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重要手段,脱落细胞形态学实验是<临床基础检验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脱落细胞学实验课教学技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类细胞形态特点,并为疾病的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近年来的实验课教学实践经验作如下介绍.
作者:黄卫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肺癌患者常伴发血液学异常,这些异常可以出现于癌症早期亦可在癌症全过程.为了研究肺癌的肺外血液学异常表现,我们对32例肺癌患者的外周血象和骨髓象进行了分析.
作者:周道银;凌励;王学;曲燕;陆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为特征的急性血管炎,1967年由日本川崎首次报道.它在免疫方面的改变正逐渐被认识,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它的显著特征[1].
作者:张玲英;洪华;彭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收集了33例本院诊断为肾炎和肾病综合症同时乙肝标志物阳性患儿,采用FQ-PCR法对其进行HBV-DNA检测.
作者:周红平;饶兆英;胡宝金;李荣珍;刘茂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瘦素是肥胖基因的蛋白产物,由脂肪细胞合成及分泌,它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等途径来减少肌体的脂肪沉积[1].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发现瘦素与动物和人类的生育能力及妊娠并发症有关[2],推测其可能是一种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的激素,而且证实除脂肪细胞外,胎盘也能合成和分泌瘦索[3]对女性的生殖构成明显的影响.为此我们特测定了125例普通妊娠妇女和32例妊高症妇女的血清瘦素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爱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结核病(肺市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难以诊断的疾病,是我县乃至中西部地区较为多发的传染病,过去在诊断上主要依靠:胸片、痰涂片、PPD试验及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自国外学者Lenzini在1977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各类结核病人的免疫反应很似连续光谱,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分离现象后,从此为结核病的血清免疫学检测奠定了基础,随着结核抗体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将我们引进的ELISA法和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各类患者血液及其它体液中的结核抗体的结果和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毛万成;陈明贵;李灿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比较严重和常见的传染病,在我国,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率已达到10%到15%,是肝癌和晚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每年死亡人数可达500000人[1].
作者:胡晓琳;张海燕;焦连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毒鼠强(tetramine),学名四亚甲基三砜四胺,商品名有424、闻到死、气死猫等30多种,剧毒杀鼠剂(人致死量12毫克);主要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吸收,且可累积及致二次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品;为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但因不良商贩的唯利违法行为,社会现实流通量较大(与氟乙酰胺占市售鼠药的70%),近年来造成急性毒鼠强中毒(ATI)病例迅速增多.文献时有报道,但对实验诊断学的系统分析不多;本文回顾整理以前收治病例,拟对ATI的实验诊断及临床监测探讨,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试述如下.
作者:李永余;李秋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酵母菌、酵母样菌所致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不断增多,而其菌种鉴定结果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为了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临床上急需一种方便、简捷的新技术代替传统的鉴定方法,为此,我们于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采用由美国Remel公司生产的RapID Yeast Plus系统对44株酵母菌、酵母样菌进行鉴定,并与传统的鉴定方法和显色培养基鉴定结果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承芳;李智华;秦玉凤;喻玉华;徐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高效价IgG抗A(B)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为了避免和减少HDN,我院把IgG抗A(B)的检测作为产前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抗人球蛋白法做为检测方法,聚凝胺试验(MPT)用于不完全抗体的测定及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血清学试验已在国内许多医院常规使用,微柱凝胶试验(MGT)由于受某种条件的限制而仅在某些大医院使用,为了找到一种既快速又灵敏准确检测IgG抗A(B)的方法,笔者对四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施顺秋;庄爱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病毒,在人群中具有很高的感染率.HBV的衣壳蛋白包括S蛋白和前S蛋白,前S蛋白又分为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现巳证明前S1蛋白对HBV附着于肝细胞及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作用.有人分别对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进行详细研究,认为前S1蛋白较前S2蛋白在病毒的致病机制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作为病毒复制和判断病毒活动的指标.本文对303例HBV患者同时作前S1蛋白和乙肝标志物测定,对两者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春明;梁秀芳;彭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院对疾病诊断、抢救、治疗监控或健康体检,常常离不开电解质分析.尤其钾、钠、氯测定,常被视为生命指标.目前,稍具规模的实验室多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电解质分析仪来测定钾、钠、氯,但必须注意各台电解质分析仪对同份标本测定值的一致性[1,2].为了提高本实验室两台不同电解质仪器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我们选取了80份新鲜血清同时在2台仪器上测定,以观察了解2台仪器的结果可比性.
