艾灸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及微观形貌特征.方法:应用便携式数字微电脑粉尘仪、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图像分析技术,监测并分析了京津地区9个艾灸诊室和4个灸疗馆内夏季(7月-8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和微观形貌.结果:艾灸场所内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54mg/m3,其中主要的单颗粒物类型有烟尘集合体、二次粒子、矿物颗粒和超细未知颗粒物,它们在总颗粒物中所占的数量比例依次是27%、22%、15%、36%,所占的体积比例依次是30%、13%、41%、16%.超细未知颗粒物和烟尘集合体数量贡献较大;而矿物颗粒和烟尘集合体则对体积的贡献较大.结论:京津地区艾灸场所内存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艾燃烧生成物是其主要来源.

    作者:黄茶熙;赵百孝;刘平;邵龙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107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目的:对艾滋病相关性痒疹(HIV-PPE)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聚类分析,探讨HIV-PPE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设计《艾滋病相关性痒疹中医证候记录表》,制定相关操作规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22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指标聚类,可归纳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湿热、气虚+痰湿、血虚+湿热4类.结论:HIV-PPE患者证候特点以气血亏虚为本,痰湿或湿热蕴结为标.

    作者:郭会军;闫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阴虚质成因论析

    文章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两个方面对阴虚质的成因进行论析.在先天禀赋方面,父母体质的阴阳偏颇会影响子代的体质,孕母在孕育养胎过程中饮食不当或过用温热,也会使子代形成阴虚体质;在后天获得方面,饮食厚味、房劳不节、情志过激、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影响及医过,均可导致阴虚体质的形成.对阴虚质成因的了解,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阴虚体质的偏颇,防止相应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英帅;王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矩阵模型的中医临床指南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探索

    临床实践指南(CPG)是指导临床实践的诊疗技术标准,其核心价值是提高临床疗效,目前我国已颁布并不同程度应用了大量的CPG,但由于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很难回答中医CPG的临床疗效,进而评价其临床价值.辨证论治是中医CPG的核心技术,中医CPG疗效评价很大程度就是对CPG中证候-治疗-疗效间非线性关系从多维度层面进行客观的评价.本课题在发现矩阵模型的原理基本符合辨证论治的特征时,拟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CPG为范例,用矩阵模型研究其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方法学.首先,鉴于中医CPG的证候、治疗均已明确,通过会议共识法确定疗效、安全等多维度的疗效评价指标;其次,分别构建证候矩阵、治疗矩阵和疗效矩阵,并运用相应的算法计算证候矩阵、治疗矩阵与疗效矩阵的关系数值;然后,前瞻性临床验证CAG中医CPG矩阵疗效评价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CPG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宇文亚;韩学杰;刘孟宇;王丽颖;史楠楠;戴雪珂;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建立并评价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病证结合模型.方法:采用多因素复合作用建立异常黑胆质证模型,结合卵蛋白致敏激发,进一步建立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其一般状态、行为学、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功能、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气道反应性、炎症、胶原沉积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异常黑胆质证组、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组出现体质量下降(P<0.05),饮食水量增加(P<0.05),在旷场试验中自主活动减少(P<0.05),对糖水偏爱程度下降(P<0.05)等表现,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水平升高(P<0.05),环磷酸腺苷(cAMP)、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下降(P<0.05);哮喘组、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组出现气道阻力升高(P<0.05),血清、肺泡灌洗液中Thl/Th2细胞因子失衡,呈Th2优势型(P<0.05),HE染色显示炎细胞浸润明显(P<0.05),PAS染色提示黏液分泌增多(P<0.05),MASSON染色提示胶原沉积增多(P<0.05),其中,以异常黑胆质证哮喘组改变更为突出.结论:采用多因素复合和卵蛋白致敏激发建立的异常黑胆质证哮喘模型一方面具有类似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证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改变,另一方面具有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等哮喘疾病特征,表明该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厉蓓;罗清莉;买买提·努尔艾合提;买买提江·阿布都瓦克;金华良;杜懿杰;董竞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发展模型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综合方案疗效评价研究

