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丰
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年轻化的特点.虽然西药如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抗凝等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但西药的耐药性、繁多的禁忌症及毒副作用等极大地限制了西药的应用.笔者近两年来根据其疾病发生机制及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采用的扩冠、抗凝、降粘、止痛等方法,结合中医理论,我们选用有类似扩冠、抗凝、降粘、止痛等作用的中药组成心痛安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顺兴;蔺志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肛门神经、会阴神经及阴茎背神经共同起源于第2~4骶神经前支合成的阴部神经,肛门和尿道部肌肉在会阴部有广泛的联系,因此,肛门直肠局部的手术创伤很容易发生排尿不畅,甚至尿液潴留于膀胱.我科2005年行肛门直肠手术400余例,麻醉方式大多为硬膜外麻醉,小部分为局部浸润麻醉.术后发生尿潴留者67例,男43例,女24例.分析主要原因及处理和预防措施如下.
作者:刘雨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中老年人群的临床常见病.2003年1月~2006年5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患者110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宋亚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方降脂饮治疗高脂血症196例,并与西药治疗的50例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4月~2005年10月的门诊病人.治疗组196例中,男91例,女105例;年龄小36岁,大68岁,平均52岁;病程1~16 a.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小33岁,大70岁,平均55岁;病程11月~17 a.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所有患者均作血脂检查:连续2周2次抽血检查血清胆固醇(TC)≥6.1 mmol/L,甘油三酯(TG)≥1.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5 mmol/L,女性≤1.16 mmol/L,其中符合1项即可确诊.
作者:张红心;乔晓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92例(127膝),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2例,127膝,男39例,女53例;年龄43~78岁,平均58岁;单膝发病57例,其中左侧19例,右侧38例,双膝发病35例;病程短7月,长25 a;随访时间18月~3 a,平均22.5月.
作者:秦红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又称隐匿型哮喘或咳嗽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几乎不伴有哮喘.CVA患者的慢性咳嗽症状,随着病情的迁延,可能终将出现典型的支气管哮喘症状和体征.约50%~80%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可发展为典型哮喘病,约10%~33%的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也可发展为典型哮喘.故许多作者将咳嗽变异性哮喘视为哮喘病的前驱表现.目前,西医对CVA的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或联合抗过敏药物为主,其近期疗效尚可,一旦停药后咳嗽极易复发,加之部分患者不愿接受长期治疗,故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产生副作用之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中医药在治疗CVA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邓屹琪;徐慧聪;张瑜;马二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膝部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多是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推拿配合青霉素肌注治疗膝关节滑膜炎109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治泻九法中,李中梓将淡渗法列在第一,为治泻九法中平易的一法,作用原理主要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该法运用要点有三:①明宜忌--淡渗不可妄投,违者气液两伤;②知分寸--淡渗不可太过,过则津伤阳陷;③善兼施--淡渗健脾,相辅相成.
作者:陈丽平;宋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1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对216例慢性泄泻患者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化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4年3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自制消瘀退肿止痛膏外用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关节肿胀、软组织肿胀患者136例,并与口服云南白药治疗的136例作对照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春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3年2月~2005年1月,笔者运用自拟生化净露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4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均为产后20 d~2月恶露不绝者.年龄小23岁,大40岁.足月顺产35例,剖宫产13例.临床表现:产后20 d以上恶露仍淋漓不断,涩滞不爽,色紫黯,夹血块,或伴头晕乏力,或伴下腹疼痛.舌淡或紫黯或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或沉细.48例据其症、舌、脉表现皆为气虚血瘀.B超诊断:子宫复旧不全29例,宫腔少许残留19例.
作者:许振燕;王钦茂;吕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健脾清肠护膜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7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8例进行疗效对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梁巧霞;黄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DM慢性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29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蓉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贾占清主任自拟的三胶固冲汤治疗崩漏20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200例崩漏病人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已婚125例,未婚75例;年龄小11岁,大52岁,11~20岁32例,21~30岁37例,31~40岁39例,41~52岁92例.排除生殖器肿瘤,凝血机制障碍性出血,炎症等器质性疾病及妊娠期出血.
作者:王淑斌;冯亚红;梁学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一个类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运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爱莲;韩丽华;董晓瑞;索红亮;刘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通络愈瘫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口服通络愈瘫胶囊、消栓通络胶囊.评定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检测用药前后TNF-α、IL-6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TNF-α、IL-6检测:治疗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中IL-6的含量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络愈瘫胶囊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TNF-α、IL-6在血清中的含量.
作者:马云枝;马秀芹;张铭;左庆选;庄志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腰夹脊穴电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并设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两组共观察70例,其中,男48例,女22例.经腰椎CT或MRI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L3~4突出10例,L4~5突出54例,L5~S1突出6例;向左突出28例,向右突出31例,向后突出11例;轻度突出35例(突出物大直径小于3 mm),中度突出24例(突出物大直径3~6 mm),重度突出11例(突出物大直径大于6 mm).按初诊次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特点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孔德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和(或)便秘及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等)为主要症状.IBS分为便秘型、腹泻型、便秘与腹泻交替型三种.该病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项检查尚未显示有器质性病变存在.目前对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不能以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来解释其复杂症状,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华宁;余泽云;陈霞;王宇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多由长期气道感染逐步发展而来,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笔者自2002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自拟舒肺汤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亦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颈性眩晕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它是指由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现代医学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食管压迫型.中医一般将颈性眩晕多从肝立论,其病在脑.由于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因此强调辨证论治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非常重要.笔者临证时,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运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分型辨治,疗效较好,兹简述如下.
作者:蔡家璧;徐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