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的方法,提高儿科急诊护士急救能力.方法对急诊室护士开展仿真模拟急救演习,即采用场景模拟、拟定急救方案、角色扮演、现场实施急救,演习结束后进行分析总结,由专家考核评分.结果经过仿真模拟急救演习,儿科急诊护士的的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较演习前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儿科仿真模拟急救演习能全面提高儿科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体协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亦提高了儿科急危重症患儿的救治率.
作者:高爱萍;李璧如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化解医患矛盾,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方法在门诊设置患者维权机构,由2名专职人员负责为患者解惑答疑,进行相互沟通与协调、服务等.结果患者满意度由设置前的82.3%提高到97.8%,门诊量比设置前上升10.0%.结论以维权办公室为平台,全面推行人性化服务,可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作者:洪楚云;雷和;陆玉贤;彭宾莲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呃逆是新生儿较常见的临床症状[1],常引起呕吐、误吸或烦躁不安,呃逆持续时间一般为3~5 min.在护理工作中,为缓解和有效消除呃逆,笔者对40例呃逆患儿采用被动啼哭法快速止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杨;姜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PICC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置入的一种穿刺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导管滑脱是造成PICC非正常拔管的常见原因,尤其在神经内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或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因变换体位或更衣、更换被服及PICC导管外端可来福接头垂直重力作用而引起导管滑脱,导致置管失败,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鉴此,笔者在PICC导管敷贴至可来福接头处采用弹力袜套外固定的方法防止导管滑脱,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廖春红;唐霞珠 刊期: 2006年第15期
为了减轻患者输液后拔针的疼痛和出血,笔者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通过对本科182例输液患者的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种输液毕采用扩大按压穿刺部位,缓解患者疼痛的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向天平 刊期: 2006年第15期
随着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患者长期治疗中需反复静脉穿刺所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留置针被堵塞、反复多次冲管、封管、挤压等,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耗材,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概率.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科于2005年1月开始使用贝朗正压接头,弥补了仅用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问题,受到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梅;崔墅桓;吴莹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寻找减轻患者痛苦及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的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对130例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采用自身对照法,双日采用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改良法),单日采用针尖斜面向上静脉直刺法(常规法),分别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法较传统法疼痛程度轻(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P<0.01);血管周围淤血、液体渗漏、针头堵塞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小,可减轻患者疼痛及对组织血管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贾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对60例行多层螺旋CT高压增强注射患者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注射,结果静脉穿刺成功率98.3%,增强注射成功率100.0%.提示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舒适、便于检查中进行抢救等优点.熟练掌握穿刺技术、认真检查及正确封管是关键.
作者:李华菊;李文珍;李成云;张桂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回顾性分析85例乳癌化疗患者行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为穿刺部位压迫时间过短,机械性刺激、感染、药物刺激及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所致.提出置管前护理人员客观正确评估患者血管状况,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采取中药外敷、半导体激光照射,做好基础护理和患者健康知识宣教等综合措施,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田庆;严云丽;张红霞;黄定凤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以目标控制输注系统(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技术为基础的异丙酚目标控制镇静系统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效果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TCI技术进行异丙酚镇静,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微泵静脉注射异丙酚镇静.结果异丙酚对SpO2及HR的影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对R、MAP、pH、PaCO2的影响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1).停药至睁眼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TCI技术镇静,可提供更为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镇静的可控性与灵活性,避免镇静过深导致呼吸抑制.保持静脉通路、呼吸道通畅、准确镇静评分及加强生命体征监护是其护理要点.
作者:向利红;黄海燕;陈冬娥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睡眠与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胃肠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有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睡眠障碍导致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消化系统黏膜病变,这此病变同时加重睡眠障碍,二者互为因果.提出在积极治疗胃肠疾病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任海燕;李守国;刘义兰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职业、医疗保障情况、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心理因素对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在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汪娟;李俊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认真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工作;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纠正心律失常;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红芳;郭春芳;许仙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总结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认为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需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心脏压塞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的紧急处理.经积极抢救和护理,8例心脏压塞患者均康复出院.
作者: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并发皮肤瘙痒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血管通道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对症护理.结果治疗前皮肤瘙痒(27.0±5.8)分,治疗3个月后为(13.0±1.4)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12,P<0.01).结论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配合精心护理,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弘;利春叶;邬明;沈珣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缺血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多普勒流速仪对4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踝肱指数的测定.结果踝肱指数(0.78±0.13)分16例,提示有下肢动脉阻塞;(0.48±0.92)分19例,提示患者下肢缺血程度严重;(0.28士0.04)分9例,均发生下肢溃疡或坏死.结论测定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可客观评价其下肢外周血管功能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光梅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对戒毒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戒毒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劳动和健身运动等工疗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经3个月综合干预治疗后,SDS、SAS、SCL-90、SDSS因子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可改善戒毒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促进精神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对预防脱毒后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遵清;李季;宋西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分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自制表格对60例乙肝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类因素特征分为3类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由干预前的3类转变为2类,且2类特征较为接近,类间差异干预后<干预前.结论分类护理干预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效果明显.
