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温州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7-1954
  • 国内刊号:33-1196/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7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本刊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外科学
肝胆胰外科杂志   1999年1期文献
  • 小儿胆总管囊肿超声诊断的临床要求

    目的:探索超声做为胆总管囊肿诊断的常规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近十年手术治疗的胆总管囊肿58例,分析术前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果:术前测量的囊肿大小和肝内胆管扩张与临床结果符合、胆道结石和胆道蛔虫的诊断准确率为53%;超声提示26例肝肿大和肝回声改变,3例严重肝病漏报;B超诊断11例胰腺病变、9例正常,而其余未描述.结论:B超诊断胆总管囊肿相当准确,但对伴随和继发表现的描述需进一步完善,以利临床对病情和预后的全面准确估计.

    作者:李仲荣;潘尹;陈肖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剖腹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剖腹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临床资料:分析了616例LC中13例中转剖腹的临床资料,发现其发生原因以术中出血、胆管损伤及胆汁瘘为主,且常发生在急性炎症、解剖不清及肝外胆管、血管变异畸形者;同时亦与平面图像的视觉偏差、戳孔及器械置入位置不当以及其他一些罕见意外和合并疾病有关.结论:提示从严掌握手术指征,术中清晰暴露、冷静处理,优化操作有可能降低中转率.

    作者:陈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再手术的原因:减少LC的误漏诊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9例LC术后再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再手术原因:胃癌3例;结肠肿瘤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腹腔内出血1例;胆道残余结石9例;胆道损伤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在LC的诊治过程中必需注意以下几点方可减少再手术率:(1)重视完整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术中探查.(2)LC术前应常规行口服加静脉双重胆道造影.(3)规范手术操作,放宽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

    作者:王成;虞德才;黄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经胆囊管处理胆总管继发性结石

    目的:介绍小切口胆囊切除经胆囊管处理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采用小切口切除胆囊,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胆道镜,用取石网取石或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等方法.不切开胆总管,不放置T字管引流.结果:76例缩后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近期复查无结石残留.结论:本术式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胆总管损伤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蔡乾荣;李福新;朱忠良;董骏;陆林法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CNA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4例原发性胆囊癌,8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石蜡包埋标本,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结果:PCNA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中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43.75±21.73%、7.98±5.19%和4.31±2.15%,原发性胆囊癌PCNA指数显著高于胆囊良性病变(P<0.01).低分化腺癌PCNA指数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者(P<0.01).结论: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PCNA可作为胆囊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屠金夫;张启瑜;陈必成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33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及脂导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对338例手术切除的PLG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的10.5%,非肿瘤性息肉为311例(92%);肿瘤性息肉为27例(8%),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大于10mm并多为单发病灶.5例胆囊癌中有3例为腺瘤癌变者.结论: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凡单发大于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年龄可作为肿瘤危险指标之一;应重视中青年PLG的定期随访.

    作者:邬剑华;唐一帆;蔡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疾病的临床病理学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近二十年来胆囊疾病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980年、1988年、1996年(以下简称80年、88年、96年)腹部外科全部送检手术标本病理学资料,以年为单位分为三组,分别列表比较三组腹部外科疾病、胆囊疾病构成百分比变化,并验证它们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80年与88年、80年与96年、88年与96年组腹部外科疾病构成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2)80年与88年、80年与96年组胆囊疾病构成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而88年与96年组比较则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1)胆囊疾病在腹部外科疾病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应引起重视.(2)目前胆囊疾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单纯性胆囊炎明显下降,胆囊结石、胆固性息肉非常明显上升.(3)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者:甄山林;张彤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腔引流在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置腹腔引流与否对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术后观察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体温恢复、肠蠕动恢复、肝下积液及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平均住院日数.结果: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日数、肠蠕动恢复正常日数、平均住院日数,未引流组均较引流组有明显缩短.而与引流相关的各类并发症,未引流组(9例占2.63%),较引流组(24例占11.01%),有明显减少.结论:胆囊切除后不置腹腔引流的指征应为局部无明显血液和胆汁渗出、解剖清楚、结扎牢靠以及局部无严重炎症反应.坏疽性胆囊炎或伴穿孔者宜置腹腔引流.

