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5232
  • 国内刊号:32-1463/R
  • 影响因子:1.22
  • 创刊:1984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0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江苏省“双效”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改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作者: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赵韫嘉;张达荣;戴军;薛寒冰;刘文忠;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诊断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以引起对血吸虫肠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血吸虫肠病的大肠镜观察结果并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诊断和组织学特征.结果内镜下表现为急性肠炎型16例;慢性肠炎型27例;肠黏膜兼有急性和慢性炎症改变,称之为混合型肠炎,共29例.急性肠炎型的病理特征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未钙化的虫卵沉积;慢性型者则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下纤维化,伴有已钙化的虫卵沉积;混合型肠炎则兼有上述2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并发结直肠癌5例.在外院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7例,回盲部肿瘤5例,肠结核2例.结论血吸虫肠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混合型结直肠炎3型,混合型血吸虫肠病是区别于急性和慢性血吸虫肠病的又一重要类型.内镜检查加多部位多组织活检发现虫卵沉积是诊断血吸虫肠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郭洁;沈磊;沈志祥;谭诗云;罗和生;滕小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

    目的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患者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EST切口大小0.5~1.5 cm,分别于EST术后1周、6个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结果X线稀钡钡餐检查术后1周、6个月和1年出现的气体反流者分别为21.3%(19/89)、13.9%(5/36)和13.0%(3/23);钡剂反流者分别为12.4%(11/89)、8.3%(3/36)和8.7%(2/23).EST切口大于1.1 cm的19例患者中9例有气体反流,占47.4%,钡剂反流7例,占36.8%.气体和钡剂混合反流的患者5例,其中EST切口为1.2 cm者2例,EST切口为1.5 cm患者3例.结论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EST术后患者乳头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反流的发生率与EST切口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卢任华;徐晓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瓷样胆囊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瓷样胆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诊断及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瓷样胆囊患者28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分析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例瓷样胆囊.结果28例瓷样胆囊占同期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44%(28/6328),B超诊断胆囊壁钙化率92.86%,17例经腹腔镜治疗的瓷样胆囊患者均痊愈出院,2例合并有胆囊癌的患者均没有发现切口种植转移.结论瓷样胆囊有其特殊的B超影像,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技巧的熟练,是瓷样胆囊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付应峰;兰明银;李恒;江斌;狄茂军;周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先前进行的插管法小肠钡灌肠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5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58例,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其中45例患者首选从肛门进镜行小肠镜检查,确认克罗恩病34例(75.6%),另11例后从口腔进镜,发现病变者8例(72.7%);20例首选经口进镜,检出克罗恩病11例(55%),另9例患者日后经肛进镜检查中检出5例(55.6%).先前进行的46例小肠钡灌肠检查中,2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52.2%,与小肠镜结果比较,符合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例数为18例,诊断正确率为75%(18/24).22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1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63.6%,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病例数为11例,诊断准确率为78.6%(11/14).结论经口和经肛方式结合能使双气囊小肠镜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判断,插管法小肠钡灌肠是一项决定小肠镜进镜方式选择上有价值的筛选性手段.

    作者:钟捷;张晨莉;金承荣;曹韵;张曙;唐永华;吴云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星;康艳;岑戎;原丽莉;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彭贵勇;代建华;房殿春;李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回肠重复畸形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长缓解期达3年,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作者:赖晓波;沙卫红;吴惠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神经内分泌癌并发结肠早期癌一例

    患者男,50岁.慢性腹泻病史40余年,大便为不成形果冻样或脓血便,每日6~7次,伴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发病与饮食有关,无明显季节性.未经系统治疗,长年控制饮食后,大便渐恢复正常.2005年3月出现肛周搔痒伴肛门内分泌蛋清样物,无大便性状的改变.

