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1-4152
  • 国内刊号:42-1154/R
  • 影响因子:2.06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42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护理学杂志   2006年19期文献
  • 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布状况

    目的 探讨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布工作状况,为医院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院10年期间接收的高护生(本科、大专学历)、中护生(中专学历)的业务技术、岗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通过问卷调查,客观评价高护生的优势所在,并对优势不明显之处给予分析.结果 高护生居管理岗位者多于中护生(P<0.05);高护生论文撰写水平、知识竞赛获奖率高于中护生(均P<0.05);问卷评价,用人单位偏重高护生;不选择高护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护生进院时的年龄偏大.结论 高护生在临床有其明显优势,是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必然选择,而加强临床继续护理教育是医院迫在眉睫的任务.

    作者:崔晶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二级医院综合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

    目的 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方法 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规程,重新修订规章制度,培训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在患者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护理缺陷发生率降低,护理满意度由86%提高到97%.结论 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综合病区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缺陷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蔡春花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加强口腔医院感染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目的 加强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法 采取全员教育,全体参与,制定专科医院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规范医疗行为.结果 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升了全体医务人员对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结论 规范医疗行为和重点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能保证患者的就诊安全.

    作者:曹青芝;成晋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缺陷分析

    目的 分析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缺陷产生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 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检查1 489份医嘱带脉注射执行单,其中存在缺陷的占18.00%;对存在的缺陷用表格形式按百分比的大小分类列出.结果 通过原因分析,认为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中存在的问题与护士的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医护药工作不协调、护士工作量大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护药沟通,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通过多环节质量控制来应对长期医嘱静脉注射执行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陆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护理本科生双导师制带教模式的实践

    目的 探索适合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模式.方法 将2001级和2000级护理本科生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传统带教模式带教,实验组采用双导师制带教模式,即每名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由1名临床专科导师负责其本科室专科知识方面的指导,1名全程导师负责其实习全过程的督导及检查工作,护理部在学生实习结束前进行带教满意率测评及实习效果评价,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对医院带教很满意率、学生护理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论文书写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双导师制可提高带教质量,是受学生好评和欢迎的带教模式.

    作者:沈红五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静脉炎是使用留置针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有留置针型号、血管因素、输入药物性质、留置时间、封管技术、技术操作、个体因素等.提出规范操作、提高穿刺技术、合理选择静脉、合理选用针管、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灵活掌握留置时间、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药物时给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护意识,可预防静脉炎发生;一旦发生静脉炎可采用局部超声波治疗、中药外敷、局部封闭等.

    作者:韦杨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住院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

    目的 了解化疗后住院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QOL)状况.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别.方法 采用FACT-L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对60例住院化疗后7~15 d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QOL测定.结果 QOL高126分,低48分,平均(95.36士2.12)分.≤60岁组与>60岁组QOL总分和日常活动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社交/家庭生活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肺癌患者QOL较低,不同年龄、性别在QOL方面有差异,护理人员应加以关注.

    作者:朱红英;梁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机械通气患者激越反应原因分析及其护理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激越反应的原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83例机械通气患者激越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激越的原因,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激越表现为烦躁62例,企图拔除气管插管53例,挣扎46例,攻击他人27例,自伤21例,其他16例.激越的主要原因是轻中度意识障碍,疼痛、焦虑和恐惧,呼吸困难,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等.结论 轻中度意识障碍、疼痛、焦虑和恐惧、呼吸困难、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是激越反应的原因.早期镇静、镇痛、心理护理、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激越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红芳;郭丽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病史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按时间段进行划分,并对不同时间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高峰在3:00~9:00;发病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风心病、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危险因素有关;3:00~9:00时间段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与其它时间段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脑梗死高危人群的监控.

    作者:邱芙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标测引导下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房颤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7例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术前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密切观察心律的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术中顺利,术后1例发生气胸,经穿刺抽气后治愈,随访6~8个月,治愈16例(59.2%),有效6例(22.2%),总有效率81.4%.结论 科学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轻患者的痛苦,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莉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女性成年斯蒂尔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对16例成人斯蒂尔病患者采用激素疗法,结果 16例患者症状缓解出院.提出做好心理护理、发热、皮疹、关节的观察及护理,用药护理及健康指导,对疾病的康复及防止复发非常重要.

    作者:叶丽华;杨筱;李正莲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PET/CT检查的护理配合

    对PET/CT检查的385例患者和169例健康体检者给予精心、科学的检查前、检查后护理,并注意自身的放射性防护.结果 554例均检查顺利,医务人员近期血常规正常.

