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大学生情绪归因的总体规律和不同情境中情绪归因的具体特征.方法 采用大学生情绪归因问卷(UEAQ)对上海市4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总体上,大学生倾向于将情绪归因于回报与目标实现、压力与放松、预期、身体状况,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P值均<0.05);不同情境中大学生情绪归因在具体方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归因特征,但在具体的归因方式上存在情境差异.
作者:潘发达;王柳生;张庆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Campbell等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广州大学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P<0.01),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是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 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越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越高,必须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与日常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
作者:路红;郑志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与非受虐组大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河南省某高校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33名大学生中,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者34人,报告率为4.64%,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虐待组在抑郁、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受虐组(P值均<0.05),内外向得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非受虐组.神经质、内外向可以解释躯体虐待组抑郁总变异的62.5%,神经质、内外向及应对方式可以解释非受虐组抑郁总变异的44.4%.结论 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素影响有所不同,可从人格与应对策略2方面着手加以干预.
作者:杨世昌;姚桂英;杜巍;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中学生吸烟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治中学生吸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从西安市6个城区随机抽取8所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三年级的1 028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日常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幻想、忍耐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结果 西安市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34.1%;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采取退避、发泄和忍耐的方式多于男生,高三学生更多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初二学生更多采取求助和退避的方式.中学生的问题解决、退避和幻想等应对方式与尝试吸烟行为之间存在相关.结论 中学生吸烟行为与其应对方式有密切关系.教导中学生使用科学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少尝试吸烟行为.
作者:孙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灾后1a地震灾区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灾区小学生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青川县根据距离医疗点远近随机选择3所小学三~六年级所有班级的在校学生897名.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5%,其中男生为29.5%,女生为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38);小学生家庭在地震后接受过社会捐助的,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0%,未接受过捐助为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1).结论 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重建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应尽早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大社会援助力度,援助时要考虑地域和资源的平衡性.
作者:陈高尚;朱军礼;陈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一旦产生,对教师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不良影响.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心境和态度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特别容易波及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
作者:谭机永;邓砚;杨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作者:卢云;王艳娟;吴晓庆;陈娟;郑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目前中学生饮酒现状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抚州市2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4 9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修订的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YRBSS)评定饮酒行为,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评定心理行为问题.结果 半数以上(53.9%)中学生曾经饮酒,48.7%在12岁或更小年龄初次尝试饮酒,24.9%的学生在调查前30 d内至少有1d喝过酒,9.3%的被调查者在调查前的30 d喝醉过.各饮酒行为均是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饮酒的中学生YSR得分高于不饮酒的被调查者.饮酒行为对男、女生的影响以及初、高中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结论 中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饮酒的青少年学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显著增高.
作者:高鸿;张静;赵杉;王亚莉;朱明宇;李晶晶;沈伟利;谢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未婚流产女性青少年的儿童期性虐待(childhood sexual abuse,CSA)发生情况,并探讨儿童期性虐待与健康危险行为和遭受非意愿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技术匿名调查24岁及以下的未婚流产女性的儿童期性虐待及可能的健康危害情况.结果 16.69%的未婚流产女性报告在14岁前至少经历过1种形式的CSA,其中50.34%的受害者曾遭受过1种形式的性虐待,18.79%遭受过2种形式的CSA,遭受过3种及以上形式的占30.87%;常见的儿童期性虐待形式是施虐者在受害者面前暴露生殖器(7,61%),其次是被抚摸乳房或生殖器(5.82%);施虐者主要是同学/朋友和陌生人.与未遭受过儿童期性虐待者相比,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性在以后发生健康危险行为和遭受非意愿性行为侵扰的比例明显偏高(P<0.05).结论 未婚流产女性青少年儿童期性虐待问题较为常见,且与以后的健康危险行为和非意愿性行为密切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儿童期性虐待的发生,减少其危害.
