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761
  • 国内刊号:34-1143/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15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95年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 外科学
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63例(男59女40).23例行单纯明胶海绵栓塞(组1),11例行单纯碘化油栓塞(组2),29例行碘化油与明胶海绵栓塞(组3).计算生存时间,并进行Log rank 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组3的生存时间更长于组1和组2(P<0.05).组1组2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和组3对门静脉瘤栓的回缩效果优于组2(P<0.05).肝癌分期、肿瘤数目、治疗方法是对死亡风险有显著作用的预后因素.治疗方法中明胶海绵栓塞、明胶海绵与碘化油栓塞是生存时间的有利因素. 结论门静脉受侵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肝癌分期、肿瘤的数目和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对于门静脉癌栓回缩及延长生存时间,应用了明胶海绵的化疗栓塞比未用明胶海绵的化疗栓塞的效果更优.

    作者:廖伟;郭启勇;卢再鸣;刘兆玉;辛军;张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道术后大出血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1986年~2000年收治胆道术后大出血16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2例,再手术治疗4例. 结果 16例胆道术后大出血中,胆道结石合并感染11例(68.8%);肝硬化门脉高压胆道术后2例(12.5%);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外伤术后和胆道蛔虫症合并感染胆道出血各1例(18.7%).治愈14例;死亡2 例,分别于反复胆道出血、肝功衰竭;胆管癌晚期死亡. 结论胆道术后大出血,再手术治疗应慎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应积极再手术治疗.

    作者:刘亚光;牛力春;严琦敏;宋波;张文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螺旋CT动脉早期扫描在肝脏实性占位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早期扫描对肝实性占位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分析典型CT表现.方法 89例89个肝实性占位,除血管瘤外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转移性肝癌17例,血管瘤2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3例,腺瘤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首先分析动脉早期扫描是否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然后分析各种占位在动脉早期的特征形态学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77/89,86.5% Vs 57/89,64.0%,P<0.01).尤其是原发性肝癌(19/22 Vs 11/22,P<0.01)和局灶性结节增生(11/13 Vs 5 /13,P<0.05).动脉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明显一致强化(FNH,腺瘤),中央粗大滋养血管(FNH),中央放射疤痕(FNH),不均匀强化(HCC),周边点簇强化(血管瘤),脂肪成分(AML).结论肝实性占位在动脉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对鉴别诊断有重大价值.

    作者:叶萍;程红岩;徐爱民;陈栋;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症胆管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附169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症胆管炎死亡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169例重症胆管炎病人的年龄等8项因素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显示,病人年龄、入院时血压、血小板数目、合并器官功能不全、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在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之间有显著关系,既往有无胆管炎病史及不同发病时期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影响重症胆管炎死亡因素很多.凡病人年龄大、入院时有休克、术前血小板低于50000/mm3、病人合并多个器官功能不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不当都会增加病人的死亡率,重症胆管炎近年来发病率下降,但死亡率仍较高.

    作者:梁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善得定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善得定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的设计方案,对108例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进行研究,治疗组接受善得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垂体后叶素治疗.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止血时间、止血效率及输血量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善得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药物.

    作者:王旭霞;张盈华;郝晓柯;张利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门静脉血栓与癌栓的CT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门静脉系统血栓与癌栓的CT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50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门脉栓塞的患者(血栓18例,癌栓 32例)进行了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了门脉血栓与癌栓的不同影像特点.结果 18例良性栓塞中,栓子发生于主干15例,右支10例,左支7例,脾静脉6例, 肠系膜上静脉4例;栓子出现高密度8例,等密度5例,低密度2例;栓子为部分偏心栓塞13例 ,呈现小条状、柴捆状;出现受累管腔扩张5例,附栓管壁连续光滑、无外突结节16例, 无一例出现管壁强化;出现食管胃丛及脾丛侧支循环10例;无一例出现动-门脉瘘.32例恶性栓塞中,栓子发生于右支26例,左支14例,主干12例,肠系膜上静脉2例,脾静脉1例;栓子出现低密度20例,等密度10例,高密度2例;栓子为完全性栓塞26例,呈现局部结节状、团状及分支型;受累管腔扩张29例,附栓管壁呈现不连续光滑,有外突结节17例,有8例出现血管壁强化;出现胆囊周围丛及胆总管周围丛侧支18例,食管胃丛侧支8例;动-门脉瘘出现4例 .结论良性栓塞与恶性栓塞在栓塞的位置、栓子的表现、附栓管腔的情况及肝外侧支循环等方面都有不同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和门脉栓塞的表现可以对门脉栓塞的定性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作者:寿毅;程红岩;陈栋;徐爱民;李波;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梗死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梗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经手术证实的肝梗死病例2例,复习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结果 2例患者均获得准确诊断,加强治疗后顺利复康. 结论肝梗死十分罕见,一般继发于其他疾病,根据病史、化验和肝脏CT检查可以确定诊断,ICU加强治疗及原发疾病的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仵正;吕毅;张晓刚;王红伟;李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106例体会

