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2004年以来,采用补肾活血方治疗5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12例,女44例;年龄小40岁,大68岁;病程短2月,长26月;单侧发病32例,双侧发病24例.
作者:阚卫兵;姜玉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一个类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运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爱莲;韩丽华;董晓瑞;索红亮;刘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贾占清主任自拟的三胶固冲汤治疗崩漏20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200例崩漏病人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已婚125例,未婚75例;年龄小11岁,大52岁,11~20岁32例,21~30岁37例,31~40岁39例,41~52岁92例.排除生殖器肿瘤,凝血机制障碍性出血,炎症等器质性疾病及妊娠期出血.
作者:王淑斌;冯亚红;梁学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女性不能适应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失调的证候群[1].笔者自2003年以来,运用加味两地汤(两地汤为<傅青主女科>方)及心理调节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淑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知麻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37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25例,女12例;55岁以下6例,55~65岁23例,65岁以上8例;年龄小51岁,大81岁;病程在1月以内9例,2月以内16例,半年以内12例.
作者:王树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年轻化的特点.虽然西药如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抗凝等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但西药的耐药性、繁多的禁忌症及毒副作用等极大地限制了西药的应用.笔者近两年来根据其疾病发生机制及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采用的扩冠、抗凝、降粘、止痛等方法,结合中医理论,我们选用有类似扩冠、抗凝、降粘、止痛等作用的中药组成心痛安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顺兴;蔺志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80%,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和危害性大的特点.阴虚燥热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临床以胃热阴虚型多见,笔者自2003年以来,运用以加味玉女煎治疗胃热阴虚型2型糖尿病42例,取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4年3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自制消瘀退肿止痛膏外用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关节肿胀、软组织肿胀患者136例,并与口服云南白药治疗的136例作对照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春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996年3月~2005年6月,笔者运用自拟安眠宁胶囊治疗失眠症患者6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葛秀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不能勃起、勃起不坚或坚而不持久以致不能性交者.国际阳痿学会对此作出的定义为:性交时阴茎不能有效地勃起导致性交不满足.ED是男性常见的一种性功能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男性人群中,ED发生率就达15%.我们运用纯中药制剂蚕蛹补肾胶囊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庆;宁克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方降脂饮治疗高脂血症196例,并与西药治疗的50例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4月~2005年10月的门诊病人.治疗组196例中,男91例,女105例;年龄小36岁,大68岁,平均52岁;病程1~16 a.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小33岁,大70岁,平均55岁;病程11月~17 a.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所有患者均作血脂检查:连续2周2次抽血检查血清胆固醇(TC)≥6.1 mmol/L,甘油三酯(TG)≥1.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5 mmol/L,女性≤1.16 mmol/L,其中符合1项即可确诊.
作者:张红心;乔晓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92例(127膝),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2例,127膝,男39例,女53例;年龄43~78岁,平均58岁;单膝发病57例,其中左侧19例,右侧38例,双膝发病35例;病程短7月,长25 a;随访时间18月~3 a,平均22.5月.
作者:秦红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3年2月~2005年1月,笔者运用自拟生化净露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4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均为产后20 d~2月恶露不绝者.年龄小23岁,大40岁.足月顺产35例,剖宫产13例.临床表现:产后20 d以上恶露仍淋漓不断,涩滞不爽,色紫黯,夹血块,或伴头晕乏力,或伴下腹疼痛.舌淡或紫黯或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或沉细.48例据其症、舌、脉表现皆为气虚血瘀.B超诊断:子宫复旧不全29例,宫腔少许残留19例.
作者:许振燕;王钦茂;吕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痤疮患者4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80例,其中男140例,女340例;年龄14~39岁,平均28岁;病程短者半年,长者10 a,平均5 a.轻症300例,重症180例.
作者:李丽;武美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健脾清肠护膜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7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8例进行疗效对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梁巧霞;黄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笔者2001年1月~2005年3月应用自拟二子二仙汤治疗肾虚型不孕症8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82例患者中,年龄23~26岁13例,27~30岁45例,31~34岁18例,35~39岁6例;原发性不孕37例,继发性不孕45例;临床分类:肾气虚型26例,肾阳虚型31例,肾阴虚型25例.
作者:匡海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通络愈瘫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口服通络愈瘫胶囊、消栓通络胶囊.评定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检测用药前后TNF-α、IL-6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TNF-α、IL-6检测:治疗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中IL-6的含量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络愈瘫胶囊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TNF-α、IL-6在血清中的含量.