    作者:李宏微;于永征;冀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诊断食管良性间叶瘤一例

    患者男,36岁,2005年1月因吞咽困难伴胸痛1年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上段距门齿18~26 cm处可见3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及半球形隆起突向腔内,表面尚光滑,色灰白,致管腔狭窄(图1).胃镜诊断:食管上段多发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

    作者:程斌;李军;刘梅;杨玉珍;万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套管法在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术中的应用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因吞入的异物种类不同,尤其是尖锐异物,在内镜治疗中易引起异物的嵌顿,导致操作困难及食管、咽喉壁的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采用套管法对我院3年中胃镜诊断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姚忆蓉;殷泙;倪关森;黄傲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下金属支架联合射频治疗恶性幽门梗阻的临床探讨

    目前由食管恶性肿瘤所致食管梗阻已广泛采用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但是由胃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所致的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梗阻患者支架的置入治疗报道不多.由于幽门、十二指肠经口距离远,同时胃底、胃体又有屯积缓冲作用,当这些部位的狭窄出现症状时往往已形成完全性梗阻,这对梗阻部位的球囊导管扩张和内镜下支架置入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是影响支架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内镜中心在开展恶性幽门梗阻的金属支架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射频治疗,不仅提高支架置入的成功率,而且有效处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问题.

    作者:张宁;兰克涛;孙吉芳;江怡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近期只能进食流质就诊.外院胃镜疑诊食管血管瘤,未行活组织检查.为明确诊断而入院.既往体健,一般状态尚可,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兰永臻;李胜水;王朔;周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电子胃镜切除左心室肿物一例

    患者男,38岁.1年前体检,X线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内肿物.患者无不适症状.3个月前于我院门诊检查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近心尖部带蒂椭圆形异常回声团,边界清晰,大小38.7 mm×14.3 mm,活动度较大,蒂附着于心尖近室间隔部(图1);彩色多普勒提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室黏液瘤可能性大.

    作者:房龙;赵洪川;骆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憩室与老年胆石病的关系探讨

    老年胆石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原因有多种解释,但有关其与十二指肠憩室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时的相关发现,以了解十二指肠憩室在老年人胆石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

    作者:朱启槐;胡滨;马升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应用

    对大于2 cm的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1995年Rossini[1]首先报道用尼龙绳套扎息肉;1998年国内项平等[2]报道内镜下单纯尼龙绳套扎治疗10例无蒂息肉取得成功.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已逐步在临床中应用[3].我们应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屠惠明;许科斌;乔峤;钱荦荦;魏丽君;刘慧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放置内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

    食管瘘多发生于食管手术后、食管癌晚期,少数为自发性破裂.既往多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痛苦大、费用高,且并发症多.我们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内镜下放置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道连;杨红旗;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RCP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诊治

    我院1998年9月至2005年4月间,ERCP 507例中共诊断5例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PBD),检出率1%.

    作者:周建波;黄晓烽;邵彩儿;施建英;徐瑞华;周哲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21例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超声内镜检查分析

    自内镜超声应用于消化道的检查以来,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1].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中进行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性病灶内镜超声检查(EUS)121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郝玲;何夕昆;李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道金属支架治疗失效后的内镜处理

    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EMBE)是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重要姑息治疗措施.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相比具有扩张口径大、引流效果好、引流时间相对较长的优点[1],但同样存在失效的问题,现将我院近年EMBE失效的原因及内镜下的处理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平;王金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患者可迅速出现机体的超高代谢、全身内环境紊乱和营养不良.有效的营养支持关系到脏器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因此,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成为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而肠内营养(EN)可能刺激胰腺分泌,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顾忌.随着对长期TPN带来的导管感染、肠黏膜屏障减退、肠道细菌易位等问题的认识,临床尝试早期进行EN,不仅没有延长胰腺炎的自然病程,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胡江鸿;刘顺英;欧希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系调查和内镜随访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并向后代遗传,因其息肉癌变率高,临床倍受重视.在基因调控尚未解决之前,其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手术切除结肠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且残留结肠、储袋、人造肛门口仍有息肉发生及癌变可能.肠镜下摘除息肉难以彻底,能否减少和防止癌变尚难定论.我们自1987年开始对2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进行了家系调查和长期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旗;方道连;蔡华;马祖胜;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括约肌上下缘位置与身高、年龄的关系

    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对食管疾病的深入认识,很多相关实验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UES、LES正常生理位置,可在内镜检查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对8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分析了UES和LES上、下缘正常生理位置及与身高、年龄关系.