    目的评估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出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肝外胆道结石术后带有T管引流的患者在拔掉T管之后,经T管窦道常规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并取净残石.结果 106例病人一次取净结石103例,两次取净结石3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经T管窦道取出胆总管残石的方法,安全,可靠,痛苦小.现已成为处理有T管窦道的胆总管残石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梁朝群;唐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CIA用于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前瞻性研究开腹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和度冷丁肌肉注射镇痛治疗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术后镇痛的重要性.方法选取1999年8月~2001年8月40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0例胆囊切除术,术后度冷丁肌肉注射镇痛治疗(Intermittent In 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Pethidine.IMP),Ⅱ组:20例胆囊切除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IA)镇痛治疗.40例术后均无并发症. 比较两组术后发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尿潴留,睡眠时间, 白细胞计数,血糖和皮质醇的变化.结果 PCIA达到较好镇痛效果 , 两组术后发热,肠蠕动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及升高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Ⅰ组(P<0.001)、术后睡眠时间长于Ⅰ组,而且术后血糖和皮质醇浓度较快恢复至术前水平,但是尿潴留发生率高于Ⅰ组.结论术后可靠的镇痛可以减轻应激反应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作者:吴钢;蔡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LC结合EPBD治疗胆囊合并胆管结石

    目的探讨LC术前或术后应用EPBD法取出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22例病人LC术前或术后,在内视镜下行乳头球囊扩张后分别或联合取石气囊、取石篮、碎石器等取出胆管结石.结果 EPBD法取出胆管结石41枚,结石直径0.3-1.6 cm.17例病人 EPBD后行LC,5例急性发作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LC后行EPBD.EPBD法胆管结石成功率100%, 除1例合并轻度急性胰腺炎外无严重并发症,病人平均住院时间10.2±2.6天.结论联合EPBD是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理想的微创外科技术.

    作者:吕毅;于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

    目的评价B超引志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作用.方法32例重症胆囊的接受了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经肝穿否则胆囊置管引流,穿刺针及导管由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结果无1例产生并发症,均穿刺置管成功,症状及体征均在24~28小时内明显改善.结论(Percutaneous chole4cystostomy PC)是一种微创、有效、廉价、可靠的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肝脓肿,阻塞性黄疸及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

    作者:张峰;林红军;王学浩;王科;钱晓峰;范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肝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本组7例肝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结果除1例经健康普查无症状就诊外,本组其余病例的临床表现大都危急笃重,计急性剧烈腹痛4例次,瘤体破裂并出血3例次,腹痛不适,扪得腹部搏动性包块3例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本组基本的诊断手段,即使疑为瘤体破裂的病例也没有放弃床边B超检查.全部病例都手术治疗,没有发生肝脏的血供障碍,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所有病例都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只要诊断、处理及时合理,对大多数肝动脉瘤而言,是可以争取到较好疗效的.

    作者:刘金林;何韵彬;赖传善;金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分次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巨大肝囊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单纯性巨大肝囊肿穿刺置管分次无水酒精注射疗法的效果.方法对19 89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单纯性巨大囊肿26例施行穿刺置管分次无水酒精注射病例进行总结和临床分析.单发囊肿23例,多发囊肿3例.囊肿直径10~15 cm 17个,15~20 cm 8个, >20 cm 4个.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23例,术中置管3例.结果 2 9个囊肿中11个注射4次,8 个注射5次,6个注射6次,4个注射7次,囊肿3月内闭合者6个,3~6月闭合者12个,7~12月闭合者7个,4例经随访24~37月仍未闭合,其中2个为导管脱落者,但此4例囊肿均明显缩小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单纯性巨大肝囊肿穿刺置管分次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年龄较大且伴发严重疾病者尤为适用.

    作者:李宗狂;刘金新;崔培元;谈焱;鲁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体会(附1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首先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同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合并胆囊结石者, 待胰腺炎恢复后,施行腹腔胆囊切除术(LC).结果全组112例中,78例胆管结石行EST取出,所有病人均行ENBD;胰腺炎顺利治愈107例,治愈率95.5%;合并胆囊结石85例,恢复期行LC,82例顺利切除胆囊,3例中转开腹全部治愈,25 例经过非手术治愈,占22.3%,87例行腹腔镜探查或开腹探查手术,占77.7%. 结论 EST+ENBD能有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者联合应用LC,使微创手术的优点在该病整个疗程中得以体现,不失为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DDS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74例分析

    目的评价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病人,术中腹腔干或分支动脉放置DDS药盒28例,Seldinger介入技术放置DDS药盒46例,域动脉灌注以5-Fu为主的三联药物.回顾性总结、分析该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资料.结果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受益反应有效率为44.6%(33/74),明显优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组15.7%(14/89),(P<0.05);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一年生存率11.5%;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组11.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并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但可明显提高临床受益反应.