作者:马云枝;马秀芹;张铭;左庆选;庄志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交感型颈椎病占各型颈椎病的比例为7.4%[1],临床并不少见,但是容易误诊.此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涉及面广,相当数量的病人以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冠心病而就诊,长期得不到恰当的治疗.近年来,笔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出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79例,应用手法配合中药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钰鑫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膝部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多是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推拿配合青霉素肌注治疗膝关节滑膜炎109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面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个病种,轻者面部表情不适或僵硬,重者口眼歪斜、头晕、头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针灸治疗面瘫疗效确切,但近几年,学术界对治疗的佳时机存在争论,有的强调在疾病发展期进行针刺效果好,有的强调静止期进行针刺恢复满意等等.由于对治疗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因此,探索一种佳的针灸时机来治疗面瘫具有珍贵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王进才;佘丽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但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见于青壮年,多与患者精神心理异常有关,属于心身疾病.近年来,我科采用温针灸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IB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淑贤;王秀芹;蔡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腰夹脊穴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并设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两组共观察70例,其中,男48例,女22例.经腰椎CT或MRI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L3~4突出10例,L4~5突出54例,L5~S1突出6例;向左突出28例,向右突出31例,向后突出11例;轻度突出35例(突出物大直径小于3 mm),中度突出24例(突出物大直径3~6 mm),重度突出11例(突出物大直径大于6 mm).按初诊次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特点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孔德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DM慢性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29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蓉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和(或)便秘及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等)为主要症状.IBS分为便秘型、腹泻型、便秘与腹泻交替型三种.该病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项检查尚未显示有器质性病变存在.目前对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不能以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来解释其复杂症状,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华宁;余泽云;陈霞;王宇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可累及髋关节,病情反复发作,终至脊柱强直、畸形,难以行走,直至残废.单用中医或西医传统的方法治疗,疗程长,易反复,疗效不肯定.2000~2005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23例AS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蒙杏泽;朱小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中老年人群的临床常见病.2003年1月~2006年5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患者110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宋亚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内科临床常见病,笔者2000~2004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1]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拟定:①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②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及其他器质性病变.
作者:赵永胜;齐玉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小儿神经性尿频又称频尿症,其特点是患儿在白昼尿频尿急,尿量少而不痛,入睡后尿频消失而又无尿床现象.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症状群.2001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4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华;蔡锦莲;刘青;刘雪梅;徐成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多由长期气道感染逐步发展而来,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笔者自2002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自拟舒肺汤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亦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原名玄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附子、生姜五味组成.其功能温肾阳、利水气,主要用于肾阳虚衰,兼水气为患的病症,临床应用颇广.老年人因其生理特点,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致心、脾、肾阳虚,水津不布,聚而为湿,湿邪滞留的部位不同,症状各异.笔者遵异病同治之原则,用于常见老年病之临床,获佳效,兹举验案如下.
作者:尤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1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对216例慢性泄泻患者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化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石景亮(1939-),原河南省理工大学副校长、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第二批名老中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30余载,学验俱丰,对内科脾胃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就石老师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石显方;傅文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陆长清为青海省中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学科带头人.陆老从医50余载,擅长小儿脾胃病、癫痫、肾病、痹证、夜啼等病证的辨证论治,创立小儿止泻散、小儿清热散等方剂,对小儿腹泻、发热、脾胃等病药到病除,效如桴鼓.临证处方以轻灵平淡见长,巧于变通,尤善用四法诊治小儿外感咳嗽独具特色,屡用屡验,疗效显著.笔者曾于10年前随先生在儿科学习期间,深受其传,现将经验整理如下.
作者:王军瑞;王仁嫒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历代五行学说多有差异,尤其五行与四时(五季)相配问题,说法更不统一.大致有6种学说:①一年分五季,分别与五行相配,每季时间均为72天,一年360天;②长夏分主四季中每季后18日;③长夏为夏季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④长夏有名无实;⑤一年均分为五季,每季时间均为73天5刻(100刻为1天);⑥一年为12个月,每季3个月,分为四季和24节气,一年共365日余.作者认为,五行与四时相配,宜采取第一种学说.
作者:方力行;谭春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张仲景对桂枝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通过灵活配伍,可散寒发汗;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温中补虚;可温阳化气行水;可活血通瘀;可强心通阳;可温阳平冲降逆;可和解表里;可交通上下.桂枝虽为临床常用药,但配伍犹应谨慎,否则变证百出.此外,其究属辛温刚燥之品,选用时必须把握好分寸,凡暑、火、燥邪为患或风从热化者,皆禁用.
作者:付强;郭春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降脂散治疗高脂血症,收效较好,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党参20 g(或力参10 g),黄精15 g,山楂30 g,泽泻20 g,郁金15 g,白矾5 g,决明子20 g,虎杖15 g,何首乌20 g,鸡血藤30 g,丹参30 g.
作者:仲峰;张子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颈性眩晕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它是指由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现代医学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食管压迫型.中医一般将颈性眩晕多从肝立论,其病在脑.由于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因此强调辨证论治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非常重要.笔者临证时,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运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分型辨治,疗效较好,兹简述如下.
作者:蔡家璧;徐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999年6月~2004年3月,笔者运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者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男47例,女39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病程短1 a,长20 a;病变部位:44例为L4~5,40例为L5~S1,其余2例为L4~5、L5~S1双间隙椎间盘突出.