    作者:陈健;乔瑞敏;尚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诊内镜治疗高龄重症急性胆管炎的临床应用

    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多因急性胆管梗阻继发严重感染,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尤其是老年人,极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常需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但手术创伤大,老年患者体质差,病死率高达20%~40%[1].我们近年来急诊内镜治疗高龄ACST48例,与常规手术治疗的46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彭文洪;张志刚;李敏;李洪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下置放覆膜合金支架治疗食管瘘的临床应用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临床常见吞咽困难、胸痛、消瘦等,严重者可出现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其中食管气管瘘更可反复造成纵隔及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我科多年来在内镜下应用食管支架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姑息性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现将自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应用记忆合金带膜金属支架治疗44例食管瘘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施瑞华;于莲珍;肖斌;丁静;许迎红;陶桂;陈阿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良性病变中GST-π和P53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时黏膜组织已发生质变,而在此前的过渡期,人们对其鳞状上皮的黏膜变化了解较少[1,2].我们研究食管良性病变内镜、组织学特征与胚胎型谷胱苷肽硫转移酶(GST-π)、P53表达的相互关系,并与食管鳞癌者进行比较,为可能的癌前病变筛查提供依据.

    作者:陈正言;朱东兵;沈晓建;张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接受肠镜检查患者的耐受性与其艾克森人格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解性格特征及情绪稳定情况对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的耐受性的影响,我们对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0名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艾克森人格问卷(EPQ)评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徐三平;李彩丽;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治疗巨大难治性胆管结石

    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应用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对15例临床治疗困难的巨大胆管结石行碎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孙文生;张锎;孙斌;刘双;冯宪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丙泊酚不同方式输注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比较

    肠镜检查对肠道的刺激较强,且持续时间长,患者往往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时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脑血管意外.丙泊酚用于肠镜检查可提供一定的镇静深度[1],消除对肠道平滑肌的牵拉刺激,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丙泊酚具有起效快、苏醒快的特点,但给药方式文献报道不一.

    作者:王莉;李艳华;郭强;唐天云;宁杰;李菊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多原发癌一例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5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狭窄,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升结肠溃疡性中分化黏液腺癌,少部分呈低分化腺癌结构,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大片坏死,吻合口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术后正规化疗.11个月时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

    作者:顾雁;林香春;李玉红;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内取出透壁性异物一例

    患者男,32岁.3个月前吞服金属丝,未到医院就诊.近1个月上腹疼痛,并逐渐在上腹出现痛性肿物.7年前因胃内异物曾行手术治疗.体检:上腹正中手术瘢痕长15cm,脐上结节样隆起,直径1.5 cm,表面充血破溃,有触痛.上腹有压痛,肌卫、反跳痛不明显.

    作者:陈尔东;王明涛;姜世满;李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介入诊治的新进展

    90年代末以来,内镜超声(EUS)正逐渐从诊断迈向介入性治疗领域.进入21世纪,内镜超声穿刺介导下的治疗出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胰腺疾病方面,在原有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囊肿穿刺引流术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技术如EUS介导细针注射(FNI)免疫治疗、定植治疗、消融治疗、基因治疗等显示了EUS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就新近内镜超声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颉;诸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现状