作者:冯永亮;牛红峰;左霞云;许姜姜;楼超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隐喻简单的表示为用一个事物比较另一个事物.大量研究表明,人们日常思维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性的,隐喻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隐喻能够反映脑中的意象,传达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运用隐喻交流已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干预方式.
作者:曾凡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哈尔滨、北京、太原、重庆、贵阳、鄂州、绍兴、广州8座城市17 622名中学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应激性生活事件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调查.结果 压抑和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躯体亚健康关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压抑应对方式在总效应中所占比例为19.4%~30.1%,退避应对方式在其中所占比例为18.6% ~26.3%.压抑和退避应对方式在各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心理亚健康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压抑应对方式占总效应的25.2% ~34.0%,退避应对方式所占比例为20.1%~29.9%.结论 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亚健康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合理的应对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红;郝加虎;陶芳标;朱鹏;章景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下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抑郁患病的首发年龄呈越来越小的趋势,且青少年抑郁与自残、自杀和物质滥用、伤害等危险行为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学彬;王文;梁妍;刘琦;兰勇;孙永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现状以及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以期为学校欺负干预实践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苏州市479名小学五~六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欺负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龄差异.在行为、合群性及自我意识总分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欺负行为与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欺负者自我意识高,然后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自我意识水平低.结论 欺负行为与自我意识某些特质存在相关,在研究和疏导欺负权为的同时应结合性别和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作者:胡芳芳;桑青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趋势及关键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我国东、中、西部27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5 286名以邮递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主要类型,在各年级居榜首.双性化和未分化一、二年级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后出现分离,未分化逐年下降,双性化逐年上升,呈明显分化走势.女生双性化增长较男生显著;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趋势也较男生显著.结论 二至三年级是未分化和双性化出现下降和上升的拐点,是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变化的关键期.
作者:刘电芝;余捷婷;黄会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具备的健康素养情况,为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指导手册>提供的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某高校参加某公共选修课所有大学生418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5.8%.其中具备基本技能健康素养比例达到61.0%;其次为基本知识与理念,为34.2%;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仅为7.4%.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科学健康观(65.6%)、安全与急救(56.2%)、传染病预防(29.2%)、基本医疗(28.0%)、慢性病预防(0.5%).结论 大学生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状况不佳,应积极采取适宜的健康干预技术,促使大学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
作者:郭玲;刘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甲型HlN1流感防制健康教育信息来源渠道及传播效果.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广东省中小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防制健康教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64.7%)和网络(12.1%),觉得好有效的途径也是电视(54.2%)和网络(15.6%);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途径在性别、学习阶段、居住地是否发生疫情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3.04,48.95,26.70,P值均<0.05);89.7%的中小学生从电视上获取甲型H1Nl流感有关信息,56.5%的中小学生是从新闻节目获取的,获取时间段以晚餐时段为主(42.9%);74.8%的中小学生从网络上获取过甲型H1N1流感有关信息,只有22.4%的中小学生收到过甲型H1N1流感防制的短信;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从以上渠道获取的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质量和效果较好.结论 在今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综合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开展立体式健康教育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秦祖国;苏胜华;尹小蜂;邹向涛;刘贵浩;汤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柳州市区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抽取柳州市区4007名和3 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年比2005年发生率上升的健康危险行为包括骑车违规由31.45%上升至46.31%、在非安全区游泳由21.75%上升至30.83%、因焦虑而失眠由9.56%上升至13.31%、重度饮酒由11.88%上升至13.19%等(χ2值分别为143.65,37.99,26.54,17.84,P值均<0.01).学生2009年现在吸烟率为13.57%,与2005年13.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学生多数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上升,少数行为发生率下降或无变化.需进一步制定全面防治规划和相应的策略措施.
作者:韦琳;王萍;覃彦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知识与行为现状,探究与医学教育相关性.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阶段整群抽取北京8所高校2026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认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应采取避孕措施的医学生占92.2%,非医学生占82.9% (P<0.01);避孕知识回答正确率医学生均高于非医学生(P值均<0.01 );自我报告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意外妊娠发生率医学生为19.5%,非医学生为17.9% (P>0.05).结论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知识与医学教育相关,行为现状与医学教育无关.高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不容乐观,急需干预措施.