作者:牟晓玲;袁小玲;汪坤秀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273例ACS患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分析,树立正确认知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相互交流,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接受治疗.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后患者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评分显著优于干预前(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周卓琳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SLE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予口服中药和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临床分型予以辨证施护和情志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及情志护理,可缓解SLE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丽萍;卢玉梅;陈倩维;蔡海云;龙可红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将《伤寒论》中有关服药护理内容加以归纳分析,从煎药方法、服药方法、服药后护理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书的服药护理,为临床中药服药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华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联合龙珠软膏治疗压疮的效果.方法对30例压疮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龙珠软膏换药,同时根据气滞血瘀、蕴毒腐溃之实证和气血两虚之虚证行辨证施护.结果治疗5~15d,平均7.5 d,均痊愈,治愈率100%.结论应用龙珠软膏换药及辨证施护治疗压疮,疗效好,疗程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彭淑芬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减轻脾肾气(阳)虚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对24例患者在腹膜透析过程中予以调理脾胃、饮食护理、穴位按摩、艾灸等辨证施护.结果患者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大便不实改善率分别为76.47%、70.59%、66.67%.结论辨证施护可显著改善脾肾气(阳)虚腹膜透析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作者:徐翠玲;罗丽绚;陈菁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对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藏药浴进行治疗并加强心理护理和对症护理.结果显效4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5.0%.提示进行藏药浴前加强护患沟通,浴后及时予以对症护理,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莉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提毒生肌散联合中药抗菌1号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6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提毒生肌散加中药抗菌1号局部外敷;对照组用中药抗菌1号加头孢拉定粉剂外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及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提毒生肌散联合中药抗菌1号治疗压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覃运兰;何红燕;孔令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清热通痹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4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52例,两组均采用扶他林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清热通痹膏局部外敷.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热通痹膏外敷辅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肿痛疗效显著.
作者:彭华珍;章君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非药物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52例非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采取入院时进行护理评估,住院期间加强心理护理,指导合理膳食,戒烟、酒,适量运动及出院随访等措施.6个月后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152例生活方式均显著改善(均P<0.01),干预前后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善作用.
作者:陈志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文化程度的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4例高中文化程度哮喘患者与46例初中文化程度哮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调查.结果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哮喘患者对疾病知识、心理疏导、专题讲座的需求程度高,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哮喘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哮喘患者应重点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及用药方法,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以专题讲座为主,辅以示范演讲.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哮喘患者,采用一对一的示范演讲及重点辅导,并鼓励听专题讲座.
作者:王玉梅;杨泉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休学原因,以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健康保健工作.方法对1998年2月至2005年7月在校大学生的学籍管理档案及学生休学登记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共133 168人,因病休学437人,休学率3.28‰;休学原因列前2位的是精神疾患(占38.90%)与传染病(占32.95%);因精神、心理疾患而休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休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应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整体健康水平,保证其学习、生活质量.
作者:彭卫琴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以指导护士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对103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105名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的健康行为进行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健康行为总分及其健康责任、营养、自我实现、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方蘅英;张美芬;陈妙霞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口咽部革兰阴性(G-)杆菌定植的改变,为控制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9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分析G-杆菌定植的相关医疗因素.结果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5天口咽部G-杆菌定植率分别为9.8%、22.8%(以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主),住院第5天患者口咽部G-杆菌定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这一改变与患者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约束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差、睡眠差、进食少有关,与年龄、住院频率无关.结论需加强精神病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观察和治疗,以减少G-杆菌定植,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金冬;刘雪琴;刘洪光;刘铁榜;刘秀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卧床时间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46例行心脏起搏嚣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卧床72 h,观察组术后卧床12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起搏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拆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碍发生率为5.5%,对照组为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缩短卧床时间对患者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影响,可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何细飞;陶敏;周舸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中国医院护士性格、气质及人际协调能力的现状.方法对北京地区部属、市属及区属3所医院内、外、妇、儿、手术室、门急诊6个科室516名护士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加州心理测验表(CPI)中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测验表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516名护士EPQ的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P和N得分较低(P<0.05,P<0.01),E得分较高(P<0.01),L得分均衡;各科室间P、E、N、L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气质类型以中间型与多血质型为主,胆汁质型次之,粘液质型和抑郁质型较少.6个科室护士建立人际关系能力得分为48.90±6.50.其中门急诊科护士得分高于内、外科护士(均P<0.01);维持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得分为19.47±2.21,其中儿科护士得分高于内科及妇产科护士(均P<0.01);平息人际冲突能力测验得分为25.04±5.14.结论中国医院护士个性心理特征以外向型性格、中间型及多血质气质为主,情绪较稳定,无精神质的特质,人际协调能力较强,适合医院护理职业岗位.