    作者:刘昌;吕毅;刘原兴;刘亚民;仵正;李辉;潘承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途径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多途径介入治疗肝癌,并对其疗效加以分析 .方法 34个肝癌病灶(26例)的多途径介入性治疗在超声引导下进行.<3cm 20个病灶,行局部微波治疗+门静脉化疗;>3 cm 14个病灶,12个病灶行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化疗,2个病灶行局部微波治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化疗;7 例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加做门静脉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随访12~25个月,一年生存率100%,两年生存率88.42%.微波治疗组均经活检证实完全性坏死;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组US及CT报告病灶稳定.门静脉化疗预防组无癌栓出现;治疗组癌栓4例缩小,3例消失. 结论多途径介入治疗对预防肝癌转移, 延迟复发,改善预后有肯定意义,明显延长生存期.

    作者:谭旭艳;吴丹;贾译清;缪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石漏入腹腔的原因及对策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切口小而美观而广为医患所接受[1].由于其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使用器械及操作方法的差异,由其所引起的并发症亦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有关LC术后腹腔残留结石引起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的个案报道甚多[2,3,4].本文拟对LC 术后腹腔残留结石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李冬生;陈云清;梁炎;黄爱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LC)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因胆囊壁及胆囊三角区炎症、水肿、粘连,解剖关系不清,手术难度大且并发症多,在早期曾列为LC的禁忌症.本院1995~2001年间共施行 LC 2058例,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41例,占31.1%.现就其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加以分析 :

    作者:田艾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管上段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肝外胆管癌,特别是近肝门的高位胆管癌外科治疗困难,而且疗效不满意,本文总结了38例胆管上段癌的手术治疗体会,着重对如何提高肿瘤根治切除和术中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

    作者:匡久树;葛旭明;黄小明;张跃;詹学友;潘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体会(附85例报告)

    肝脏是人体大的实质性脏器,质脆而易损伤,在腹部外伤中,肝损伤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和胃挫伤居第三位,在腹部外伤中占5%-20%[1] ,但死亡率却占腹部外伤之首[2]本人收集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85例肝外伤,谈谈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体会.

    作者:宋宁;夏禹;王金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囊结石伴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手术及引流治疗

    本院于2000年12月至2002年2月收治21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胰腺炎病例, 早期在电视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加腹腔清洗,并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郑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内引流术在高龄壶腹部周围癌病人中的应用

    壶腹部周围癌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梗阻引起的黄疸.由于梗阻的持续加重而引发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病化,如不进行即时有效的手术,将危及病人的生命.目前对壶腹部癌、胆总管下端癌、胰头部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仍是根治性手术,即Whipple手术.该手术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寿命延长,高龄患者亦随之增多.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又常伴有内科并存病,其机体状况、免疫机制低下,常不能胜任如此大的手术打击 .

    作者:周永高;唐一飞;胡伟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功能损害低血糖反应16例报告

    部分肝胆疾病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在保肝治疗过程中静点葡萄糖(葡萄糖与胰岛素比6-8克:1单位)期间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现就本院自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所发生的肝功能损害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16例报告如下:

    作者:屈顺喜;刘四清;张桂华;李英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的探讨(附230例)

    目的探索胆囊息肉样病变如何避免盲目手术,减少病人的损伤,提高手术的阳性率,对胆固醇性息肉及腺瘤样息肉的鉴别,减少胆固醇息肉的手术.方法通过一般超声(US)、内镜超声(EUS)、动态增强CTR、CEA、CA 19-9、P53等检查.结果通过230例病例的观察发现,需进行手术的仅仅有51例,占31%左右,其余69%的病人可不必行手术,胆固醇息肉130例,占56.5%,炎性息肉28例,腺瘤样息肉37例,占17%,胆囊癌14例,占5.25%,其他20例,占8.8%.结论为了提高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阳性率,强调术前的诊断正确性 ,避免对不必手术的胆囊病变进行手术,提出了11种情况下应采取的外科治疗的态度.