作者:李帅;崔政坤;陈义恿;华欣洋;朱文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浙江省2个地市6家不同级别的手足口病接诊医院收集临床资料,对3~6岁的幼托机构儿童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城乡、年龄、洗手习惯、是否接受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周手足口病接触史、近1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史、近1周是否到过人群密集场所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农村、不良洗手习惯、没有接受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等器具是危险因素,低年龄组人群为高危人群.结论 影响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控制.
作者:秦淑文;吕华坤;缪梓萍;蔡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农村地区儿童毒鼠强意外中毒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毒鼠强意外中毒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方法,对广西贵港市农村地区1~14岁毒鼠强中毒的92例病例和未发生中毒的对照组184例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家庭因素、儿童自身危险行为和鼠药管理等.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毒鼠强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常外出玩耍(OR=2.683,95 % CI=1.595~4.515)、经常吮手(OR=2.556,95% CI=1.468~4.449)、随意放置鼠药(OR=3.765,95% CI=1.823~7.652)等3个因素是危险因素,而监护频率高(OR=0.344,95% CI=0.182~0.605)、知道中毒顶防知识(OR=0.180,95 % CI=0.075~0.432)2个因素是保护因素.结论 应针对儿童毒鼠强中毒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综合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李海;杨莉;冯启明;李春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为了解和掌握北京市平谷区近几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调整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笔者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报告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立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一般分布状况,为制定青少年伤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兰州市2002-2008年间2所省级综合医院2 113例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所占比例高的是颅脑部,为30.76%.不同年龄段居于第2位的损伤部位,7~13岁小学生组为眼部(18.17%),14~19岁中学生组及20~24岁青年组均为下肢,前者占20.92%,后者占14.90%.下肢和脊柱的平均住院天数长,分别为13.99 d和13.98 d.颅脑部所占死亡比例高,达80.56%.骨盆部未愈率高,为5.17%.颅脑和脊柱的病死率较高,分别为4.46%和2.86%.结论 颅脑是青少年容易受伤的部位,同时也是易致死的损伤部位,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好青少年伤害的防制工作.
作者:高娟;白亚娜;胡晓斌;赵迟;杨轶男;程宁;谭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是多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的场所,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场所.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是学校卫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获得学生健康状况的绝大部分信息.
作者:俞丹丹;何章飞;李轶群;乔国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近年来,中国儿童肥胖流行趋势日益严重.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城市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为8% .笔者对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05-2009年人托人幼健康休检的13 71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以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肥胖情况.
作者:魏春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国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安全性,探索学校群体性预防接种偶合症风险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咸宁市某小学753名学生接种国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前后健康状况开展调查与随访观察.结果 某小学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33%.反应发生过程时间较短,各年级(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发热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前班反应发生率较高.接种反应发生后,所有患儿均得到及时诊治,预后良好.结论 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学校群体性预防接种活动时,有必要加强预防接种风险预警和管理.
作者:张丽;周红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5-2009年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死亡情况,为传染病防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05-2009年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0-2012年儿童传染病死亡率.结果 2005-2009年云南省15岁以下儿童因传染病死亡452例,0~4岁儿童死亡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新生儿破伤风、乙脑、艾滋病;5~14岁儿童死亡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狂犬病、乙脑、艾滋病.死亡主要发生在7-8月.采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0-2012年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死亡率分别为0.9705/10万,1.0069/10万,1.055 1/10万.结论 新生儿破伤风、乙脑、艾滋病严重威胁云南省15岁以下儿童的生命健康,必须加大防治力度;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传染病死亡;GM对云南省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死亡率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作者:刘志涛;李琼芬;王荣华;黄甜;余建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2004-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7起,其中传染病类170起;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小学报告120起,占各类学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7.80%;除2月外,其余时间均有发生,其中3-6月累计报告107起,占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0.45%.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5.5 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6,(P=0.000).结论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的关键.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
作者:冯素青;蔡建宁;马志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9年发生并经实验室确诊的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96起,其中小学114起,占疫情总数的58.16%.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 548人,涉及305 977人,罹患率介于0.02%~36.51%.9-11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 175起,占全年疫情的89.29%.首发病例到报告的时间与罹患率相关系数为0.268.结论 2009年广州市学校甲型HIN1流感活跃程度高,中小学校为疫情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监控.