    内镜的应用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内镜下治疗减少了很多疾病治疗带来的创伤,但是,内镜检查和治疗本身也给受检者带来一定痛苦.虽然,内镜医师们采取很多减少痛苦的方法,但效果均不甚理想.异丙酚的应用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现很多医院均采用该方法,也有很多相关报道.本文对目前异丙酚在消化内镜领域应用的方法、效果、不良反应和与相关药物的对比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孙涛;李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不同压强医用CO2气体下暴露1 h,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粘附分子E-cadherin,ICAM-1,CD44,CD44v6,E-selectin的表达.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W1116经6 mm Hg压强的持续CO2气体处理后,ICAM-1和CD44v6出现表达增高;9 mm Hg及12 mm Hg CO2气体处理后,E-cadherin,CD44和CD44v6表达增高;15 mm Hg CO2气体处理后CD44v6表达增高,与处理前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粘附分子的表达在处理后72 h内均会降至处理前水平(P>O.05),或低于处理前水平(P<0.05).E-cadherin、CD44v6和ICAM-1随着压强增高,其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压强CO2气腹能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表达产生一过性双向影响,随CO2气腹压强的增高,可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马君俊;郑民华;冯波;陆爱国;张轶;胡艳艳;张俊;李健文;王明亮;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伴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方法探讨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指位于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主乳头)周围直径2~3 cm范围内凸出于肠腔的黏膜袋,乳头可位于憩室内或附近[1].在临床上合并胆胰疾病十分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引起胆胰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头旁憩室机械压迫所造成的引流不畅和胆汁郁积,亦可是括约肌闭锁不全发生逆行感染所致.尽管括约肌切开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是伴有周围憩室的乳头切开难以达到理想的长度,同时容易损伤憩室缘及造成十二指肠穿孔.我院对48例乳头周围憩室伴有胆胰疾病者行EST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国平;丁小云;郑京;王布江;杨惠英;方夏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难扩性恶性食管狭窄扩张治疗探讨

    采用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不仅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快捷有效措施,而且为支架置入和射频等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食管狭窄常因扩张困难而被迫放弃治疗.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4年12月扩张治疗食管恶性狭窄304例,其中,难扩性狭窄30例(9.9%).

    作者:谷中红;刘昱辰;代彬;王普杰;高培培;雷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节段型Z型带膜食管支架置入后局部病变的观察

    目前,食管支架置入后的一个问题是局部病变观察困难.我们设计了一种节段型Z型带膜食管支架,可在体内上下调整位置,解决了局部病变观察困难的问题.

    作者:仇学明;薛国良;王昱;曾晓雨;罗红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癌术前定位的再探讨

    目前临床上诊断大肠癌的佳方法是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而治疗大肠癌有效的措施仍是手术治疗,因此术前的病变定位很重要.通常肠镜确诊后往往还需要做结肠钡剂造影来证实,现在我们在肠镜确诊肿瘤同时,在瘤体边缘用肽夹标记,拍腹部平片定位.该方法能使手术准确到位且又省去了结肠造影.

    作者:王浩;席时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作者: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镜检查诱发心脏猝死一例

    患者女,69岁.反复上腹胀痛、嗳气5年,加重1周就诊,要求胃镜检查.体检:体温36.8℃,血压120/80 mm Hg,心电图示轻度心肌缺血,腹部B超未见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心、肺无异常发现.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拟做胃镜检查.予患者咽部局部喷雾麻醉后取左侧卧位,顺利插管.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检查过程中有恶心、流涎,无明显躁动.整个过程约3 min.

    作者:高元平;徐莉;王影琴;朱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镜检查诱发胃穿孔一例

    患者男,74岁.因间断性上腹痛20 d,胃镜检查后加重1 h入院.患者20 d前出现上腹部间断性钝痛,无明显节律性,无腰背部放射痛,伴烧心反酸,食欲差,体重略减轻,无皮肤巩膜黄染,尿量及颜色正常,大便3~4 d 1次,无黑便,口服中药保护胃黏膜制剂症状无明显改善.

    作者:姜爱民;胡凤丽;翟博;韩继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