作者:钱亚琼;吴先华;潘峰;张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简称UF-100)对红细胞、白细胞评价较多;但对管型、细菌、电导率应用分析较少[1].我们用该仪器对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45例健康老人进行了电导率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颜虹;陈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MEDONIC CA57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瑞典MEDONIC公司生产,适用于静脉全血或末梢稀释血的检测,提供WBC,RBC,PLT三项直方图,可准确测试16个项目.如今该机型国内仍在使用的医院较少,对于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排除的难度较大.由于维护和保养比较规范,我院自1996年开始使用至今,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分析,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作者:颜海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临床常用的凝血检测项目,其测定方法众多.我科使用CA-50 血凝仪检测Fg有Clauss测定法和PT演算法两种测定方法.现将两法测定结果作一比较.
作者:刘琴;李志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是体内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启动的首选分子标志物.通过对D-二聚体定量测定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赵林渔;刘志伟;吴小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要点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5例宫颈恶黑,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结果5例平均39.6岁,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或排液,妇检示宫颈菜花状或黑色结节状物;镜检示肿瘤细胞异型大,细胞形态多样而结构复杂,表现为痣样细胞、上皮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B45、S-100、Vimentin均显阳性表达.结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S-100、HMB-45对恶性黑色素瘤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注意与癌、癌肉瘤、淋巴瘤或绒癌相鉴别,逐一排除.如能早期诊断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并予以氮烯咪胺(DTIC)为主的联合化疗及免疫疗法,有可能改善预后.
作者:于晓红;魏宝秀;孙丽萍;张南;钟少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CA 50和CA 1500血凝仪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ICSH所制定的评价内容进行.结果以PT.APTT为例其批内批间精密度均小于5%,线性良好,r=-0.991,0.973.P>0.05准确性试验偏差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携带污染率都小于1.5%.结论CA 50与CA 1500血凝仪测定PT、APTT均符合要求CA 1500性能较CA 50好,更适合批量测定.而CA 50仪器费用低廉,适合急诊或标本量少的实验室应用.
作者:张桔红;张凌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免疫吸附法测定OX-LDL,同时用酶法测定血脂、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组OX-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TG、ApoB、及LP(a)较对照组增高,而HDL-C、ApoA1降低,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OX-LDL越高.结论血浆OX-LD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程度显著相关,测定其水平对评价冠心病的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王绍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一种以PNP-NAG为基质的全液体试剂测定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尿样中NAG作用于底物PNP-NAG水解游离PNP(对硝基酚),其生成速率与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结果该方法线性范围达200U/L,平均回收率为99.5%,批内变异系数(CV)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7%和4.3%.与CNP-NAG基质法有良好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1.004X-0.084,r=0.9972.103例健康体检者尿样NAG活性参考范围为:1.33~11.17U/gCr(x+2s).结论全液体稳定试剂(PNP-NAG基质法)测定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结果可靠的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周午琼;王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感染部位、AmpC酶的检测情况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方法用VITEK-AMS60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K-B法测定药敏结果,通过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菌株.结果阴沟肠杆菌感染部位广泛,尤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表现为高耐药和多重耐药,但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低,另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耐药率极低,仅为0.8%.58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21株,检出率为36.2%.结论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可作为阴沟肠杆菌感染的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第四代头孢菌素可作为产AmpC酶菌株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可作为二线用药治疗其混合感染及其高耐药菌株的感染.临床实验室对阴沟肠杆菌进行药敏分析、检测AmpC酶很有必要.