    目的:在社区开展中医综合方案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示范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类试验设计,纳入病例40例,分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用中医综合干预方案,对照组口服钙制剂,疗程均6个月;观测指标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中医症状积分及骨矿密度值(BMD);运用发展模型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VAS的平均结局分值下降(P<0.05);两组对下肢拘挛、畏寒肢冷、骨痛、腰膝酸软症状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试验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减缓腰椎BMD的下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对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症状优于单一钙剂,对延缓BMD的下降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支英杰;谢雁鸣;裴誉;黄允瑜;易丹辉;杨靖;康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5-羟色胺相关的结肠黏膜上皮分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及疏肝健脾方干预后IBS-D大鼠结肠黏膜上皮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疏肝健脾组,模型组及疏肝健脾组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疏肝健脾组予疏肝健脾方灌胃.采用恒温灌流装置体外测量跨上皮电流为短路电流.观察5-HT、去甲肾上腺素(NE)对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短路电流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基础电流较正常组及疏肝健脾组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T引起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较正常组及疏肝健脾组大鼠降低(P<0.05);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产生的短路电流降低幅度较正常组及疏肝健脾组低.结论:5-HT引起的IBS-D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的分泌活动较正常大鼠弱,疏肝健脾方通过改善IBS-D大鼠对5-HT的反应性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张声生;汪正芳;郭前坤;吴震宇;郁强;李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国内研究进展及评价

    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回顾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在实验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而评价不同造模方法的优劣.方法:搜索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设定主题词进行搜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本次研究仅限于中文期刊.结果:共有15篇文献纳入分析范围,发现国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动物模型主要有2种,分别是福尔马林定量滤纸片法和椎管插线法.结论:造模方法存在干预部位前后不一、动物分组不合理、实验数据有偏差、造模死亡率缺失等问题.

    作者:蒋诗超;房敏;程英武;朱清广;张昊;张仲博;周强;姚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艾滋病发热的中医常见证候特点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发热的症状体征,探讨艾滋病发热的中医常见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方法,设计制定《发热临床调查表》,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如实填写调查表,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艾滋病组发热以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为主,属于内伤发热;对照组则以风寒风热表证、实证常见,属于外感发热.结论:脾肾亏虚乃属艾滋病发热的主要病机特点和前提,内伤正气虚衰是艾滋病发热的常见证候特点.

    作者:李鹏宇;郭会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消癌解毒方加入脂多糖及CD284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TLRs/NF-κB信号转导通路TLR4等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中医药抗恶性肿瘤单一信号通路及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机制.方法:中药组与对照组分别以低(3.78g/kg)、中(7.56g/kg)、高(15.12g/kg)剂量消癌解毒方中药及0.9%氯化钠溶液灌胃3d,制备含药血清,经细胞培养,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微观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消癌解毒方及在此基础上加入激动剂脂多糖(LPS)及TLR4阻断剂(CD284)对人肝癌细胞SM MC-7721的TLRs/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高浓度含药血清加入CD284剂量组电镜下可见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变性,水肿,胞质细胞器广泛空泡变,部分细胞碎裂,坏死,胞核溶解,胞膜破裂,细胞器外溢;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等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弱.结论:消癌解毒方能够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含药血清与C D284能协同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TLRs/NF-κB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的异常持续活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吴勉华;李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的中医分型,探讨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诊断规律.方法:收集7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相关中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别诊断为肝郁痰凝、肾虚精亏、心脾两虚、气滞血瘀等4型.将临床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4级,分别记为1-4分.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根据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型,使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出对区分4类中医证型有显著贡献的28个变量,通过这些变量建立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型判别函数;该函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判别效果(P<0.01).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建立起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实际吻合良好,判别分析方法能够提高难治性癫痫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小波;张国君;王晓飞;欧阳取平;陈文强;王宁群;王旭敏;吴犀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膏方干预糖尿病规范化探讨

    膏方是在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治未病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观等重要理论指导下形成发展的,组方遣药遵循病症结合、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重视脾肾的配伍原则,合理选用辅料和胶类并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的半固体内服制剂,具有调和阴阳、滋补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膏方干预糖尿病的理论依据、组方原则、胶类及辅料的选择以及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膏方如何合理规范应用于糖尿病,为膏方防治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规范膏方的临床应用,制定标准化膏方,使膏方广泛有效地用于糖尿病患者.