    作者:柴宗寿;潘新民;胡有忠;陈凯;郭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前不减黄的肝外胆管癌的治疗探讨

    肝外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病,仅占胆道疾病之1.87%[1 ].但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随着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其术前诊断率及手术切除率已不断提高,五年生存率也有所提高,有报告高达45%[2].但围手术期处理仍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术前是否作各种减黄术更是存在争论[3].本文就我院26例不作术前减黄的肝外胆管癌的治疗作研究,探讨相对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作者:区小卫;梁兆煜;谢学羿;张武;张少锐;谢沛标;陈岸;莫兴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捆绑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胰肠吻合口漏(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为13.5%,而其引起25%的病人死亡[1].为了预防或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临床已应用了多种方法,如胰腺残端(胰管)结扎、胰管栓塞、胰胃吻合、胰空肠吻合等,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杜绝胰漏的发生.我治疗组自1999年11月开始连续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全部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无1例发生胰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忠;关风林;陈海龙;尚东;李克军;金实;王长淼;倪晓光;王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探讨

    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对18例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施行延期手术,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刘厚东;易万强;杜富波;翁云惠;周晓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胰腺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近年胰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RCP的开展及应用,使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不但可以在内镜下直接取材或通过间接影像来提高胰腺癌及其它胰腺疾病的诊断率,而且治疗性内镜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外科手术,渐已成为胰腺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介入治疗

    1 胆道恶性梗阻的定义胆管恶性梗阻不单指原发性胆管腺癌所致肝胆管梗阻,还需要包括胆囊癌、肝细胞癌、壶腹癌、胰头癌及其他转移癌对肝胆管的侵犯,此类病人就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黄疸,有的还合并严重胆管炎,病情凶险,全身情况差,手术机率很低.即使行姑息性胆道减压手术也十分困难,因而临床上处理十分棘手,虽然它们起源不同,但引流去黄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 [1,2].

    作者:龚彪;胡冰;潘亚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外胆管纤维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肝内胆管节段性 ,进行性狭窄.随着病情的发展,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因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据欧美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如从PSC确诊起至死亡或行肝移植为自然病程,平均约12年[1、2].

    作者:耿利;徐峰;杨甲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门阻断对小肠微循环的影响

    在肝切除术和肝脏移植过程中,肝门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集中在肝门阻断后对肝脏的损伤,而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液动力学障碍而造成的肝外多器官损伤(EHMOD),研究相对较少[1] .但EHMOD的严重性,亦直接影响到术后效果及生存率.

    作者:陈笑;毛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各分泌物内细菌和真菌病原学研究

    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 80% ,严重者可直接导致病人的死亡.这主要是因为肝移植病人术前肝功能严重失代偿,且术中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加之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及各种检查引起的污染有关.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发现,肝移植术后83 %的病人可感染细菌或真菌,其中2/3的病人病情严重[1].

    作者:季学闻;杨勤玲;吕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脓肿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例报告

    患者,男,60岁,主诉突发性全腹痛7 h入院,无呕吐、腹泻. 无消化道溃疡病史,无手术、外伤病史.查体:体温正常,心肺(-).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减弱.白细胞计数15.7×109/L,其中N 0.89.腹穿:抽出黄色液体.

    作者:涂建飞;涂朝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胰疾病介入治疗现状与展望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内镜及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胆胰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由于胆胰疾病的介入治疗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 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以内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在胆胰疾病中作用越来越大.据检索国内自1995年2月至2001年11月间发表关于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的文章共103 篇.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ERCP并发穿孔的处理和风险因素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化学放射治疗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胰体腺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兔半肝切除术前后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监测研究

    目的探讨左半肝切除对血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影响、病理过程.方法手术切除兔左半肝脏,分别于术前1d、术后24 h、术后48 h 、术后1周、术后1月取外周静脉血,监测血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甲胎蛋白的变化.结果甲状腺激素TT3、TT4术后24 h明显降低,术后48 h、术后1 周逐渐回升,TT3较TT4回升幅度大,术后1月二者接近术前水平;胰岛素术后明显升高 ,术后1周逐渐下降,术后1月近术前水平;甲胎蛋白在术后48 h明显升高,术后1周达高峰,以后渐降,术后1月下降明显、但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肝切除术后出现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与5′——脱碘酶和血浆蛋白降低有关;同时出现高胰岛素反应,血糖上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肝胰岛素受体大结合容量减少、肝脏灭活胰岛素能力下降均可使胰岛素水平高于术前水平;甲胎蛋白的变化与术后肝脏旺盛的修复再生有关 ,但兔术前术后均高甲胎蛋白水平则与物种关系较大.

    作者:尉继伟;计学理;周正忠;吉喆;刘治邦;耿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肾损害与肾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 reatitis,ANP)时肾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SD大鼠1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SAP组,用5%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制成ANP模型.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在制模后1/2 h、2 h、6 h、12 h 分别测定肾血流量,同时观察肾静脉血TXA2/PHI2比值及肾功能和肾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P组各时相肾血流量均明显降低,BUN、Cr明显增高,TXA2/PGI2 2小时起明显增高.ANP组内肾血流量比较,2 h时较1/2 h有所回升 ,6 h又复下降,12 h降至低.对照组肾组织检查无明显异常,ANP组1/2 h即有组织学损害,并随时间延长而更加严重.结论肾损害在ANP早期即已发生, 肾脏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肾脏微循环障碍可能为ANP肾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程国祚;张建新;李龙;瞿建国;王旭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