作者:陆剑云;李铁钢;柳洋;练桂雄;李魁彪;陈艺韵;王玉林;李美霞;杨智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密切接触,成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10年10-11月广西某少数民族自治县发生甲型副伤寒疫情,中、小学生发病占发病人数75.89%,疫情所涉及的卫生执法监督问题值得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张维萍;兰才燕;牙韩芬;郑德文;程子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学校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水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水痘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西城区学校累计发生水痘758例,发病水平和流行强度逐年下降.水痘全年均有发病,有2个高峰和2个低谷.小学生水痘年平均发病率为4.99%.,高于中学生的2.26%.有免疫史的病例占60.03%.接种过水痘疫苗的病例临床症状较轻.结论 接种疫苗可减少水痘重症病例.发生疫情应急接种范围可扩大至免疫史超过5a者.
作者:王庆;孙木;崔长弘;王红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重与肥胖对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影响效应.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沈阳市5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问卷ATS调查表对所选学校的所有学生的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进行调查,并进行体格测量.结果 本次共调查儿童5096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分别10.73%和9.93%.肥胖儿童哮喘患病率(11.41%)高于正常体重儿童患病水平(6.11%),且超重肥胖对女性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影响更加明显.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无家族易感史和有家族易感史的儿童患有哮喘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80% (OR=1.80,95% CI=1.15 -2.96)和113% (OR=2.13,95%CI=1.12-3.1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与家族易感史对儿童哮喘的交互效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肥胖可显著增加儿童患有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风险,且女性儿童受到的影响较大.
作者:王达;杨宗华;刘苗苗;任万辉;高峰;何钦成;董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2009年2月16-26日,安吉县某中学发生34例腹泻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基本排除食物中毒,认定为一起因水源受污染而引发的感染性腹泻.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斌;顾时平;胡雪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为及早发现学校的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现象,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学校发热呼吸道疾病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在流感疫情的早期监测预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报道如下.
作者:郭建花;周吉坤;张世勇;庞志钊;张国平;董振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寄宿制中学生的膳食结构及存在的问题,为学校膳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豫北某寄宿制中学1 256名住校学生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2007)作出评价.结果 学生营养摄入情况不理想.男生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为(8 029.3 ±3 095.2)kJ,女生为(7 156.6±2 986.5)kJ;三餐的能量构成比为2:4:2,早餐摄入量较低,零食占据比例较高;营养素摄入量中,维生素A和钙严重不足,蛋白质、维生素C和铁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食物种类中,果疏类、鱼虾类、奶类和大豆类摄入不足.结论 中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加强营养知识教育,按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合理安排膳食.
作者:刘智勇;孙锦峰;陈帅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配送中心学生营养午餐营养素供给和饭菜质量,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普陀区教育局服务配送中心配送营养午餐的2所公办小学学生及家长1 023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对配送中心供应的饭菜质量满意度,并对菜谱进行营养素分析.结果 午餐提供的蛋白质、铁、维生素C等营养素分别超过供给量标准的15.4%,10.4%和63.9%,但能量、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素的供给量相对不足,钙仅达到供给量的27.9%.家长和学生总体满意度良好,家长对学校午餐的建议中丰富花色品种、冬天饭菜做好保温、重视营养居前3位.结论 应适当调整午餐膳食结构,增加奶类、豆类、深绿色蔬菜、海产品的比重,改善午餐质量.