    作者:宋光明;柴可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白花香莲解毒方对HepG2.2.15细胞HBV表达和复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药物血清体外对HepG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表达和复制的影响.方法: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于末次给药90、120后腹主动脉采血,制备药物血清,将稀释为40%、20%、10%的3种浓度药物血清分别作用于HepG2.2.15细胞96h后,采用MTT法检测药物血清的细胞毒性,ELISA 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滴度,RT-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结果:白花香莲解毒方药物血清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很低,具有抑制HBsAg、HBeAg分泌及HBV-DNA复制的作用.结论: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安全性高,具有较强的直接抗HBV作用.

    作者:邱华;陈月桥;石清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大鼠腰椎亚脱位模型刚度及其脊髓前角尼氏小体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腰椎亚脱位动物模型脊柱造模节段刚度及其脊髓前角尼氏小体的变化.方法:将36只体质量350-450g雄性SD大鼠按连接时间随机分到2、4、8和12周4组.通过植入外部连接固定系统进行造模.在各连接时间结束,脊柱刚度测试系统检测模型大鼠造模节段刚度,焦油紫染色观察相应脊髓前角尼氏小体.结果:刚度检测结果显示亚脱位模型大鼠脊柱造模节段刚度随连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应节段脊髓前角尼氏小体减少,甚至溶解消失.结论:外部连接固定系统诱导的大鼠腰椎亚脱位模型,可导致大鼠造模节段刚度增加及脊髓前角神经元尼氏小体病变.

    作者:孔令军;房敏;詹红生;陈博;高乾;程英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医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文献研究

    目的:了解感染后咳嗽中医诊治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数据库至2009年止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文献,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各文献类型、证型特点、治疗特点、研究方法、疗效等各方面内容.结果:通过评述可见,感染后咳嗽以邪(风)袭肺卫、风寒袭肺、燥邪犯肺等外感咳嗽为主,发展至后期则肺气渐虚,出现痰、湿、瘀等病理因素,以致虚实夹杂,出现复合证型.药物治疗以止嗽散及小柴胡汤居多.结论:感染性咳嗽中医疗效理想,但临床研究方法存在很多不足,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文献不多,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谈馨媛;吴蕾;林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补肾方药对骨质疏松大鼠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肾方药对去卵巢骨质疏松雌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0只雌性SD大鼠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补肾方药组.手术12周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2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雌二醇(E2)、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组血清E2显著升高(P<0.01),IL-1、TNF-α均显著减少(P<0.05,P<0.01),血清TGF-β1显著增加(P<0.01).结论:补肾方药抗去卵巢雌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补肾方药可升高雌激素,下调1L-1和TNF-α表达,抑制骨吸收;同时上调TGF-β1表达,促进骨形成有关.

    作者:尚立芝;王付;李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青海暗紫贝母种子休眠解除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温度、生长素和赤霉素对暗紫贝母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解除的影响.方法:暗紫贝母形态休眠解除的研究方法为分别用25、50、100、200ppm4个浓度生长素溶液浸泡暗紫贝母种子,在5、15、25℃温度条件下沙埋层积诱导贝母种子形态后熟.用挤压法统计胚率.生理休眠解除方法为分别用浓度为50、150、250、350、450ppm 赤霉素溶液处理胚成熟的贝母种子24h后置于5、10、15、20、25℃温度下进行发芽试验.结果:生长素对暗紫贝母种子胚的成熟有促进作用,200ppm为佳浓度;5、15 ℃时早期原胚都能生长,在25℃条件下原胚基本不生长;处理85d 后,78.5%种子的原胚分化成成熟胚,平均胚率达到74%;200ppm生长素处理、15℃下沙埋层积可使胚的成熟期缩短到60d.赤霉素处理能显著提高成熟种子的发芽率,经250ppm赤霉素处理后的贝母种子发芽率可达80%.在5-25℃之间,经处理后的暗紫贝母种子发芽时间随发芽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在25℃以上时,发芽时间反而延长.结论: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促进暗紫贝母种子的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的解除.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佳浓度分别为200、250ppm.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暗紫贝母种子发芽的时间会被缩短.