    作者:赵树龙;林浩;姜波健;丛峻;彭飞;童新华;涂长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T管引流时间的探讨(附136例报告)

    目的:探讨T管引流开放及留置的时间,方法:对136例患者行术中经T这测压造影和流量测定;将其中104例适合T管引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早期夹管组,术后2~3天夹管(A组);对照组,术后两周夹管(B组).结果:104例行T管引流者术后无一例发生胆道残余结石和胆管下端狭窄;术后半月AB两组病人平均体重较术前增加1.5kg和~4.1kg,平均血红蛋白为122.5g L和112g L,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第4天和第7.5天,平均胆汁丢失量为850ml和5840ml.(P<0.01).结论:提示:榱测压造影和流量测定可减少再次手术的机率;早期夹管可明显减少胆汁流失,减少贫血,与对照组相比病员康复明显加快.

    作者:陈军;姚海桥;马良双;吴允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道术后近期再手术16例分析

    胆道手术后近期再手术是胆道外科较棘手的问题,多是由于第一次手术处理不当所致.本文总结我院1988年5月至1998年5月病案16例,分析再手术的原因,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作者:仵民宪;吴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后壁纵径扩大“O”形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仁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总管结石梗阻鼻胆管引流术37例分析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是由ERCP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的治疗措施,对解除胆道梗阻,提高手术、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术)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本院自1997年3月~1998年9月已进行ENBD术43例,其中胆总管结石梗阻而行ENBD术37例,成功34例,成功率达91.9%.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丽明;黄博天;金肖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汁中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为更好地反映当前胆汁中菌群的动态,以便指导胆道术前及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于1995年12月~1997年12月期间205例胆汁中需氧菌菌群及药敏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耀生;祝进;祝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腺肌增生症62例报告

    作者:林国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本文应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等指标,并与依托咪酯-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比较.

    作者:吴辉;林丽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后各种腹腔引流法之再评价

    胆囊切除术是仅次于阑尾切除术的腹腔内常见的手术.在胆囊切除术后传统的处理是在Morrison's窝内置入引流.近年来,有报告认为:对一些选择性的病例不置引流疗效更佳.我院外科于1990年3月行胆囊切除术326例.其中术后置烟卷引流者111例,负压引流者158例,不置引流者57例.现就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术后经过加以分析,以评价胆囊切除术置引流的必要性及引流方式.

    作者:李明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处理体会(附19例报告)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瘘,是胆囊术后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处理常较困难.本院自1986年1月至1998年6月,共行开腹胆囊切除1480例,其中发生术后胆瘘1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国祯;朱友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内瘘11例诊治体会

    胆囊内瘘是胆囊疾病的一种少见并发症,胆囊结石是其主要原因.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发病率不足1%,我院自1989年6月至1997年10月共收治11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陈雷;周福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源性休克救治体会

    胆源性休克起病急骤、病情复杂且凶险,病死率高.我们总结1987年6月~1997年6月收治的58例胆源性休克的临床资料,对休克的纠正、感染的处理、器官衰竭的早期预防等进行了探计,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书福;许玉友;胡开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管空肠Roux-Y吻合加T管支撑引流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5例报告

    作者:郑志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道术后胆汁腹膜炎的诊治

    胆道术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较少见,近10年来,我院经治16例,6例由外院转入,现报告如下.

    作者:牟永华;祁生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及其处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关其并发症特别是胆管损伤及其造成的后果,受到外科同道的关切.我院自1994年5月~1998年10月共行LC645例,包括急性胆囊炎101例,并发胆管横断伤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庭燕;陆林兴;吴萍山;史佩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放宽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的必要性

    由于胆囊息肉病变(PLG)术前难于鉴别病变性质,因此手术指征的选择成为外科医生十分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分析我院6年来手术86例PLG的临床资料后,主张放宽手术指征十分必要.

    作者:周玉坤;蔡珍福;丁健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纤维胆道镜引导下EST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症6例报告

    我院从1990年1月至1998年4月期间,经胆道术后T管造影及纤维胆道镜检查,共检出6例Oddi括约肌狭窄患者,采用纤维胆道镜的光束作引导,十二指肠镜行Oddi括约肌狭窄切开,均操作成功,效果满意.