作者:孟曙芳;艾芙琪;孔艺;王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外伤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探讨血清NSE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RIA法测定50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血清NSE含量.结果重型、轻型急性脑外伤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25.7±9.8)ng/ml、(17.4+7.6)ng/ml和(8.8±2.4)ng/ml,存在显著性差异,重型与轻型对比P<0.05,重型、轻型分别与对照组对比均为P<0.01.结论急性脑外伤后早期血清NSE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脑损害的程度;同时在脑外伤的预后评估上,也是较重要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彬;涂小丽;潘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Test1快速血沉仪测定血沉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随机抽取门诊患者100例,分别应用Test1自动血沉仪及魏氏法(Westergren)同时检测血沉(ESR),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两种方法的血沉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以及在Test1上检测ESR的重复性.结果Test1测定结果与魏氏法比较,血沉低值(ESR≤20mm/h)和中值(ESR>20~40mm/h)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血沉高值(ESR>40mm/h)时,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r=0.95;y=0.947x-1.91),重复性较好(CV=3.6%~8.4%).结论Test1自动血沉仪检测低值和中值血沉快速、准确、可靠;对于血沉高值与魏氏法相比热有一定差异,应与魏氏法进行对比.
作者:穆银玉;孙琦;何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几种呼吸疾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方法对107例呼吸疾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比较分析其病理变化在几种呼吸疾病中的意义.结果显示血浆蛋白C活性肺癌组(129.2+19.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118.9+17.1%)均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99.1±17.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组(102.3+18.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蛋白C的活性异常显著升高有利于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诊断.
作者:付向春;郭德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旨在了解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该菌提供参考.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6月我院住院病人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2000年1月~2004年6月共分离到14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各年的具体分布为:2000年5株,2001年10株,2002年15株,2003年65株,2004年上半年50株;呈逐年增加趋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显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几种加酶抑制剂复方型抗菌药物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呈现高度耐药,对磺胺类药物(SMZ)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可作为治疗该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一旦发现该菌感染应及时调整用药,提醒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毛盛尧;朱幼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下呼吸道感染产超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法及双纸片协同法,对从手工分离到的144株革兰阴性杆菌作ESBLs检测,比较亚胺培南(IPM)等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44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菌66株占总数的45.8%,其中大肠埃希菌26株(39.4%),肺炎克雷伯菌40株(60.6%)分别进行药敏试验显示亚胺培南对产ESBLs菌有较好抗菌作用(耐药率为0%),而氨苄西西林(AMP)达100%.复方新诺明(SXT)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产与非产ESBLs菌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菌产ESBLs,有增高趋势,应加强监测.
作者:杨颖;段颖卿;舒向荣;黄维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使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按NYHA分级法随机选择60位CHF患者,使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测定其入院当天血浆BNP浓度:选择30位健康成人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CHF组血浆BNP浓度为550.2±235.1pg/ml,对照组血浆BNP浓度为38.2±22.9pg/ml,CHF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P<0.001);不同心功能分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NY-HA Ⅰ~Ⅳ级血浆BNP浓度分别为216.2±168.6 pg/ml,412.9±301.5 pg/ml,638.3±505.3 pg/ml,1556.2±1037.4 pg/ml(各组间P<0.01).结论血浆BNP浓度可以作为诊断CHF的参考指标,随着心衰加重,血浆BNP浓度逐渐升高,与NYHA分级有正相关性.
作者:王启哲;陈建军;王伟敏;蒋晓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血管疾病已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相关,是这类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血脂水平的高低(除遗传因素外)与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由于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巨大改变,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加.为了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人群的血脂水平现状,以便拟订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危险因子.
作者:杨旭峰;黄洪;秦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NCCLS于2004年1月公布的第14版抗生素敏感试验操作标准信息补充中,对13版进行更新,反映在纸片扩散法(M2)和稀释法(M7)的各表中,供各实验室参阅.
作者:夏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应用抗VCA-IgA抗体检测.方法对101例临床确诊的RA患者采取ELISA法检测VCA-IgA抗体及ARRAY 360 System全自动特定蛋白仪运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类风湿因子,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01例RA患者应用速率比浊法检测RF结果为98.74+179.14IU/ml,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②抗VCA-IgA抗体在RA患者中阳性率明显升高,用ELISA法检测VCA-IgA抗体发现在101例RA患者血清中有24例抗VCA-IgA抗体阳性,阳性率高为23.7%,明显高于SLE、SS、SSc和对照组(P<0.01),而SLE、SS、SSc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VCA-IgA抗体的检测对RA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揭示VCA-IgA抗体在RA患者体内可能处于激活状态.