    作者:马永贵;金兰;罗桂花;韩鸿萍;杜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化瘀丸联合化疗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临床有效的益气活血解毒代表方药——化瘀丸联合化疗对肿瘤生长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TX)组、CTX+低分子肝素组、CTX+化瘀丸高剂量组、CTX+化瘀丸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定期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及肿瘤生长情况,接种后第13、20天处死小鼠,检测瘤重、肺转移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第20天,CTX+化瘀丸高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模型组及CTX组(P<0.01);各化疗组均有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和肺转移抑制作用,但组间无差异;CTX+化瘀丸高剂量组小鼠血清P-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CTX组(P<0.01).结论:高剂量化瘀丸联合CTX化疗能够显著改善Lewis肺癌小鼠体质量下降的趋势,并能显著下调化疗引起的P-selectin水平异常升高.

    作者:于明薇;杨国旺;王笑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药止痛作用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止痛作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风湿痹痛证实验组与瘀血痛证实验组,再分别将2个实验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桂枝组、三七组、威灵仙组、甘草组和冰片组,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1L-8)、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结果:在风湿痹痛证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威灵仙组大鼠Ⅱ-2、PGE2水平明显降低(P<0.01);在瘀血痛证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三七组大鼠IL-2、IL-8、PGE2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中药的止痛作用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晶晶;胡爱萍;章敏;张攀;王晨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大肠经穴与非穴的氧分压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及针刺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阳明大肠经线穴与非穴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穴位组为4个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非穴位组为2个经上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手三里上1寸).连续记录60min,观察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氧分压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正常生理状态下,穴位组氧分压显著性高于非穴位组(P<0.05);电针合谷穴时,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的氧分压均显著降低(P<0.01);电针后,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的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均无差异,但与电针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组的氧分压降低幅度显著性高于非穴位组(P<0.05).②正常生理状态,穴位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非穴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合谷穴时,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电针前比较有增加趋势;电针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恢复,但无统计学差异,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幅度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络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它作为一个整体调控人体的各项功能.在这个通道上还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节点(腧穴),在这些节点上有着更高的氧供,并在经络调控过程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铭;吴祖星;许金森;胡翔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HPLC同时测定附子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测定附子及其炮制品在不同提取溶剂中的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3种双酯二萜型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柱(4.6mm×150mm,5μm),以乙腈和碳酸氢铵(10mmol/L,pH=9.8±0.2)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进样体积200μL;检测波长240n m;柱温30℃.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分离良好,各成分在0.78-50.00μg/mL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1.4-103.4%,RSD在2.41-4.20%.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附子及其炮制品中乌头碱类化合物的提取以及定量分析,为附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作者:周娟;叶玲;唐斓;刘中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带瘤生存”理念运用的思考

    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以完全杀灭肿瘤细胞为首要目的,然而在治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机体的稳态及免疫监控能力,为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提供了可能的内环境.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带瘤生存”这一理念的运用提出新的想法及中医药在“带瘤生存”治疗中的优势.

    作者:陈淼;郭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血脂异常症患者中医证型和体质类型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为血脂异常症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南宁地区63例血脂异常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中医临床调查表及体质调查表,进行中医证型和体质的相关分析.结果:63例病例在可确认证型中位于前3位的是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痰湿阻遏证,其中“无证候可辨”22例(34.9%),所占比例较可确认的各证型都高.痰湿阻遏证和痰湿质有明显相关性,脾肾阳虚证和阳虚质、特禀质相关性明显,肝肾阴虚证和平和质、阴虚质有相关性,阴虚阳亢证和平和质显著相关.结论:血脂异常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体质之间密切相关.