    作者:刘蕊;潜海滨;李楠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后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护理

    目的 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方法 将160例行介入断流术术后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即于介入断流术后卧床24 h,卧床期间按常规行腰背部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对性心理护理、体征护理、饮水与排尿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 患者舒适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穿刺部位血肿外,术后48 h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作者:向建斯;廖凯兵;韩琼;郑树卿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

    目的 对4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检测各项指标、进行个体化指导等方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跟踪随访2年,检测其就诊时和2年后的体重、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干预后患者体重、收缩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较入选时显著改善(P<0.05,P<0.01).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身体状况,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有力手段.

    作者:丁燕程;黄冠华;马桂香;张昕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卧位及其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介入术(PCI)后患者的卧位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患者按时问先后分为A组(60例)和B组(80例),A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 kg沙袋压迫8 h,保持术侧肢体制动、平卧24 h后下床活动;B组术后床头抬高30°,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术肢伸直,平卧2 h后改术侧卧位、坐位或半坐位,12 h后下床活动.结果 B组术后烦躁、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睡眠差、无食欲等不舒适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改进PCI术后患者卧位及其时间可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张文芝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为制定肿瘤患者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在放疗前和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测试,并分析肿瘤组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积极应对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组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突出表现在躯体化、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其他等方面(P<0.05,P<0.01).积极应对得分与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强迫症状及其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消极应对得分除阳性症状均分、躯体化、偏执等因子外,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存在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患者放疗前给予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高伟;杨敏;李桂云;韩立丽;黄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老年糖耐量低减患者心理状态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确诊为IGT的18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80例IGT患者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IGT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等因子分男性高于女性(P<0.05,P<0.01).结论 IGT患者绝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提示在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治疗与护理.

    作者:孙慧伶;赵林双;向光大;蒋文;邓胜平;王红;侯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探讨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97例城市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与父母沟通障碍、不良情绪、沉迷网络、青春期性困惑和躁动是青少年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城市青少年特征、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和现行的教育方式、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等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城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及教育培训迫在眉睫.

    作者:冯燕华;张家秀;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癌症患者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以便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和解决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方法 采用SDS量表对146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采用SDS量表和患者的一般资料问卷表,并运用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癌症患者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病率高达69.9%,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有癌症的临床分期、患者对自己所患痰病的认知程度、家人及朋友对患者的支持情况、治疗效果、配偶对患者的支持程度、患者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子女对患者的支持情况等7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家人及朋友对患者的支持情况、治疗效果、患者对死亡的态度、经济基础等4项因素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 针对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病率增高的现象,护士应了解癌症患者抑郁症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胡翠环;王志红;任海燕;刘义兰;谈静;江岚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护士性格对乳癌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的性格与乳癌心理护理效果的关系.方法 将130例乳癌行单侧乳房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非A型行为类型护士对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A型行为类型护士对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LC-90)、抑郁自评量表(SDS)于心理护理前(入院时)后(出院前1 d)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HAMD,SCL-90(躯体化除外)及SD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护理人员的性格特征与其心理护理效率相关,非A型性格护士的护理效率显著高于A型性格护士.

    作者:汪亚丽;代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包括患肢护理、冰硝散外敷的护理、溶栓治疗的护理、饮食调节、心理护理等.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做好预防冰硝散外敷、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溶栓和肺栓塞的护理至关重要.

    作者:程正平;朱莉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护脉膏预防诺维本致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护脉膏预防诺维本致静脉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54只健康、同龄、体重为2.5~3.0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兔左、右耳缘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诺维本化疗药物.A组左耳不涂药膏,右耳涂护脉膏;B组左耳不涂药膏,右耳涂喜疗妥药膏;C组左耳涂喜疗妥膏,右耳涂护脉膏.分别在24 h、7 d、15 d后观察兔耳缘静脉局部反应及病理学改变,并将每只兔左、右耳对照.结果 A、B组兔左耳缘静脉局部反应重、病理学改变明显;A、C组兔右耳缘静脉局部反应及病理学改变不明显;B组兔右耳、C组兔左耳缘静脉局部反应及病理学改变介于二者之间.结论 诺雏本易致静脉损伤,护脉膏及喜疗妥均有预防诺维本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作用,但护脉膏效果更佳.