作者:王外梅;谭立明;刘宁;李华;周卫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特征,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15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与3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作血象及骨髓像细胞学检查,并比较和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CAA组出血及三系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RA组;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CAA组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下和巨核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RA组,而MDS-RA组病态造血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CAA组.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鉴别手段,骨髓组织学活检能提高病态造血的检出率,尤其是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检测不仅为MDS-RA和CAA鉴别的主要指标,而且能为疾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苏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了解血清m-AST活性与肝脏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82例正常人、33例慢性肝炎(CH)、19例重型肝炎(FH)病人血清用免疫抑制法和速率法分别测定m-AST和AST总酶活力,算出m-AST/AST比值.结果本法标准曲线y=1.088x-8.889,r=0.999.精密度试验结果为批内CV<3.71%、批间CV<3.91%、回收率96.3~104.6%,平均值100.5%.82例正常血清标本mAST值和m-AST/AST比值分别为1.1±0.4U/L和5.7±1.8%,33例慢性肝炎血清标本分别为82.6±30.9 U/L和26.1±22.5%,19例重型肝炎血清标本分别为152.9±29.5 U/L和30.5±25.2%,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血清标本之间m-AST值和m-AST/AST比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m-AST方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还可间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作者:孙爱华;金玉琴;邵浙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2小时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再灌注24小时后移植治疗组经颈动脉移植体外培养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移植后1周、2周、4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的新生血管及VEGF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后1周时缺血区皮层即可见大量的微血管增生,2周时达到高峰,4周、12周时有所下降.1周、2周、4周、12周时移植组比对照组缺血区皮层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高,P<0.05;②大鼠脑缺血后1周及2周时缺血区脑组织中均可见大量的VEGF mRNA.阳性细胞,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皮层及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缺血后4周及12周对照组VEGFmRNA阳性信号很弱,而移植组VEGF mRNA阳性信号仍较强.结论MSCs可能通过促进微血管增生改善缺血区血运修复缺血区损伤组织,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
作者:汪泱;邓志锋;宋书欣;赖贤良;涂伟;黄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凝血因子X和凝血参数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ACL 200血凝仪连续监测(0,1h,24h,48h,96h)MOD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分别将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后1h,24h,48h,96h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PT、APTT与用药前比较.结果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后1h,PT、APTT均延长,凝血因子X活性明显下降;低分子量肝素维持量(第24h,48h,96h)时,凝血因子X活性各测定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用药前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PT、APTT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因子X和凝血参数非常必要,且监测凝血因子X较监测PT、APTT更为有用.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是监测MODS患者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十分有用的方法.
作者:章火祥;陈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 1)、qacE△1-sul Ⅰ基因和质粒AmpC酶基因(AmpC MIR、AmpC DHA)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0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和头孢西丁完全耐药,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25.0%和85.0%,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60.0%~90.0%之间,其余的耐药率在80.0%~95.0%之间.int Ⅰ 1、qacE△1-sul Ⅰ、MIR和DHA基因的阳性株数(%)分别为19株(95.0%)、17株(85.0%)、17株(85.0%)、1株(5.0%).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int Ⅰ 1、qacE△1-sulⅠ和MIR基因携带率很高.在阴沟肠杆菌中检出intⅠ 1、qacE△1-sulⅠ以及质粒型AmpC MIR基因在我国大陆均属首次报道.