    作者:梁莉;黄李平;余敏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补肾健脾方对大鼠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目的:深入探讨补肾健脾方对脾肾两虚型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并为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脾肾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脾肾两虚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阳性对照药、补肾方药、补脾方药及补肾健脾方药进行治疗.给药3个月结束后,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检测反映督量的指标骨小梁体积百分比(TBV%),反映骨吸收情况的指标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TRS%)以及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TFS%)、类骨质平均宽度(OSw)、骨小梁矿化率(MAR)和骨皮质矿化率(mAR).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脾肾两虚模型组大鼠胫骨TBV%显著降低(P<0.01),TRS%、TFS%、OSW、MAR和mAR显著增高(P<0.01).与脾肾两虚模型组相比,补肾组、健脾组、补肾健脾组、己烯雌酚组TBV%均显著增高(P<0.05,P<0.01),TRS%、TFS%、OSW、MAR和mAR均显著降低(P<0.01).与健脾组相比,补肾组及补肾健脾组的TRV%明显增高(P<0.05,P<0.01),TRS%和TFS%明显降低(P<0.05,P<0.01);且补肾健脾组对上述指标的逆转较补肾组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健脾法、补肾法和补肾健脾法对脾肾两虚型大鼠骨质疏松症均具有治疗作用,其中补肾健脾法的效果佳.提示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过程中,中医的脾肾两脏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鞠大宏;李鸿泓;刘红;王少君;潘静华;李艳;赵宏艳;于峥;付小卫;宋长恒;刘梅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不同体质青年学生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研究

    目的:运用电子鼻技术探讨不同体质青年学生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特征.方法:选择健康青年学生367名,运用基于薄膜型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的医用电子鼻(Nanofilm-Enose Medical001)采集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以响应曲线的振幅和上升斜率作为曲线特征,分析不同性别、体质类型的图谱特征.结果:①女青年学生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G、H的振幅显著高于男青年学生(P<0.05,P<0.01),响应曲线C的上升斜率显著低于男青年学生(P<0.05),响应曲线D的斜率显著高于男青年学生(P<0.05).②不同体质组女青年学生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C的振幅和上升斜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③不同体质组男青年学生口腔呼气的气味图谱各响应曲线的振幅和上升斜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男、女青年学生口腔呼气的气味有别,不同体质青年学生口腔呼气的气味差别不显,电子鼻技术的发展可为中医嗅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手段.

    作者:林雪娟;李灿东;吴青海;郭峰;郑剑翔;黄俊;闵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生精片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生精片对特发性弱精子症的治疗作用.方法: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126例,年龄(31±5.6)岁.按照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65例,服用生精片;对照组61例,服用五子衍宗口服液;均连续服用90d.试验前90d为洗脱期.所有患者服药前、后均使用CASA检测2次精液质量,取各参数值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a级精子比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PR)、PR精子总数/次射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a级精子比率及/或PR精子比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精片能够改善精子活力,可以用于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

    作者:赵永平;沈浣;陈曦;张晓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鸡血藤黄酮类有效部位通过CKI途径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CKI)途径入手探讨鸡血藤黄酮类有效部位(SSCE)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p21、p27 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p21、p27蛋白表达.结果:160mg/L SSCE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24h后,细胞内p21 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1);p21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高(P<0.01),而细胞内p27 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mg/L SSCE作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48h后,细胞内p21、p27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内p21、p27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CE上调p21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量是引起人肺腺癌A549细胞G2/M期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之一;p21、p27对SSCE引起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G0/G1期阻滞无直接作用.