    作者:杨秀云;孙桂芳;张振美;刘理慧;靳昭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自我管理训练对癫(癎)患者自理、幸福度及自尊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训练对癫(癎)患者生活自理、幸福度及自尊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癫(癎)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健康教育,研究组进行自我管理训练,内容包括建立健康档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制订自我管理教育处方、接受集体授课等.两组患者出院1年未进行治疗效果比较;采用自理行为问卷(SCBQ)、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康复状态的评估.结果 训练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CBQ、GWB、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自我管理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自理水平,改善其幸福度,且自尊程度显著提高.

    作者:楚平华;闫景新;李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芦荟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新鲜芦荟预防各种化疗药物组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不等量随机对照试验,将1 51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出生时间单月分入观察组(n=1 000),双月分入对照组(n=510).两组化疗时均按常规静脉穿刺,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后将新鲜芦荟叶片在穿刺点上方2 cm处开始外敷,剖开外敷的芦荟大小为长15~20 cm、宽6~8 cm、厚0.5cm,纱布覆盖后用胶布固定,2 h更换1次,直至化疗结束.对照组患者静脉穿刺处不予芦荟外敷.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3.50%、23.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不同化疗组合模式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观察组静脉炎轻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30 min、~24 h、~72 h时间段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新鲜芦荟叶片外敷预防性静脉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方法简便、经济实用.

    作者:胡华莉;曹梅生;王文娟;施妙春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生儿简易暖箱的制作与应用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保暖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暖箱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传统的保温箱结构复杂,成本高,操作繁琐,且边远贫困山区医院及卫生院经济条件差,不易购置保温箱,使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保暖受到影响.2000年我科研制出一种简易暖箱,用于新生儿及早产儿复温保暖,经临床应用6年,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彭公丹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金因肽和纳米敷贴治疗压疮

    压疮临床常见,美国Miehan统计显示,压疮在专科医院中的发生率达23.0%~27.8%,我国压疮在医院的发生率为3%~14%[1].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外用金因肽和纳米敷贴治疗压疮患者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小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护理记录不能用符号替代文字描述

    护理记录是治疗、护理过程中医疗文件记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完整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举证的重要资料.它记载了患者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反应了患者病情的演变,对确保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依据,当涉及到医疗纠纷案件时,它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公正地评价事实的关键证据.如护理记录不清、陈述不清、随意涂改、回顾性记录、记录内容与医嘱不符、与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和过程不全面[1]、虚填观测结果、重抄护理记录、随意签名、代签名等,均会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失败,也就是说虽然护士在护理治疗活动中无过失,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就可能改变护理记录的法律凭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护士同样会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2].

    作者:杜林娟;李丹;任杰;肖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呼吸支撑帽的制作与应用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手术大多在局部浸润或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一般不予氧气吸入,手术医生为保证手术区域无菌,为了准备较大的消毒范围,常采用无菌单将患者口鼻严密覆盖,这势必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实践证明,在铺巾约10 min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费力、憋闷、恐惧感增加、躁动、出汗、心率加快等表现.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不但可使其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患者不适感如头痛、恶心、呕吐等明显增加,使手术不能顺利进行,而且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凝血延迟,术后出血机会增加,影响手术成功.鉴此,笔者自制了呼吸支撑帽,以解决以上问题.

    作者:胡圣枝;温姣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介绍一种新型小儿静脉输液固定夹板

    小儿静脉输液常需用夹板固定穿刺处,传统方法采用注射药物针盒或普通夹板固定,常因固定效果欠佳而需重新穿刺.鉴此,我科于2006年1~3月研制出一种新型小儿输液固定夹板,经500例患儿使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杨伟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早期康复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锻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3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采用Bobath法对肢体功能进行康复锻炼、自理生活能力锻炼、作业疗法、心理护理等,30 d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锻炼后两组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锻炼后自主进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强(P<0.05,P<0.01).结论 早期康复锻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作者:陆晓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造影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6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持续至造影后4 h.结果 观察组无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造影中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造影后5例,发生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34,P<0.01).结论 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微量静脉泵注尼莫地平可防治脑血管造影致脑血管痉挛,且安全可靠.