    作者:赵朱军;陈国强;施军;薛永寿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腹部术后并发症早期再手术43例分析

    我科1992年7月至1998年7月6年间因腹部术后并发症早期再手术43例,分析如下.

    作者:陈笑雷;王玉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去氢胆酸钠治疗阻塞性黄疸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去氢胆酸钠降低阻塞性黄疸时血清内毒素的效果.方法:将C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胆总管结扎组和胆总管结扎-胆盐治疗组,测定各组血清胆红素、免疫球蛋白IgG、IgM和内毒素.结果:胆总管结扎-胆盐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明显下降(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有较明显升高.结论:口服去氢胆酸钠可能有助于降低阻塞性黄疸的血清内毒素.

    作者:季福;孙建华;施维锦;姜广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33.5KDa胆汁泡蛋白促成核活性及其对泡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33.5KDa泡蛋白在胆固醇成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超速离心技术结合PAGE电泳及区带定位法制备33.5KDa泡蛋白;并将其加入Small模拟胆汁及综合模拟胆汁作为试验组,相应地以人体白蛋白为对照组,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胆固醇成核时间,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模拟胆汁泡的大小、形态及数量.结果:Small试验组成核时间为3.83±0.31天,对照组为12.33±0.56天(P<0.001);综合试验组平均成核时间为3.17±0.17天,而对照组长达10.33±0.21天(P<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Small试验组及综合试验组泡逐渐增大、聚集、融合,终形成巨大复层泡.两组均较相应的对照组变化显著(P<0.05).结论:33.5kDa泡蛋白具有很强的促进泡形成、聚集,融合及胆固醇单水结晶析出的作用(成核活性约为0.310).

    作者:项建斌;蔡端;张延龄;马保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双胆总管畸形伴双侧结石一例

    作者:王锡麟;陆建清;殷伯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胆管乳头状囊腺瘤一例

    作者:张乐星;杨之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囊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和胆道癌.以往曾认为胆道癌为罕见疾病,但量近年来胆道肿瘤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胆道癌出现临床症状多属晚期,疗效差,预后不佳.因而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早期诊断研究正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门课题,有希望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条全新途径.胆道肿瘤的基因研究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崔健;余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我国胆囊癌的发病情况及外科处理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目前胆道外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全国七届胆道外科学术会议共收到胆囊癌3875例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探讨.

    作者:石景森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应当重视胆道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

    好的外科医生无疑必须具备精良的手术操作技能,而精良的操作技能则来源于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等基本功的重要性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极易被忽视.殊不知,正是这些貌似简单实则凝聚着前人无数心血的宝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的戊,因为手术学不等于外科学,手术不等于外科治疗的整体.只重视手术操作而忽视围手术处理,其结果必将是事倍功半.

    作者:张延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老年胆道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年化,老年胆道病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胆石病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30%,并随年龄增长.此类病人术前往往并存心肺肝肾等多种疾病,手术危险性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术前全面了解老年病人的生理功能,评估手术利弊,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已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孙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高龄胆道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如何降低高龄胆道疾病患者的手术风险.临床资料本科近7年共收治172例患者,围手术期中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了严密的监护和恰当的处理,160例治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中对重要脏器功能监护,尤其是伴随心肺疾病者的监护和恰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韩峰;陈超;张计训;吴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围手术期肠外营养对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胃肠外营养和阻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年来196例阻黄病人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肠外营养组(A组)和非肠外营养组(B组),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4.7%Vs15.6%,P<0.05),另外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时间亦明显较B组短(34.32天Vs50.37天,P<0.01).结论:加强围手术营养支持,可明显提高阻黄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作者:孙建华;李可为;张文;季福;施维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T管拔除后迟发性胆汁漏二例报告

    临床上T管拔除后迟发性胆汁漏大都发生在24小时之内,迟于一周后发生者极为罕见,我院于85年、94年共收治二例,长时间距T管拔除后28天,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曙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胆总管空肠栽入式吻合4例报告

    作者:程开专;汪日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外科治疗胆管扩张症15例体会

    作者:谭翠明;代云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