    作者:杨国旺;高珊;富琦;李萍;罗晓琴;王燕;林燕;王笑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RP-HPLC法研究檀香对广枣在气滞血瘀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檀香对广枣中没食子酸(GA)和原儿茶酸(PA)的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寒冷加注射肾上腺素法制作大鼠气滞血瘀模型,HPLC法测定广枣水提液和广枣-檀香配伍液灌胃后气滞血瘀大鼠血浆中GA 和PA的血药浓度,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广枣单独给药、广枣-檀香配伍后给药,GA和PA 在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与广枣组比较,二药配伍后,GA吸收半衰期t1/2Ka增加(P<0.01),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1),峰浓度Cmax增大(P<0.05),表观分布容积V/F显著增加(P<0.01);PA的AUC增大(P<0.01),清除率CL/F降低(P<0.05).结论:檀香可促进GA的吸收和分布,提高PA的生物利用度,提示檀香对广枣具有增效作用.

    作者:杨凌鉴;杨洋;夏丽;桑柏;王世祥;于洁;兰薇;郑晓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黄芪多糖联合丹参酮阻断慢性心衰大鼠NF-κB激活MIF、TNF-α及IL-6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联合丹参酮阻断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核因子-κB(NF-κB)激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效应.方法:应用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第4周行超声多普勒心电图检查,将30只成模大鼠随机分6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丹参酮组、黄+丹组、他汀类药物组、假手术组,灌胃治疗6周后制备病理切片,SP法免疫组化染色,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 mRNA、MIF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MIF、TNF-α、IL-6含量.结果:模型组心肌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炎细胞浸润(P<0.05);模型组NF-κB、MIF阳性染色率及NF-κB mRNA、M1F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血清MIF、TNF-α、IL-6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能明显抑制血清各细胞因子表达,黄+丹组与黄芪多糖组及丹参酮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芪多糖联合丹参酮对慢性心衰心肌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抑制效应,阻断NF-κB信号通路可能对于慢性心衰心肌损伤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作者:杨志霞;李振彬;林谦;孙中成;刘彦卿;李岩;姜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试论益气活血解毒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大法

    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冠心病的气虚血瘀热毒病机.气虚不仅能导致血虚、阴虚、阳虚等本虚证,还可导致寒凝、气滞、痰浊等标实证.寒凝、气滞等往往是发作的诱因或某一阶段的病机,因此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发生的根本和病理基础.热毒伤络是冠心病病情复杂、凶险易变、顽固难愈的关键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其凶险难愈的发病特征.益气活血解毒是治疗冠心病的大法,调补正气是冠心病治疗的根本和关键,是从源头上治本之上策;活血化瘀是治疗常规;清热排毒是重要治法,是冠心病既病防变的重要治法.

    作者:丁书文;李晓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痹重温肾壮督

    痹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致残率高,临床治疗十分棘手.朱良春教授从痹证成因、病变机制、临床表现等着手,分析了痹证成因,认为应从“阳气不足、肾督亏虚”的角度认识和诊治痹证.提出治痹“重温阳、壮肾督”的观点,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党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金实教授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江苏省名老中医金实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科临床工作多年,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机为寒湿痹阻,化热伤阴,病情大多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方有表里兼顾,风湿俱去,寒热并调之特点.本文分析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证型特点,结合经典理论,对金实教授运用该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进行理论及临床实践分析,主要有微微发汗法,藤类及虫类药物运用经验,注重顾护脾胃,及甘草使用经验等,并介绍典型病例.

    作者:陈剑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六经辨治皮肤病临床体悟

    《伤寒论》的六经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总结出的辨证论治提纲.中医常说的疾病病位,是指病邪与人体斗争所反应的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虽然皮肤病病变部位在皮表,但绝不可因此而认为其病位在表.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鲍艳举;孙婷婷;吕文良;花宝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临证辨治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浅析

    摘要;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属中医学“虚劳”、“水肿”、“瘿病”、“瘿肿”、“劳瘿”等范畴.文章结合病案分析,浅析跟师路志正教授辨治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点滴感悟.路志正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阳虚,且以肾为本.但存在阴阳两虚、精气俱损、虚实夹杂等复杂情况.临证首当详辨机体阴阳虚损之轻重主次;其次辨虚实夹杂与寒热真假;同时重视以肾为本,与五脏相关的整体观念;用药宜轻灵巧变,忌长期过量使用温补之品.总之,慎审病机,共济阴阳方能取得良效.