作者:马建红;顾清维;吴春香;吴雯静;贝品联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智力残疾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和规律,为提高智力残疾青少年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从北京市3所培智学校抽取轻、中度智障在校生170名为对象,年龄10~21岁,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各项身体成分指标.并测量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及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和腹部皮褶厚度.结果 智力残疾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在14~17岁年龄段达到峰值,18岁后呈减少趋势;女生各项指标则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在18~21岁达到峰值.同年龄段中,女生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及腰臀比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男生的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体成分发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超重、肥胖组智力残疾青少年体成分的组间差异显著,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非脂肪性身体成分均呈递增趋势.结论 智力残疾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且主要集中在青春发育前期及青春发育期.
作者:戴昕;何玲;刘曈;王建;梁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确定城市中学生腰围身高比值(WHtR)的界值点并制作WHtR的百分位数曲线图,为临床评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防控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绍兴、广州、太原、哈尔滨、鄂州、重庆和贵阳8个城市28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11 307名进行人体测量.采用偏相关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方法,分析WHtR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确定WHtR的界值点;采用LMS法建立WHtR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 与WHtR关联性强的2个因素是收缩压和三酰甘油,男生WHtR与收缩压和三酰甘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16(P值均<0.01),女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和0.09(P值均<0.01);用关联性强的2个因素(性别年龄组P85)预测WHtR的界值点,男、女生分别为0.436和0.450.百分位数曲线显示,12~13岁男生WHtR各百分位数曲线普遍高于女生,14~18岁女生WHtR的各百分位数曲线普遍高于男生.男生从12岁以后WHtR的P50开始下降,15岁WHtR P50低,16岁以后又开始增加;女生WHtR与12岁开始相对平稳,15岁开始升高.结论 WHtR可考虑用于临床监测,用LMS方法制定的WHtR百分位数曲线可正确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作者:楚舟;陶芳标;郝加虎;苏静;段佳丽;窦路明;麦锦城;武丽杰;余毅震;王宏;屠春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郑州市7~18岁女童青春期性发育状况.为界定我国儿童少年青春期性发育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以郑州地区的调研点校为目标抽样点校,抽取9个城乡中小学校7~18岁女生每个年龄组110人,检查第二性征发育状况并询问月经初潮情况,运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青春期重要发动事件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及各主要百分位年龄.结果 郑州市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09岁,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3岁,初潮小年龄为10岁;乳房发育Ⅱ,Ⅲ,Ⅳ,Ⅴ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64,13.63,15.07和15.58岁,发育早年龄为7岁;阴毛发育Ⅱ,Ⅲ,Ⅳ,Ⅴ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3.44,14.80,15.42和15.95岁,发育早年龄为9岁;腋毛发育Ⅱ,Ⅲ期的平均年龄为14.58,15.92岁,发育早年龄为9岁.结论 乳房早开始发育,1.5 a以后半数出现月经初潮,然后阴毛、腋毛开始发育;第二性征发育和月经初潮年龄存在城乡差异.
作者:王珍;娄晓民;王文科;宋长安;陶芳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群体儿童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将个体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转化为Z分,用标准离差法分析7~18岁青少年BM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结果 青少年收缩压随BMI百分位数的递增而上升,收缩压Z分由BMI
作者:张迎修;王淑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 a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a前增长了1倍.
作者:王红雨;崔杰;杨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吸烟者吸烟时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雾(吸烟者吸入肺内的烟雾)和侧流烟雾(烟草点燃冒出的烟雾),两者共同构成了环境烟草烟雾(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 ETS).ETS是一个重要的室内污染物,早在1992年美国环境保护总署就将其列为A级致癌物,即任何剂量的暴露都不安全.