作者:黄支密;诸葛青云;糜祖煌;秦玲;陈榆;单浩;史伟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1L-6)、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各级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CRP水平采用致敏乳胶增强免疫技术于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仪上作免疫浊度测定;IL-6、sICAM-1含量测定用ELISA方法.结果冠心病(CHD)组患者血清中CRP、lL-6以及sl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非CHD组(P<0.01),各级冠心病组之间CRP、IL-6及slCAM-1的水平比较分别呈现不同的意义.结论CRP、IL-6以及sICAM-1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以及病变程度的分析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建波;魏任雄;李文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动态变化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5例健康对照组、15例肺良性肿瘤和60例肺癌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sIL-2R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CD3+、CD4+、CD4+/CD8+和NK细胞明显低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sIL-2R高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术后第二天的CD3+、CD4+、CD4/CD8+和NK细胞较术前更低(P<0.01),sIL-2R迅速降低(P<0.01),至术后7~14天除sIL-2R外其它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28天CD3+、CD4+、CD4+/CD8+和NK细胞较术前升高,sIL-2R接近术后2天水平(P>0.05);肺癌患者CD3+、CD4+水平无论早期或晚期均比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CD4+/CD8+比值只有晚期比对照组下降(P<0.01),早期与对照组相似(P>0.05);术后28天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CD3+、CD4+、CD4+/CD8+和NK细胞较剖腹探察组升高(P<0.01),sIL-2R明显降低(P<0.01).结论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和sIL-2R的动态监测是反映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客观指标,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郑翠英;蔡忠;张逊;艾静;囤玉玲;张连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选择甲状腺疾病患者188例,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其血清β2-m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血清β2-m含量T3、T4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T3、T4不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β2-m含量与甲状腺激素有密切关系,提示血β2-m可作为甲亢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金池;陈林兴;姚映斐;陈泽钦;苏启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自介素-6(IL-6)、白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IL-6、IL-2及TNF-α的含量,并与3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IL-2及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含量(P<0.05).结论IL-6、IL-2、TNF-α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测定三者的含量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恢复期的判断.
作者:魏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抗CCP抗体相对浓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类风湿因子(RF)浓度,并比较抗CCP抗体与RF的相关性.结果抗CCP抗体在RA诊断中其敏感性较RF低(P<0.05),特异性较RF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RA时,能使敏感性提高到86.7%,特异性提高到98.6%.结论抗CCP抗体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尚不能认为与RF具有相关性.因此,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RA血清学的阳性率.
作者:杨曙梅;王惠民;丛辉;曹利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骨髓受抑和恢复期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各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oulter-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31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疗程中的第7d、14d、21d、28d及21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及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RV)等参数.将各组数据作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前RBC、HGB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01),其他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放疗前比较,第7d,RBC、HGB、MRV已开始下降(P<0.05);第14d,RBC、HGB持续下降,MCV、MCH也显著低于放疗前(P<0.05),而RDW显著升高(P<0.01);第21d,1RF显著升高(P<0.05),同时RDW持续升高;第28d,Re1%才显著升高(P<0.01),MCHC显著下降(P<0.05),RBC、HGB未见升高趋势,RDW和IRF呈持续升高,但MCH、MCV、MRV与放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处于贫血状态,放疗使贫血进一步加重;检测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参数可了解放疗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和恢复的情况.
作者:王瑜敏;王明山;谢海啸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不同病程期生化指标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摘抄,数据库录入,统计分析,同时对治愈和死亡病例分组统计,对比分析其特点.异常值界限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结果ALB低于参考值下限者达80%以上,死亡组终末期达低值.LDH升高者49%,均值274±116U/L,死亡组升高者达80%,均值449+196U/L.ALT、AST、γ-G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一般在参考值上限的1-2倍,治愈组与死亡组均值差距不明显,ALT升高者达61%,而AST、γ-GT升高者略低.治愈组恢复期各项酶指标尚未降至参考范围.葡萄糖治愈组平均值为6.13±2.47mmol/L,而死亡组为9.38+3.13 mmol/L.结论SARS患者不同病程期及治愈与死亡组其生化指标有明显差异,了解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是有益的.
作者:李冬;王志富;焦连亭;沈扬;袁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实验室仪器精密度和技术人员规范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没有高质量的标本,再高档精密的仪器、再娴熟的操作技术、再优秀的检验人员,也得不到正确的检验结果.由于标本的原因引起实验室检验结果的不准确,造成临床误诊、误治的现象并非少见.要取得高质量的实验室标本,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务必了解标本采集的时间、方法、抗凝剂、标本量、保存、传送、处理及生物学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汪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长期以来,检验科在医院工作中都是处在一种辅助科室的定位上,与临床的联系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应付临床反馈信息的解释和检验结果的查询,检验人员对临床诊疗工作的主动参与性较低.随着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检验工作由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人员在不断丰富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努力提高诊疗和检验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临床和病人服务.