    作者:魏华;路洁;殷翠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杨晋翔教授之药对巧用

    药对是临床常用而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一种特殊、高效的配伍形式,古今临床大家都有其独特的药对应用经验.杨晋翔教授其药对在脾胃病的应用上犹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疗效,如八月札与绿萼梅治疗肝气犯胃;乌药与百合治疗津伤气滞;知母与黄柏治疗中焦郁热;萆薢与蚕砂治疗中焦湿热等等,其临床用药独具匠心,疗效卓著.

    作者:唐瑜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李平教授中医辨证治疗心肌桥验案举隅

    冠状动脉心肌桥多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具体是指冠状动脉被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形成心肌桥.轻者不发病或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和劳力型心绞痛,重者可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心肌顿抑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现代医学对其诊断虽然明确,治疗上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目前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李平教授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心肌桥,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临床治疗心机桥发作心绞痛取得良效,为心肌桥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白芳芳;李平;马洪浩;王林海;刘卫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益气和解方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毒副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和解方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毒副反应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行TACE术,其中治疗组于术前3d 至术后7d加服益气和解方.术后同期观察患者发热、腹痛、食欲、恶心呕吐、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4周后瘤体大小、甲胎蛋白(AFP)、生存质量变化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在发热、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症状及肝功能损害、ALT、生存质量变化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4周后瘤体大小、AST、AFP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和解方能够减轻TACE术后毒副反应,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复方血栓通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血栓通对白内障合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力、眼底、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以及黄斑厚度的影响,探讨复方血栓通改善眼底的作用以及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网膜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方法:57例白内障合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药物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27例.两组患者在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情况下,A组术前服复方血栓通胶囊3个月,B组不另外服药.两组患者在行白内障手术时取术眼房水100μL,治疗前后定期观察两组患者视力、眼底情况、VEGF 浓度以及视网膜黄斑厚度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眼底稳定无加重,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下降,视网膜黄斑厚度数值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能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情况,降低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有效减轻黄斑水肿.

    作者:许家骏;梅冰逸;张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9例,服用吡格列酮片+清热祛浊胶囊治疗;对照组38例,单用吡格列酮片.3个月后观察指标变化.结果: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治疗组舒张压下降、血尿酸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空腹胰岛素(ISN)、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体质量(W)、体质量指数(BMI)增加的幅度较小;但无显著差异.结论:从痰湿瘀热立论组方的清热祛浊胶囊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可能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和肥胖程度.

    作者:李文东;王晓蕴;苏秀海;田风胜;迟秀娥;张忠勇;苏阳;吕树泉;于文霞;韩中千;李华君;王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王琦教授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观察中药治疗痤疮的病例,总结其疗效和疗效影响因素.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结果:共纳入28例成年痤疮的病例,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本研究提示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具有一定的优势,为“辨体论治”研究提供临床依据.同时提示饮食、服药方法等对痤疮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作者:俞若熙;王琦;倪诚;杨寅;张惠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按揉肩中俞穴对落枕的治疗

    目的:观察用以静制动的中医按摩手法按揉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中俞穴为主治疗颈部落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其中3例颈部落枕的典型病例进行临床辨证分型,采取手法按揉肩中俞穴,同时要求患者活动颈部进行常规手法治疗,可配合热敷理疗等.结果:例举其中3例颈部落枕的典型病例,经过按揉手法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颈部功能活动改善,效果显著.结论:通过临床实践采取肩中俞一穴按揉为主,用以静制动的按摩手法对颈部落枕进行治疗,能即刻缓解疼痛症状,恢复相关功能.此方法简便,易于掌握,患者痛苦小,疗效高,便于临床推广.