作者:李瑞英;李淑兰;李四燕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城乡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护理需求,为制定我国空巢老人社区护理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85例空巢老人的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社区护理需求等进行调查.结果 81.71%的空巢老人患病,其中高血压病居首位.空巢老人对社区护理中的基础护理尤其对测量体温、血压,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需求迫切.结论空巢老人患病率高,社区护理需求高,社区护理应以社区人群需求为导向,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全方位开展社区服务.
作者: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孙海琴;邱莲珍;孙彩霞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减轻鼻咽癌患者放疗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2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行放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的早期功能锻炼,即患者入院后,参加头颈部放疗患者功能锻炼培训班,由健康教育护士授课,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并带领患者进行集体康复操锻炼.结果观察组放疗后口腔黏膜反应、张口困难、副鼻窦炎、中耳炎、角膜损伤等放疗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减轻患者放疗反应,顺利完成治疗.
作者:万诗燕;王传英;黄金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2例患儿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分别饮啤酒5 ml和口服霍香正气水10 ml,20~30 min后发生戒酒硫样反应,经洗胃,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Vit C后好转.提示使用头孢哌酮药物后,不应饮用含乙醇的药物和饮料.
作者:曹晶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立生素与含漱液联合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方法将44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用含漱液漱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立生素混合液外搽口腔黏膜溃疡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立生素与含漱液联合应用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效果显著.
作者:王素梅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结合目前国内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的现状及特殊性,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了网络数字录像实验教学系统,并将该系统运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护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志军;郑昊;张金勇;刘淑香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92人)和对照组(48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运用建构主义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即采用创设情景,引问激思,导入新课,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
作者:刘艳丽;林翠霞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前期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对护生的临床实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护生实习目的不够明确,角色转换适应性较差及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岗前培训,强化服务意识,运用护理程序,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技能等,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婕;葛学娣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根据临床病例设计急救护理实验,综合应用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方法将139名护理专业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49名)和实验组(90名).对照组按传统的单项急救护理实验项目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真实病例设计急救护理预案,综合应用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演练、培训.结果实验组学生认为实验改革增强了综合急救技能,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实验组学生操作技能及理论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根据临床病例设计急救护理实验并结合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演练,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急救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宋洁;张淑香;杜静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SHEL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SHEL模式,对实习护生发生的护理差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针对性地制订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对889名实习护生进行临床护理教学安全管理,分别于实习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实习护生护理安全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实习后护生的安全意识较实习前显著增强(均P<0.01),消除护理不安全隐患42起,杜绝护理差错9起,发生护理小差错1起.结论应用SHEL模式进行临床护理教学,可减少或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作者:陈英;李秀云;曾铁英;宋波兰;赵锋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出生体重1000~2000 g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后72 h内实施音乐干预,3次/d,15 min/次,直至出院前.其他治疗两组相同.观察比较两组体重增长、对疼痛刺激即针刺足跟采血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每日体重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足跟采血后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刺激前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缩短机体疼痛刺激阈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贾薇;田鸾英;郭丽芳;徐露;彭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促使新生儿早期排出胎便,预防新生儿黄疸.方法将13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3例,采用腹部按摩加体温表玻璃棒刺激直肠壁的人工排便法促进胎便排出;对照组70例,任其自然排便.结果出生后1~5 d观察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人工排便法可预防新生儿黄疸.
作者:李先林;赵新霞;刘燹;周松洁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机械通气(MV)患者医院感染及其控制情况,为制订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院内感染标准和自制调查表对6所基层医院的26个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状况和410例住院行MV治疗的患者,及24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高达72.68%(298/410).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高(71.95%),其次为口腔、皮肤感染(48.05%)、泌尿系感染(26.50%)及消化系感染(11.22%).影响院内感染控制的因素有院内感染教育问题、院内感染预防措施落实问题、消毒问题、环境问题、用药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感染评估问题等.结论基层医院MV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医院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解决消毒、环境和用药等难点问题.
作者:陈照坤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对人类转成理论的核心原则和教学模式进行介绍,并分析我国目前的护理教学现状,提出该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护理教学的发展观,在我国护理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用人类转成理论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明霞;许勤;丁亚萍;董玲;夏学周;张俊 刊期: 200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