作者:高登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血管性痴呆(V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常见的痴呆病因,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5月~2006年1月,我们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都可喜治疗VD 35例,同时,单用都可喜35例作为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阳;杨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术后胃轻瘫是临床胃切除术后常见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特征,西医应用胃肠动力药取得一定疗效.1997年1月~2005年10月,我们应用加味香苏散治疗该病5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韩龙;周继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因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小儿哮喘病发病率有所上升[1],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中医认为哮喘是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痰阻气道,痰瘀互结,宣降失常而为病,迁延难愈,中医药治疗能起到化痰祛瘀,降气平喘作用,且方法独特,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现就近10年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康立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衰老(aging)又称老化,是一种正常而又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是所有生物共同特性,只是不同情况下其速率与程度不同.科学家们对衰老的机理作了许多研究和推测,提出了各种假说.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对衰老的研究等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衰老的机理研究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已经走向分子与基因水平.
作者:周坤福;管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又称隐匿型哮喘或咳嗽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几乎不伴有哮喘.CVA患者的慢性咳嗽症状,随着病情的迁延,可能终将出现典型的支气管哮喘症状和体征.约50%~80%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可发展为典型哮喘病,约10%~33%的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也可发展为典型哮喘.故许多作者将咳嗽变异性哮喘视为哮喘病的前驱表现.目前,西医对CVA的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或联合抗过敏药物为主,其近期疗效尚可,一旦停药后咳嗽极易复发,加之部分患者不愿接受长期治疗,故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产生副作用之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中医药在治疗CVA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邓屹琪;徐慧聪;张瑜;马二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哮喘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的呼吸道顽固性疾病,不同的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生,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直接关系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在社区开展哮喘专科4年,经临床150余病例观察,现谈一些我对本病防治的看法.
作者:王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宽胸丹对大鼠心肌损伤后CPK、LDH及对梗塞样缺血坏死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宽胸丹大、小剂量组分别灌胃连续7 d后,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心肌损伤,检测CPK、LDH的变化.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参照Rona的分级标准评定心肌病理损伤程度.结果:宽胸丹对心肌损伤大鼠血清CPK、LDH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可改善缺血区营养状态,减轻心肌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对缺血损伤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宽胸丹可对抗大剂量Isop所致实验性大鼠梗塞样心肌缺血缺氧状况.
作者:韩丽华;李冬华;吴鸿;王振涛;孙建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白芍又名金芍药,为毛莨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白芍性凉味苦酸,为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作者:牛晓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消瘀止痛散是我院研制的中药外治方剂,多年来用于治疗各种软组织挫伤、骨关节炎,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为科学评价消瘀止痛散的消肿、止痛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选择用药,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我们对其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锦业;林买洁;梁婷银;吴群好;梁润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肛门神经、会阴神经及阴茎背神经共同起源于第2~4骶神经前支合成的阴部神经,肛门和尿道部肌肉在会阴部有广泛的联系,因此,肛门直肠局部的手术创伤很容易发生排尿不畅,甚至尿液潴留于膀胱.我科2005年行肛门直肠手术400余例,麻醉方式大多为硬膜外麻醉,小部分为局部浸润麻醉.术后发生尿潴留者67例,男43例,女24例.分析主要原因及处理和预防措施如下.
作者:刘雨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经过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老年人治疗髋部疾患、重建髋关节功能常见的手段之一.随着人工髋关节设计、制作、安装技术的不断改进,其适应症和手术人数逐年增加,而近、远期疗效也逐年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解除关节疼痛,而且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能力.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实施整体康复护理,对提高疗效、改善并发症,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爱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致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或脱出压迫和刺激脊髓、神经和周围组织所引起的以腰腿痛、活动障碍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多采用综合治疗,中药熏蒸为其方法的一种.2002年8月~2005年2月,笔者运用中药熏蒸治疗LIDP患者216例,收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丁晓医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或颈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坏死软化,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本文为我院2002年6月~2003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脑脉泰胶囊可以有效治疗脑梗死,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脑梗死的复发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作者:刘文静;王书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多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动脉受压、血液粘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从而引起其供血区域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1~2].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够满意.2004年11月~2006年2月,笔者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VBI患者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奚耀;张微微;鲁斌;钱风华;陈越;钱义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肾盂肾炎是急诊科常见病,属中医热淋范畴.穿琥宁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已为临床医师熟知,但用于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则鲜见文献报告.近年来,我们应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4例,与对照组29例比较,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平;刘辉;高嗣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治泻九法中,李中梓将淡渗法列在第一,为治泻九法中平易的一法,作用原理主要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该法运用要点有三:①明宜忌--淡渗不可妄投,违者气液两伤;②知分寸--淡渗不可太过,过则津伤阳陷;③善兼施--淡渗健脾,相辅相成.
作者:陈丽平;宋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状态,即非病非健康状态,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此时人们尚未患病,但已有各种程度不同的患病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此时人的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的状态,又称第三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继续发展为疾病,如果得到有效干预,机体可以重获健康.
作者:梁润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