    作者:孙松枝;杨玉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

    4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首次剂量5 mg/d,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避光、8~12 h内滴完,如能耐受逐日加量至25~50 mg/d.临床总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中贫血28例,血小板减少23例,寒颤、发热23例,低血钾16例,消化道反应8例,肝、肾功能损害7例.对症护理,认真观察、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后好转.提出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使可接受剂量加大,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淑萍;程焰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操作中各环节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过程、原因及危害,杜绝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 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实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厂家的输液器所含不溶性微粒存在显著差异(均P<0.01),进气方式(F、G组)、空气环境(H、I组)、配药环境(J组)、配药用具(K、L、M组)以及加入各种针剂(N、O、P组)的不同,亦引起不溶性微粒污染(均P<0.01).结论 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

    作者:汪筠;孙文武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家庭护理指导对生长激素缺乏症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指导对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GHD的61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用药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等系统家庭护理,持续1年后评价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局部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身高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系统的家庭护理指导可提高GHD患儿疗效,减少用药后的局部不良反应.

    作者:陆碧梅;陈敏华;梁海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生儿胃肠减压胃管固定新法

    目的 寻求一种保证新生儿胃肠减压效果的胃管固定方法.方法 将60例需要持续胃肠减压的新生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固定胃管,观察组采用改进法固定胃管,观察两组胃肠减压情况并记录.结果 观察组胃管移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腹胀缓解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胃管脱落、面部皮肤异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方法固定胃管可保证胃肠减压持续通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喻玲芳;胡永群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红细胞悬液联合得斯芬治疗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护理

    目的 提高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的质量.方法 对89例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悬液的过程进行观察,应用健康教育手段,减少和避免诱因,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结果 89例发生发热17例,溶血反应1例,皮疹6例.结论 加强输血过程的观察与护理,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自粘性弹力绷带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粘性弹力绷带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住院需静脉输液的惠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穿刺后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穿刺成功后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结果 观察组仅1例因自行拔针需重新注射;对照组有9例胶布滑脱、3例自行拔针需重新穿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穿刺成功后加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可降低重新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惠儿的痛苦.

    作者:翟红敏;徐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白血病患儿家长焦虑、疾病不确定感及其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白血病患儿家长的焦虑、疾病不确定感及其需求情况,为临床实施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56例白血病患儿的家长于惠儿入院3 d内采用焦虑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需求量表进行测评,住院治疗1个月后再次用上述量袁测评.结果 住院1个月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显著低于入院初期(P<0.05),而焦虑和需求两次测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1个月内,白血病患儿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通过健康指导得到改善,但焦虑和需求仍持续在一定水平.不确定感和需求能间接反应不同时期焦虑的诸多原因,应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提升其疾病应对能力,提高生活品质.

    作者:沈南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游泳及抚触对新生儿体重和黄疸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游泳及抚触对新生儿体重、黄疸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接受沭浴;观察组沐浴后进行游泳和抚触,游泳分为被动泳操和婴儿自动泳操,1次/d,15 min/次;抚触于游泳后按国际通用抚触法(全身按摩法)进行.观察比较两组体重和黄疸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体重、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游泳及抚触有益于新生儿体重的增长和黄疸指数的降低.

    作者:景丽伟;陈长香;李建民;温颖娜;张田;李淑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生儿呼吸衰竭NCPAP的护理

    目的 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于应用NCPAP治疗的84例呼吸衰竭患儿,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节NCPAP压力,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 治愈76例(90.5%),无效8例(9.5%).治疗过程中出现鼻腔黏膜红肿3例,腹胀5例,经及时处理均缓解;未发生气压伤、鼻腔黏膜坏死、肺不张等并发症.结论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而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林惠香;魏恩焕;邓青林;王巧云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早期腹部抚触促进新生儿胆红素排泄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预防新生儿黄疸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方法 将足月行剖宫产的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和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3、4天进行腹部抚触.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第2~5天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3、5天粪胆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早期腹部抚触能有效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作者:耿力;阮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儿科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应对方式,为减轻儿科护士心理压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调查表对104名护士其中在成人科室工作者51名(成人组),在儿科工作者55名(儿科组)进行调查.结果 儿科组在社会、工作性质与强度、人际关系应对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成人组(均P<0.05);儿科组在应对方式上能积极、主动应对.结论 儿科护士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支持系统,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帮助儿科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作者:席朝霞;刘艳;辛芳琴;王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中药泡洗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泡洗佐治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结合中药泡洗综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观察组为5 d,对照组为7 d.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泡洗的方法可促进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吸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郑春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护理科技论文投稿过程中如何识别非法期刊

    介绍正规期刊与非法期刊的主要区别及中国标准刊号的构成及基本特征,并提出有关鉴别期刊真伪的具体方法,帮助医护人员在科技论文投稿过程中正确识别、选择正规期刊.

    作者:朱晖 刊期: 2006年第19期