    作者:张永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结合中药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并早期在关节功能训练机(CPM)及中药外敷薰洗辅助下行功能锻炼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 1年8月,对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利用可吸收棒内固定并早期在CPM及中药外敷辅助下行功能锻炼治疗的患者共16例,通过随访,观察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肘关节的活动度、肌力、稳定性和疼痛的情况及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骨折均在术后2-4个月内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平均96.8分,优良率93.8%.结论:可吸收棒内固定并早期在CPM及中药外敷辅助下行功能锻炼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黄新玉;王黎明;张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密蒙花茶治疗绝经期女性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密蒙花治疗绝经期女性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66眼)中重度干眼绝经期女性患者使用密蒙花加用羟糖甘滴眼液滴眼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7、28d各时间点检测并评定患者于眼主观症状、视力、泪膜情况,治疗前后均进行方差分析和样本均数或中位数差值分析.结果:治疗28d 后,患者的样本均数差值(包括视疲劳、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疼痛、眼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的各检测指标样本中位数差值(包括视力、F1染色、BUT、SI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密蒙花可明显减轻中重度绝经期干眼女性的症状和体征,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邵毅;余瑶;裴重刚;易昀敏;周琼;董雯佳;杨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贝叶斯网的现代方法学在中医辨证研究中的应用

    贝叶斯网是以传统概率理论为基础,能够对复杂不确定系统进行推理和建模的有效工具.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传统的辨证方法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而中医辨证本质可以看作是一个分类问题,贝叶斯网作为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的一种较好算法,将为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许文杰;王忆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随着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渐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引起众多学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建立与人类相关性、可比性较强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有利于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文章通过对近10年国外有关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研究方法和模型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分析,综述了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高乾;程英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雌激素受体与青春期发育研究进展

    雌激素受体(ER)对儿童性早熟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阐述二者的关系.笔者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雌激素受体多态性与青春期发育的相关文献,主要从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多态性、雌激素受体多态性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与青春期关系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作者:林燕燕;俞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药介入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状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糖皮质激素(GC)作为一线、首选治疗药物而被广泛应用,笔者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历代医家使用中药增效减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更好的中西医结合,就中药联合激素增效,克服激素抵抗,辅助减撤激素,辅助激素减毒这四方面展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青青;李达;陈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构建风眩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风眩相当于高血压病所致之眩晕.在病证结合模式下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风眩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符合当前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综合应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信息技术等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临床病例调查、专家问卷调查及临床验证,可建立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风眩疗效评价体系,从而突显中医干预治疗风眩的疗效和优势,有利于中医药为国际医学界所接受.

    作者:刘君;王净净;钟金桥;陈泽奇;周德生;刘春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医体质研究与转化医学的应用

    转化医学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其核心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中医体质学把临床实践性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对3个关键科学问题“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与“体质可调”的研究中,充分体现了转化医学的思想.不仅构建了体质理论体系,而且开发了《中医体质量表》,制定了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标准,使得9种体质分类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临床实践.今后,中医体质学应加强循证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合作,建立综合性中医体质转化医学团队,使体质研究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向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转化.

    作者:王济;王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论“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及治疗中的重要性

    痰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病理产物,又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是COPD迁延不愈不断恶化的关键环节之一.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与中医学“痰”密切相关.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所有COPD病人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亦包括无咳嗽和咯痰症状的COPD病人.传统的COPD发病机制观点需要重新评价.气道黏液高分泌是COPD发病重要的先兆因素,与肺功能下降、住院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是影响COPD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COPD病情恶化的重要形态学基础——小气道黏液潴留,与中医学“宿痰伏肺”的观点不谋而合,故治痰是COPD的重要治疗原则.

    作者:钟相根;祝小惠;郑子安;潘霏;闻晓婧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食管炎属中医“噎嗝”范畴,基本病机为“热毒侵袭,气阴两伤”,兼有血瘀、气滞、痰湿、胃失和降等.治法上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兼以和胃降逆、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和消肿生肌等.用药有沙参麦冬汤、启膈散、血府逐瘀汤、甘露饮、竹叶石膏汤及自拟方等;单味药如血竭、苦参、云南白药、康复新液等.目前缺乏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及实验研究.今后当建立稳定可靠的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选用临床有效的中药进行早期干预,客观地观察评价疗效并对疗效机制、有效药物及作用环节进行分析.

    作者:路军章;张蕾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