作者:黄雨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在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为顺应大学生对健身、减压的需要,一些高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了瑜伽课程.已有的实验研究证实,集中、强化的瑜伽练习可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鉴于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以女生居多,本研究选取情绪作为反映个体心理状况的指标,拟通过比较高校女生在1个学期瑜伽课程前后的情绪状况,探讨瑜伽课程对普通高校女生情绪的影响,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任园春;查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丹阳市托幼机构消毒卫生状况,为托幼机构消毒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丹阳市辖区内登记在册的41所托幼机构采用现场采样监测和实验室检验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丹阳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为63.00%,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工作人员手合格率低(40.66%),其次为空气(45.28%)、紫外线辐照强度(59.26%)、物体表面(62.50%),餐饮具(82.23%).城乡、托幼机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69.10%和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公、私立托幼机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63.06%和6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幼机构的消毒管理工作务必须由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陈红芬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教师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自编的教师情感能力问卷,对黑龙江省虎林市,上海市徐汇区和浦东区,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福建省福州市,北京市朝阳区等地的608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教师情感能力平均值为4.92.在性别上,情感能力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P>0.05);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情感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1);不同教龄教师情感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9,P<0.01).中小学教师的情感能力在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7,P<0.01).结论 中小学教师情感能力在教龄、职称及所获得荣誉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庆;邱莉;潘发达;王柳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为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vised in China,BWAQ-RC)中国修订版、社交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对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个省市22 142名城市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BWAQ-RC问卷总评分及JAS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性别差异(P值均<0.05),且高IAS组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及攻击性行为总体水平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低L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交焦虑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且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社交焦虑对攻击性具正向预测力(β=0.487).结论 社交焦虑程度高的学生更具有攻击性,可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作者:刘卓娅;余毅震;张萍;孟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大、中、小城市抽取70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 父亲文化程度高(P<0.05)、父母管教方式严格、对孩子期望值高(P<0.001)的学生攻击性低;与老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较好(P<0.001)的学生攻击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与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r=0.4,P<0.01),并且外倾性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结论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奕;余毅震;孙艳;罗贻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外显自尊相关联状况,为学校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城市抽取了初、高中学生共15 738名,进行中国修订版攻击性问卷(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WAQ),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等的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在攻击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在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攻击总分及外显自尊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本总体外显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结论 中学生的外显自尊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者:罗贻雪;余毅震;杨奕;孙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中国城市9~18岁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相关研究、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东、西、南、北、中5个省内抽取23904名中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综合考虑统计学检验结果和自变量效果量大小,进行城市常模制定.结果 中文版BWA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常模样本AQ总分和各分量表分的性别、年龄差异存在交互作用.根据效果量>0.2的原则,将年龄分段为9~11岁组、12~15岁组、16~18岁组;筛选出需要分别计算常模界点的性别年龄组.根据常模样本各性别年龄组原始得分换算成标准T分数.获得中国城市9~18岁中小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结论 本常模利用T分划分出明确的等级界限,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作者:张萍;余毅震;刘卓娅;孟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s-Warren攻击问卷和亲子依恋关系调查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对父母的亲子依恋逐渐降低(P值均<0.01).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依恋类型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性低,其次为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再次为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高为双亲非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有着更高的攻击性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P<0.01).结论 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应更多关注母子关系,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儿童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作者:孟仙;余毅震;刘卓娅;张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不同测试方法和实验材料对攻击性青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AQ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得分将63名中学生分为高攻击特质组和正常组,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攻击图片再认、图片偏好判断和组词偏好实验,对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图片再认实验与攻击问卷的测试结果一致.实验材料(图片和词汇)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有显著影响,以词汇为实验材料所得结果更丰富.结论 图片再认实验和攻击问卷对攻击性外显社会认知的测量具有一致性;偏好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需要结合被试特征和实验设计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探讨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
作者:张萍;王琛;余毅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统一采用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中国修订版和Goleman情绪智力量表对全国5个省市共8 136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情绪管理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性别是男生,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父亲文化水平低均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攻击性高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和低攻击儿童.结论 儿童攻击性高低与性别、家庭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应加强对高攻击性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孙艳;余毅震;罗贻雪;杨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转型中,民办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达到10%-30%,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作者:杨凯;王夏强;顾永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卫生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的整体水平.为保障中小学校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研究制订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8号),并随之颁布实施.
作者:张晓林;杨一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