作者:许铁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医学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日益增多,临床诊疗对检验结果的依赖以及广大患者、健康体检者对检验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科研制开发了<现代临床检验诊断系统>[1],并刻录成光盘.该系统共收集了1000多个检验项目及相关信息,适用于个人电脑和医院网络系统,具有内容丰富、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特点.现就该系统的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徐忠玉;张阳根;江先海;胡永狮;李燕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于1999年引进的美国康仁公司的644Na+/K+/Cl-分析仪,使用良好.该仪器的常见故障为定标失败导致无法进行分析,经过不断总结主要是管路、电极等方面的问题,但是近期却遇到一例由于电磁阀故障导致定标不稳定的情况,在处理过程中得到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作者:刘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发生的出血性疾病的作用普通认同.但对用于严重创伤引起的急性大失血患者的抢救还不十分注重,因此,在以往的救治过程中,患者因急性大失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后引发DIC致死时有发生.笔者参与了本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外伤患者的抢救,对此作如下报道.
作者:刘峰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学中疑难的领域之一,本文从肿瘤还是反应性病变、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间叶源性还是其它、肿瘤分化方向(组织起源)如何、软组织肿瘤WHO分类如何以及怎样书写病理诊断报告六个方面阐述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作者:路名芝;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表1提供了用于全血,血浆或血清测定常见生化项目中抗凝剂的作用.
作者:刘扬;王玲;冯志刚;李忠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Hi)是一种只侵犯人类的革兰阴性杆菌,为苛养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不能生长,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5~10%CO2的条件下生长良好,Hi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蜂窝织炎,关节炎,骨髓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Hi有两种主要抗原:荚膜多糖抗原和菌体抗原,前者具有型的特异性.根据荚膜多糖组成与抗原的不同,可将该菌分为a、b、c、d、e、f六个血清型,其中b型致病力强,发病率高,f型次之[2].生物型为Ⅰ~Ⅶ8个型.在美国随着Hib型疫苗的应用,其发病率明显下降,非b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中耳炎患儿中非b型Hi株的检出率越来越高[2].我国有学者研究认为不同地区Hi血清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3].我省小儿下呼吸道Hi感染率为12.5%,Hi居小儿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首位[4].
作者:张小玲;陈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实验室认可(Laboratory ccreditation)逐渐成为医学(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当我们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聆听了一次又一次的讲座后,对实验室认可的理解仍然处在朦胧之中.对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者或是检验科主任来说,针对实验室认可将为临床实验室带来多少益处?质量管理水平如何提高?应如何进行认可准备?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管理是何种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在默默地进行探索.通过参加实验室的认可过程,颇有些心得,以下个人观点与大家商榷.
作者:郭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Vitek药敏试卡法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ESBLs以及药敏结果的差别.方法256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药敏试卡和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Vitek药敏试卡法检测ESBLs疑似假阴性菌进行确证试验验证,同时对25株产ESBLs细菌的感染患者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疗效监测.结果Vitek药敏试卡法ESBLs的检出率为21.87%(56株),K-B法检测结果与Vitek药敏试卡法专家修正结果差异显著(P<0.05).产ESBLs细菌不经修正的K-B法的药敏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吻合,CAZ的敏感率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头胞噻肟CTX(P<0.05).结论对Vitek药敏试卡法检测ESBLs疑似假阴性菌应采用K-B法确证试验加以确认,国内分离的产ESBLs细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不应盲目采用NCCLS推荐标准加以修正,而应结合临床疗效如实报告Vitek药敏试卡法仪器结果或K-B法结果,同时对药敏结果进行注评.
作者:余道军;周田美;董晓勤;窦琳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一般临床资料患者李某,男性,26岁.四川省籍杂工.自述来深圳前曾在海南省东方市居住过.因畏寒、发热四天于2003年4月11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作者:罗国胜;冯春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于2003年8月30日至2003年10月16日成功救治1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重型再障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汪家驹;赵源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